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讀右寫
抑揚結合即先對要寫的人物或事物進行貶抑(褒揚),然后進行褒揚(貶抑),使所描述對象的某些方面形成前后鮮明的反差,從而激起敘述上的波瀾,以達到突出重點、表達情感等目的。
左讀經(jīng)典
1.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濫造,出自一個農(nóng)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木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扎成的村舍外墻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個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樣子。亂蓬蓬的頭發(fā),怎么也遮不住兩只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diào)、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
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nèi)莶坏没糜?,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節(jié)選自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
2.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
……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節(jié)選自魯迅《故鄉(xiāng)》)
賞讀
選段1中,作者先對托爾斯泰的外貌進行了大量的鋪陳,用近乎刻薄的語言描繪其長相的平庸甚至粗鄙,這是“抑”;隨后筆鋒一轉,強調(diào)了他眼睛的犀利和深邃,以及他身為作家的偉大成就,這是“揚”。先抑后揚的手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令讀者印象深刻。
選段2的前半部分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印象,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活潑可愛、機智勇敢的少年,這屬于“揚”;可當“我”再次見到閏土時,曾經(jīng)的少年已全然沒有了靈氣與活力,甚至對“我”也顯得拘謹和陌生,這屬于“抑”。通過閏土少年與中年時期的對比,反映出了閏土性格的巨大變化和生活的艱辛,而這些正是舊社會的弊端所導致的。作者通過揭露種種弊端,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批判。
借鑒
抑揚結合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
1.欲揚先抑:這里,“抑”是手段,“揚”是目的。即作者想褒揚某人物或事物時,不直接從褒揚處落筆,而是從貶抑處落筆,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去貶低或否定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后續(xù)的褒揚中,使讀者的感受更加深刻,情感更加飽滿。
2.欲抑先揚:這里,“揚”是手段,“抑”是目的。即作者先對事物或人物進行褒揚,營造出一種積極、正面的氛圍,然后進行貶抑,寫出自己憎惡它的原因。這種寫法往往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讀者對貶抑的內(nèi)容難以忘懷。
以下幾點需要大家注意:
1.對比鮮明。抑揚結合的核心在于通過對比突出主題或凸顯人物特點,但這種對比必須是鮮明的,能讓讀者一眼便看出差異,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情感共鳴。
2.過渡自然。抑揚之間的過渡需要自然流暢,不能突?;蛏?。這要求作者在寫作時注重邏輯性和連貫性,確保抑揚間的銜接緊密,讓讀者能夠順暢地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情感變化。
3.情感真摯。抑揚結合不僅是技巧的運用,更是情感的表達。作者需要注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從而與文章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