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論說文是一種用于表明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文體,其核心在于通過邏輯嚴密的論證,使讀者信服作者的觀點?!哆^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等經(jīng)典之作,便是這樣的論說文。面對這樣的古代論說文,我們?nèi)绾斡行У匕盐掌溆^點及論述方式呢?
一、明確觀點,抓住核心
論說文的觀點通常清晰明確,要想把握文章觀點,首先,我們要學會捕捉關(guān)鍵語句。古代論說文的觀點往往開篇即明,首句就是文章的觀點句。例如,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歐陽修開篇即點明主旨:“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直接指出了文章的核心觀點,即國家的盛衰與統(tǒng)治者的作為息息相關(guān)。我們根據(jù)古代論說文的觀點句出現(xiàn)的規(guī)律,學會捕捉這樣的關(guān)鍵語句,就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二、梳理論據(jù),理解論證
論據(jù)支撐論點,在閱讀論說文時,我們需要仔細梳理文章中的論據(jù),通過作者所用的例證,理解作者的論證目的。例如,在《過秦論》中,賈誼詳細描述了秦自孝公以來的發(fā)展歷程和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陳涉起義、項羽劉邦反秦等事件,這些論據(jù)共同作用,闡明秦興衰的原因,從而論證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論點。所以,我們需要學會梳理論據(jù),理解它們是如何支撐論點的。
三、分析論述方式,體會邏輯嚴密性
論述方式是連接論點和論據(jù)的橋梁,它決定了論據(jù)能否有效地支撐論點。古代論說文的論述方式靈活多變,包括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等。例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運用了對比論證,既詳細敘述了唐莊宗時期的興衰過程,又深刻剖析了其興衰原因,除此之外,還運用了引用論證,引用《尚書》中的句子,使論證更具說服力。這些論述方式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使得文章邏輯嚴密、論證有力。
總之,我們在閱讀古代論說文時,要學會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述方式,才能有效地掌握文章內(nèi)容。
出乎其外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nóng)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選自晁錯《論貴粟疏》,有刪節(jié))
賞析
在選段中,晁錯分析了西漢初期社會經(jīng)濟上存在的嚴重問題,即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聚斂財物,造成大批農(nóng)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其實,早在文帝時,為防匈奴入侵,邊塞陳兵無數(shù),耗糧巨萬。針對這些問題,晁錯上疏,全面論述了“貴粟”的重要性,闡明使民務(wù)農(nóng),入粟于邊,以解決農(nóng)民與商賈貧富懸殊、守邊士卒無糧供給的矛盾。這都體現(xiàn)了晁錯對農(nóng)民貧困窮苦的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注,他的目的是讓統(tǒng)治者認識到“谷賤傷農(nóng)”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闡明“重農(nóng)貴粟”的思想主張。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zhí)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迸罢糜谙?,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洞呵铩飞钐狡浔荆醋再F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diào)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nèi)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yīng)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wù)。立太學以教于國,設(shè)癢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圣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后,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圣之道,而顓為自恣茍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余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殊捍,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選自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有刪節(jié))
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是其政治主張的集中體現(xiàn),不僅深刻反映了西漢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也為后世提供了思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寶貴方法。請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梳理作者的觀點,并結(jié)合現(xiàn)實談?wù)勛髡叩挠^點對我們的啟示。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