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咔嚓”一聲,一截筍應(yīng)聲而斷。伴隨著這聲脆響,仿佛把整個春天攥在了手里。掌心里這截竹筍,其實(shí)并不強(qiáng)壯,末端僅三指粗,約七八寸高,周身裹著褪色的胞衣,折斷處呈乳白色。在它的頂端,兩小片細(xì)嫩的蒼綠竹葉尖剛剛擠出來。
這截筍,原本棲身于一片衰草枯葉間,不遠(yuǎn)處,就是一根手腕粗的翠竹。去年凋零的竹枝竹葉,以及周邊的枯草、松枝等,縱橫交錯的竹林,成了天然的帷幕。在竹筍沉睡之時,這重帷幕成了理想的保護(hù)屏障,至少隔絕了西風(fēng)的侵襲,分擔(dān)了朔雪的壓迫。早春的一陣瀝瀝細(xì)雨,從它們的縫隙間輕輕地滋潤著深眠于地下的竹筍們。當(dāng)竹筍撐開這層屏障,春光已來到人間。
這截竹筍根部連著泥土。折斷處留在泥土中的胞衣卻是紫紅色的。幾棵早早冒出地面的野草,已枝葉齊整,在一片枯黃中格外顯眼。
在這截竹筍生根的周邊,在錯落不平的山林之中,無數(shù)枚竹筍冒了出來。有的僅僅冒出一個尖,有的已高至小腿。有的獨(dú)踞一處,有的三五根連成一片。無論高矮,皆似脖子上吊了根繩似的使勁向上鉆,這種勁兒,有些似練太極拳時的頂勁。可不是,在地下蓄了一個冬天的精神,此時再不使出拓荒之力,何時才能見天日呢。它們從土里鉆出,從枯葉間冒出,從山石林澗拱出。它們的腳下是大地,而頂上卻是父兄輩們高大的身影。
同行的親戚說這些是春雷筍,再過一段時間就只能拔毛筍了。春雷筍可以做很多菜,如竹筍炒臘肉,鴨煲里也是必須的佐料。而毛筍呢?口感是無法比的。至于更后來的苦筍,更是不用提了。
回到北方生活了一段日子,尤其是驚蟄前后,更加懷念在紹興山里拔春雷筍的時光。不在于它的滋味,光是拔時“咔嚓咔嚓”的脆響,似乍然而來的春雷,久伏案牘間那種疲倦悄然而逝。這世間,還有什么比拔春雷筍更解壓的事呢?
二
在紹興生活時,只有早春才能吃到菜蕻。菜蕻在頭年十一二月就種下了。江南的春,總是趕在年前提前溜來。溫潤的雨水澆灌下,菜蕻使出全身之力野蠻生長。它寬大厚實(shí)的葉子比普通青菜大了一輪,葉表顏色也略深。與青菜尤其不同的是,它的莖更顯茁壯。然而,這時候紹興當(dāng)?shù)厝私^對不會拔出佐餐的。不但不吃,反而要加點(diǎn)肥,讓它繼續(xù)生長,直到養(yǎng)出菜蕻。
菜蕻,紹興人的方言,即菜梗嫩頭的意思。南方其他地區(qū)也有類似的產(chǎn)物,僅江浙一帶就有幾種不同叫法,如紹興相鄰的城市寧波,就有“白大頭”“四月清”的叫法,溫州叫“菜子頭”“菜心”等。在南京,人們叫“菜薹”,成都人則叫“菜薹兒”。廣東、云南、四川等地也有。只不過,他們大都指葉片較小,開黃色花類似油菜的物件。唯有江浙的才是類似青菜的菜蕻。寧波的菜蕻可以吃到清明之前,紹興的菜蕻,也只在短短的早春才能享用到。
成型的菜蕻,剝?nèi)ト~子之后,外形有些像小號的萵苣。不過,萵苣外表更光滑,渾圓,菜蕻顯得單薄,葉椏留下許多凹凸,更顯鮮嫩。萵苣的根被截去很多,整個似紡錘形,菜蕻的根基本是平著切出地面,自上而下越來越粗。萵苣的內(nèi)莖細(xì)嫩時是翠綠,長老些變成白綠色。菜蕻去皮之后都是乳白色的芯。
菜蕻,是極具江南地區(qū)水鄉(xiāng)文化的風(fēng)味名菜。據(jù)說,清煮菜蕻,是老紹興人供祖宗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菜蕻的吃法很簡單,一種就是紅燒,更多的是清煮。紅燒時,菜蕻外表削干凈,切成一寸長短的段,粗段再橫切一切更方便入味。一碗水,幾根菜蕻,稍加些食鹽,出鍋就是一份原汁原味的美食。也有的加幾根梅干菜或筍干菜,但絕對不會放葷。
下班后,一大砂碗水煮菜蕻,嫩滑的、甜甜的,從舌尖味蕾傳來的愜意,立刻將一天的疲勞驅(qū)趕得無影無蹤了。
三
紹興水鄉(xiāng),自然不缺堤壩及稻田。第一場春雨之后,堤壩及田埂間,野豌豆苗不經(jīng)意間探出了頭。
在無限春光的滋潤下,野豌豆逐漸舒展開羞澀的身姿,開始了脫胎換骨的自我改造。一枝彈力十足的莖上,橢圓形的葉子一對一對往前趕,直到頂端猶不罷休,凝成纖細(xì)的略略卷曲的觸須,向著風(fēng)和白云招手。葉片也由白綠變得清澈通透,如薄片翡翠。一棵豌豆秧就是一小座綠色的堡壘,一小片豌豆秧就穩(wěn)穩(wěn)占住一塊地,仿佛它們才是這片天地的主人,要獨(dú)享整個春天。
當(dāng)野豌豆苗已在明媚的春光中嶄露頭角時,田園里依托著肥沃土地的豌豆苗們才開始醒悟過來,欲奮起直追。無奈,最愛嘗鮮的當(dāng)?shù)厝?,在偶爾路過堤壩及田埂時,總會順手掐一大把野豌豆苗的尖。試想,鮮嫩水靈的豌豆尖,誰又肯錯過呢?
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中就有“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里的“薇”,即野豌豆苗也。
醫(yī)書上說,豌豆尖性平,不像其他野菜寒涼,具有健脾益氣、利小便、解瘡毒、助消化等作用,對脾胃虛弱、小便不利、瘡瘍腫毒、水腫等多種病癥均有一定的療效。經(jīng)歷過嚴(yán)冬臘月的洗禮,野豌豆既無病蟲害之憂,也無農(nóng)藥之?dāng)_,是地道的純天然無污染綠色食品。
據(jù)說,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就非常好這一口。在他被貶黃州時,為了吃到家鄉(xiāng)的豌豆尖,特地托好友從四川帶來種子,還專門作詩答謝,其中就有“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這些形象描寫豌豆的詩句。家在紹興的南宋詩人陸游,亦有詩句“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
采野豌豆尖一定要趁早。開了花的苗尖具有一定毒性,食之會出現(xiàn)幻覺。野豌豆尖采回之后,用清水洗凈,焯水之后,清炒或者涼拌都是不錯的選擇。無論是細(xì)嫩的葉,還是柔軟的莖,都是不能辜負(fù)的。清香中略帶甜味的口感,唇齒間皆是來自鄉(xiāng)野的鮮美。這種味道,須用整個春天來回味。
四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春風(fēng)來時,還帶來紹興人喜食的春鮮馬蘭頭。當(dāng)?shù)厝说恼f法是馬蘭一般生長在野地間,馬兒貪吃其嫩葉,留在原地不肯挪步,被稱為“馬攔頭”。野生的馬蘭頭,顏色偏深,根部微紅,一般個頭大小不均,大的有巴掌大,小的只有一小撮。采摘到手掌中,可以聞到一股清香味。大棚里的馬蘭頭,顏色就沒有那么深了,淡綠色,氣味也相對淡些,唯有個頭大小能保持一致。
當(dāng)早春的第一縷風(fēng)吹過,馬蘭頭已貼著地面伸出倒卵形的葉片。此時的葉片中部邊緣往上有小尖頭的鈍刺,周邊布滿細(xì)微的小毛毛尖,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摸在手里卻不扎手,反而有些癢酥酥的,似春光撓著人心一般。
采馬蘭頭一定要趕在清明節(jié)之前,也只有這個時候,它才非常鮮嫩。節(jié)后,馬蘭頭則開始長高,從匍匐枝上串生一叢,要想吃只能掐尖了。馬蘭頭可以長到一米來高,開出紫色的花。這時的馬蘭頭就再也找不到春天的那種鮮嫩了。
早春在山野田間散步,邂逅一片馬蘭頭,皆會立刻奔去。忘記了散步,忘記了春風(fēng),眼里只有青翠的馬蘭頭。一只手不夠,再搭上另一只手,一雙手撐滿,就往隨身的袋子里塞。也有專門結(jié)伴帶著簡單的工具去采摘的,回來時則是滿滿的一籃子笑臉。
采回的馬蘭頭,要加少許鹽腌揉,焯水清洗。此時,至少換兩三道水,擠掉植物里的鞣酸泡沫,這樣就可以保證馬蘭不麻口。
馬蘭頭拌豆腐,清炒,炒蛋,包餃子,或與春筍一起搭配做菜,皆是不錯的選擇,輕輕一小口,鮮活了整個春天。馬蘭頭的根洗凈后切碎,加入大棗煮水,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蘭茶了。
五
春天也會下雪,尤其是早春。春天的雪,大抵性情如急性子的人。唐代詩人韓愈在《春雪》一詩中就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盡管過了年,或立了春,春色遲遲不到。一場雪,用自己短暫的生命,代替春風(fēng)春雨,喚醒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大地。春雪,值得敬重。
早年,棲息鄉(xiāng)下,春雪盡撒在田間。彼時,麥苗尚未蘇醒,一場薄薄的雪蓋在身上。置身田間,無由被清冷包裹著。呼吸清新的空氣,呼出藏了一冬的濁氣,心胸豁然開朗。陽光在雪地上格外刺眼,盯一小會就有些暈。雪散盡,天更藍(lán)。
白雪覆蓋的田野,除了田埂和遠(yuǎn)處小山略有起伏,其余就是一張整齊的白宣紙。地頭幾棵瘦骨嶙峋的樹,自然成了畫卷中的主角,如高明的畫家,寥寥幾筆,就把早春的靜穆勾勒出來了。我這個貪玩的小不點(diǎn)兒,倘若在這幅巨作中,恐怕也僅僅是一個小小墨團(tuán),分不清眼耳口鼻,更看不清喜怒哀樂。抑或,在這幅春雪圖中,連個墨團(tuán)都顯得多余。
及至眼前,雪地另有許多畫筆,或梅花,或竹葉,或深,或淺,或縱橫,或交錯雜亂。此為野雞、野兔,以及偶來的土狗的杰作??~縹緲緲,紛紛揚(yáng)揚(yáng),春雪在風(fēng)中悠然飄落,沒了冬雪的急猛洶涌,反倒增添了幾分春日的婀娜。
而今,蝸居小區(qū),輾轉(zhuǎn)于國內(nèi)各項(xiàng)目間。庭樹,則成了奢望。最多,于住處樓下,在小區(qū)里的綠化叢中盤桓。偶遇春雪,她一如既往地鋪開,似乎毫不介意我的窘迫。
常在清晨,開窗之際,驀然入眼處一片雪白。唯有街道,被早起的人和機(jī)車磨成素日的膚色。只不過較以往,多了些濕潤。抑或夜間雪落之時,即被碾化。
野湖清淺如故。小丘低伏,林間逐漸斑駁起來。樓層較低的屋頂上,她與屋頂進(jìn)行了短暫的博弈,版圖逐漸縮水。小區(qū)樹梢上,小徑中,廣場里,她悄悄離去,唯留下梅花與竹子更加精神起來。
短暫又性急的春雪,最多是春姑娘的一件嫁衣罷了。萬物萌動,生機(jī)勃勃,春雪滿空來,處處似花開。
誰能想到,我們會被一場春雪,快遞到一個輪回中的季節(jié)。
六
總覺得,春雨過于匆忙。常在某個清晨,發(fā)現(xiàn)窗子上無端沾著斑駁的水痕,遂會心一笑。在這個早春,春雨又趁著夜色匆匆赴約了。
夏天的雨,下得端端正正?;蛉玳啽鴥x式上的官兵,邁著整齊的步伐,吆喝著響亮的口號,態(tài)度鮮明,衣裳鮮亮。或如兩軍陣前搏殺,電閃雷鳴之際,雨水直接從天際傾巢而出。秋天的雨,更多了花間詞派的纏綿與凄婉。易安居士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就寫道“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diǎn)點(diǎn)滴滴?!倍斓挠辏瑪?shù)量不多,質(zhì)量卻很高。它們常作雪的序曲,即使獨(dú)立成篇,也獨(dú)樹一幟,“為什么大地變得如此蒼白,為什么天空變得如此憂郁,難道是冬雨即將來臨。”
春雨來時,似天官老爺安排下界的一位微服私訪者。來時輕裝簡行,悄無聲息,從不事先與任何人打招呼,亦不察人臉色,無論達(dá)官顯貴,或走卒市賈。直到在某個地方顯形,人們恍然大悟之際,春天已經(jīng)來臨。
春雨來時,似一位堅(jiān)守承諾的信者,一年一度,從不爽約。到了時間,尤其是農(nóng)歷中的雨水時節(jié),或前,或后,在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總會看見她的身影。
春雨來時,趁著人們還習(xí)慣漫漫冬夜養(yǎng)成的沉睡。她撫摸著光禿禿的樹,北風(fēng)中皴開的樹皮慢慢變得濕潤起來。她聆聽著迎春花的傾訴,花的枝條鼓起一個個小小的突起,偶然透出的一點(diǎn)點(diǎn)黃色,如夜空中星星的眼睛。她閃進(jìn)梅花叢中,與它們一起共舞。她匯入江河湖泊,化作片片漣漪。她漫步郊原,小麥和田頭的草紛紛抬起了頭。
春雨最后來到千家萬戶的窗前。她輕輕地徘徊著。她渴望把春天的訊息大聲告訴人們,卻又怕驚擾了人們的美夢。于是,她轉(zhuǎn)了個身,又悄悄離去。
春雨太忙了,她的腳步從沒有一刻停歇。自早春的第一場春雨歸來,人們的眼睛里多了一絲綠意。
七
沈家園里小樓空,白鳥閑行石徑中。
可恨臘梅花萬簇,香穿客袖薄東風(fēng)。
記得壬辰早春,我決意定居山陰前,特意拜訪了沈園。行至孤鶴軒旁,再也挪不動步子。十幾棵清矍的樹,一朵朵溫婉剔透的黃花繽紛其間,冷冽的清香浮于眼前。
印象中,早春能開出黃色的花,大約只有迎春了。定晴一看,枝干又全都不似。迎春多是一叢叢一簇簇,個也不高,很少一株株獨(dú)立生長。它如亂發(fā)一般的細(xì)長枝條,簇?fù)碇欢涠涿髌G的小花。迎春開時,枝上已有鮮綠的葉子,且常在細(xì)雨之后。
眼前的這幾株怪物,棵棵瘦骨嶙峋,在略顯清冷的早春,無拘無束地拉開身形。置身樹下,仰視,花蕾顆顆飽滿安詳。綻開的花,沒有綠葉陪伴,略顯孤單。每一朵花,花瓣一層層次第包裹,似緊緊抱在一處的兄弟姐妹,單看一朵,又絕不平凡。細(xì)看,花瓣里的那種黃,不含迎春的艷,不同菊花的傲,不輸牡丹的雍容,不脫桂花的清麗。一陣風(fēng)吹過,花隨枝葉輕輕擺動幾下,旋歸平靜。這情景,讓我不由想起長伴黃卷青燈的修行者來。
大抵,略具傳統(tǒng)思想的人,對梅的喜愛皆源自根植于骨子的那份傳承。
不提終身不娶的宋代隱士林逋以梅為妻,不提以梅為伴埋骨超山的藝術(shù)大師吳昌碩,不提以梅為居典租梅祠的“現(xiàn)代梅癡”張大千,單是陸放翁那位晚于他數(shù)百年的同鄉(xiāng)徐渭,一幅“隔墻似笑老梅花”的《墨梅芭蕉圖》,盡寫千古風(fēng)流。
我在樹下徘徊許久,被家人喊到釵頭鳳碑時,仿佛籠走兩袖香。
讀罷流傳千古的《釵頭鳳·紅酥手》,聯(lián)想到千年前那個使人無限傷感的早春的邂逅,我忽然明白,這里的梅花為什么是黃色?!叭顺筛鳎穹亲?,病魂常似秋千索。”
據(jù)說,在公元1205年,時年八十多歲的陸游,又來到沈園,并寫下“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早春,沈園,我同許多游玩的人一樣,來了,走了。唯留下碑上的詩,句句斑駁起來。那幾樹梅花邊上,應(yīng)有一個女子,躲在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