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具有演繹性、歸納性、類比性等特征,課程教學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茖W推理,是科學思維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嚴謹、邏輯完整的探究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推理能力。立足科學推理的內(nèi)涵,初步分析初中生科學推理能力的基本特征,圍繞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等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層面引導學生學會推理,掌握推理方法,并能遷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教學;科學推理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等特點,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物理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中,科學思維非常關鍵,要求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逐漸形成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zhì)疑創(chuàng)新等關鍵能力。科學推理是科學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推理與質(zhì)疑論證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有效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一、科學推理的內(nèi)涵
科學推理,是指從已有的科學理論和實驗結果出發(fā),通過比較、分析、推斷等方法,推導出新的科學結論或理論的過程??茖W推理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能力,涉及演繹邏輯、歸納邏輯、類比邏輯[1]。其中,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依賴于前提的準確性;歸納推理則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具有不確定性;類比推理是將兩個相似的現(xiàn)象或事物進行對比,重點總結、歸納分析兩者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二、初中生科學推理能力的特征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科學推理能力發(fā)展處于線性上升的階段;第二,具有較高科學推理能力水平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小,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第三,學生科學推理能力的不同維度不均衡,比如,有的學生擅長運用守恒推理、比例推理方法,有的學生擅長控制變量推理、演繹推理方法??茖W推理能力發(fā)展的均衡性、整體性,直接影響學生對抽象概念、實驗模型的深度學習[2]。
三、基于科學推理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策略
(一)基于演繹推理,提升思維質(zhì)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公式和定理,并利用所學知識、概念進行演繹推理。演繹推理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性與嚴密性,即在公理系統(tǒng)內(nèi)證明命題(定理)正確的過程,如果這個系統(tǒng)是有效的,那么從中推導出的定理也被認為是有效的[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推理能力,有助于他們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物理知識體系的構建。
1.三段演繹法
三段演繹法,指的是由一個共同概念聯(lián)系著的兩個性質(zhì)判斷作為前提,推出另一個性質(zhì)作為結論的推理方法。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邏輯結構嚴謹、清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三段演繹法多用于講解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動量守恒等課程內(nèi)容[4]。教師需要從具體的物理現(xiàn)象和結論出發(fā),逐步推導出一般性原理,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質(zhì),提高科學推理能力。
以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的“物態(tài)及其變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運用三段演繹法,向?qū)W生闡述熔化與凝固、汽化與液化、升華與凝華三對物態(tài)變化現(xiàn)象的物理學原理。學生需要抓住物態(tài)變化的關鍵詞——溫度,將其作為演繹推理的核心概念。
示例:把0℃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圍氣溫為0℃。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冰和水的質(zhì)量都不會發(fā)生變化。
三段演繹法如下,(1)大前提:熱傳遞需要溫度差。(2)小前提:冰和水的溫度均為0℃,且周圍氣溫也是0℃。(3)結論:兩者之間不存在溫度差,不會發(fā)生熱傳遞,冰無法吸收熱量熔化,水也無法釋放熱量凝固,因此冰和水的質(zhì)量都不會發(fā)生變化。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三段演繹推理法,篩選示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并根據(jù)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推導出結論。在運用三段演繹法進行科學推理時,學生需要明確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間的關系,確保推導出的結論符合一般性原則。
2.連鎖推導法
連鎖推導法,也被稱為“連鎖三段論”,是復合推理的簡略形式,可分為前進的連鎖推理和后退的連鎖推理。前進的連鎖推理,其基本結構為“D是E,C是D,B是C,A是B,所以A是E”。在此形式中,省略了兩個中間結論“C是E”和“B是E”。后退的連鎖推理,其基本結構為“A是B,B是C,C是D,D是E,所以A是E”。在此形式中,“A是C”和“A是D”被省略。
連鎖推導法強調(diào),上一個推理的結論是下一個推理的原因,從已推出的結論中還可以再推出新的結論。以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的“機械運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運用連鎖推導法,強化學生對推理命題的因果關系的認知能力。
示例1: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在對接時,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相對于天和核心艙是靜止的,而相對于地球是運動的,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示例2:在100米游泳比賽中,觀眾通過比較選手完成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來判斷速度快慢,若某運動員的成績?yōu)?分20秒,則該運動員的平均游泳速度為1.25 m/s,合4.5 km/h。
在對上述示例進行連鎖推導時,學生需要運用“參照物”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核心概念,明確每個命題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在飛船和核心艙對接時,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它們之間是相對靜止的,而這個整體相對于地球則處于運動狀態(tài)。其中隱含的推理條件是: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tài)也不同。無論是三段演繹法還是連鎖推導法,均有助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提升科學推理能力和科學思維水平。
(二)基于歸納推理,優(yōu)化思維品質(zhì)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與類比推理是常見的三種邏輯推理形式,三者具有明顯的區(qū)別[5]。與演繹推理不同,歸納推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概括和提煉能力,因此有助于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快速發(fā)展。歸納推理可以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兩種情形,這主要取決于推理對象的覆蓋范圍和應用場景。學生在歸納推理時,需要注重驗證結論的嚴謹性、準確性和合理性,這對培養(yǎng)科學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物理實驗能夠為學生開展歸納推理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
以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的“聲現(xiàn)象”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以下三個物理實驗,訓練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
實驗一:探究聲音的產(chǎn)生條件。(1)音叉實驗:將乒乓球放置于音叉旁,當音叉振動時,乒乓球隨之彈起。該實驗運用轉(zhuǎn)換法,將音叉的微小振動轉(zhuǎn)化為乒乓球的可見彈跳,直觀展示聲音的產(chǎn)生條件。(2)鼓面實驗:將碎紙屑或玉米粒撒在鼓面上,輕輕敲擊鼓面,碎紙屑或玉米粒在鼓面上跳動,說明鼓面在振動。
歸納推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振動停止時,發(fā)聲也停止。
實驗二:探究聲音在真空中是否能傳播。將一個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入玻璃鐘罩內(nèi),逐漸抽出鐘罩內(nèi)的空氣,聽到的鈴聲明顯減小。隨后打開閥門,讓空氣重新進入鐘罩,鈴聲逐漸變大。
歸納推理:真空不能傳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
實驗三:探究音調(diào)與物體振動快慢的關系。將鋼尺的一端緊緊壓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撥動鋼尺使之振動,觀察振動的快慢,聽音調(diào)的高低。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保持振動幅度基本一致,繼續(xù)觀察振動快慢和音調(diào)變化。
歸納推理: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的頻率越小,發(fā)聲的音調(diào)越低。
在上述三個實驗中,學生需要結合聲音產(chǎn)生的原理、聲音傳播的特點、聲音的特性等知識點,運用歸納推理方法,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加以概括、提煉和抽象,從而得出科學結論。學生需要詳細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進行完全歸納推理或者不完全歸納推理,以形成邏輯結構相對完整的結論。在物理課堂上,學生需要理解、掌握、運用歸納推理的一般形式和方法,將其作為思考、探究、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歸納推理過程中的表現(xiàn),評估其科學思維品質(zhì)。
(三)基于類比推理,完善思維樣態(tài)
類比推理是一種直觀、形象、具體的推理方式,常用于引導學生挖掘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相似性”。根據(jù)兩個物理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者相似屬性,學生能夠推導出在其他屬性方面的相似性特征。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不同,類比推理更側重于從特殊到特殊的思維過程,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借助觀察、比較等方法,運用完全類推或者不完全類推的方式得出結論。
以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的“光現(xiàn)象”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研究光的傳播規(guī)律時,可以引導學生類比日全食、月全食兩種天文現(xiàn)象。
示例1:北京時間2024年4月9日凌晨,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當我們位于圖1中的什么區(qū)域內(nèi),就能看到日全食現(xiàn)象?
圖1 日全食
示例2:北京時間2024年1月20日,發(fā)生月全食現(xiàn)象。月全食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其本質(zhì)是地球遮擋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線,使得月球部分或完全處于地球的影子中。月全食是理解天體運動規(guī)律、分析地球大氣層特性的重要媒介。當我們位于圖2中的什么區(qū)域內(nèi),就能看到月全食現(xiàn)象?
圖2 月全食
通過類比日全食、月全食現(xiàn)象,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光沿著直線傳播”這一物理規(guī)律。學生運用類比推理,能夠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專注于尋找兩種現(xiàn)象或概念之間的相似之處,逐步提升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活用控制變量,鞏固推理能力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控制變量法是學生掌握科學推理能力的主要標志之一。作為一種物理實驗中常用的推理方法,控制變量法在學生建構概念、探究規(guī)律時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活用控制變量法,學生可以在物理學習中鞏固推理能力,建構全面的物理學知識體系。
以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的“運動和力”的教學為例。牛頓第一定理,也被稱為慣性定律,揭示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與外力之間的關系,即如果不受外力作用,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牛頓第一定律的驗證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每次都將小車從相同高度釋放,以確保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減少變量干擾。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正在彎道勻速滑行的滑冰運動員,其運動狀態(tài)是否發(fā)生了改變?
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石塊被小石塊水平撞擊后,小石塊反彈,大石塊開始運動,然后逐漸停下來。大石塊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
豎直向上拋出的小球達到最高點時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若小球達到最高點時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其運動狀態(tài)會如何變化?斜向上拋出的小球在最高點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若小球達到最高點時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其運動狀態(tài)又會如何變化?
在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運用控制變量法,還需要運用理想實驗法和轉(zhuǎn)換法。上述拓展性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有利于他們把握控制變量法的本質(zhì)與精髓,發(fā)展假設演繹推理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尋找影響實驗結果的核心變量,如初始速度、摩擦阻力等,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究力學規(guī)律,熟練掌握控制變量法,鞏固科學推理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推理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等素養(yǎng)密切相關。針對初中生在科學推理方面的特點,教師應著力彌補學生在推理方法應用上的不足。通過演示三段演繹法、連鎖推導法等演繹推理方法,教師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質(zhì)量。同時,歸納推理的運用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教師可利用類比推理,引領學生在完善思維樣態(tài)的基礎上,提高概念建構和規(guī)律應用能力。此外,控制變量法的靈活應用有助于鞏固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進一步推動他們在物理學科中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吳思怡.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物理科學思維培養(yǎng)策略[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3(32):101-103.
王晶瑩,姜春明,田雪葳,等.基于2022年版課標的初中物理科學推理能力測評研究與教學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5):89-94.
劉云.初中物理歸納推理的認知分析與指導策略[J].數(shù)理化學習(教研版),2023(2):6-7.
張麗蓉.初中生物理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課程輔導,2022(34):126-128.
孫龍周.指向?qū)W生科學思維的初中物理教學[J].物理教師,2023,44(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