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nóng)歷端午之后,我們陪同老畫家劉鴻洲先生做了一次“長河走讀”的采風(fēng)寫生活動,收獲滿滿。
劉鴻洲,湘西鳳凰人,晚年定居長沙,今年已經(jīng)81歲高齡。他一直想沿著屈原當(dāng)年被貶湘西的足跡,作一次采風(fēng)寫生。為了完成他多年的宏愿,我們陪著他一路同行。從2024年6月14日開始,至7月15日結(jié)束,歷時一個月。中間因下雨,劉老師感冒而休息了半個月。
我們先后沿著沅江及支流,到了懷化市的溆浦、辰溪、沅陵,湘西州的瀘溪等縣,驅(qū)馳上千公里,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砥礪前行,很好地完成了這次采風(fēng)活動。
下面記述的是這次采風(fēng)的部分實況。
大江口
大江口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
大江口位于溆浦縣的西南部,因溆水在此匯入沅江,留下一個很大的江口而得名。
大江口也是屈原當(dāng)年被貶溆浦,第一次在此登岸駐足的地方。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被貶流放到溆浦,在這里生活了近13年,寫下了《涉江》《山鬼》等楚辭名篇,留下許多名勝古跡和美麗的傳說?!颁悠帧钡拿郑闳∽郧娭?,這也許是以屈原詩中的地名命名的全國唯一的縣名,足可見其古老而悠遠。
沅江自經(jīng)過湖南洪江以后,滔滔向北流淌,到了溆浦的大江口這地方,沖向一座大山——頓旗山,在山下遇到了由東向西流淌的溆水。兩者匯合,繼續(xù)向西,直到下游的洑水灣,遇到另一座大石山阻擋,折而向北。這就在大江口附近,形成了兩個大的回水灣,其形狀就像一個畫家揮舞著巨大的畫筆,在這里頓挫、旋轉(zhuǎn)了一下,因而留下了沿途壯觀的景象。
我們驅(qū)車進入了大江口,就開始慢慢游走,讓劉鴻洲老師仔細觀察,尋找可以作畫的地方。他先在江口的下游,向江口方向遙望,覺得景觀不錯,但并不算十分完美。劉老師說,他曾經(jīng)多次坐過綠皮火車經(jīng)過溆浦。他覺得,從火車上看大江口,氣勢要壯闊得多。因此,他覺得這不是最佳位置,還需繼續(xù)尋找。
我以前來過溆浦,到過江口半島附近,知道兩江交匯處叫“犁頭嘴”,上面還有屈原廟,因而主動帶路,來到了犁頭嘴。
犁頭嘴位于頓旗山的南面。頓旗山是一座突兀而起的高山,挺拔巍峨,直插云天,虎踞龍盤一般,盤踞在沅江的北面。在它南面的山下,溆水像一個婀娜多姿的姑娘,婉約西流。在犁頭嘴,投入了沅江的懷抱。此時,沅江上游因連日的陰雨,造成洪水陡漲。渾濁的黃水,浩浩湯湯,向下游滾滾襲來。與溆水相比,它更像一個粗壯的莽漢,牽手一個柔弱的姑娘。站在犁頭嘴高處,可看見左邊沅江渾濁的黃流,而右邊的溆水卻清澈明麗。它們的交匯處,清濁可見,是畫家們用調(diào)色板很難描繪出來的。
到犁頭嘴有一段需要步行,我們停下車來,背上相機,向前方走去。這里原是一條古街,兩邊都是帶貨架的木屋,上面還有吊腳樓。這以前是商鋪,在舊時不通公路、全走水路的時代,絕對是個繁華的所在??墒乾F(xiàn)在它冷落了,顯得幾分落寞。
再行走一陣,但見有一些防火墻、歇山頂式建筑,三合泥砌成的墻體,有些裸露、坍塌。木架結(jié)構(gòu)的房頂,有些腐爛,木桁條七零八落。房子頂棚通天,地面長出了綠油油的雜草,一切顯得破敗。原來,這是古衙門的舊址。可想而知,舊時這絕對是一個熱鬧場所。
到了犁頭嘴碼頭,碼頭是新修的,顯得寬闊而平整。剛看過破敗的古建筑,再看新碼頭,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而看到寬闊的江面,兩條江相匯合后,滔滔西去,下游的近山遠山,清新奪目,心胸頓時開闊起來。我突然想起明代哲學(xué)家、思想家王陽明的《泊溆浦江口》詩來:
溆浦江邊泊,云中見驛樓。
灘聲回樹遠,崖影落江流。
柳發(fā)新年綠,人歸隔月舟。
窮途時極目,天北暮云愁。
碼頭的山邊便是屈原廟,隱藏在綠樹叢中。拾級而上,能看到那規(guī)模不大的古建筑。廟為歇山頂風(fēng)火墻結(jié)構(gòu),大門朝著碼頭,上掛“屈原廟”牌匾,兩邊掛有草書楹聯(lián)。走進廟宇,正前有屈原的神位,里面有屈原的雕塑。我們在屈原像前磕頭作揖,然后參觀。左邊有屈原的生平,介紹他流放溆浦的故事壁畫,還有溆浦龍舟文化的詮釋。神位的右邊是溆浦名人的介紹,一切顯得很簡略。
屈原廟是新維修的,尚保持樸實低調(diào)的風(fēng)格。與其他地方新修規(guī)模宏大的屈廟相比,它簡直有點小家子氣。而唯其如此,才顯得更加簡樸真實。
正在這時,溆水里敲鑼打鼓,駛出兩艘龍舟來。龍舟很長,約20米,每邊坐24個橈手,龍尾翹得很高,是江上的一道風(fēng)景。龍舟一出現(xiàn),碼頭上便有人吹起嗩吶,高昂的調(diào)子讓劃船手更加起勁,兩艘船像箭一樣向沅江上游飛去。
溆浦的龍舟源于紀(jì)念屈原,所以,他們的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極具特色。這是在訓(xùn)練,到了農(nóng)歷五月十五大端午,那才是龍舟競發(fā)、百舸爭流的大賽盛事。
犁頭嘴碼頭雖然氣勢壯闊,但并不好作畫。要作畫,還得另覓地方。于是,我們又離開犁頭嘴,來到開始到過的地方——犁頭嘴的下游,站在龍舟比賽的觀景臺上,可以隔江仰望著頓旗山。
劉老師鋪開畫架,準(zhǔn)備寫生。我們?yōu)樗伓ㄐ?,打水、擠墨,做一些輔助性工作,然后看劉老師作畫。
從這邊看去,頓旗山更加雄偉壯觀。江面遼闊,洪水涌動,頓旗山像是漂浮在江面的一艘大船。只是它堅如磐石,穩(wěn)若泰山。劉老師只取其下面一座山入畫。該山是一座石山,呈三角形,橫臥江面,上面翠綠,側(cè)面是懸崖絕壁,石壁整體呈白色,但周邊和褶皺處多綠色植物。山水畫最需要這種褶皺,以便于“皴”,表現(xiàn)山石的峰巒紋理和樹木枝干的脈絡(luò)皺痕。
劉老師畫著畫著,突然間天空滴下幾滴雨來。我們趕忙從車上取出大傘,為劉老師撐起傘來。這傘本是釣魚用的,下面有插入地面的支架。這觀景臺全是水泥地面,無法固定。我只得站在他身旁,將傘撐起來。傘一撐好,雨也大了,淅淅瀝瀝,落了一陣。好在一會兒,雨小了,劉老師的畫也作完了,我們收工上車。
沿著沅江行駛一會,快到?jīng)毸疄程帲瑒⒗蠋熡挚瓷线@里。剛好這里路邊有一戶人家,建的是四層樓房。劉老師說,去他家看看,陽臺上也許能畫,免得下雨淋濕。我們同房主打招呼,房主欣然同意。再看他家陽臺,正可以看到下游的洑水灣一帶,視野開闊。另陽臺上剛好可以安個畫架。于是,很快擺開架勢,開始作畫。
這戶人家有兩個孩子,一個五六歲,一個八九歲,正是活潑好動年紀(jì)。見我提小桶打水,孩子一手搶過去,接著就提了半桶水來。我要他找一小板凳墊著放毛筆,他沒找到,就從哪里弄來一個小紙箱,剛好可以放筆。劉老師在作畫過程中,他們端著飯碗,站在旁邊察看,目不轉(zhuǎn)睛,幾乎忘記了吃飯。
這個地方視野真好,下游是洑水灣,沅江在這里轉(zhuǎn)了一個90度大彎,由西折而向北。中間一個洲,郁郁蔥蔥。轉(zhuǎn)彎處的石頭也很有特色,青黛如墨。因為剛才下了雨,遠山蒸騰著白色的山霧,嵐氣氤氳,有一種天然水墨畫的韻味。
劉老師放手作畫,很快做完,只是擔(dān)心宣紙上的墨跡,一時無法晾干。我問孩子:家里有電吹風(fēng)嗎?一孩子從我身邊鉆出去,轉(zhuǎn)手就拿來一個電吹風(fēng)。我用電吹風(fēng)慢慢將畫吹干,同伴凱平已將劉老師的工具收拾好了。
這一天,雖然時有小雨,但劉老師作四尺宣寫生兩幅,可謂收獲滿滿。
思蒙,思蒙
第二天早上,我們吃過早餐,即驅(qū)車奔赴思蒙。
思蒙位于溆浦縣城與大江口之間,原名“絲茅”。公元前295年,屈原流放到這里,創(chuàng)作了《涉江》《離騷》等楚辭作品。屈原覺得絲茅名字不好,特更名為思蒙,以示雅化。
我們驅(qū)車到盧峰鎮(zhèn)高田村附近,遠遠看見一座塔,高高聳立在一座山頭。到塔底下察看,原來是新修的一座塔,名曰“護邑塔”,為唐浩明先生所題。塔高七層,巍然屹立。塔的周邊建有圍欄,圍欄的石板上,刻有歷代文人墨客紀(jì)念屈原的詩詞。
我們站在護邑塔下,看見溆水繞山流過,形成一大河灣,覺得到山下的河邊作畫,是個不錯的選擇。
于是我們開車到山下去尋找位置。這里正在搞防洪大堤和田間道路施工,田間的道路被挖機碾得稀爛。在高田村村部后面的田間小道上,凱平的車子不小心陷入淤泥,無法動彈。我開車去救援,因沒有拉繩,也無法助力。這時,天空又下起雨來。我們商量了一下,將劉老師接到我車上。為了不耽誤寫生時間,這個地方只得忍痛割愛。于是,我開車陪劉老師先去沿途看景點,凱平在這等待救援。
我們很快到了思蒙觀景臺,這是一片丹霞地貌,奇山異水,十分獨特,素有“小桂林”之稱。我們站在高高的觀景臺上俯瞰四方,只見溆水在這一帶繞了幾個“S”形大彎,兩岸都是丹霞石峰,呈現(xiàn)丹霞碧水景觀。思蒙的山,如牛如羊、似虎似狼,或奔或走、亦嬉亦鬧,神態(tài)各異,風(fēng)韻萬千;思蒙的水,如錦如練,似絲似弦,或飄或舞,亦奔亦嫻,玉盤映螺,如歌如訴。我用無人機拍攝,居高臨下,山水更顯雄偉壯觀、氣勢恢宏。
這時凱平來電,他想盡辦法,居然將車開出來了,很快也趕到觀景臺。
已到中午,我們一同到思蒙吃牛肉粉當(dāng)中餐,然后就在附近選點作畫。
劉老師選定了思蒙游客服務(wù)中心附近的河邊,這里水面遼闊,對面河中央有一座風(fēng)雨橋。風(fēng)雨橋的那邊,除了一灣碧水就是一排林立的丹霞石。橋的兩岸是仿古徽派建筑,看上去特別雅致。尤其是那風(fēng)雨橋,除了橋廊,還有五個橋樓,中間的樓最高,有三層。兩端的樓略矮。而夾在中間的兩座樓又小一些,這就形成了高低錯落有致的視覺,顯得特別玲瓏俊秀,比一般風(fēng)雨橋都要漂亮。尤其出彩的是,風(fēng)雨橋以后面的丹霞石為背景,下面一潭碧水映照,就更漂亮了。
劉老師就在柳樹下作畫。微風(fēng)吹拂,柳枝搖曳,有時吹到我們臉上,像一雙溫柔的小手輕輕地撫摸著我們,別提心情多舒暢了。河畔不時有燕子飛舞,小船搖動,遠方歌謠傳來,更給畫面增添動感靈感。
劉老師心情愉快,先細筆勾勒風(fēng)雨橋的輪廓,然后畫柳樹作前景,再粗筆畫丹霞石,很快就把一幅四尺斗方畫完,準(zhǔn)備轉(zhuǎn)移陣地。
就在這時,天空又下起雨來。
我們驅(qū)車沿著下游去一個叫“花園”的小村。沿途山重水復(fù),柳暗花明。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秀美。古老民居,炊煙裊裊。好一處世外桃源!我們發(fā)現(xiàn)有幾處可以作畫的地方,但因為下雨,不便停下來寫生?;剡^頭來,我們看到一個叫思蒙山泉有限公司的地方,路邊有一幢四層樓的房子,三樓有個陽臺。再看對面,幾座丹霞峰巒連成一排,下面有溪流、瀑布、古樹、民居。這不是一幅好畫嗎?
凱平兄停車進去聯(lián)絡(luò),得到公司的允許。于是我們開車進去,到了三樓的陽臺上。一看,陽臺上是空的,剛好擺一張畫案。
于是劉老師作畫,我們站在陽臺上一邊服務(wù),一邊看風(fēng)景。
看著思蒙的丹霞峰林,我突然又想起了屈原。我仿佛看到了屈原“涉江”的影子,一個峨冠博帶的老人,一邊在山路上跋涉,一邊吟誦著詩句:“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p>
這一帶多峽谷,因屈原在此奔波多年,歷史上稱為“屈子峽”。屈原在離騷灣創(chuàng)作了《離騷》,在《涉江》中是這樣描繪的:“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這不正是眼前的景象嗎?這說明,屈原被流放于此,不光在平地奔波,還經(jīng)常深入這一帶的山林中,體察民間疾苦。只有和老百姓在一起,和他們一起耕耘勞作,一起卜巫祭祀,一起飲酒吟詩,他才感到真正的愜意和快樂?!捌堄嘈钠涠酥辟猓m僻遠之何傷?”
細雨飄進陽臺,淋到我的臉頰,清涼清涼的,使我頃刻間清醒過來。
這時,劉老師經(jīng)過近兩個小時的寫生,畫作已經(jīng)完成。這是一幅四尺宣的作品。幾座巨大的丹霞石,上面長著稀稀拉拉的樹木。下面的古樹掩映著一些民居。小橋的上游是小溪,劉老師在這里留白,但我們分明聽見流水潺潺,看見人間煙火……
龔家灣
離開溆浦,我們沿著沅江來到辰溪。辰溪的文友們熱情地為我們接風(fēng),陪我們一起去上游采風(fēng)。
我們先到木洲。木洲是沅水中的一個島嶼,四面環(huán)水,風(fēng)光獨特,是辰溪著名的古八景之一。洲上遍植柑橘,看上去綠油油的一片。據(jù)說,屈原流放途中,朝發(fā)枉渚,夕宿辰陽(今辰溪)。乘舟溯沅水而上,經(jīng)過木洲,見滿洲都是郁郁蔥蔥的柑橘,乃棄舟登岸,與橘農(nóng)、漁夫交談甚歡,流連忘返,乃作《橘頌》。該洲所產(chǎn)的木洲甜橙,至今暢銷全國,出口海外。
木洲美則美矣,但并不好作畫。于是,我們繼續(xù)向上行駛。本想到上游的溪口去,無奈上游公路山體滑坡,道路中斷。我們只得沿著修溪,來到龔家灣。
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于兩面大山之間。房子依山傍水而建,一條修溪蜿蜒穿過,似玉帶環(huán)腰。進村口處有三株古桂花樹,其中最大的、枝葉最茂盛的是丹桂。據(jù)記載,這三株樹都種植于清代初期,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是當(dāng)時有人考上舉人之后,朝廷獎賞的桂花樹。另史料記載,龔家灣村歷代共出秀才40余名,舉人10余名,是一塊人才輩出的風(fēng)水寶地。
劉老師在村口的下方,找到一戶人家。他家二樓有一個露臺,剛好可以作畫。于是,劉老師擺下文房四寶,開始作畫。
我在樓上看到,對面的村寨里有很多古建筑,在整個建筑群中顯得別具一格。我便與陪同的幾個文友,一起走進古寨中。
腳下是一條條青石板道路,兩邊是風(fēng)火墻、排水溝,一個個古舊的槽門迎著我們,我們仿佛穿越到數(shù)百年前。
據(jù)文友介紹,龔家灣村歷史悠久,素有“富有四縣錢糧,貴有文人五十”之譽。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有12棟,其中著名的有“萬朝老屋”“萬令老屋”“萬塘老屋”“萬谷老屋”“萬疇老屋”“萬畹老屋”。古村建筑群按八卦陣布局,規(guī)劃科學(xué),工藝精湛,極具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自2010年以來,龔家灣村先后被評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湖南省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創(chuàng)建村。
我們來到“萬朝老屋”。該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曾出過5位貢生、40多位秀才。其木構(gòu)建筑早已坍塌,但大門的“武陵世第”堂號,凸顯龔氏先祖的雍容華貴與豪邁氣派。
“萬塘老屋”建有四層大門,進出大門人士分嚴格等級。此屋曾出一個貢生、一個翰林和一個秀才。辰溪有民諺“男兒行時一早晨,兒女行時二重門”。意思是說,男孩子行運很偶然,往往是“一早晨”功夫。而女孩子行運,只要嫁入“二重門”,便能衣食無憂、富貴長久,可見舊時對門第的看重。而這家有四重槽門,只怕是舊時一般老百姓高攀不起的。
“萬疇老屋”大門上書寫一個大大的“?!弊郑⒁狻案鈻|來”。內(nèi)外院落設(shè)六層大門、三個天井,以前家中建有家塾和戲堂。此屋曾出兩名秀才。
真沒想到,在一個這么偏僻的山村,曾經(jīng)出過這么多人才,修建了這么多古建筑并且保持完好,真不容易!
我們來到原區(qū)公所舊址。據(jù)介紹,這里曾發(fā)生過一次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
1950年3月5日清晨,春寒料峭,山霧迷漫,龔家灣古村落一時槍聲大作,一片騷亂。國民黨暫二軍7師21團團長、辰(溪)懷(化)麻(陽)邊區(qū)第一指揮區(qū)指揮官柴保成率匪眾千余人,乘我軍剿匪部隊外出剿匪之機,突襲我139師擔(dān)架連駐地和修溪第二區(qū)人民政府駐地。戰(zhàn)斗在思兒灣哨所、修溪口和龔家灣的區(qū)政府激烈進行。以區(qū)長王懷珠為首的11名駐區(qū)干部與20余名哨所的解放軍戰(zhàn)士,臨危不懼,沉著迎戰(zhàn),與數(shù)倍于自己的匪軍展開了頑強的抗擊。至下午4時,經(jīng)過8個多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他們打退了匪徒的幾十次沖鋒,一直堅守至援軍趕到。整場戰(zhàn)役以我方犧牲3人、傷4人的代價,取得了擊斃匪徒20余人、擊退匪徒上千人的勝利。
龔家灣區(qū)公所保衛(wèi)戰(zhàn)是湘西剿匪戰(zhàn)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在湘西剿匪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走出古寨,文友還告訴我,紅二、六軍團長征時也曾經(jīng)路過這里。
1935年冬,賀龍、任弼時、王震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六軍團三千余人自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撤離,從桑植劉家坪出發(fā),自沅陵蕎子坪經(jīng)船溪驛進入辰溪,又從辰溪到修溪口,就是從這條蘆坡古道經(jīng)過。最后在溆浦與蕭克將軍部隊會合后,再走上萬里長征。
出得寨來,我們又來到劉老師寫生處。此時,劉老師的寫生已近尾聲。旁邊一個4歲的小女孩一直在陪伴著他。小女孩嬌小可愛、明媚大方,用奶奶的手機給劉老師作畫拍照,還翻開照片與劉老師分享,真是可愛極了。
這是一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在小女孩身上,大山的純樸與靈性展露無遺。
蘭溪口
過了農(nóng)歷五月端午,江南已經(jīng)進入了炎熱的夏季。太陽似火,照射在蘭溪口周邊,將大地照得透亮。蘭溪口廣漠的沙灘,如同一個燒烤場,只是不見冒出煙來。
我們在溪邊撐著一把巨大的遮陽傘,傘下擺著一個臨時的畫案,劉老師正在寫生作畫。炎熱的天氣蒸得他渾身冒出汗來,他卻不管不顧,揮舞著畫筆全神貫注地寫生。好在沙灘周邊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溪畔不時吹來一股股涼爽的風(fēng)。
這個地方叫“蘭溪口”,屬懷化市沅陵縣管轄。沅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的中游,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方,素有“湘西門戶”“南天鎖鑰”之稱。
顧名思義,蘭溪口是一條叫“蘭溪”的出口。蘭溪在這里與沅江匯合,匯入滔滔的沅江之中。
蘭溪口這個地方很特別,因為兩江交匯,將附近地面劃成三大塊。蘭溪的兩邊,一邊叫劉家坪,另一邊叫苦藤鋪。而沅江的那一邊,則是有名的黔中郡。雖然近在咫尺,但三個地方各有不同,風(fēng)光殊異,是畫家們最為心儀的風(fēng)景。
此刻,劉鴻洲正在劉家坪岸上寫生。
在中國的版圖上,叫“蘭溪”的溪流應(yīng)該不少,但沅陵的蘭溪比較特別。是不是因為溪畔長有蘭花呢?因為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有“沅有芷兮澧有蘭”之句。沅澧之間多芳草,沅陵縣又位于沅澧兩水之間,因“蘭”而得名也就成自然了。也有可能因為水“藍”,因為這條溪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呈藍色的。而在這一帶,蘭、藍是同音的,久而久之,老百姓將“藍”簡化為“蘭”,也是完全可能的。不管怎么說,這都說明這條溪流是明媚而鮮妍的,甚至帶有馥郁芳香的。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蘭溪上游共有六條支流,均源自沅陵境內(nèi)的雪峰山脈。其中最高發(fā)源于海拔一千二三百米的高山密林,一路蜿蜒流淌,匯聚著它的兄弟姐妹,晝夜歡歌。蘭溪的水量比較充足,比一般的溪流要稍大一些,屬沅水一級支流,在距縣城三公里處注入沅江。
因為出自森林,所以蘭溪的水特別的“藍”,似畫家用藍色顏料,舞著畫筆,潑墨或揮灑而成。盡管連日下雨,沅江已是洪水滔滔,蘭溪的水卻是清的、綠的,顯得特別的潔凈。
又因為長年水的沖刷,兩江交匯處已被沖出大面積灘涂。這些灘涂呈鳥嘴或者魚嘴狀,像用畫筆勾勒出來的。灘涂上有碼頭,有歇舟,還有人垂釣,時而有鷺鷥翩翩飛舞,這就給枯燥的河灘增加了許多靈動的風(fēng)景,增加了許多意趣,成為畫家、攝影家們的最愛。
劉老師在河邊寫生需要靜,我們則在數(shù)十米外的一個放龍舟的棚子里歇涼。這是劉家坪公路邊專門搭建的一個鋼架棚子,平時存放龍舟,以免日曬雨淋把龍舟弄壞。端午節(jié)前,龍舟已經(jīng)下水,這里則用于龍舟隊人員開餐、休息。
我們在棚子里歇息時,正遇到對面苦藤鋪村龍舟隊集中訓(xùn)練。他們那邊沒有碼頭,龍舟是放在這邊的,訓(xùn)練時也從這邊碼頭下水。他們每天從早晨訓(xùn)練到上午10點前,太陽大時,開餐、休息,直到下午4點以后,不太熱了,又繼續(xù)訓(xùn)練。每天如此,十分準(zhǔn)時,不亞于城里人正常上班。
在聊天中,我們得知,沅陵縣今年舉辦龍舟賽,凡報名參加隊,只要參加完比賽,縣里支持10萬元活動經(jīng)費。另外,為了讓他們爭得好名次,附近的老板們和老百姓共集資了40萬元,共計50萬元,難怪大家積極性這么高。
得知我們一行畫畫、攝影后,他們特別客氣,請我們吃中飯,還送我們冰礦泉水。我們感到不好意思,要給他們付費,他們卻怎么也不肯收,說:你們好不容易到我們這里來,是給我們做宣傳呀!家常便飯,哪能收錢?湘西老百姓那種固有的熱情,顯露無遺。
柴火大鍋子燒制的飯菜,還真好吃,勝過城市里那些大廚的手藝。
劉老師在這邊畫了兩幅畫,一幅是上午畫的河叉兩岸風(fēng)光;另一幅是午后畫的河畔泊舟場景。他對此兩幅畫都很滿意。畫完后,已是下午3點多,我們又驅(qū)車來到對面的苦藤鋪村,繼續(xù)去寫生。
到了那邊,風(fēng)景又有不同。河岸上是大片樹林,綠茵茵的,在岸邊灑下一片綠蔭。兩河的交匯處,顯得更開闊了。左邊的沅江,滔滔流去,更加氣勢壯闊。太陽光不那么強烈了,劉老師就在一株樹下寫生,我們圍著他看風(fēng)景。
不一會,鑼鼓咚咚地響起來,龍舟隊下水了。只見兩艘龍舟游弋在江面,在鼓聲的節(jié)奏下劃動起來。那龍舟是黃色的,運動員服裝是紅色的,十分鮮艷,映亮了整個江面。
作為中國龍舟賽的發(fā)源地之一的沅陵,龍舟的歷史是悠久的。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仍舊習(xí)慣過傳統(tǒng)大端午,就是農(nóng)歷五月十五。因此,別的地方龍舟已經(jīng)賽過,而這里才開始。
天氣有點悶熱,樹上的蟬兒噪起來。這時,樹上的鳥兒也跟著叫起來。聽聲音很近,既有大一點的鳥兒的叫聲,也有雛鳥的叫聲,好像母子的對話,聲音夠親切的。我們抬頭一看,就在劉老師畫畫上方的樹上有一個鳥窩。走近一看,那母鳥并不怕人,沒有離去。雛鳥卻露出頭來,歡叫著。此情此景,令我們感動萬分。原來,劉老師無意中選擇在鳥窩下作畫。而那些鳥兒,不僅不害怕,反而歡呼雀躍,此中生態(tài),是很少見的。劉老師心情愉快,作畫也激情高漲,很快完成一幅寫生。
這時,時間已過下午六時,大家收拾東西,準(zhǔn)備撤退。
這一天,劉老師共完成三幅寫生稿,功效夠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