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杉木以其生長迅速、材質優(yōu)良、適應性強等特點,在林業(yè)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國家對生態(tài)建設和木材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高度重視,杉木速生豐產林的培育成為林業(yè)科技工作者關注的熱點。本文簡單介紹了杉木的種類和生長特性,分析了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栽培技術要點,探討了有效的撫育管理措施,旨在為相關工作提供幫助,促進杉木生產的可持續(xù)健康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撫育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林業(yè)經營理念的更新,杉木栽培技術和撫育管理方法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粗放式管理已難以滿足現(xiàn)代林業(yè)高效、集約、生態(tài)的發(fā)展需求,而精細化、科學化的栽培與撫育策略逐漸成為主流。然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制約杉木速生豐產林發(fā)展的因素,如品種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頻發(fā)、經營管理粗放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杉木林的健康生長,還降低了木材的產量和質量,進而影響了林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栽培技術及撫育管理措施,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對于推動我國林業(yè)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杉木種類及其生長特性
1.1種類
杉木屬于松科杉木屬,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在我國,杉木種類豐富,不同地區(qū)根據其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杉木品種,主要種類包括普通杉木、灰杉、細葉杉木及硬葉杉木等。這些種類在形態(tài)、生長速度和木材質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選擇栽培品種時,需充分考慮當?shù)氐牧⒌貤l件、市場需求及經營目標。普通杉木是栽培最廣、適應性最強的品種,其生長迅速、樹干通直、木材質量好,適用于建筑、家具制造和造紙等多個領域。灰杉則以其灰綠色的葉片和較高的木材質量著稱,是制作高檔家具和裝飾材料的優(yōu)選材料。細葉杉木枝條細密、樹冠緊湊,適合在山地或坡地種植,具有較強的水土保持能力。硬葉杉木則因其木材堅硬耐磨,常被用于制作工藝品或小型建筑構件。
1.2生長特性
杉木具有顯著的速生性和適應性強的特點。在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下,杉木能夠迅速生長,形成茂密的林冠層,有效改善土壤微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其根系發(fā)達,能夠深入土壤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同時具有很強的固土能力,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杉木的生長周期短,一般可在10至15年達到采伐利用的標準[1]。此外,杉木對病蟲害具有較強的抗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病蟲害防治的成本和難度。然而,隨著人工林的面積不斷擴大,杉木林的病蟲害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仍需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杉木林的健康成長。在栽培過程中,應根據杉木的生長特性和立地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通過優(yōu)化樹種結構、調整林分密度、改善土壤環(huán)境等手段,提高杉木林的生產力和穩(wěn)定性,實現(xiàn)杉木林的速生豐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2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要點
2.1選地整地
2.1.1選地
杉木喜溫暖濕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在選擇造林地時,應優(yōu)先考慮具有這些土壤特性的區(qū)域。同時,應避免選擇坡度過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段,以減少后期撫育管理的難度。此外,還需考慮交通條件,以便于后續(xù)的運輸和管理。
2.1.2整地
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環(huán)境,提高土壤肥力,為杉木的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整地方式包括全墾、帶狀墾和穴墾等。全墾適用于平坦或坡度較小的地段,可以全面改善土壤環(huán)境;帶狀墾則適用于坡度較大的地段,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穴墾則適用于土壤條件較差的地段,通過局部改善土壤環(huán)境來促進林木生長。在整地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土壤濕度,避免土壤過于干燥或過于濕潤,同時還應加強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2.2品種選擇
2.2.1生長速度
在選擇杉木品種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其生長速度。速生品種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預定的造林目標,從而縮短投資回收期,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應優(yōu)先選擇那些經過遺傳改良、生長速度快的品種,如某些經過人工選育的速生杉木品種。
2.2.2抗逆性評估
除了生長速度外,品種的抗逆性也是選擇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2]。抗逆性強的品種能夠更好地適應各種環(huán)境條件,如干旱、寒冷、病蟲害等,從而保持較高的成活率和生長量。在選擇時,應關注品種的耐寒性、耐旱性、抗病性等指標,并結合造林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
2.2.3木材質量需求
木材質量是衡量杉木品種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之一,不同品種的杉木在木材紋理、色澤、硬度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到木材的用途和價值。因此,在選擇品種時,應根據造林目的和市場需求來確定所需的木材質量類型,并選擇相應的品種進行栽培。
2.3種子處理
2.3.1精選種子
在種子處理前,首先要進行種子的精選工作。通過篩選、去雜、去劣等步驟,選出顆粒飽滿、無病蟲害、發(fā)芽率高的優(yōu)質種子。這一步驟對于提高種子的整體質量和后續(xù)的造林效果至關重要。
2.3.2消毒處理
為了防止種子在播種后受到病蟲害的侵襲,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福爾馬林溶液熏蒸等。這些消毒方法能夠有效地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和蟲卵,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率。
2.3.3催芽處理
通過適當?shù)臏囟?、濕度和光照條件,促進種子內部生理活動的進行,加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常用的方法有溫水浸泡、沙床催芽等。在催芽過程中,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條件,避免種子因過度干燥或過度濕潤而受損。
2.3.4包衣處理
包衣處理是在種子表面包裹一層含有營養(yǎng)物質和生長調節(jié)劑的薄膜,以提高種子的抗逆性和生長能力,這層薄膜可以為種子提供所需的養(yǎng)分和水分,同時防止病蟲害的侵襲。包衣處理后的種子在播種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條件,提高出苗率和生長量。
2.4播種育苗
2.4.1播種時間
播種時間的選擇對杉木的生長至關重要,通常應根據當?shù)氐臍夂驐l件、土壤狀況及杉木的生長習性來確定最佳的播種時間[3]。在溫暖濕潤、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區(qū),春季是播種的最佳時機。
2.4.2 播種方式
播種方式可采用撒播、條播或點播等方式,具體方式應根據播種地的地形、土壤條件及管理成本來綜合考慮。撒播適用于面積較大且土壤較為疏松的地塊,條播便于管理和采收,點播適用于對株行距有特定要求的情況。
2.4.3壯苗培育
在育苗過程中,應注重壯苗的培育,通過合理的密植、修剪和間苗等措施,促進苗木的健壯生長,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成活率。同時,還應加強對苗木的病蟲害監(jiān)測和防治,確保苗木在移栽前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tài)。
2.5苗木移栽
2.5.1移栽時間
移栽時間的選擇對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情況具有重要影響,應根據當?shù)氐臍夂驐l件和杉木的生長習性來確定最佳的移栽時間。在春季或秋季,當氣溫適中、土壤濕潤時,此時是移栽的最佳時機,盡可能避免在夏季高溫或冬季嚴寒時進行移栽,以減少苗木的移栽損失。
2.5.2移栽準備
移栽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移栽地點、進行土地整理、挖好移栽坑等。移栽地點應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光照充足的地塊,土地整理應徹底清除雜草、石塊等障礙物,并進行適當?shù)氖┓屎透牧?。移栽坑的大小和深度應根據苗木的根系大小和生長情況來確定。
2.5.3移栽方法
移栽時,首先要確保苗木的根系完整無損,避免在移栽過程中造成根系損傷。其次,在移栽過程中要保持土壤的濕潤性,以促進苗木根系的生長和發(fā)育。同時,還要注意移栽的深度和角度,確保苗木在新的生長環(huán)境中能夠穩(wěn)定生長。移栽后,應及時進行澆水、施肥等工作,以促進苗木的成活和生長。
3杉木速生豐產林撫育管理措施
3.1定期除草松土
除草是杉木速生豐產林撫育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雜草的生長不僅會與杉木爭奪養(yǎng)分、水分和光照等資源,還可能成為病蟲害的寄主,對林木的健康生長構成威脅[4]。因此,定期除草是確保杉木速生豐產林健康生長的必要措施。除草時應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即在雜草初期即進行清除,以防止其過度生長和擴散。松土是改善土壤環(huán)境、促進林木根系生長的重要手段。通過松土可以打破土壤板結,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根系呼吸和養(yǎng)分吸收。同時,松土還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和養(yǎng)分的釋放。松土的方法主要包括手工松土和機械松土兩種,具體方法應根據林地的實際情況和林木的生長情況來選擇。定期除草松土可以顯著改善杉木速生豐產林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土壤肥力和林木的抗逆性。一方面,除草可以減少雜草對養(yǎng)分的爭奪,使更多的養(yǎng)分供給杉木;另一方面,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根系生長和養(yǎng)分吸收。綜合起來,除草松土可以顯著提高林木的生長速度和產量,為杉木速生豐產林的高效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3.2施肥灌溉
施肥的目的是補充土壤養(yǎng)分、提高林木生長速度和產量。在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撫育管理中,施肥應遵循“因地制宜、因樹施肥、科學配比”的原則。根據林地的土壤類型、養(yǎng)分含量及林木的生長需求來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shù)量,常用的肥料種類包括氮肥、磷肥、鉀肥等無機肥料和有機肥、復合肥等。無機肥料可以快速補充土壤養(yǎng)分,有機肥料則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灌溉是調節(jié)土壤水分狀況、滿足林木生長需求的重要手段,在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撫育管理中,灌溉應根據林地的水分狀況、林木的生長階段及氣候條件來確定灌溉的方式和頻率,常用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噴灌和漫灌等。滴灌和噴灌可以精確控制灌溉量和灌溉范圍,減少水分浪費和土壤侵蝕;漫灌則適用于大面積林地的灌溉。在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撫育管理中,通過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顯著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和生長性能,為杉木速生豐產林的高效培育提供有力支持。
3.3合理間伐
在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撫育管理中,合理間伐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措施。間伐的目的是通過調整林分結構,改善林木的生長環(huán)境,促進保留木的生長發(fā)育,從而提高林分的整體質量和產量[5]。間伐應遵循“留優(yōu)去劣、留大去小、留稀去密”的基本原則,即優(yōu)先保留生長健壯、干形通直、樹冠圓滿的優(yōu)質林木,去除生長不良、彎曲、病蟲害嚴重的劣質林木。同時,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避免過度擁擠導致的林木生長受限。間伐工作通常選擇在林木生長旺盛期之前進行,以避免對林木生長造成過大影響,具體的間伐強度應根據林分實際情況和林齡、立地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來說,初期宜采用輕度間伐,隨著林齡的增長,逐漸增加間伐強度,直至達到合理的林分密度。合理間伐能夠顯著提升杉木速生豐產林的經濟效益,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林木的生長速度和品質,從而增加木材產量和產值。同時,間伐還能夠促進林分的自然更新,為后續(xù)的林木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此外,間伐下來的小徑材和枝條等還可以作為生物質能源或造紙原料,實現(xiàn)資源的多元化利用。
3.4病蟲害防治
杉木速生豐產林中常見的病害有杉木猝倒病、杉木炭疽病等,這些病害主要通過土壤傳播或空氣傳播,導致林木葉片枯黃、枝干腐爛等癥狀。常見的害蟲有松毛蟲、天牛等,它們通過啃食林木葉片、枝干等部位,影響林木的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物質輸送,嚴重時甚至導致林木死亡。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林分管理,提高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其中,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敵、微生物等自然因素進行防治;物理防治主要通過人工捕捉、誘殺等方法進行;化學防治則使用農藥進行噴灑防治,但應注意選擇低毒、高效、環(huán)保的農藥品種,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操作。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加強監(jiān)測預警,及時發(fā)現(xiàn)病蟲害的發(fā)生趨勢和危害程度;二是科學制定防治方案,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危害程度和發(fā)生范圍等因素,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和藥劑;三是加強防治效果的評估與監(jiān)測,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優(yōu)化防治策略和方法。
3.5合理采伐
在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撫育管理過程中,采伐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它直接影響到林分的可持續(xù)經營和林地的長期生產力。采伐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確保采伐活動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二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合理控制采伐強度,避免過度采伐導致林分衰退;三是注重經濟效益,通過科學的采伐規(guī)劃,實現(xiàn)林分價值的最大化。技術要求方面,采伐前應進行詳細的森林調查,包括林分結構、樹齡分布、生長狀況等,以制訂科學合理的采伐計劃。采伐時應采用擇伐或漸伐的方式,保留一定數(shù)量的母樹和幼樹,以維持林分的自然更新能力。同時,采伐過程中應注意保護珍稀樹種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干擾。
綜上所述,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栽培及撫育管理是一個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作。在栽培實踐工作中,相關人員要抓住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種育苗及苗木移栽等技術要點,同時從定期除草松土、施肥灌溉、合理間伐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入手,落實杉木速生豐產林的撫育管理工作。在未來的工作中,應繼續(xù)加強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和撫育管理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同時,還應加強林業(yè)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為杉木栽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切實提升杉木種植質量,實現(xiàn)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韋文海.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及撫育管理措施[J].當代農機,2024(1)∶65-67.
[2]梁攀.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與撫育管理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12)∶94-95.
[3]傅本杰.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與撫育管理方案分析[J].綠色科技,2021,23(11)∶166-167,169.
[4]張清.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與撫育管理措施[J].鄉(xiāng)村科技,2021,12(7)∶77-78.
[5]韋冠益.杉木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與撫育管理探討[J].現(xiàn)代農機,202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