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檣
許多年后
在一個類似的清晨
我將面對自己的死亡
具體說是那之前的
最后一段時光
我變得眼瞎耳聾,口齒不清
已忘記整個世界,并把寥寥幾個
來看望我的人
認作遠古的爬行動物
或者渾身布滿銅銹的雕像
我們的交談
看上去多么滑稽
像在解密一段
誰也無法破譯的經(jīng)文
更多的人
早已離我遠去,就連那個
忠實追隨了我一生的影子
也已模糊不清,因為
我不再走出房間
只在老舊的沙發(fā)、桌椅和家具間
緩緩蠕動,像那只
盤踞在灰暗中多年的蜘蛛
準確地撲向
被困住的死神
——原發(fā)《山花》2025年第1期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自然規(guī)律,而生命向度又是文學(xué)的一個重要向度。翻閱古今中外的詩歌,這方面的經(jīng)典書寫不勝枚舉。寫死亡的,有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的詩作《期中假期》、白居易的詩作《夢微之》、蘇軾的詩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寫“衰老”的,有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作《當(dāng)你老了》、司空曙的詩作《喜外弟盧綸見宿》等。因此,生老病死是文學(xué)主題的表達內(nèi)容之一?!兑粋€清晨》是李檣的組詩《河邊的聲音》中的一首,刊發(fā)在“詩人自選”欄目。人到中年,要面對的就是衰老問題,也包括日益凸顯的疾病問題;而到了晚年則要面對死亡問題,這就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其實在某種狀況下,“死亡”又無所不在。年少時猶如在海上航行,生命遼闊,沒有邊際,覺得“衰老”“死亡”非常遙遠。到了中年以后,人生終點的彼岸由若隱若現(xiàn)直到逐漸清晰,不管你是否愿意,那彼岸都會一步步地向你逼近?!兑粋€清晨》所抒寫的就是人到晚年的情景,老態(tài)龍鐘,“衰老”令人不堪;行將就木,“死亡”或許令人恐懼,卻是無法逃脫的命運。
楊爭光
一
上有老的
下有小的
我們在中間
我們是民
民以食為天
是古訓(xùn)
也是祖?zhèn)?/p>
我們?nèi)粘龆?/p>
過去是種田
現(xiàn)在是掙錢
我們?nèi)章涠?/p>
也稱臥榻而眠
如果有沖動也有余力
就像卯與榫的合與分一樣
也像洗拖把的撴與提一樣
好一次,然后
讓睡眠成為安眠
我們無心也無力
仰望星空
就這么
把高遠深邃的夜晚
交給了蛐蛐
鳥蟲有公母
我們有男女
二
沒成熟的果子
跌落下來
我們叫它落果
即使正好看見
也不會悲哀
我們是落果
不管活到多大年紀
都不會成熟
我們知道的
我們的跌落只是
無法成為收獲
——原發(fā)《山花》2025年第1期
楊爭光的組詩《我們在中間》刊于《山花》雜志詩歌欄目第二條。楊爭光是著名的小說家和編劇,但鮮為人知的是,楊爭光最早是位詩人,曾參加過“青春詩會”。讀他的這組詩,我發(fā)現(xiàn)這組詩的“敘述”特征非常明顯,如行云流水、娓娓道來。楊爭光與長期專注于詩歌寫作的“職業(yè)詩人”不同,他并不致力于意境的營造和優(yōu)雅的抒情,這可能與長期從事敘事文本創(chuàng)作有關(guān)。當(dāng)然,他的詩作中也有意象,也有比喻,也有對比,這些手法的運用也只是服務(wù)于他對世事的洞察和思考。組詩《我們在中間》有一種逆向性的思辨,因“反其道而行之”的視角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思考結(jié)果,這也許是一種“反思”吧。這種“反思”別開生面,且不說振聾發(fā)聵,但具有一定的深意,相信也會讓讀者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