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武漢,烈日炎炎。在武漢市硚口區(qū)漢中街道長壽社區(qū)的小涼亭里,楊桂芝的額頭上冒出了汗珠。但她仍然麻利地踩著縫紉機腳踏板,不一會兒就改好了褲腰,再縫上一??圩?。楊桂芝將改好的褲子遞給居民王先生,王先生接過褲子試穿后十分滿意,連連稱贊道:“改得真好,還不收錢!”
65歲的楊桂芝退休前是一名踩了半輩子縫紉機的老裁縫。近8年來,她發(fā)揮自己的技能特長,堅持以無償或低償?shù)男问綖檩爡^(qū)老年人、特殊困難人群提供縫紉、裁剪、打扁(指根據(jù)穿著者的身高和手腳長度對衣擺、衣袖或褲腳進行截短、折疊、縫合、壓平等)等服務,現(xiàn)在的她已是長壽社區(qū)志愿者中的一員。
進入長壽社區(qū)的小巷深處,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綠蔭籠罩的涼亭。楊桂芝幾乎每天都會在這兒做針線活兒。亭檐上“長壽社區(qū)服務點”幾個大字非常醒目,下面還寫著楊師傅的電話。
楊桂芝雖已是六旬老人,但手指異常纖巧,坐在縫紉機前的她不時伸出手調(diào)整衣物位置,隨著腳踏板的節(jié)奏,每一針都準確無誤地穿過布料??p紉機、鎖邊機、剪刀,都是陪伴她30年的“老伙伴”。楊桂芝非常細致專注,如果有一根線稍微歪了一點,她就會立馬拆掉重做。一番忙活下來,衣服被縫補得十分完美,無論線頭還是線尾都處理得整齊細致。乘涼的群眾總會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她干活。
楊桂芝在20世紀80年代曾在老家黃陂跟隨裁縫師傅學習手藝,最初學縫紉是考慮“賺點謀生的錢,也能幫身邊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忙”。結(jié)婚后,會裁縫活兒的她便幫襯公公在漢正街的服裝批發(fā)生意。公公去世后,楊桂芝開始在硚口的大街小巷流動擺攤,做裁縫維持生計,裁縫活兒一干就是30余年。
2017年左右,楊桂芝帶著精湛的縫紉手藝和樂于助人的心,搬到了硚口區(qū)漢中街道長壽社區(qū)。盡管已過了退休年齡,閑不住的她依然每天出攤做裁縫活兒。起初,楊桂芝還和之前一樣,采取流動攤位的方式,每天把50多斤重的機器搬到路邊、空地或小區(qū)樓下,一天下來并不輕松。后來經(jīng)長壽社區(qū)工作人員的指引,楊桂芝的服務點就在小區(qū)巷子里的涼亭中常駐了下來,縫紉機也固定擺放在了涼亭里,不需要再搬來搬去。
此后,除了中午偶爾小憩,每天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楊師傅都會守在攤前,為居民熱心服務;哪怕有事耽誤了,接到居民電話后她也會馬不停蹄地趕來幫助居民縫補衣物??吹絹碚宜p補的有很多老年人和困難群眾,楊桂芝便產(chǎn)生了為困難居民免費縫補的想法。
“不打扁、不熨燙,耗時在十幾分鐘以內(nèi)的活兒,我都不收錢;如果是有困難的人,不管是什么活兒我都不愿意收錢?!边@是楊桂芝的收費標準。即使是收費,她一般也只收五六元錢。考慮到小區(qū)內(nèi)有些殘障老人行動不方便,楊桂芝還一一記下他們的姓名和住址,有空就親自把免費縫補好的衣物送上門。
日積月累下來,長壽社區(qū)的老年居民和困難人群幾乎都接受過楊桂芝的愛心服務,和楊桂芝非常熟絡。每天只要楊師傅出攤,便民服務點便人滿為患,即便沒有縫補需求,老人們也會圍坐在楊桂芝周圍,聊聊天、幫幫忙,不大的亭子里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大家都是相識很多年的街坊,她做縫補的活兒很少收錢,經(jīng)常義務勞動?!遍L壽社區(qū)居民翁秀娣說,“她做得又好,寄取又方便,我們大家都很感謝楊師傅的服務點?!?/p>
楊桂芝的服務點也離不開丈夫的默默支持。她的裁縫工作繁忙,丈夫退休后便經(jīng)常幫忙打理家務,閑時還會在家里幫她把衣物熨燙好后再送回服務點。夫妻倆“一內(nèi)一外”,把便民服務點開成了夫妻檔。這對熱心的夫妻還義務承擔起了涼亭的清潔工作,掃帚就放在縫紉機旁,沒事的時候這兒掃掃、那兒掃掃,為乘涼的居民提供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
“社區(qū)幫我固定了出攤的地點,節(jié)省了店面成本,街坊鄰里也都很照顧我,我才能一直保持低價服務大家。”楊桂芝說,“我現(xiàn)在不會去想靠這個賺到什么錢,只要能收回成本、收點買菜錢就行,主要還是盡力方便和幫助街坊們。”
楊桂芝的服務點在街坊鄰里的口口相傳之下,客源源源不斷。楊桂芝搬到長壽社區(qū)前的老顧客、顧客們的親戚和朋友,還有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新顧客,都會來楊桂芝這里縫補衣物或者制作新衣?!白龅米疃嗟木褪琴N身穿的睡衣。大家都說老裁縫手工定制的睡衣穿著才舒服。”楊桂芝說,“顧客有金銀湖的、武昌的、漢陽的,不少人專門搭車來找我補衣服或者做衣服。”
曾經(jīng)有老顧客帶著幾千元一件的貴重衣物專程找到楊桂芝來縫補,顧客表示,他知道楊師傅手藝好,給別的裁縫縫補他不放心。還常有顧客對楊桂芝說,像她這樣的老裁縫越來越難見到了,想又好又快又便宜地縫補衣服越來越不容易。除了中老年人,顧客中也不乏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在他們眼中,找老裁縫做新衣、補舊衣,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如今,老裁縫漸漸少了,許多社區(qū)的煙火氣漸漸淡了。但在長壽社區(qū),縫紉機旁的楊桂芝總是面帶笑容,伴著機器的嗒嗒聲,將針線中的煙火氣永遠留在了社區(qū)里,留在了每一位受過她幫助的居民心里。
“不僅我們社區(qū)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她的老顧客,我們社區(qū)志愿者的紅馬甲也是她親手制作或者縫補的,幫了我們社區(qū)很大的忙?!遍L壽社區(qū)副書記李舒婷說,“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我們長壽社區(qū)志愿者隊伍的一員,社區(qū)的各類事務她總是很熱心地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