王宅即清代王鴻翥藥鋪的王家老宅,位于蘇州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鈕家巷5、6號新一里,蘇州市控制保護古建筑,其西接潘世恩故居,東接陳大業(yè)故居,三宅原同屬清初顧氏“鳳池園”,王宅資敬堂位于中部。作為當年鈕家巷兩大家族之一,王家老宅是真真切切的低調。
王鴻翥藥鋪的老宅往事
顧汧,字伊在,號蕓巖,長洲(今蘇州)人,清順治三年(1646)出生在平江路雪糕橋附近的一戶讀書人家。清代康熙年間,他回歸故里后,購得鈕家巷舊圃,擴建成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鳳池園”。時隔一百多年后,至道光初年,此園一分為三,分歸三姓所有:東部歸陳大業(yè),中部歸王家,西部則歸狀元潘世恩,幾番滄桑后,宅殘園無。
中部經(jīng)由王鴻翥藥鋪家族稍加修葺后,保留利用了原有住宅,并建成了一個小園,仍名“鳳池園”,但是園子很小,名氣不大。
據(jù)王家后人回憶記述:原王宅六路六進,正門在西二路。第一進為門廳,六扇墻門,王宅其他沿街的門都是石庫門。照墻在門廳對面河南,約5米深,7米寬,三面圍墻;第二進是轎廳;第三進是大廳,也是王宅中建筑規(guī)格最高的廳,廳兩邊放有“肅靜”“回避”等行牌,中間梁上一塊匾額,上題王家堂名“資敬堂”。邊上有一塊匾,題的是:“大啟爾宇”?!按髥栍睢背鲎韵惹刎摹堕s宮》:“大啟爾宇,為周室輔。”意為要去努力擴土開疆,作為周室藩輔屏障。
王宅花園東西長約45米,有池塘、回廊、廳堂、小祠堂、九曲橋、太湖石假山和水假山,樹木有銀杏、枇杷、柏、桑、竹等。每年深秋,王鴻翥藥堂的店員要來采枇杷葉入藥?;▓@大門在南面,門較小?;▓@的南面和西面是起伏的回廊,正西面回廊上有一庫門,通向潘宅花園。
花園以池塘為中心,東西長20多米,南北寬10多米,池的四周都是用太湖石堆疊的駁岸。水假山在池塘的正南面,有石階級通往岸上。花崗巖九曲橋由南到北架在池塘中部,橋上沒有欄桿。大廳和祠堂在園的正北面,聽說大廳已移入雙塔園內。祠堂是一個四合院,天井中有四棵高大的古柏。
搶修文物建筑
王鴻翥藥鋪創(chuàng)設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創(chuàng)始人王仙根,以經(jīng)商致富,又善結交權要、文人,出資捐得候補道臺四品銜,是當時的紅頂商人。其次子王賡云,按照《吳縣志》的說法:“陸方石,王賡云,光宣間名醫(yī)也?!蓖踬s云主攻外科,家中附設藥室配藥,因就診者眾多,家中廳堂雖寬敞,仍不敷應用,才萌生了開藥鋪的想法。
此前,王宅作為民宅使用,較之原樣,面貌已變化頗多,且年久失修。為合理保護利用傳統(tǒng)古建筑,延續(xù)建筑文脈,協(xié)調并統(tǒng)一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建筑風貌,蘇州名城保護集團古城公司開啟了王宅保留文物建筑及附屬構筑物的修繕工程,并對周邊環(huán)境整治,使王宅與西側潘宅及東側陳宅融為一體,展現(xiàn)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內傳統(tǒng)古建筑群體的風貌,實現(xiàn)對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
現(xiàn)存王宅有三路建筑:西路、東路和東二路。西路共五進,第一、二進為一層平房;第三、四進為二層樓廳;第四進樓廳東西兩側各有廂房,圍合成三合院;第五進大木構架,圓作,內四界前帶船篷軒,正貼構架損毀,部分邊貼及木柱保留。后重新落架整修。
東路共四進,第一進有1棟帶單廂房的樓廳,2棟一層房屋;第二進為樓廳,面闊五間17米,進深五檁6.5米,扁作梁,有船篷軒,前有東西廂樓。第三進為樓房,四開間。第四進一層平房后帶東西廂房,內部大木構架保留完整。
東二路共兩進,均為二層樓房,兩進之間東側有連廊連接,之間圍合有天井。
老宅價值
王宅位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內,屬于中國最早的私家園林古鳳池園的一部分,作為清代商賈資敬堂王家的宅園,是當年鈕家巷兩大家族之一王家的老宅,能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部分真實情況,比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科學技術水平,文化藝術成就等,具有歷史價值。同時,故居及其周邊環(huán)境隨著歷史年代的變遷,也反映出蘇州城市狀態(tài)發(fā)展演變的過程。
始建于清朝的王宅保留至今,據(jù)蘇州名城保護集團古城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其整體布局形式及單體建筑風格都極具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傳統(tǒng)江南地區(qū)的建筑形式:住房布局較緊湊,在院落中心的二、三進為兩層樓房,并建有樓閣,房層高,出檐深,門窗高大,外觀樸素,粉墻灰瓦。這些都能夠反映出當時建筑建造的技術水平,既是清代蘇州民居建筑的生動實例,同時為當代研究蘇州歷史建筑提供借鑒和實據(jù)。其表達出了清代蘇州民居建造藝術特色,即總體布局中軸線明確,向左右兩側均衡布置,因地制宜,既統(tǒng)一又具有靈活性,反映出了蘇州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空間邏輯關系;而單體建筑則外觀豐富多樣,高度變化豐富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