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作為法帖之祖《淳化閣帖》在長沙出現(xiàn)了多個別本,其中著名者有《慶歷長沙帖》《臨江帖》《武岡帖》《鼎帖》等,在湖南成為宋代理學重鎮(zhèn)的時代,地以帖傳,這批輝映古今的刻帖亦是當時湖南的重要人文成就。
對湖南地方刻帖最早的著錄者,當推黃庭堅和秦觀。北宋紹圣三年(1096),在蜀中黔州貶所,黃庭堅應(yīng)一位黔州籍武官秦世章(字子明)之請,為其所刻法帖寫了一則題跋。此法帖即《黔江帖》,系秦世章為長沙副將時,買石翻刻了劉沆慶歷年間主持刊刻的《長沙帖》(又稱《潭帖》)載至黔江,龕于僧院者。
第二年,謫居郴州的秦觀在貶所寫成書學專著《法帖通解》,提到了六種官本《淳化閣帖》的子帖:“故丞相劉公沆守長沙日,以賜帖摹刻二本,一置郡帑,一藏于家。自此法帖盛行于世,士大夫好事者又往往自為別本矣。今可見者,潭、絳二郡、劉丞相家、潘尚書師旦家、劉御史次莊家、宗將世章家,凡六本。雖有精粗,然大抵皆官帖之苗裔也?!边@六種子帖中,刻于潭州的為《長沙帖》,長沙人劉次莊所刻為《臨江帖》(又稱《戲魚堂帖》)。其中所謂“潭、絳二郡、劉丞相家、潘尚書師旦家”,系以《潭帖》和《絳帖》的潭、絳郡齋本與劉、潘家藏本為四種。基于光緒《湖南通志·金石志》的記載,我們梳理了宋代湖南刻帖與作為宋代叢帖之祖的《淳化閣帖》的錯綜關(guān)系。
一、《閣帖》譜系中的湖南刻帖
在宋代以前,人們學書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臨摹法書墨跡,或者由書師提供范字。只不過,要想在書法上取得較高的造詣,法書墨跡和書師的高水準是前提條件。在晉唐時期,由于有綿延不絕的家學傳承,這兩個方面都是有保證的。但進入宋代,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方面是前代法書墨跡湮沒,另一方面則是世族零落所導致的師資匱乏。于是,讓學書者獲得高水平法書范本,就成了復興書法的當務(wù)之急。
淳化三年(992),在宋太宗趙炅的授意下,翰林侍書王著組織編纂了十卷《淳化閣帖》(以下簡稱《閣帖》)。這一舉措堪稱一個劃時代事件,標志著書法自此進入了帖學時代,臨帖逐漸成為書法學習的主流方式??烫鳛闀ń滩?,推動了書法在全社會的普及;同時,對帖的美學詮釋又促成了宋代以及之后的書法家基于不同的審美感知重構(gòu)了書法傳統(tǒng),由此也形成了一門以鑒識和品評刻帖為主要內(nèi)容的學問——帖學。
按文獻記載,最早的刻帖出現(xiàn)在唐代。著名的《十七帖》就是刻帖。宋代黃伯思在《東觀余論·跋十七帖后》中說:“右王逸少十七帖,乃先唐石刻本。”在黃伯思的時代,《十七帖》的刻本已出現(xiàn)多種,其中有黃氏所推崇的褚遂良、解如意校訂的“敕字本”,有南唐所刻的賀知章臨本,有北宋王著按南唐刻本勒石的翻刻本,此外還有一些別本。除了《十七帖》,唐代還出現(xiàn)了《蘭亭序》《樂毅論》等單帖。
叢帖的出現(xiàn)要晚一些。北宋劉跂在《暇日記》曾提到南唐后主李煜所刻的《保大帖》:“(保大帖)此帖本唐保大年間摹上石,題云:‘保大七年,倉曹參軍王文炳摹勒,校對無差’?!崩铎纤痰膮蔡€有《升元帖》。周密《云煙過眼錄》轉(zhuǎn)引褚伯秀語:“江南李后主嘗詔徐鉉,以所藏前代墨跡、古今刻帖入石,名曰《升元帖》,然則,在淳化之前,當為刻帖之祖?!?/p>
《閣帖》系用棗木板摹勒。按王著的編次,全帖共十卷,前五卷收錄了從漢章帝至宋的歷代君臣的書法作品,后五卷則專收二王書跡。《閣帖》中內(nèi)容最受關(guān)注者,無疑是在前代即已成為無上經(jīng)典的二王書。其時,二王書跡已經(jīng)極稀缺,按張彥遠《法書要錄》所載,唐代內(nèi)府所藏的大王書跡仍有三千余紙,共四百六十五帖,王獻之書也有十八帖。但經(jīng)歷晚唐五代戰(zhàn)亂后,刻入《閣帖》的二王書跡銳減至一百六十五帖。時至今日,二王真跡存世者已無從得見了。
得益于刻帖在北宋大規(guī)??胁⑶耀@得了社會化的傳播,傳統(tǒng)世家大族和權(quán)貴對書學的壟斷格局被打破了,這在書法史上不啻一場革命。只不過,限于社會歷史條件,《閣帖》流傳的范圍在當時仍十分有限?!堕w帖》刻成后,太宗將《閣帖》分賜予有功之臣,歐陽修在《集古錄》稱:“每有大臣進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敝了位兆跁r,由龍大淵主持,改用石刻,以內(nèi)府所藏法書于大觀三年(1109)刻成《大觀帖》,置于太清樓下,又稱《太清樓帖》或《大觀太清樓帖》?!洞笥^帖》拓本專用于賜給,流傳較少。
刊刻《閣帖》的棗木,歲久皸裂變形,不堪施拓(另一說,宋仁宗時《閣帖》刻板毀于宮內(nèi)大火),故其初拓本彌足珍貴?;谑看蠓螂A層廣泛的需求,對祖拓的翻刻在宋代十分頻繁,翻刻本在30種以上,元明清三朝翻刻更不計其數(shù)。其中,顧從義本、潘允亮本、肅府本等較為著名??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有言:“大抵宋明人重鉤屢翻之本,名雖羲、獻,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論,譬如子孫曾玄雖出自某人,而體貌則別?!痹诂F(xiàn)代印刷術(shù)發(fā)明之前,對帖的尋訪和鑒藏,是士大夫游藝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在清代的湖南地方志中,有不少刻帖文獻,堪稱宋代湖南文化重要的文化成就。
二、《長沙帖》與《戲魚堂帖》
長沙古稱潭州,北宋慶歷年間,在時任潭州知府劉沆(995-1060)的主持下,永州僧姓錢名希白者(法號慧照),以《閣帖》官帖為底本,在長沙刻帖十卷,世稱《潭帖》;又因此帖刻于慶歷年間,或稱《慶歷長沙帖》(以下簡稱《長沙帖》)。帖石置于長沙郡齋。
按南宋曹士冕《法帖譜系》,此帖翻刻時,增入了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及王濛、顏真卿等人帖;全帖十卷,自慶歷五年(1047)始刻,至慶歷八年(1048)年畢工,每卷后有刊刻年月及“慧照大師希白摹勒”字樣。曹士冕稱該帖“字行頗高,與淳化閣本差不同”,據(jù)此可推知該帖滿行字數(shù)多于《閣帖》。
對于《慶歷長沙帖》,洪邁(1123—1202)在《容齋隨筆》中評價頗高,贊其“最稱善本”,并詳述了蘇軾的讀帖故事:
吾鄉(xiāng)程欽之待制以元符三年(1100)帥桂林,東坡自儋耳移合浦,得觀其藏帖,每冊各題其末。第二卷云:“唐太宗作詩至多,亦有徐、庾風氣,而世不傳,獨于《初學記》時時見之?!钡谒木碓疲骸皡堑雷邮家姀埳懋嫞唬骸说妹?!’已而坐臥其下,三日不能去。庾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雞野鶩之論,后乃以為伯英再生。今觀其書,乃不逮子敬遠甚,正可比羊欣耳。”第六卷云:“‘宰相安和,殷生無恙?!紫喈斒呛單牡?,殷生則淵源也邪?”第八卷云:“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風味,故長沙法帖比淳化待詔所摹為勝,世俗不察,爭訪閣下本,誤矣。此逸少一卷,尤妙。庚辰七夕,合浦官舍借觀?!钡诰啪碓疲骸爸x安問獻之:‘君書何如尊公?’答曰:‘故自不同。’安曰:‘外人不爾?!唬骸四堑弥?!’”已上所書,今麻沙所刊《大全集》《志林》中或有之。案庾亮及弟翼俱為征西將軍,坡所引者翼也。坡又有詩曰:“暮年卻得庾安西,自厭家雞題六紙?!鄙w指翼前所歷官云。此帖今藏予家。
蘇軾的題跋,系其從海南渡海北歸后,作于廣西合浦,系針對帖文本事而發(fā),惟卷八評語系對希白書法的贊揚,稱其有“江左風味”。這是很高的評價,在北宋的尚意思潮中,書法以意取晉人,得晉人氣度為高。洪邁自言此《長沙帖》每卷有蘇軾題跋真跡,而有謂“此帖今藏予家”,可知他是南宋時《長沙帖》最重要的收藏者。只可惜,這部有十通蘇軾題跋的《長沙帖》后來不知所終,蘇軾真跡自然也隨之湮沒。洪邁故后半個世紀左右,同為江西人的曾洪父在《石刻鋪敘》中所寓目的《長沙帖》已無蘇軾題跋:
(《長沙帖》)今皆不曾以坡書添入逐卷,要是當時題于程所藏碑刻,潭無真跡,故闕如也。但二卷郄愔書第三卷帖何以斷“當”字,分兩行,希白善書者,于此殆不可曉。又有山谷評釋,今《長沙帖》間不存希白臨摹歲月。或云,土人又私翻木板,有紋可辨。容齋謂坡仙遺墨今藏其家,有數(shù)字差異。
曾宏父所見《長沙帖》,不僅各卷卷末無蘇軾題跋,分行亦與洪邁所描述者不同。而《長沙帖》原帖系刊于石上,而此帖又有木紋可辨,亦坐實了時人稱長沙當?shù)厝怂较路逃谀景迳系膫餮浴?/p>
曾惇之后,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又寓目了多種面貌的《長沙帖》,其中“有絕佳者,有稍殘缺者,有行數(shù)不同者,有漏落數(shù)行者”;又稱劉沆當時刊刻《長沙帖》時,有兩個版本,其一留在長沙郡齋,其一為歸劉沆私藏。以郡齋所存《長沙帖》為底本,其時黔州、和州等地的翻刻難以統(tǒng)計。在繁多的翻刻本中,除了帖字字形屢經(jīng)翻刻而失真,另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是,帖文字句淆亂,至不可讀:“若《潭帖》乃悉顛倒而錯亂之,幾成異域神咒。”后村認為,刊刻技術(shù)的精良不能與皇家刻帖相比,情有可原,但打亂分行,淆其文理,則刻帖之雅盡失:
往往刊刻之時不敢比擬尚方,欲自為帖。但異其行數(shù)可也,亂其文理不可也。豈劉公本非博雅,或貴重不暇參校;或希白雖工于模字,而拙于尋行數(shù)墨歟?鐫刻雖工,如不可讀,何坡既推《潭》勝《閣》?近時陳師復善書,亦于《閣帖》有異論。余恐蘇、陳所見非真閣本爾。真者或七八行為一版,或十六七行為一版,皆李廷圭墨模印,其墨如漆,字尤豐艷有精神。蓋熙陵八法既高,王著輩亦精其技,標題可見,非希白輩敢望。
按后村說法,尋常地方刻手本不敢媲美宮廷制作,但《長沙帖》的帖文淆亂程度讓他不禁懷疑,主持刊刻的劉沆要么不夠博雅,要么不曾親與參校;而希白和尚可能僅工于模仿字跡,卻不通文理。后村繼而認為,蘇軾稱長沙所刻勝過《閣帖》并非公允之論,或許,蘇軾以及后來的陳師復等人,都沒見過真本《閣帖》,以致?lián)P《潭》而抑《閣》;以宋太宗、王著之善書,以及《閣帖》刊刻時用材之精,希白之流恐難望其項背;更何況,單單《閣帖》的標題文字,就可推想《閣帖》珍本的精彩程度。
只不過,后村疑蘇軾未見真本《閣帖》恐有不妥。蘇軾嘉祐六年(1061)充秘閣校禮,治平三年(1066)年又曾夜值秘閣親見《閣帖》母本,對《閣帖》所本墨跡早有判別,認為其中《鵝群》一帖似是獻之真跡,其余均為唐人硬黃臨本。蘇軾評《長沙帖》在其去世前一年,以其一生經(jīng)歷言之,未親見《閣帖》拓本似無可能。真正的問題在于,蘇軾于《長沙帖》第八卷下評希白一跋:“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風味,故長沙法帖比淳化待詔所摹為勝,世俗不察,爭訪閣下本,誤矣。此逸少一卷,尤妙?!币蕴K軾標舉士大夫意趣而貶低宮廷書風的一貫態(tài)度,此跋當仍為借題發(fā)揮。但蘇軾倡導的趣味風靡百代,尋常士人也確無后村之勇。在題跋中,后村為其時《閣帖》裔帖排定了座次,堪為南宋時對法帖譜系的重要審美判斷:
舊《臨江》非不善,失之險薄刻削,去閣本遠矣。帖家故當以《閣帖》為祖,《絳》次之,舊《臨江》次之,《潭》又次之,《武岡》又次之?!杜R江》佳者可亂《閣》,《武岡》佳者可亂《絳》;《汝》《鼎》拙野,無以議為也。
按此,《長沙帖》所刻品質(zhì)在宋潘師旦所摹《絳帖》和長沙人劉次莊所摹《臨江帖》之下,甚至刊于湖南武岡的《武岡帖》之佳者,亦能逾《潭》而亂《絳》。當然,劉克莊還是肯定了《長沙帖》在王寀所摹《汝帖》及南宋張斛刻于鼎州(今湖南常德)的《鼎帖》之上。當然,這又是一家之言了。劉克莊的收藏機遇在于,他曾收得一本經(jīng)重新剪裱、文理通順的《長沙帖》:“余晚得一本,乃以舊《潭》剪碎,案釋文排比裝表(此處通“裱”),歷歷可讀,必一老士人舊物,惜不令希白見之?!?/p>
《長沙帖》是名帖,在宋代即翻刻本繁多。光緒《湖南通志·金石志》輯錄了《廬陵蕭氏本》《三山木板本》《蜀本》三個別本,以及《長沙帖劉丞相私第本》《長沙帖碑匠家本》《長沙帖南宋新刻本》《長沙帖碑房斷石本》《長沙帖劉御史次莊家本》《長沙帖湯正臣重摹本》等。這些別本和翻摹本,或卷數(shù)不齊,或內(nèi)容殘缺,或分行排列異于《閣帖》,或刻時有增有改,唯《長沙帖湯正臣重摹本》為完帙。此重摹本系黔江人秦世章(字子明)在希白處翻刻后,將帖石帶至黔江者,又稱《黔江帖》,帖石由長沙刻工湯正臣、湯仙芝父子所刻。這些別本和翻摹本中,迄今傳世者有“長沙帖劉御史次莊家本”,即《戲魚堂帖》。
《戲魚堂帖》系由劉次莊刻于元祐七年(1092)。劉氏正史無傳,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劉次莊,字中叟,崇寧中為御史,有書名,工正行草筆法,出王大令、褚河南而能兼采群書為一家,行草差劣。卜筑于淦水之濱東山之麓,所謂戲魚堂是也。臨摹古帖最得其真,凡草圣不可讀者,以小楷譯之。張舜民評其書謂如‘如紅蓮新折,潤之以風雨’?!庇赡纤瓮跸笾遁浀丶o勝》卷三十四《碑記》有《戲魚堂帖》條:“帖十卷,元祐中寓客劉次莊摹《淳化》禁中本而刻之。次莊又謂法帖釋文十卷,其帖今與《潭帖》《武岡帖》并傳。”按此,戲魚堂為劉次莊書齋,在臨江軍(治所在清江縣,今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zhèn))淦水之濱,故《戲魚堂帖》又稱《臨江戲魚堂帖》《臨江帖》《清江帖》。劉次莊事跡多見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多記其事,只不過《書史會要》稱他“崇寧中為御史”,而李埴《十朝綱要》所載徽宗朝御史156人中并無劉次莊之名。另外,《金石萃編》卷一四一載有劉次莊所撰《宋仁壽縣君蘇氏墓志銘》,但無刻石年月。另據(jù)嘉慶《安化縣志》,宋代安化有《開梅山頌》刻石,由毛漸撰文,縣尉劉次莊書;按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此劉次莊即曾為《閣帖》釋文并刊刻《臨江帖》者,故又可知劉次莊曾為安化縣尉。
劉次莊書法既佳,學識亦富,只不過,其為《閣帖》所作釋文,劉后村似不甚滿意:“(《閣帖》)帖字屢經(jīng)臨摹,固已失真,劉次莊釋文雖有未盡,亦十得五六,加以陳去非、黃長睿、施武子更迭考辨,十得八九?!币院蟠逅姡吻f于法帖釋文,未畢其功。
三、《鼎帖》和《武岡帖》
除了因蘇軾而增重的《長沙帖》,宋代湖南還刊刻了其他叢帖,其中最知名者為《武岡帖》和《武陵帖》,后者又稱《鼎帖》。二帖的質(zhì)量,較之《長沙帖》,亦有所短長。
劉克莊所謂“《武岡》佳者可亂《絳》”之《武岡》,系指刻于宋代武岡(今湖南武岡市)的《武岡帖》。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升武岡縣為武岡軍,領(lǐng)武岡、綏寧、臨剛(后改新寧)三縣,隸屬荊州湖南路。但宋代的著錄者即已不知《武岡帖》刻于何時,故而亦不知刻帖時的武岡是縣是郡。按曹士冕《法帖譜系》,南宋時所傳《武岡帖》有新、舊二本:
《武岡》舊本二十卷,不知刻于何時。碑段稍長,而日、月、光、天、德等字號間于行中,字畫亦清勁可愛。而第一卷衛(wèi)夫人、宋儋無枯筆;第九卷《大令帖》諸字皆誤,信乎出于新《絳》也?!段鋵沸卤径恚磁f石也。中厄于庸繆之人,厭其字畫清瘦,頗修治,遂失本真。其最可鄙笑者,第二卷鐘繇帖“再世榮名”,今“名”字己修作“谷”字矣。且拓匠不工,凡損剝處,鑿痕宛然呈露,而字畫模糊,略不可辨。帖之繆者,莫甚于此。
關(guān)于《武岡帖》《格古要論》《南村輟耕錄》《石刻鋪敘》等均有著錄,但論明辨源流,當以曹說為長?!段鋵放f本系翻刻自新刻《絳帖》,而新本則系將改篡《武岡帖》帖石刻成。由于新本的刊刻者不諳書理,僅僅是不滿于舊本的清瘦風格,而擅自增肥點畫,且傳拓又粗劣,遂至本真盡失,字畫模糊。更有甚者,刊刻者又不通文辭,其中甚至出現(xiàn)了將鐘繇《宣示表》的“再世榮名”刻成了“再世榮谷”這樣的嚴重錯謬。只不過,《武岡帖》中有一處的處理優(yōu)于《絳帖》,按曾惇《石刻鋪敘》,《武岡帖》卷九的張旭草書,將《絳帖》的直行改為橫行,更好地體現(xiàn)了張旭草書的筆勢:“其‘藏真顛草’數(shù)十字,則橫鐫于石,筆清勁蜿蜒,立意本奇于《絳》之直行。人多貴耳而賤目,但以罕得為重。遇《絳》刻大訛闕處,鑱為梅紋。今人多拓此碑,偽作《絳帖》。至橫刊藏真顛草,翦以直背成冊,雖古刻筆勢,元有斷續(xù),至于翦痕,則心勞而日拙?!?/p>
總體而言,《武岡帖》舊本品質(zhì)頗佳,以至于當時的作偽者拓取《武岡帖》,將《武岡帖》中張旭草書的橫行改回直行,偽作《絳帖》出售。
《武岡帖》翻自《絳帖》。《絳帖》為絳州潘師旦以《閣帖》翻刻,只不過其對《閣帖》的增刪程度,比《長沙帖》大得多:
《絳帖》之異于《閣帖》者,《閣》以漢章帝書為首,《絳》以倉頡等書為首,前后分卷俱不同。并刪去漢章帝、晉宣、明、康、簡文帝,梁高帝、文帝及司馬、王邵、王廞、蕭子云、僧智永、李邕等帖,增入王濛、羊諮書。又有后帖,刊入唐太宗宸翰,增張旭《千文》四十五字,藏真草書跋語及顏魯公、王廙、高閑、李建中諸人書,既增損改易,分為前后各十卷,又易橫石為立石,故殊有不同。
在法帖譜系中,屬于《閣帖》的孫帖系統(tǒng)。而其美中不足在于并非出自舊本《絳帖》,而是“出于新《絳》”。和其他各種名帖一樣,《絳帖》出世后命途多舛,按曹士冕《法帖譜系》,《絳帖》系由潘師旦以用《閣帖》重摹而參入別帖,“比今所見《閣帖》,精神過之?!敝徊贿^,師旦歿后,《絳帖》傳至其二子手中,被析分為二。其長子得上十卷,因負債而被沒官,絳州太守取重摹之后十卷補足,是為東庫本。次子則重摹上十卷補足而私家本。故此,無論東庫本還是私家本,都有一半系再次翻刻,也就都成了有別于原《絳帖》的“新《絳》”。而“新《絳》”則是《武岡帖》借以翻刻者。由于東庫本《絳帖》系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何以報,愿上登封書”二十字為記號編次,而舊本《武岡帖》中亦有一部分有這些編次文字,故而可推知,《武岡帖》出自東庫本《絳帖》。
當然,《絳帖》的身世雖基本清楚,也仍有聚訟,曹士冕《法帖譜系》稱潘師旦死后,其二子以上十卷、下十卷平分,而曾惇《石刻鋪敘》則稱是二字各得每卷之一半。另外,《絳帖》系絳州潘師旦所刻,歐陽修《集古錄》早有記載:“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者,以官法帖私自??逃诩?,為別本行于世。”而曾惇卻將《絳帖》刊刻者誤作駙馬都尉潘正夫,潘正夫為秦國康懿大長公主,有四子且多貴顯,事見《宋史》。此潘正夫在永州浯溪亦有題名。光緒《湖南通志》遂疑曾惇張冠李戴,認為“當從曹士冕說”。
紹興十一年(1141)十月十五日,鼎州太守張斛以木板刻成叢帖一部,置于鼎州州治。鼎州轄區(qū)包括今天的常德市武陵區(qū)、鼎城區(qū)及龍陽縣,在唐稱朗州,南宋初年為荊湖北路安撫使治所。曾惇(字宏父)《石刻鋪敘》曾著錄此帖,稱為《武陵帖》,并列敘各卷內(nèi)容:
《武陵帖》二十二卷,紹興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張斛集秘閣法帖,合《潭》《絳》《臨江》《汝?!分T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闕,以成此書。復列郡官名銜,以本朝太宗御書冠于首卷。二卷至四,則古帝王書,增隋煬帝《閣》《絳》之所無者。五卷又倉頡、夏禹書暨古鐘鼎款識。六卷以后則歷代名臣帖。十卷之末即二王書,亙十七卷之首而止。二十卷則顏魯公帖居半,張長史草書亦系橫刊,視《閣》《絳》名賢帖多五之一。末卷亦祖《絳》帖,殿以李建中字,較之諸帖為詳。然止木本,世稱舊有石碑,前未之見,且跋語亦不敘及。儻有舊刻,安能入《閣》之續(xù)帖、晉武《消息書》、唐明皇《鹡鸰頌》等帖?
按此,張斛所刻之《武陵帖》,系以《閣帖》為底本,參合《潭帖》《絳帖》《臨江帖》《汝帖》(所謂“汝海”,為汝水別稱),刻為二十二卷。該帖首卷為宋太宗趙炅御書,趙炅善書,即本文前節(jié)劉克莊所謂“八法既高”者;第二卷至第四卷為前代帝王書,較之《閣帖》和《絳帖》,該帖增收了隋煬帝楊廣書法;第五卷為傳說中倉頡、大禹書跡和鐘鼎彝器銘文;第六卷至第十卷大部,為歷代名臣法帖;自第十卷末尾至第十七卷之靠前部分為二王法書;第二十卷一半左右法帖為顏真卿書,并有張旭草書;第二十二卷以宋初李建中帖殿后。曾惇指出,《武陵帖》中的名賢帖比《閣帖》和《絳帖》多出五分之一。而他所見之《武陵帖》為木刻本,根據(jù)其中所收法帖,他駁斥了《武陵帖》有石本舊刻的說法,因為如果有舊刻,就不能收入晚近才刊刻的《閣帖》續(xù)帖以及晉武帝司馬炎《消息書》及唐明皇李隆基《鹡鸰頌》等作品。只不過,按曾惇所述,《武陵帖》的第十八、十九、二十一卷和二十二卷之大部分內(nèi)容仍然不詳。
關(guān)于《武陵帖》的卷數(shù),帖家著錄數(shù)目不一。南宋晁公武(1105—1180)《郡齋讀書志》亦稱該帖為二十二卷,與《石刻鋪敘》同。而南宋趙希鵠(1170—1242)《洞天清錄》及元末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均稱武陵帖為二十卷。另外,《郡齋讀書志》又稱《武陵帖》編纂者為王若谷:“皇朝王若谷以秘閣法帖合潭絳、臨江、汝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逸,成是書。鼎守張斛刻之石洞?!睆堳潜狈綕O陽(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遼時南渡,仕宋為鼎州太守,曾官秘書省著作郎,后又北歸仕金,為秘書省著作郎。按光緒《湖南通志·金石志》,武陵帖每卷有銜名錄隸書附尾。宋人列銜自右而左,小者居前,大者居后,該帖勒鐫者為鼎州提舉張斛,鐫字者為鼎州提舉胡寅,勘校為通判鼎州趙子疇、常德軍僉判趙麟、節(jié)推王若水、權(quán)察推陸有勇、察推任羲五人,另武陵縣丞趙徑、主簿胡直夫為編次官?!巴跞羲睘榭毙H酥?,而《郡齋讀書志》則稱“王若谷”,二者必有一誤。至于負責鐫字的胡寅(1098—1156),幼年遭父母拋棄后過繼給胡安國。胡寅與其父胡安國,弟胡寧、胡宏,堂弟胡憲,被譽為“胡氏五賢”,是湖湘學派的先驅(qū)。
《武陵帖》在法帖系統(tǒng)中位置不高。曹士冕《法帖譜系》稱:“武陵郡齋板本,較諸帖增益最多,博而不精,殊無足取?!逼渌麣v代帖家評價亦不高。趙希鵠認為其中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最妙,而“他帖無可用”。元代的陳繹曾《翰林要訣》則斥其“石硬而刻手不精,雖博而乏古意?!薄段淞晏分撩鞔鷷r已罕見傳世,董其昌曾為王伯谷所拓《絳帖》題跋,認為此《絳帖》實為《鼎帖》。《武陵帖》系刻于鼎州之武陵縣,所謂《鼎帖》《武陵帖》系同帖而異名。嘉慶《常德府志》誤列《鼎帖》與《武陵帖》二目,光緒《湖南通志》據(jù)歷代著錄糾正了這一認識:
此帖南宋時刻于武陵,武陵為鼎州附郭屬縣,故當時亦稱鼎帖。府志
既分鼎與武陵二目,又誤收武岡帖于后,且誤引《讀書志》武陵帖跋語附
注其下,云“《武岡》亦名《鼎帖》”,舛謬殊甚矣。董其昌謂王伯谷所藏舊本首卷以宋太宗為弁,又行間有武陵二字,合之《石刻鋪敘》,云以太宗御書冠首卷,及輟耕錄記內(nèi)府所藏鼎州本蘭亭序末有武陵二字之說,豈非此帖本名武陵之明證乎?
概而言之,法帖的譜系錯綜復雜,由于原板、原石已久佚,加之帖家所寓目者各異,欲條分析理其源流,何其困難,自不免眾說紛紜。但宋代開一代刻帖風氣,其時在湖南流傳的刻帖,當遠不止上述幾帖。此外,除了叢帖,宋代湖南還刻了大量單帖,按光緒《湖南通志》,宋代湖南單單《蘭亭序》刻本就有八本之多,分別為武陵本、永興本、鼎州本、古潭本、道州本、郴州本、長沙本、新化本,在宋代的數(shù)百種《蘭亭序》刻本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和《長沙帖》《臨江帖》《武岡帖》《武陵帖》一樣,湖南地區(qū)《蘭亭序》亦互有短長。不過,較之秦世章翻刻《長沙帖》載回黔江,啟迪當?shù)氐摹袄镏袃骸?,在湖湘學派興起的宋代,眾多法帖在湖南的刊刻,尤為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