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運動如同舞蹈般優(yōu)美。優(yōu)秀的跳水運動員在空中連續(xù)翻轉,最后舒展身軀入水的那一刻,幾乎掀不起任何水花。這完美的一跳是如何做到的呢?
跳水全過程
讓我們以10 米跳臺為例,看看跳水過程中有哪些竅門吧。
10 米跳臺沒有踏板幫助起跳,運動員有時候需要通過一段助跑高高跳起,為之后墜落的一系列翻轉動作做足準備。
竅門1 起跳后, 用力抱住膝蓋, 盡量令膝蓋緊貼胸部, 以減少翻轉阻力。
竅門2 入水前最好完成兩圈翻轉,因此起跳速度至關重要。
竅門3 翻轉過程中,運動員需要用盡全力,全程睜著眼睛,并且緊緊盯住一個點,以穩(wěn)定身體的姿態(tài)和方位感。
竅門4 準備入水時,身體用力緊繃,雙臂伸直,像一支利箭般扎入水中。入水激起的水花越小,得分就越高。
怎樣才能令入水的水花變???
細心的你會發(fā)現(xiàn),跳水運動員入水時,手部不是雙手合十,而是做出“抓手平掌”的動作。原來,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手掌打開的入水姿勢俗稱“壓水花”。一開始,人們在進行雙腳先入水的跳水訓練時,運動員被要求雙腳呈繃直姿態(tài)入水,以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水面對人體的沖擊,但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并且,腳尖一直繃著會很累,運動員在入水的那一刻很容易“繃不住”。
漸漸地,人們發(fā)現(xiàn),入水時適當放松腳尖,入水的水花反而會變小。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跳水時,手先入水,并且手部做出“抓手平掌”的動作,不僅能令運動員保持身體穩(wěn)定,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小身體與水的接觸面,入水時濺起的水花也最小。
關于跳水的一些“冷”知識
為什么跳水運動員身上總是搭著一條毛巾?
跳水運動員的毛巾通常以特殊材質制成,便于攜帶且吸水性極強。運動員在空中做抱膝動作時,如果手上、腿上沾水,在用力過程中很可能出現(xiàn)打滑,導致動作偏差,甚至引發(fā)危險。此外,跳水場館的室溫一般只有22℃,毛巾也可以為運動員保暖。
跳水特別“費眼睛”
跳水運動員完成空中動作后,最終會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沖向水面。這時候,他們的眼睛必須保持睜開,以尋找最合適的入水點。在入水的一瞬間,水面對眼睛的沖擊力非常大,就像一記重拳打在眼睛上。長期進行高強度訓練的跳水運動員視力都不太好,并且還有一定概率會引發(fā)視網(wǎng)膜裂孔或視網(wǎng)膜脫離等病變。
高臺跳水很危險!
當一個人從兩三米的高度跳進水里,水會像海綿一樣,將人接??;而如果這個人從80 米的高度跳進水里,水就會變得如同水泥般堅硬。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常會看到主人公從高樓或懸崖上飛身入海,這不禁讓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誤解:在極端情況下,從高處跳入水中仿佛是安全的。這真是大錯特錯!即便從10 米高臺跳入水中,如果姿勢不對,都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高度越大,人體受到水的沖擊力就越大。換言之,高處跳水和高空跳樓的危險性幾乎沒有區(qū)別。
強有力的一跳!
跳水運動員都有一身緊實的肌肉,他們平時做的最多的不是動作訓練而是力量訓練。除了起跳時要用盡全力,運動員在空中及入水時,也都需要用力繃緊身體。入水時,運動員更是需要手臂夾緊頭部,靠緊耳朵,保持雙臂如利劍一般伸得筆直。整個跳水過程中,任何一個階段該繃緊的身體部位沒緊繃,運動員入水時都會濺起很大的水花。因此,別看整個跳水過程只持續(xù)一兩秒,運動員需要付出的體力可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