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尋子驥
杜預死后120年,東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中國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陶淵明。
陶淵明寫了一篇偉大的散文:《桃花源記》。
在中華汗牛充棟的文庫里,《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是兩篇最著名的散文,只要識得幾個方塊字的,差不多都讀過。
《岳陽樓記》誕生在南陽,宋朝范仲淹寫的,記的是湖南的風物,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句,成為入世者們千年不朽的座右銘。
《桃花源記》記的也是湖南風物。它里邊沒有名句,它的名句就是它的題目“桃花源”——那是出世者們夢游的天堂。
《桃花源記》與南陽有關嗎?
關系很大。沒有南陽,沒有南陽人,就沒有《桃花源記》;沒有《桃花源記》,中國的文學,就蒼白寥落了好幾分。
《桃花源記》僅313字,很短的。文章的最后一行,似乎是題外話,很完整一個故事,怎么突然冒出一個劉子驥呢?人們讀時,也常常忽略;有文章說到劉子驥的時候,說“生平不詳”。
其實,劉子驥的生平是很“詳”的,只不過淹沒在史海里,少為人知?!稌x書卷九十四·隱逸傳》:
劉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也。之少尚質(zhì)素,虛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澤,志存遁逸。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谷倉),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遇伐弓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
另一部史書把劉子驥的籍貫范圍畫得更精準了?!端螘⒄總鳌罚簞⒄浚趾耆?,南陽涅陽人也。祖耽,父柳,并晉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湛出繼伯父淡,襲封安眾縣五等男。
劉湛的祖父是東晉光祿大夫劉耽,那么,劉耽的族人劉子驥就是劉湛的一家子了;劉湛是南陽涅陽人,襲封安眾縣五等男,那么,劉子驥肯定也是南陽涅陽安眾人了。
古涅陽,就是現(xiàn)在的南陽鎮(zhèn)平縣;古安眾,今名安眾鋪,距南陽城區(qū)西南30里。
劉子驥是地道的南陽人,確定無疑了。但這人“好游山澤,志存遁逸”,居無定所,他游遍了家鄉(xiāng)的伏牛山,又去游湖南的衡山,游了衡山,又去游江西的廬山。因此,他在湖南的陽岐(今衡陽陽岐村)住過,也在江西的潯陽(今九江)住過。他跟大詩人李白不一樣,李白是個官兒迷,一生東拜西求,求仕不得。劉子驥呢,是給官也不要:
《晉書·隱逸傳》: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之固辭不受。
《世說新語》:南陽劉之,善史傳,隱于陽岐。于時苻堅臨江,荊州刺史桓沖將盡訐謨之益,征為長史,遣人船往迎,贈貺甚厚。驎之聞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緣道以乞窮乏,比至上明亦盡。一見沖,因陳無用,翛然而退。
桓沖大將軍要請劉子驥當他的長史,就是秘書長之類,不小的官兒,并且派人派船,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迎接他。劉之當時住在陽岐,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夫生活,日子有點苦。但桓大將軍的禮品他沒收下,而是隨船拉走了,沿途把船上的禮品都送給了碰到的窮困之人,及到了上明城桓沖的府邸,船上的禮物也散盡了。見了桓沖,就說自己如何如何沒本事,當不了官,作個揖,扭頭就又回家了。
他就是醉情山水,官場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打打殺殺,哪有山閑水靜養(yǎng)心怡人啊!他想逃離現(xiàn)世的擾攘,他不想做現(xiàn)世的臣民,他想做一個與現(xiàn)世無關的、幾世前的人,所以,他自號曰:遺民,世稱劉遺民。
《晉書·周續(xù)之傳》:續(xù)之年十二,詣寧受業(yè)。尋通五經(jīng)、五緯,號曰十經(jīng),名冠同門。既而閑居讀老、易,事沙門慧遠,與劉遺民、陶潛俱不應徵,謂之潯陽三隱。
就是說,劉子驥曾與陶淵明、周續(xù)之一起在江西潯陽住過一段時間,三人都拒絕應征做官,隱居山水間,被世人稱為“潯陽三隱”。
劉子驥為人樸實忠厚,品德高尚?!稘h書·地理志》說:“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尚)忠,其敝鄙樸?!痹谶@方面,劉子驥可做南陽人的標本。除上面講到的把別人送給自己的禮物“緣道以乞窮乏”外,我們又找到了兩條這方面的記載:
《世說新語·棲逸》:居陽岐積年,衣食有無,常與村人共。值己匱乏,村人亦如之,甚厚,為鄉(xiāng)閭所安。
《晉書·隱逸傳》:之雖冠冕之族,信義著于群小,凡冢伍之家婚娶葬送,無不躬自。居于陽岐,在官道之側(cè),人物來往,莫不投之。之躬自供給,士君子頗以勞累,更憚過焉。凡人致贈,一無所受。去之家百余里,有一孤老,病將死,嘆息謂人曰:“誰當埋我?唯有劉長史耳!何由令知?”之先聞其有患,故往候之,值其命終,乃身為營棺殯送之。其仁愛隱惻若此。
他住在大路邊,過路的人天晚了常常住在他家里,他管吃管??;聽說百里以外的一個老人有病了,就去侍候人家,一直侍候到老人去世,并自己掏錢買了副棺材把老人埋殯了。
劉之,劉子驥,劉遺民,一個善良、敦厚的南陽老鄉(xiāng),就站在我們面前。
好了,還說《桃花源記》吧。
千百年來,大部分人都說《桃花源記》是篇散文。其實,它有故事,有人物,更接近于小說,筆記小說。
一篇小說的產(chǎn)生,一般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一個素材,產(chǎn)生靈感,引發(fā)思考,經(jīng)過藝術鋪排而成。特別是筆記體小說,都留有原生素材較明顯的痕跡。
《桃花源記》也不例外。它的素材痕跡是什么呢?
在陶淵明所撰的《搜神后記》一書中,第五記即《桃花源記》,但沒有最后一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第六記原文為:
南陽劉之,字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谷倉),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之欲更尋索,不復知處矣。
第七記原文為: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船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砍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shù)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這便是《桃花源記》的兩個素材。
劉之、陶淵明、周續(xù)之,三人既稱“潯陽三隱”,那就一起在潯陽住過,是很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劉之把一次上山采藥迷路的事講給二人聽,那是很自然的事。也許周續(xù)之聽后也講了一件類似的事,就是第七記樵人探穴。
這兩件事,像兩支銀色的義甲,輕輕地撥動了陶淵明的心弦。那很可能是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三人坐在甘棠湖邊,面前一壺老酒,兩個小菜。陶淵明擎著一杯酒就定格住了。他想到了當下的民不聊生,想到了官場的爭權奪利,想到了剛發(fā)生不久的劉裕毒殺晉帝……他多想世界像劉之采藥的衡山,沒有血流成河,只有水清天藍;沒有劍戟嘭訇,只有鳥語花香;沒有啼饑號寒,只有“怡然自樂”……他的心弦彈撥著——不是的,是叮咚的流水聲,他乘船進到了一個洞穴里,“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滿山滿嶺的桃花,農(nóng)人在耕作,小兒在嬉鬧,狗在吠,雞在唱……
劉之拍了他一下:“靖節(jié)(陶淵明別號靖節(jié))兄,剛喝幾杯,你就醉了嗎?”
陶淵明癔怔過來,笑道:“我剛才去了一個地方。”
劉之和周續(xù)之一起問:“什么地方?”
陶淵明回答:“桃花源?!?/p>
……
于是,那天晚上,他就寫了《桃花源記》。
《搜神后記》共十卷,一百一十七記,《桃花源記》為第五記,《之采藥》為第六記,《樵人探穴》為第七記。實際上,《桃花源記》原是《桃花源詩》的詩序,本無題,因為寫得太好,被后人當作一篇散文單獨推了出來,并另加題名《桃花源記》,致使后來一般人只知《桃花源記》,而不知《搜神后記》和《桃花源詩》。
被當作《桃花源詩序》時,陶淵明才加了一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p>
他把提供素材的真人真事加入小說里,強化了文章的可信性,增加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不是贅筆,而是一個成熟作家的藝術技巧。
是《桃花源記》不朽了一個南陽人。
是南陽人不朽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名篇。
李白南都行
朱粲、王世充們一死,大唐就安定而繁榮了,于是,在中華文化的大辭典里,就出現(xiàn)了“盛唐”一詞。
盛唐的標志之一,就是唐詩。從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289年間,共出現(xiàn)詩人2873人,詩49403首。
最著名的,當然是詩仙李白了。
李白曾五游南陽,詠詩十三首;交了三個南陽朋友,詠詩二十余首。李太白和他的詩,使南陽的歷史斑斕多彩。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1年,李白30歲。他由四川到湖北安陸,赍志寓居數(shù)年,終于忍不住,于初夏之際,從安陸出發(fā),走隨州,過唐州,經(jīng)南陽,由東南而西北,到長安去謀求政治出路,以施展“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負。他的詩就是他的記錄,在《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中說:“游子東南來,自宛適京國。飄然無心云,倏忽復西北?!闭f明他是自南陽到達長安的。
到了南陽,他不走了。他被南陽的人文景觀迷住了,嚇住了。這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謫仙人,竟然望著宛城的城樓與漢闕,顫顫然感嘆道:“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在南陽,這也許是詩仙李白一生中唯一一次低下高傲的頭顱吧。
他就不走了,住下了。夜里,他胸臆飽蘸著才情,揮灑在了詩箋上:
南都行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云,艷舞有馀閑。遨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南陽的英豪,南陽的繁華,好像沒有給李白多少愉悅,反而千百倍地加重了他的失落感,刻深了他懷才不遇的悵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彼炎约嚎醋雠P龍,可是沒人賞識他,沒人像劉皇叔一樣三顧他,他長吟了一首《南都行》后,兩鬢都愁白了。
第二天,李白出宛城南門,乘船北上,游覽白河。白河像一條玉帶,束在宛城的腰間。那波光粼粼、微微漾動的河水,像一幀歷史的長鏡頭,在李白迷蒙的目光里,有光武帝劉秀騎白馬在瀲滟的水光里馳騁,有秦穆公挽著百里奚的胳臂登上了玉輦……
一個鐘頭以后,他來到了第一個景點:宛城石激。
石激,顏師古注:“激者,聚石于堤旁沖要之處,所以激去其水也?!?/p>
石激建于何時,史籍無考,只有傳說:漢時大隱士嚴子陵曾在此處效法姜尚渭石垂釣,光武帝劉秀多次請他出仕,皆拒絕,垂釣不輟。所以,南陽人至今有俗諺:嚴子陵釣魚——穩(wěn)坐釣魚臺。
舊時南陽十大景有“子陵釣臺”。
李白這次去長安,是去“求仕”,是有沉重的名利心的。但他來到了石激,遇見了嚴子陵。他坐在子陵釣臺上,望著嚴子陵悠閑的魚鉤,聽嚴子陵無聲地說了很多。石激的浪花濺濕了他的袍襟,也洗刷了他的心情。他掣出腰間佩劍,劈、刺、點、撩,耍了一套“仙人指路”,又耍一套“分花拂柳”,然后長嘯三聲,淯水為之一懔。
他竟在這里玩賞了一整天,月亮爬到獨山頂?shù)臅r候,才披著月光,一路放歌,回到了駐地。
那天晚上,他清清爽爽地寫下了登石激的感受:
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
朝涉白水源,暫與人俗疏。
島嶼佳境色,江天涵清虛。
目送去海云,心閑游川魚。
長歌盡落日,乘月歸田廬。
從詩里看,李白當晚似乎沒回宛城,而是住在了附近的某個村莊里?!俺嗽職w田廬”,他是住在了一個農(nóng)民家里,是魏家營呢,還是椿樹莊?他不想回宛城,因為他明天還打算繼續(xù)溯河游覽。
第二天,他早早地起來了。他沒有再乘船,而是踏岸而行,迤邐十里,來到了一個神話般的去處——南陽豐山。
南陽豐山,早在李白五歲讀六甲的時候,就已經(jīng)聳立在李白的心中了。那里有雍和獸,有耕父神;更讓李白向往的,是豐山的霜鐘,還有北人無擇潔身撲之的清泠之淵。
他先是站在水邊望豐山。臨水一壁,壁上有石窟,有佛龕,有大禹劈山疏水的斧痕,有清泠淵金黃的水影在壁上跳動。他這才知道,豐山的最佳觀覽處,是在水上,他后悔沒乘船了。
他抬頭向山上望了一眼。山不高,但松茂竹翠,清風鼓耳。半山里有一座廟,廟旁有一株柏樹,古得直不起腰,墨綠的冠蓋趴在山坡上,像一只爬山的烏龜,當?shù)厝硕冀兴褒敯亍?。李白看到的這棵龜柏,也叫漢柏,距今一兩千年了,20世紀70年代曾被亂石壓埋,改革開放后被扒出,至今仍蓊郁著,只是龜形變了,不再神奇。
一條小路在松竹間時隱時現(xiàn),像一條蛇在往山上爬。李白順著那條小路蛇行到了廟里。這是座奶奶廟,廟里敬有送子娘娘。李白對此不感興趣,倒是在龜柏下徜徉了許久。筋脈骨突的古柯和生機勃勃的冠蓋,讓他聯(lián)想到了生命,生了許多哲思。然后,他沿著那條小路繼續(xù)蛇行,登上了山頂。山頂還有一座廟,很小,掩映在松竹里。他在搖曳的竹簧里,看見廟額上有幾個大字:禹功柱天。哦,是座禹廟吧。他就對這座小廟來了興趣,急步進廟。果然是一座敬奉夏禹王的神廟。這里怎么會有座大禹廟呢?他恍惚了一下,馬上就明白了:豐山的神話雍和、耕父、魚龍白服、北人無擇、豐山霜鐘,不都是《山海經(jīng)》里的故事嗎?而《山海經(jīng)》是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對各地山川、異獸、風情的記錄啊。他不禁又想起了《史記》上的一句話:“潁川、南陽,夏人之墟也?!毕挠硪彩悄详柸藛??
李白退步三尺,倒地向大禹拜了一拜。
他出廟向豐山之巔走去。豐山之巔就在臨水的絕壁處,絕壁的頂端就是山尖。山高226米,可稱百丈之崖。李白站在那兒有點頭暈,他伸臂攀住了伸過來的一根松枝,才敢臨壁向下探看。黑森森的潭水靜靜的,像在等待著什么,一陣陣寒氣從崖下翻卷上來,使人一懔。這就是清泠之淵嗎?“神耕父處之,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耕父神就是從這里躍入潭中的嗎?“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見之。因自投清泠之淵?!北比藷o擇也是從這里躍入清泠淵的嗎?李白靜靜地望著那仿佛凝固了的湖面,望了很久,直到有一只鳥落到了那根松枝上,將他的指頭當作蟲子啄了一下。他醒過來了,抬起頭,向遠處張望,他望見淯水從清泠淵里流出,像一條玉帶,蜿蜒而南,流進了一片蒼茫里;他知道那是宛城。
他又游了一天。當太陽的余暉紅堂堂地從樹梢上掃過來的時候,他才匆忙下山。
這天夜里,他仍然以詩記事,寫下了《游南陽清泠泉》:
惜彼落日暮,愛此寒泉清。
西輝逐流水,蕩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盡長松聲。
“惜彼落日暮,愛此寒泉清”。他好像還沒看夠,可惜太陽落了,天要黑了,不得不走了。這次豐山游,給他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直到20年以后,他還念念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p>
李白這次在南陽共住幾天,無史記載。但他還是走了,過百里奚墓,走菊潭,出武關,進商洛,到了長安。他在帝京長安漫游二年,仍然沒人認同他這個“臥龍客”,一無所獲后,于開元二十年秋,又悻然回鄉(xiāng)?;匕碴懯且?jīng)過南陽的,一到南陽,他便又不想走了,他又住下了。這次他住到了宛城東關,這里距上次游過的石激不遠,他還想再游石激,還想坐在石激上,讓浪花濺濕衣衫,聽白水喁喁,像嚴子陵講著格言……
第二天,他沿著河岸,漫步式地北行。老遠,他就看見石激了,看見石激上坐著一個人,是嚴子陵嗎?但他沒看見釣竿,而是聽到隨著水波飄來的琴聲,飄飄渺渺的,聽不清是《廣陵散》呢,還是《高山流水》。他被那琴聲吸引著,加快了腳步。
聽清了,是一曲《高山流水》。他沒有登上石激,沒有打擾那個人。他站在岸邊,凝神地聽著。那人背依著獨山,面向著淯水,身側(cè)放一酒壺,動情地彈著,仿佛現(xiàn)代版的實景演出啊。
輕輕地一揉,弦音便像一聲輕嘆,顫顫地,在水面上漂走了。那人將箏一推,兩腿一伸,仰面倒在石激上,死了一般。
李白擊了一掌,吟道:“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種!”
那人忽閃坐了起來,扭頭望著李白,說:“我今遭竊了!”
李白問:“請問先生丟了什么東西?”
那人答道:“我的琴音被人偷聽了。”
李白說:“知音才偷,不知音偷他何用?噪音聒耳,逃還來不及呢!”
那人就站了起來,搭手一躬:“敢問先生貴姓?”
李白答:“賤姓李?!?/p>
那人一下睜大了眼睛:“莫非……是太白先生?”
李白:“正是。敢問先生貴姓?”
那人答:“賤姓崔?!?/p>
李白也一驚道:“莫非崔郎中乎?”
那人答:“正是!”一步就跳下石激,一下抱住了李白,長淚潸然。
崔郎中,名崔宗之,有說是河北人,有說是南陽人。性放浪好飲,有李白風,在杜甫《飲中八仙》里,李白排第六,崔宗之排第四:“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笨芍鞘⑻频囊晃豢崮小Kc李白是互相知道的,但沒見過面。這次在南陽,在南陽的子陵釣臺,成就了兩個酒仙的邂逅。
兩個人坐在釣臺上,說了一晌的話,風息河晏,都聽傻了。
中午的時候,崔宗之讓附近的田家炒了幾個菜,送到石激上,兩個酒仙就在這高山流水之間馳騁開了。
崔宗之用筷子搗著一盤菜說:“這是一盤最好吃的菜,你嘗嘗?!?/p>
李白夾了一箸,果然好吃,是從沒嘗過的味道,他又夾了一箸。
崔宗之問:“你知道這是什么菜嗎?”
李白搖頭,他正貪婪地咀嚼呢。
崔宗之吟道:“陟彼南山,言采其蕨?!?/p>
李白知道這是《詩經(jīng)》中的句子。咽下一口蕨道:“是蕨嗎?”
崔宗之點點頭,笑道:“是不是又多了一重味道?”
李白說:“就是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吃的那種?”
崔宗之說:“是。但不唯首陽山有蕨,咱們身邊這座獨山也有,南陽人叫拳菜,先有花,后有葉,在一切草木中,它是最特立獨行的。其花序如拳,一點兒也不好看,不以其姿驕人,但就是好吃!”崔宗之也夾了一箸送進嘴里。
李白扭頭望向了獨山。真的,孤零零的,像一個大蒸饃擺在宛城北邊,而它的身邊不遠處,就是連綿相擁800里的伏牛山。他喃喃道:“是座好山,但太孤獨了?!?/p>
崔宗之道:“它孤獨,是因為它腹中有玉啊?!?/p>
李白便黯然了一下,想到了自己,自己也孤獨,是因為自己腹中有詩嗎?
崔宗之接著說道:“記得卞和嗎?”
李白打了個磕巴:“是……是和氏璧那個,那個卞和嗎?”
崔宗之道:“是。史書上說,卞和是楚人。而南陽正是楚地呀。而楚地只有南陽的獨山出美玉呀?!?/p>
“書上不是說,和氏璧出在荊山,又叫荊璧嗎?”
“荊山我去過,不出玉,出的是石頭。”
李白望向崔宗之。這位崔郎中,20歲出頭,已經(jīng)襲封齊國公,任左司郎中。但他不以官職為念,浪跡山川,弦歌買醉 ,獨眼觀世,胸富五車。
四個菜吃光了,壺里的酒也喝完了,太陽也貼著西山尖了。二人順河往宛城走。白河的沙灘非常白,非常純凈,走在上面,有點踏雪的感覺。是九月中旬,月亮升起來了,照在河水里,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跟著他們走,像給他們提著燈籠。崔宗之突然想起似的,說:“正是菊花開的時候,明天我?guī)闳タ淳栈ò?。?/p>
李白問:“上獨山嗎?”
“不,上菊潭。”
第二天五更即起,帶足了酒肴,雇了兩頭毛驢,踢踏踢踏地出了宛城西關,踏上了武關道。原來這是他兩天前走過的路,只是他不知道路邊有一個地方叫菊潭。
將近中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了菊潭。這里是伏牛山懷里的幾道坡谷,開滿了金燦燦的菊花。在一處谷底,有一圓形水潭,潭水澄碧,水上水下都鑲了一圈金菊,站坡頂伏望,像是一個金色的花環(huán)。
這就是菊潭了。
他們坐在了潭邊,攤開餐布,擺好酒肴,開始吃,喝酒,彈琴,放歌,嘯傲。李白說渴,忘記帶銅釜燒茶喝了。崔宗之說,這里不用燒茶,喝水。李白說哪里有水?崔宗之說,這不一大潭水嗎?可以喝嗎?當然可以,這里的人四季都喝菊潭的水,他們叫菊花水,喝了長壽,百里外的人都來取水呢。李白取了一杯,咂一嘴,果然清醇,有菊花香。
二人喝酒,彈琴,狂笑,放浪在菊花叢里。
崔宗之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李白彈了一曲《廣陵散》。
兩個人又別出心裁,相對而坐,琴橫中間,崔宗之托、劈、勾、挑,李白揉、搓、滑、掃,把一曲《漁舟唱晚》彈得天衣無縫。然后,兩個人同時仰面倒地,哈哈大笑。
第二天兩個人分別的時候,崔宗之雙手捧琴,遞與李白,說:“十二哥哥(李白排行),從此你東南,我西北,迢遙千里,讓這把琴陪你吧,它就是我,想我的時候,撫一曲,就是小弟在與你說話?!崩畎渍f:“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迢遙千里路,咫尺兩顆心。與君兩天游,足堪慰平生。這琴,我仔細看了,背鐫‘孔丘’二字,是孔夫子撫過《文王操》那把琴吧?太貴重了,我不敢要,我不能要。謝謝弟弟!”
崔宗之說:“哥哥不要,那就是嫌棄老弟了。我還留著破琴做什么?”說著舉琴就要摔。李白緊忙舉手接著,抱在懷里。他沒有再說什么,就那樣緊緊地抱在懷里。崔宗之也沒有再說什么,轉(zhuǎn)過身,走了,在轉(zhuǎn)身的那一刻,李白望見他的眼里淚花一閃。于是他的眼淚也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兩年以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春,崔宗之忍不住對李白的思念,又到湖北安陸去見李白。住了幾天不詳。崔宗之回洛陽的時候,二人依依不舍,李白送他,送了600里,一直送到南陽。李白用詩記下了他們分別的那一刻,一幅感人的畫面,便永恒地定格在幽悠的歷史上:
南陽送客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傷。
離顏怨芳草,春思結(jié)垂楊。
揮手再三別,臨岐空斷腸。
可惜的是,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三月,崔宗之“終于右司郎中,年位不充,海內(nèi)嘆息(崔祜甫《齊詔公崔府君集序》)”死時才40來歲。
李白的悲痛自不必說。他得知死訊時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立馬動身去洛陽。崔宗之葬在洛陽邙山。他來看他的知音來了。他看到的是一座墳頭。他坐在墳頭上,擺好孔子琴,點燃三炷香, 彈了一曲《廣陵散》,眼淚把琴弦都灑濕了。
回家時走到南陽,他不忍離去。他又來到了子陵釣臺。他坐在石激上,呆呆地坐了一天,一幀幀難忘的畫面,就在河面上滾動播出。他從書袋里掏出紙和筆,把這些畫面剪輯成了詩:
憶崔宗之游南陽感舊
昔在南陽城,唯餐獨山蕨。
憶與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時過菊潭上,縱酒無休歇。
泛此黃金花,頹然清歌發(fā)。
一朝摧玉樹,生死殊飄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歿。
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
郭沫若論證,李白曾三過南陽,大約就是以上所述的三次了。但搜索李詩,可推論出他至少來過南陽五次,或者更多。玄宗天寶十四年,發(fā)生安史之亂,一亂八年。李白叔父李陽冰在李白《草堂集序》中說:“公(李白)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表n愈也說,《李太白全集》中的詩“乃泰山一毫芒”。石激是南陽很次的一個景點,既然石激他都去了,比石激著名得多的張衡墓、范蠡祠、百里奚冢、臥龍崗、醫(yī)圣祠,他不會不去的,但這些地方?jīng)]有留下他的詩跡——他不是沒寫,肯定寫了,但被安史之亂的馬蹄踏碎了,剩下了“泰山一毫芒”: 《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憶崔宗之游南陽感舊》《南陽送客》……
雖是一毫芒,但也足以讓南陽成為詩的存在。
一個詩人的亂世情
話題總是這么沉重。說點抒情的吧。
說到唐朝,就不能不說唐詩,說唐詩,就不能不說詩人。
是唐詩,成就了唐朝的輝煌。
這輝煌里,舞動著南陽人的身影。
據(jù)統(tǒng)計,收入《全唐詩》的詩作一共49403首,詩人2873名。2873名詩人中,南陽17名,算下來,每百名唐朝詩人中,有1.7名南陽人。著名的有岑參、韓愈、張祜、張繼、張建封、韓翃等。
其中韓翃,是安史之亂的受害人。就說說韓翃吧。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是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進士,官至駕部郎中、宣慰副使。其詩筆法輕巧清新,尤善寫景,與錢起、李益、盧綸等并稱“大歷十才子”,《全唐詩》存其詩三卷。
其為世代傳頌的,是他的《寒食》與《章臺柳》。
史傳,唐德宗李適要選一位制誥官,點名韓翃??墒钱敃r的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吏部作了難,拿著圣旨猶疑不決。德宗在圣旨上又批道: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吏部的人方才明白,是寫《寒食》一詩的那個南陽韓翃。
唐玄宗天寶年間,韓翃游學長安,住在一間破屋里,“蓽門圭寶,室唯四壁(唐孟棨《本事詩》)?!本褪钦f,韓翃窮得家徒四壁。幸運的是他結(jié)交了一個好朋友,姓李,非常欣賞韓翃的才氣,經(jīng)常請他來家吃飯。李住在長安城的章臺附近,是個大富豪,家中養(yǎng)著一班歌姬。一個姓柳的歌姬,色藝雙絕,李最寵愛,韓翃每次來家,柳姬總要扒著門偷窺一眼。李便會意。“間一日,具饌邀韓。酒酣,謂韓曰,秀才當今名士,柳氏當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遂命柳從坐接韓?!本褪亲屃弦黄饋碜?,陪侍韓翃。
韓翃嚇了一跳。柳氏確實讓他心動。但那是朋友所愛之人,他怎么能奪朋友之愛呢?堅辭不受。李發(fā)了脾氣:
《本事詩·情感一》:韓殊不意,懇辭不敢當。李曰“大丈夫相遇杯酒間,一言道合,尚相許以死,況一婦人,何足辭也!”卒授之,不可拒。
大丈夫一言投機,尚且以死相許,更何況一個婦人,你推辭個什么呢!李不但把所愛之人給了韓翃,還給了韓翃三百萬銀子,讓二人好好過日子。然后向韓翃作了一個揖,揚長而去。
韓翃好運氣!三個月后,唐天寶十三年四月,春闈中進士。柳氏勸他,回家報個喜吧;再者,咱倆的婚事,也該給父母說說。那時成婚,都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父母不答應,是辦不成婚禮的。
韓翃就回南陽了。
就在韓翃回家期間,唐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安史之亂爆發(fā)了。
一亂八年啊。
叛軍如摧枯拉朽之勢,一下子便占領了西京長安。
《太平廣記·柳氏傳》:柳氏以艷獨異,且懼不免,乃剪發(fā)毀形,寄跡法靈寺。
柳氏知道自己姿色太出眾,害怕被亂兵所污,就把一頭青絲給剃了,把妖嬈的高髻給扔了,到法靈寺里當了一名尼姑。
在某些說部里,作者給柳氏取了一個名字,叫柳搖金。
柳搖金天天等待著韓翃來接她,等得一臉憔悴,成了一個真正的尼姑。
而韓翃呢,也心急如焚。但遍地戰(zhàn)火,他回不去呀,他此時也參加了平叛的軍隊,任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的書記官。
八年以后,平定了安史之亂,韓翃隨侯希逸回到了長安。他迫不及待地尋找柳氏。舊巢已成廢墟,連昔日的街坊鄰居都不見一個,到哪里去找柳氏?韓翃站在章臺旁,仰首問天。章臺,是秦時的章臺宮,秦始皇的皇宮,規(guī)模龐大。但現(xiàn)在只剩了一處土臺,臺上建了亭閣,仍然很美,成了世人游樂之處。臺下有曲水流觴,水邊有垂柳依依。韓翃與柳氏茶余飯后,常常在柳樹的綠色絲絳里卿卿我我,繾綣呢喃。而現(xiàn)在呢?柳絳依舊,孤燕悲鳴。韓翃站在一棵垂柳下,摟一把柳絳入懷里,嘴里喃喃著:柳,我的柳……
他終于打聽到了他的柳:在城西法靈寺里當尼姑。
但他不知道,他的柳還認他這個韓么?于是,他寫了一首詩給她:
章臺柳,章臺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
也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接到韓翃的詩就哭了。“昔日青青今在否?”不在了,昔日青青的柳絳已經(jīng)葉黃枝枯;“也應攀折他人手”,但她沒讓他人攀折,她在等著他。她給韓翃回了一首詩:
楊柳枝,芳菲節(jié),
苦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
縱使君來豈堪折。
她說,楊柳枝有著高尚的節(jié)操,可是心中又苦又恨的是年年別離。我像一片柳樹的葉子,隨風飄著,已是秋天了,樹老葉黃,縱使你來了,還值得你折嗎?
韓翃立馬就去法靈寺,要見柳氏,并接她出來。但柳氏不見他。她是個愛美之人。她已沒有青絲高髻,而是一顆面瓢似的尼姑頭;她已不是面如桃花,而是一臉枯瘦和憔悴;她已沒有霓裳羽衣,而是一身土黃的粗布袈裟……她不想讓韓翃看到這樣一個她,那樣,她會讓一個愛她的人失望的。
她讓小尼到山門外傳話:四個月后來接我。然后,“哐咚”一聲,山門關上了。
四個月,她的青絲就可長出來了,她的臉龐就可紅潤了,她的霓裳羽衣就可置辦齊了。
韓翃意緒悵悵。但他理解柳氏的心情,悵悵里,也欣欣然。
他等待著。
等了四個月。
就在他準備了一輛車去法靈寺接柳氏的時候,他的柳,那朵剛被雨露滋潤開的解語花,被人搶走了。
那個人叫沙吒利,是番人,在收復長安時立了大功,皇帝很看重他。他正恃功而驕呢,看見柳氏長得漂亮,就搶回營做妾去了。
《太平廣記·柳氏傳》:是日,臨淄太校置酒于都市酒樓,邀韓。韓赴之,悵然不樂。座人曰:“韓員外風流談笑,未嘗不適,今日何慘然邪?”韓具話之。有虞侯將許俊,年少被酒,起曰:“愿得員外手筆數(shù)字,當立置之?!弊私约べ?,韓不得已與之??∧思毖b,乘一馬牽一馬而馳,徑趨沙吒利之第。會吒利已出,即以入曰:“將軍墜馬,且不救,遣取柳夫人?!绷@出,即以韓札示之。挾上馬,絕馳而去。座未罷,即以柳氏授韓曰:“幸不辱命?!币蛔@嘆。
這就有點演繹了。但據(jù)考證沙吒利確有其人,是右武威大將軍沙吒忠義的兒子;許俊無史可查。
沙吒利也是惹不起的人,韓翃不得已,只好求助節(jié)度使侯希逸?!跋R荻笸?,立修表上聞”。這時的皇上是唐代宗李豫。“代宗稱嘆良久,御批曰:沙吒利宜賜絹二千匹,柳氏卻歸韓翃?!保ā短綇V記·柳氏傳》)
皇帝這一批,就把一個悲劇批成喜劇了。
韓翃最后在大梁(今河南開封)做官?!侗臼略姟返淖髡呙蠗ぴ谖暮笞⒔獾溃骸白皂n復為汴職以下,開成中,余罷梧州,有大梁夙將趙唯為嶺外刺史,年將九十矣,耳目不衰,過梧州,言大梁往事,述之可聽,云此皆目擊之,故因錄于此也。”
“本事詩”,本者,本來,原本;是唐朝尚書司勛郎中孟棨依據(jù)唐代詩人的真人真事撰寫的一部筆記。后人因韓翃的愛情遭際很感人,就根據(jù)孟棨記錄的韓翃的“本事”,進行了藝術聯(lián)想與鋪排,寫了多部話本、雜劇,如《太平廣記》和《唐宋傳奇》中的《柳氏傳》、明代雜劇《玉合記》等。以韓翃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是唐代詩人中最多的,甚至超過了大詩人李白。
南陽人,除了“尚忠”“鄙樸”外,也挺風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