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素材
2024年11月8日,國家文物局發(fā)布,意大利查獲并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據專家介紹,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為中國甘肅、青海、陜西等地區(qū)的出土文物,大部分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提供直接物質數據。
(選自“央視一套”公眾號2024年11月24日,有改動)
熱點延伸
回歸文物中藏著珍貴歷史信息
此次回歸的56件文物中,有8件文物進行了現場展示。這些文物無論是保存狀況還是自身價值,都極具代表性。那么,一件件文物里到底藏著哪些歷史信息?專家為我們揭開謎底。
1924年,馬家窯文化彩陶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馬家窯村首次被發(fā)現,驚艷世人。有學者如此贊嘆:這是史前的“中國畫”。
這件陶色略淡的彩陶名為“內外彩水波紋彩陶盆”,被定義為馬家窯類型。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出土數量較少,完整器更為少見。因此,這件彩陶盆十分珍貴。純黑彩繪紋飾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一大特征。這件彩陶盆以黑彩在器物內壁飾以水波紋和平行線紋,同時在器物外表飾水波紋,整體把流水的動態(tài)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旋渦方格網紋雙耳彩陶壺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距今約4500年。紅黑色復彩是采用礦物顏料在陶坯表面繪制圖案后入窯燒制而成,色澤鮮艷,不易褪色,形成三色交織的斑斕畫面。
平行鋸齒紋雙耳彩陶壺
同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平行鋸齒紋雙耳彩陶壺,腹部用三組紅黑相間的多道平行條紋和鋸齒紋組成一幅完整圖案。以黑紅彩相間的鋸齒紋組成葫蘆、蛙、菱格、平行線等紋樣,是半山類型紋式最鮮明的特色,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文化類型陶器的重要標志。
四大圈三圓網紋雙耳彩陶罐和折帶人形紋高低耳彩陶壺,都是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距今約4200年。
彩陶壺口沿內繪有一圈寬帶紋,頸部飾紅彩,腹部飾紅黑彩三角折帶紋,填人形紋。此彩陶壺的器型較為少見,頗為珍貴。
熱點提問
如何讓更多文物“回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表示:因為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們有大量的文物非法流失,而且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整個流失跨越的時間階段很長,從19世紀下半葉一直到當代。我們的文物流失出境的方式也很多,包括戰(zhàn)爭劫掠、非法盜掘、走私等等。對于當代發(fā)現非法流失的文物,我們目前采用比較多的方式就是通過法律途徑追索,包括展開雙邊執(zhí)法合作、通過外交談判來追索。依據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法展開追索,是目前最為有效,同時也是成本最小的一種追索方式,也是今后中國實現文物“回家”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的文物追索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成就。2019年,國家文物局還專門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截至目前,中國已與秘魯、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美國、澳大利亞等27個國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間合作框架,截至2024年11月,已實現48批次2113件(組)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此次“回家”的56件文物,大部分屬于馬家窯文化。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間段。
(選自“央視一套”公眾號2024年11月24日,有改動)
熱點關鍵詞
友好交往
互尊互信
2024年11月8日,56件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本次返還是2019年3月意大利返還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后,中意雙方在兩國政府關于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雙邊協(xié)定框架下開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友好交往、互尊互信,中意兩國以文物為橋梁和紐帶,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以百年、千年為計,在歷史的積淀中攜手前行。
(選自“甘肅省博物館”公眾號2024年11月17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