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高血糖會損傷神經(jīng),導致感覺神經(jīng)功能減退,對溫度的感知能力下降。高血糖還會導致血管病變,影響血液循環(huán),使得燙傷后傷口愈合緩慢,增加感染風險。冬季皮膚容易干燥,糖尿病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減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準確感知水溫 在泡腳或沐浴前,糖尿病患者如果對自己的溫度感知不太自信,可以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確保水溫不超過40 °C。
避免長時間接觸熱水 泡腳或沐浴時注意控制時間,建議時長不超過15分鐘。
保持皮膚濕潤 冬季皮膚容易干燥,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無刺激性的保濕霜來呵護皮膚,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或其他刺激性成分的產(chǎn)品,因為這些產(chǎn)品會破壞皮膚屏障。富含甘油、透明質(zhì)酸和天然油脂等天然保濕成分的產(chǎn)品是不錯的選擇,它們能夠深層滋潤肌膚,增強皮膚的抵抗力,有效降低燙傷的風險。
定期檢查皮膚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檢查手腳等容易受傷的部位,注意是否有紅腫、水皰、脫皮、發(fā)白等燙傷跡象。一旦發(fā)現(xiàn)皮膚出現(xiàn)異常,要及時就醫(yī)。
穿著松緊適當?shù)谋E挛?過緊的衣物會阻礙肢體血液循環(huán),增加燙傷風險。建議糖尿病患者選擇寬松、柔軟的天然材質(zhì)衣物,純棉、羊毛等材質(zhì)的衣物透氣性較好,有助于保持皮膚血液通暢。
遠離可能造成燙傷的物品 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可能造成燙傷的取暖設備,如電熱毯、暖氣片、暖寶寶等。若必須使用,建議將電熱毯調(diào)至低熱檔,且不宜整夜使用。接觸暖氣片前,先在外面裹上一層毛巾。暖寶寶應貼在衣服上,切勿直接接觸皮膚。另外,盡量避免接觸廚房明火、熨斗等。做飯的時候注意不要碰觸熱鍋、蒸汽等,可以戴上隔熱防燙的手套。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原因,很容易發(fā)生燙傷,且燙傷后傷口愈合緩慢,容易感染。所以預防至關重要,務必做好日常防護,盡可能降低被燙傷的風險。
立即降溫 一旦發(fā)生燙傷,應立即用冷水沖洗燙傷部位10~30分鐘,以降低局部皮膚溫度,同時減輕患處的疼痛和炎癥。
避免破壞水皰 盡量不要自行弄破燙傷引起的水皰,因為水皰是天然的無菌保護層,能保護傷口不受細菌感染。
清潔傷口 用抗菌皂和流動水輕輕清洗傷口,避免使用可能刺激傷口的物質(zhì)。
保護傷口 使用無菌敷料覆蓋傷口,避免傷口受到外界污染和進一步損傷。燙傷后需密切觀察傷口情況,每天仔細觀察傷口的愈合情況,注意是否有感染的跡象,如紅腫、發(fā)熱、分泌物增多等。如果傷口沒有好轉,或者長時間不愈合并且出現(xiàn)感染跡象,應及時前往醫(yī)院就醫(yī)。
燙傷后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傷口愈合。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血糖,如果血糖不達標,應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調(diào)整降糖方案。在燙傷后應保持均衡飲食,做到食物多樣、主食定量、蔬菜奶豆豐富、少油少鹽,保證足量飲水,推薦成人每日飲用白開水1 500~1 700毫升,以促進傷口愈合。
糖尿病并發(fā)癥也有可能增加燙傷風險,所以糖尿病患者應及時篩查并發(fā)癥。平時,糖尿病患者可以進行自我初步檢查,關注肢體是否有麻木、刺痛、冰涼感、燒灼感、蟻行感等異常感覺。每天檢查足部,尤其是足趾間。對于糖尿病高危足或者下肢有水腫者,建議水溫不高于37 ℃,洗完用干布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間。避免赤足行走,不要自行修剪胼胝或者用化學制劑來處理胼胝或趾甲。穿鞋之前先檢查一下鞋內(nèi)是否有異物或者異常。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經(jīng)診斷,就要進行相關并發(fā)癥的篩查。尤其是糖尿病病史在5年以上的患者,應定期到醫(yī)院進行下肢及足部檢查。對下肢血管和神經(jīng)的并發(fā)癥進行早期篩查,盡早預防因燙傷引起的糖尿病足潰瘍。如果已經(jīng)存在糖尿病下肢血管和神經(jīng)病變,一定要到醫(yī)院就診,遵循醫(yī)生的建議和治療方案,切勿自行更改藥物劑量或治療方案。通過規(guī)范的治療延緩疾病進展,避免更嚴重的后果發(fā)生。
糖尿病患者及家屬應主動學習,增強防護意識,積極學習預防燙傷相關知識,提高對燙傷風險的認識,了解預防措施,同時掌握處理燙傷的基本技能。通過采取適當?shù)念A防措施,可大大降低燙傷的風險,讓糖尿病患者安全、舒適地度過冬季,遠離燙傷困擾。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