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代紀元匯考》是一部具有史學意義的歷史年表,其成書經(jīng)歷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其書名稱引、作者與同類書籍混淆不清,又在多次刊刻和傳抄過程中,其卷數(shù)、體例甚至內(nèi)容均有所改變。八卷本的作者基本可確定為萬斯同,四卷本有關的作者還有趙駿烈,此外萬經(jīng)、李哲濬、吳騫、張之銘等人參與了重新編輯、校訂和續(xù)編等工作,這使得該書在刊刻和傳抄中出現(xiàn)了不同形態(tài)。
關鍵詞:《歷代紀元匯考》;書名;作者;卷數(shù);成書;流變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136(2025)02-0095-06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dai Jiyuan Huikao
XIAO Jiaojiao
Abstract:Lidai Jiyuan Huikao is a historical chronology with historical significance,and its completion has gone through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The title of the book is cited, the author is confused with the same kind of books, and the number of volumes,style and even content of the book have changed in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edition and copying.The author of the eight volume is Wan Sitong, and the author of the four volume may be Zhao Junlie.In addition, Wan Jing, Li Zhexun, Wu Qian and Zhang Zhiming has participated in editing, revising and continuation, so that the book appeared in different forms in printing and copying.
Keywords:Lidai Jiyuan Huikao;title;author;volume;compilation;development
《歷代紀元匯考》是一部起于唐堯紀元,止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的歷史年表,四千年間帝王、紀元、年號無一不備,周中孚以為該書“凡歷數(shù)長短,年代久遠,一統(tǒng)分割,禪繼正偽,無不畢備”[1],對該書評價頗高。民國時期著名藏書家張壽鏞亦將此書同類似歷史年表進行比較,認為前代“作《歷代帝王年表》不能糾其失”,而李兆洛因襲葉維庚《紀元通考》編撰的《紀元編》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如萬斯同編纂的《歷代紀元匯考》對待明朝史實公允[2]1??傊?,該書在歷史上曾獲得較高評價。前人多認為《歷代紀元匯考》乃史學大家萬斯同編著,研究萬斯同的學者雖涉及其史學成就、史學思想,但多集中于《明史》《歷代史表》等書的研究,學界尚未關注此書。關于《歷代紀元匯考》的記載,不止一種,卷數(shù)又各有差異,書名也有不同說法,它們究竟是同一種書,還是不同學者的著作,有待考辨。
1 書名與作者
據(jù)《清史稿·藝文志》記載,萬斯同并未著錄《歷代紀元匯考》一書①。
《清史稿·文苑傳》有萬斯同的傳記,記錄了其生平活動和代表著作:
萬斯同,字季野,鄞縣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性強記,八歲,客坐中能背誦《揚子法言》。后從黃宗羲游,得聞蕺山劉氏學說,以慎獨為宗,以讀書勵名節(jié),與同志相劘切,月有會講,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3]
正是由于他熟悉明代掌故以及在史學上的造詣,才被延攬參加《明史》的纂修工作,而《清史稿·文苑傳》著錄其作品僅有《歷代史表》和《儒林宗派》,亦無《歷代紀元匯考》,那么萬斯同是否編有此書呢?清代乾隆時期錢維喬等人所修《(乾?。┷纯h志·藝文志》對萬斯同的著作記載有“《歷代紀元匯考》五卷”[4]。
錢維喬等人引用了萬斯同好友溫睿臨為此書所作的序:“此編起唐帝載甲辰訖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四千年之間以年為經(jīng),以歷朝紀元為緯,令人一展卷而年代久近、一統(tǒng)分割、禪繼正偽,了如指掌,亦史學之一班也?!?sup>[4]據(jù)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記載,“溫睿臨者,與季野同居京邸”[5],也就是說溫睿臨的確與萬斯同往來密切,而《歷代紀元匯考》首次在康熙年間刊刻時,溫睿臨作序“余來京師與之游者十余年”[6]369,亦交代二人交往頗深,其說當為真。而《鄞縣志》又據(jù)何書著錄萬斯同確有此書呢?其下注云“《抱經(jīng)樓書目》”,原是參照了盧址所編撰的《抱經(jīng)樓書目》。從國家圖書館藏的清抄本《抱經(jīng)樓書目》中的史部發(fā)現(xiàn)確有“《歷代紀元匯考》一本”[7]。著名學者錢大昕為萬斯同作有傳記《萬先生斯同傳》,著錄其作品有“《歷代史表》六十卷、《紀元匯考》四卷、《廟制圖考》四卷、《儒林宗派》八卷、《石經(jīng)考》二卷”[8],其中亦有《紀元匯考》一書,反倒是“《周正匯考》八卷、《歷代宰輔匯考》八卷、《宋季忠義錄》十六卷、《六陵遺事》一卷、《庚申君遺事》一卷、《群書疑辨》十二卷、《書學匯編》二十二卷、《昆侖河源考》二卷、《河渠考》十二卷、《石園詩文集》二十卷”等被《清史稿》所著錄的這些作品,錢大昕在本傳中則云“皆未見也”[8],由此可見,《清史稿》的著錄并不完備和準確。陳訓慈、方祖猷曾編有《萬斯同年譜》一書,后附《萬斯同著作考》,也著錄萬斯同有《歷代紀元匯考》一書,稱該書“作于京師修史后期”,并高度評價此書“治史者之良好參考書”[9],據(jù)此可以肯定萬斯同的確編有此書。不過,各個學者和典籍對該書的書名、卷次甚至作者稱引有所不同,如錢大昕所記為《紀元匯考》、錢維喬《鄞縣志》所記又有別名《歷代建元考》。大致有以下情況:
1.1 誤作《歷代建元考》
錢維喬等人編《(乾?。┷纯h志·藝文志》時,注《歷代紀元匯考》“又作《歷代建元考》”[4],《(雍正)浙江通志》也著錄為“《歷代建元考》一卷,鄞縣萬斯同輯”[10],而該志在談到《歷代建元考》前又稱“《歷代紀元考》,秀水鐘淵映廣漢著,不分卷”[10],顯然,二者因書名相近而混淆。歷史上確有《歷代建元考》一書,其作者正是《(雍正)浙江通志》中混淆為《歷代紀元考》的鐘淵映,《清史稿·藝文(二)》著有鐘淵映《歷代建元考》十卷,《四庫全書》亦收錄此書。關于鐘淵映的生平事跡,《清史列傳》“朱彝尊”傳下附錄其傳:
字廣漢,秀水人。諸生。少好學,熟于諸史。所為詩文,橫絕時人。其論駁援據(jù)古昔,雖老儒鉅公莫能難。居恒遇勝己者,執(zhí)禮甚恭;不如己者,或相對終日不與語。以故鄉(xiāng)曲之士多疾之,與朱彝尊、李良年等交最契,而年最少。彝尊每嘆以為不及遠甚也?!稓v代建元考》十卷,論者謂較吳肅公《改元考》、萬光泰《紀元敘韻》實為賅洽……[11]
鐘淵映與朱彝尊相交,可能生活在康熙早期,比萬斯同稍長,其書或比萬斯同更早,兩者書名因相似而被混淆,并無道理。通過對比,能夠知道《歷代建元考》與《歷代紀元匯考》二書體例大不相同:《四庫全書總目》曾總結(jié)《歷代建元考》“則并偽朝霸國以至草竊僭稱,皆一一具載,其例以年號相同者列前,次以年號分韻排編,次列歷朝帝王及僭國始末并外番亦間及之”[12]708;而溫睿臨為《歷代紀元匯考》作序時曾提及該書體例“以年為經(jīng),以歷朝紀元為緯”[4],并不似《歷代建元考》按韻編排。盡管也有人對《歷代建元考》評價頗高,但與《歷代紀元匯考》作對比,二者的優(yōu)劣又不盡相同。周中孚曾專門對二者進行了比較,言《歷代紀元匯考》“較之鐘廣漢《建元考》尤為簡而能該,誠適于用之書也”[1],如此看來,《歷代紀元匯考》比鐘淵映的《歷代建元考》更加簡潔,更具概括性與實用性,此書或是此類書籍中最為簡潔的著作了。
1.2 省稱《紀元匯考》及引起的問題
《歷代紀元匯考》存在被著錄和稱引為《紀元匯考》的情況,如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作《紀元匯考》五卷,知不足齋刻本[13];李元度所編《國朝先正事略》中有《萬季野事略》稱“《紀元匯考》四卷”[14];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偶稱“《歷代紀元匯考》”,亦偶有稱“《紀元匯考》五卷”[15];阮元所著《儒林傳稿》亦稱萬斯同著作有“《紀元匯考》四卷”[16],下注“《潛研堂文集》”?!稘撗刑梦募肥清X大昕的作品集,該書恰好收錄了錢大昕為萬斯同所作傳記,而阮元如此著錄正是受到了錢大昕《萬先生斯同傳》的影響。此類稱謂無定,或受古人刻書時版心題名常用省稱的影響,正如目前所見的《歷代紀元匯考》刻本版心均刻有“紀元匯考”。
然而歷史上的確存在與此同名的其他書籍,《清通志·藝文略》載“《紀元匯考》三十五卷,黃琳撰”[17],《四庫全書》史部存目類亦著錄“《紀元匯考》三十五卷”[12]720,《四庫全書總目》也有該書的提要。徐乾學《傳是樓書目》還著錄有另一種名為《紀元匯考》的書籍:
“《紀元匯考》四卷,清趙駿烈,一本?!?sup>[18]
黃琳之書內(nèi)容與萬斯同之書完全不同,僅同名而已,無可探討。但趙駿烈之書與萬斯同之書確有關聯(lián),可惜趙駿烈所編《紀元匯考》單行本(以下簡稱:趙書)今已不可見,好在雍正時期的浙東著名藏書家吳騫抄有《歷代紀元匯考》九卷、《余論》一卷,該抄本中既有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的內(nèi)容,又保存了趙書的一部分內(nèi)容。趙書起于“漢武帝建元元年”,止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起于“唐帝堯元載甲辰”,止于“明崇禎十七年”,從二書紀元的起訖時間來看,有大部分重合。
趙駿烈主要活動于康乾時期,姜兆翀所輯《國朝松江詩抄》對其有簡單介紹:“康乾時期人,字潤川,號月聲,華亭人,引例官衢州通判,致仕歸。乾隆三十一年,年六十八,在里與人作十老會?!?sup>[19]趙駿烈著作除《紀元匯考》以外,尚有《宦游草》一卷,乾隆年間刻本,今存國家圖書館,其余事跡,遍考史志皆不詳。
2 刊刻與傳抄
《歷代紀元匯考》或稱《紀元匯考》,從編寫完成之后,經(jīng)過多次刊刻、增補。該書首次刊刻的時間和地點,據(jù)溫睿臨所撰序可知:“及四月,工未竣而先生歿,陳子素堂為竟其事,余乃序之行于世?!?sup>[6]369而序言落款的時間正是康熙癸未年,即四十二年(1703),也就是說該書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首次刊印于京師,但刊刻尚未竣工萬斯同就患病離世了。此后,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現(xiàn)被收錄在《續(xù)修四庫全書》中。該書刊刻完成后,板片歸王鴻緒保管,王鴻緒后來歸還萬斯同侄兒萬經(jīng):
今年正月,經(jīng)造司空夫子門陳謝,因出《紀元匯編
《紀元匯編》,“編”當作“考”?!钒甯督?jīng)。曰:“此令叔已刻兩種之一也,其《史表》板已附歸矣。”又詣叔父執(zhí)友溫子鄰翼訊之,具詳始末,兼囑經(jīng)一言志其后。[6]405
“司空夫子”正是萬斯同在京修《明史》的總纂官王鴻緒。該書刊刻后,板片歸其保管??滴跛氖辏?703),萬經(jīng)前往拜訪王鴻緒,王鴻緒將板片交還萬經(jīng)。此后,萬經(jīng)任職于黔南試院的學圃時,又重新校補原刻本
參萬斯同撰,萬經(jīng)補:《歷代紀元匯考》,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新刊刻此書,后來知不足齋又重刻萬經(jīng)校補本,內(nèi)容版式均不改變。直到清光緒年間,李哲濬還校刻過此書,后來張壽鏞又重新將該書刻印進其《四明叢書》之中,可見有清一代,該書一直在刊刻和流傳。
除了版刻系統(tǒng)以外,該書還存在一抄本系統(tǒng)。清中期,吳騫拜經(jīng)樓曾抄有《歷代紀元匯考》九卷、《余論》一卷。直到民國時期,鄞縣藏書家張之銘依然受到該書的影響,而為該書重做續(xù)編,并抄錄拜經(jīng)樓抄本《紀元余論》附于后。
該書在不斷刻印過程中,卷數(shù)、內(nèi)容甚至作者均有所改變。除了誤引稱一卷、四卷以外,還存在以下情況:
關于該書最早的分卷問題,從溫睿臨所撰序中可以窺見其本來面貌:
壬午正月,先生誕辰,余與諸友醵金往壽,先生曰:“余有《歷代紀元匯考》八卷,其以是為剞劂資,子且為我序其書。”時先生已患腳氣,余諾之而不暇為。及四月,工未竣而先生歿,陳子素堂為竟其事,余乃序之以行事。[6]369
溫睿臨回憶了當年他同友人為萬斯同賀壽時,送禮而萬斯同不肯收取,轉(zhuǎn)而談到將生日禮金另作刻書酬金時,萬斯同囑托他為該書作序的情景。由此可知,萬斯同明確提到其所著《歷代紀元匯考》的卷數(shù)為八,而據(jù)溫睿臨序和該書目錄,可知該書的最初體例如下:
此編起唐帝堯元載甲辰,迄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四千年之間,以年為經(jīng),以歷朝紀元為緯。[6]369
目錄所載:
卷一:唐、虞、舜
卷二:商
卷三:周
卷四:周、七國、秦
卷五:漢、三國、晉
卷六:宋、齊、梁、陳、隋、唐、五代
卷七:宋、元
卷八:明
此書起于唐堯紀元,到明崇禎十七年(1644),大約四千年,歷朝歷代的紀元、建元、改元都詳細羅列,體例清晰而內(nèi)容翔實。但由于當時刊刻此書的時候萬斯同已患病,尚未竣工萬斯同就已離世,所以該書訛誤較多,此后其侄兒萬經(jīng)又對此進行了校正和補充:
是書壬午刻于京師,時叔父已病亟,匆匆付梓,不無魯魚之謬……取“二十一史”,《通鑒綱目》前、續(xù)編一一細校,既正其訛,復補其漏。某帝、某王、某年號加長短圈別之分,據(jù)各國起止,亦逐年填實,俾界畫清楚,正閏分明,雖較原本增十有一版,無非繼叔父志也。[20]
萬經(jīng)在重刻此書的時候,對該書內(nèi)容進行了校正和補充。一是校正原書的不妥之處。如“夏帝杼壬辰,九歲”,原注“帝崩,子太康立”,而萬經(jīng)校為“王崩,子太康立”[20];又如“夏太康辛酉二十九歲”,原注為“帝崩于陽夏,弟仲康立”,萬經(jīng)改為“王崩于陽夏,弟仲康立”[20]。雖僅一字之差,但可見萬經(jīng)的嚴謹。二是增加原書沒有的內(nèi)容。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卷一“帝堯七十載”其后無注,萬經(jīng)增補“舉舜登庸”[20];又如“帝堯八十一載”其后也無內(nèi)容,萬經(jīng)增補“封禹于夏,封契于商,封棄于邰”[20],以此補充原書漏記的重大史實。三是對書中的帝王年號加上長短圈以各自區(qū)分。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直接作“夏”“商”,而萬經(jīng)重刻本、知不足齋重刻本均作“夏”“商”
,同樣萬經(jīng)后來的刻本中帝王名也被加上圈,如“
”、
、
、
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區(qū)分朝代帝王的先后,并可使讀者翻閱時一目了然。盡管內(nèi)容有所增加,板片比原刻本增加了十一塊,但該書卷數(shù)并未增加,反而由八卷演變成了五卷:
卷一:唐、虞、夏、商
卷二:周、七國、秦
卷三:漢、后漢、三國、晉
卷四:宋、齊、梁、陳、隋、唐
卷五:宋、元、明[20]
此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所見到的都是此五卷本。如錢維喬等人修《(乾?。┷纯h志》記載萬斯同編有《歷代紀元匯考》五卷,參考的就是五卷本,而非八卷本;又如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也著錄《歷代紀元匯考》五卷,并言“鄞縣萬斯同季野輯,堯至共和,姪經(jīng)所增”[15]
;盧址《抱經(jīng)樓書目》亦如此,鮑廷博知不足齋亦據(jù)此五卷本重刻該書。此書體例未變,同樣起于唐堯,于明崇禎結(jié)束,依然以年為經(jīng),以紀元為緯。
但從??睂W的意義上來講,萬經(jīng)參考“二十一史”、《通鑒綱目》前編與續(xù)編等書,對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進行了校正,并補充萬斯同原書漏缺,此本當優(yōu)于原刻本,所以后來知不足齋又重刻此本,至今仍有此本,存于國家圖書館。
3 成書與流變
盡管五卷本曾在該書的流傳過程中長期占主導地位,但到清代中后期,該書八卷本又重新被人接受,內(nèi)容亦有所增加,如李哲濬輯《續(xù)編》一卷,孫鏗為該書作補,均是在原來分卷為八的基礎上進行的。該書的著者、體例和內(nèi)容都有較大改變,已非萬斯同之原著本來面貌。
首先是李哲濬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新??檀藭?,后來孫鏗再補校此書,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亦載:“《萬氏紀元匯考補》八卷、《續(xù)編》一卷,國朝孫鏗撰刊本?!?sup>[13]該書雖有正文八卷,又有《續(xù)編》一卷,但《續(xù)編》混雜于正文之中,體例不合原文。正因如此,民國時期張壽鏞“以為未合體例,因以正編還萬氏之舊,以《續(xù)編》接萬氏編書之年止,別為一卷”[2]1,附刻于后,又重新刊刻此書,收錄于《四明叢書》之中。他對此書的卷數(shù)和體例做了調(diào)整,想要恢復該書的舊貌,書前有張壽鏞自撰序一篇,對該書刊刻原委有詳細說明。關于卷數(shù)之辨,其下文又說:
萬季野先生著《歷代紀元匯考》始唐帝堯甲辰,迄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凡五卷……《培林堂書目》著為八卷,《續(xù)甬上耆舊傳》作四卷,惟《抱經(jīng)樓書目》作五卷,今通行則依抱經(jīng)樓本。[2]2
綜合張壽鏞的說法來看,當時通行的版本是《抱經(jīng)樓書目》著錄的五卷本,但他本人刊刻此書時,底本并非通行的五卷本,而是八卷本,當是依照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刻本,不過別錄《續(xù)編》一卷于正文八卷之后。張壽鏞明確提到《續(xù)編》是李哲濬輯錄的,孫鏗則是整理者,《續(xù)編》的時間起訖和編排體例據(jù)孫鏗所言乃“自太祖高皇帝丙辰傳至今上丁酉,依仿原書,逐年排比,丁酉以后,敬備續(xù)詳,其間附注明季事跡,悉遵《輯覽》”[21],也就是說《續(xù)編》起于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止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編排體例則仿照了萬斯同的原書體例,即依次羅列朝代、干支、皇帝年號等信息。
《歷代紀元匯考》在流傳過程中,除了版刻系統(tǒng)以外,尚有一抄
本流傳,今浙江圖書館存有雍正時期吳騫拜經(jīng)樓所抄《歷代紀元匯考》九卷、《余論》一卷,該書相關責任者除萬斯同之外,還有趙駿烈、李哲濬、吳騫三位。
李哲濬乃《續(xù)編》的輯錄者,吳騫則是該抄本的抄寫執(zhí)筆者,并對該本有所增訂,但吳騫并沒有注明該本所據(jù)底本為何書。究竟是當時本就存在一種將萬斯同和趙駿烈二書合編的刻本,還是吳騫本人抄寫時將二者組合成為一種,從此抄本保留的相關信息,可作一些推測。首先,該抄本的體例既不同于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也不同于趙駿烈的《紀元匯考》。關于趙駿烈原書的體例,從他本人的序言可知一二:
于是會歷代紀年之號:自漢武始,迄元末正至,編為一書名曰《歷代紀元匯考》。義為例二:一曰類編,以年號為綱、列辟為紀,正閏之君序,年號之下而建號,后先重復多寡舉可知;一曰年表,以甲子為經(jīng)、年號為緯,正閏之年列書,甲子之后而國統(tǒng)離合,歷年久近俱可見。[22]
也就是說,趙書由“類編”和“年表”兩部分組成,兩部分的內(nèi)在體例又各不相同,但二者互為補充和闡釋。萬斯同的《歷代紀元匯考》體例前文已經(jīng)探討,大致與趙書的“年表”相似,拜經(jīng)樓抄本的編排體例則是二者的結(jié)合。抄本正文之前有趙駿烈和顧祖禹二人序言各一篇,其后凡例七則,敘該書與其他類似書籍的不同之處和編寫體例,再次為目次,吳騫以為“此趙氏原書目次”:
卷一、類編(以建元先后為序)
卷二、年表一:起辛丑漢武帝建元元年,盡已未晉恭帝元熙元年
卷三、年表二:起庚申宋武帝永初元年,盡已未周世宗顯德六年
卷四、年表三:起庚申宋太祖建隆元年,盡丁未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22]
卷一、類編正文結(jié)束之后,又有《歷代紀元目錄》:
卷一:唐、虞、舜
卷二:商
卷三:周
卷四:周、七國、秦
卷五:漢、三國、晉
卷六:宋、齊、梁、陳、隋、唐、五代
卷七:宋、元
卷八:明[22]
此目錄與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歷代紀元匯考》的目錄體例完全一致,但吳騫以為“此萬氏重編目次”,顯然,按照吳騫的說法來看,萬斯同編寫此書或受到了趙駿烈的影響。通過考察該抄本的每卷卷端著者,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紀元匯考》卷一下題“無錫趙駿烈月聲原編,海昌吳騫葵里增訂”,而萬斯同的《歷代紀元匯考》并無“類編”,當然吳騫抄書只能參照趙駿烈一人之書而已;抄本《歷代紀元匯考》卷一、二、三、四和卷八下同題“四明萬斯同季野編”,卷五、六下題“錫山趙駿烈月聲編,四明萬斯同季野訂”,而卷七下又題“錫山趙駿烈月聲編,四明萬斯同季野較”,通過比對萬、趙二書記載年代的差異,可知抄本的卷一、二、三、四、八輯錄的紀元均僅存萬斯同書。從吳騫的抄本來看,萬斯同書有三卷都深受趙書的影響,即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這段紀元受到趙書的影響。但將二書合抄為一種者,并非吳騫獨創(chuàng),而是“序次皆依原本,間有增者附于后”[22],也就是說此抄本原有所據(jù),但吳騫對該書亦有改編。由于吳騫所處年代早于李哲濬,該書并無《續(xù)編》一卷,又如后附《紀元余論》一卷,又增補了原書的內(nèi)容:
予得舊本《紀元匯考》中有無名氏摭拾古今載籍,議有關于紀年及諸偽號所未盡者,凡若干條,皆可以廣見聞而資考證也。因錄為一卷附錄于《匯考》之后,命之曰《紀元余論》。[22]
從上可知,吳騫所得的舊本《紀元匯考》中有無名氏增補的相關內(nèi)容,乃萬斯同和趙駿烈原書都沒有的,可補二人的不足,他單獨抄寫為一卷,并為之命名《紀元余論》,附于正文之后。通過對拜經(jīng)樓抄本的考察,可以看出,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是在趙駿烈《紀元匯考》基礎上增編、補訂而成的,其后又經(jīng)歷了萬經(jīng)的修訂,吳騫的抄寫與增補,李哲濬、孫鏗的輯錄《續(xù)編》等過程。
綜上所論,《歷代紀元匯考》的成書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其八卷本作者可以確定為萬斯同,但萬斯同很有可能受到趙駿烈的影響,其成書后又經(jīng)吳騫、萬經(jīng)、李哲濬、孫鏗等人的不斷刻印、傳抄或校訂,其卷數(shù)也經(jīng)歷了八卷到五卷,后又恢復八卷的變化過程,并不斷增補新的內(nèi)容,包括《續(xù)編》和《紀元余論》等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周中孚.鄭堂讀書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567.
[2]張壽鏞.歷代紀元匯考序[M]//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67:13345.
[4]錢維喬.(乾?。┷纯h志:卷二十一[M].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5]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M]//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07.
[6]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盧址.抱經(jīng)樓書目[M].清抄本.
[8]錢大昕.潛研堂文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647.
[9]陳訓慈,方祖猷.萬斯同年譜[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289.
[10]稽曾筠,沈翼機,等.(雍正)浙江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6.
[11]清史列傳[M].王鐘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5778-5779.
[12]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505.
[14]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M].長沙:岳麓書社,1991:912.
[15]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中國書店,1937:1156.
[16]阮元.儒林傳稿[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46.
[17]清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7324.
[18]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卷二[M].清道光八年(1828)味經(jīng)書屋抄本.
[19]徐俠.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297.
[20]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M].知不足齋重刻本.
[21]孫鏗.歷代紀元匯考續(xù)編[M]//萬斯同.歷代紀元匯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226.
[22]吳騫.歷代紀元匯考[M].拜經(jīng)樓抄本.
作者簡介:
肖嬌嬌(1989— ),女,博士,副研究館員,成都圖書館古籍部主任。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詩經(jīng)》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