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薩大街的兩旁是高大的法國梧桐。我早就看中樹上的那些果子了。
是球形果,像楊梅,更像荔枝,雖不能吃,但比前兩者好看,由一根根長柄懸著,很有藝術(shù)性。
中秋的時候它們就成熟了,冬天也不落。但這里的法桐葉子很特殊,干了,呈灰褐色,卷曲著,很多還賴在樹上,難看。我喜歡的果子混雜其中,怎么拍呢?所以,我一直在等葉落,等西風(fēng)將其刪繁就簡,露出干凈的線條,我再來拍漂亮的小果子。
可凜冽的西風(fēng)讓我失望,它似乎對干枯卻有韌勁的法桐葉無可奈何。倒是東風(fēng)以柔克剛,使葉子們乖乖落了下來。這讓我想起那個小寓言:冬風(fēng)和春風(fēng)比賽威力,看誰能把行人的棉大衣吹掉。冬風(fēng)強(qiáng)勁,逞能似的狂吹,結(jié)果行人把棉大衣越裹越緊;反而是春風(fēng)不慌不忙,輕輕吹拂,送去暖意,行人逐漸冒汗,主動脫下了棉大衣。
舊葉落光,新葉就冒頭了。我該動手拍了,不然葉子長大,滿樹的青翠,又搶了果子的風(fēng)頭。可觸目橫斜千萬枝,賞心只有三兩朵,真想拍時,卻沒幾個入眼的。不是顏值差了,而是背景太雜亂,就像隔著湖水的洞簫竹笛聲傳來,正要用耳朵追尋妙音,這邊卻鑼鼓喧天了。
天色暗一些反而好了,以天空為背景,小果子暗下去,就成了一個個五線譜上的音符。
再往前走,發(fā)現(xiàn)緊挨著大樹有很多電線。平時拍照,我多么討厭電線啊,而現(xiàn)在,它們正好成了這些“音符”容身的譜線。
這就有意思了。單音、和弦、擴(kuò)大式柱式和弦,后來我還看到了交響樂樂譜。那幾只小音符我看不太明白,高低疏密,是《春之聲》吧?
松濤,多么雄渾;春雷,這樣的大鼓才能把沉睡的萬物叫醒;霰雪落在竹葉上,是沙錘在輕輕晃動;這一樹一樹的音符,當(dāng)然是大自然的交響樂了。
自然中從不缺少音樂的元素。
記得那次在碼頭等船,悶熱無聊,抬頭忽見高高的電線上落著幾只家燕,我一下子興奮起來:這不就是樂譜嗎?誰來演奏呢?是那群盤旋的鴿子,還是一陣陣的秋風(fēng)?
一個安靜的早晨,我租船去了白洋淀中心。那是一處開闊的水面,飛累了的燕子和須浮鷗沒處歇腳,就落在電線上,那么多,壓得電線都有些彎了。我讓船師慢慢劃船,悄悄接近。我表面平靜,其實(shí)內(nèi)心激動無比。后來我在日記中寫道:“今晨初陽溫柔/萬物靜默/燕子身穿燕尾華服/在電線上列隊兩排/指揮已抬起了右手/我肅然默立/屏住呼吸/靜等天籟。”
而今天,是在街上,車水馬龍的,沒幾人注意我拍小果子,只有附近一個商店老板好奇,問我在干嗎。我把拍到的一串一串的“音符”給他看,以為他會驚訝我的發(fā)現(xiàn),哪知他問:“拍這個有什么用?”
這怎么回答呢?總不能說,也沒什么用,我剛吃飽,撐的,下下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