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30年代初,正處于民族危亡之際,因國民黨政府的嚴格管制,移植于西方的新聞理論并不適用于中國,加之報人群體自身的專業(yè)能力不足,中國新聞界陷入困境。面對時代問題,一批先進的報人群體從認知上主動打破新聞界無序的政治困境,結合中國實際,主動構建適應新聞界發(fā)展的理論,并在探索中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新聞理論體系和愈發(fā)健全的報業(yè)組織,形成了中國新聞學研究會、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lián)盟、記者座談、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四大新聞團體,以昂揚的姿態(tài)投身于救亡圖存的民族大業(yè)中。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報人群體的革命信仰在破與立中不斷加深,立場也愈發(fā)清晰,這一時期的報人們有力地邁出了中國新聞業(yè)本土化的步伐。
關鍵詞:左翼報人;救亡圖存;職業(yè)期許
中圖分類號:K26;G21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4-0144-04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Chaotic Predicament of the Press and the Left-Wing Journalists Committed to National Salvation
Ma Xiaoche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the early 1930s, when the Chinese nation was in peril, the strict control imposed by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rendered Western-derived journalistic theories inapplicable to China. Additionally, the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he journalistic community further exacerbated the predicament in the Chinese press.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 group of advanced journalists took the initiative to destruct the chaotic political predicament of the press in terms of cognition. By integrating the realities of China, they actively constructed theories that were adapt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Through exploration, they established a local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journalism and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press organizations.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four major journalistic groups: the China Journalism Research Society, the Chinese Left-Wing Journalists Alliance, the Journalists’ Salon, and the China Youth Journalists Society. With a spirited demeanor, they threw themselves into the cause of national salvation. As the national crisis deepened, the revolutionary beliefs of the journalistic community were continuously reinforced, and their stance became increasingly clear through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is period, journalists took decisive steps toward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a’s press.
Keywords: left-wing journalist; national salvation; career expectation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七個著力”重要要求中,“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宣傳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1]。黨在宣傳過程中,不僅要做好內(nèi)容引導和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最根本的是要將正確的政治方向當作旗幟?;厮?0世紀30年代,一批先進的報人群體在上海主動沖破無體系的報業(yè)迷霧,以現(xiàn)實為基,重塑系統(tǒng)性的新聞理論與組織。正是這一時期左翼報人群體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才使宣傳工作的政治旗幟愈發(fā)鮮明?;厮葸^往能更好地指引當今,對左翼報人群體進行研究,對于當今黨的宣傳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認知上:主動打破新聞界無序的政治困境
20世紀20至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蓬勃發(fā)展,一群新聞從業(yè)人員投身于時代洪流之中。從最初受限于國民黨封鎖及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欠缺,到?jīng)Q心自我革命,再到困境中政治傾向的改變,這一時期的報人群體在認知上主動打破時代困境。
(一)批判新聞界混亂狀況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自此形成對全國的統(tǒng)治。一黨專政下,為鞏固新生政權,國民黨在各方面形成管制。中央宣傳部為更好地控制社會輿論,將目光投向新聞界,意圖收攬知識分子,將其納入國民黨權力體系之中,這造成了新聞業(yè)內(nèi)部的人員分化。
缺乏本土化的專業(yè)人才是這一時期報業(yè)面臨的另一困境。當時新聞人學習的是西式新聞理念,雖自身能力不強,卻能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較短時間內(nèi)升到要職,但落實本土化報道方面卻捉襟見肘,因此新聞界急需本土化的新聞理念來滋養(yǎng)人才;進出娛樂場所、達官貴人誰給錢多就給誰干、報道黃色新聞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2],這些不正之風使報業(yè)更加混亂。
一批有識之士在發(fā)覺報業(yè)混亂后,決定承擔起拯救報業(yè)的責任,進行自我革命。20年代末,日本留學回國的袁殊①意識到精英教育的弊端,嘗試向報業(yè)大眾化方向發(fā)展,開創(chuàng)適應中國本土的新聞理念。而成舍我也在短暫掉入報業(yè)壟斷的陷阱后反思自身,決心推動報業(yè)國有化[3]。洞察現(xiàn)狀的報人群體從認知上沖破束縛、打破歷史周期率。
(二)無政治傾向的新聞職業(yè)化
面對腐敗無序的報業(yè),最初新聞人員未加入任何黨派,抱著改造的初心呼吁新聞職業(yè)化。
在正處民族危亡之際的1932年,報人群體曾發(fā)過一篇檄文,號召全體新聞業(yè)者團結起來,走一條自己的路。對新聞職業(yè)化的呼吁與時代風云下受苦的大眾交相輝映,在互動中迸發(fā)出革命色彩。報人群體也在實踐中對新聞業(yè)進行內(nèi)部改造。例如,報人群體在外在組織機構上確立了聯(lián)盟下設集團:“大會或代表會—執(zhí)委會—常務會—專門委員會”的組織架構,規(guī)定“聯(lián)盟大會或代表會半年一次,執(zhí)委會一月一次,常會每周一次?!保?]
在看清現(xiàn)狀后,以袁殊為代表的報人群體決心從多方面改造,推動新聞學走向職業(yè)化。但過程中不斷受到國民黨壓制,出于對國民黨的失望和此時中國共產(chǎn)黨危難中施以援手的原因,本無政治傾向的報人群體正悄然發(fā)生改變。
(三)新聞界畫風突變的左傾傾向
1931年《文藝新聞》創(chuàng)刊后,鄒韜奮等人赴歐實踐卻發(fā)現(xiàn)報紙已淪為納粹宣傳的附庸,他們在赴蘇實踐后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的新聞報道真正做到了從大眾出發(fā)。這種對比使得他們對資本式精英教育失望,轉向無產(chǎn)階級大眾化新聞理論靠近。
袁殊在《文藝新聞》中公開報道“左聯(lián)五烈士”(李偉森、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被殺事件就是其大眾立場的體現(xiàn),自此《文藝新聞》影響力擴大,自由派文人和魯迅等陸續(xù)以供稿人身份參與進來。此外,辦刊人袁殊在1931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這個有影響力的新聞首領的轉變對廣大新聞從業(yè)人員政治傾向的改變形成了催化效果[5]。
當然政治傾向的改變并非只受袁殊個人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民族危機加深,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加之對新聞的管制力度越來越強,上海新聞界噤若寒蟬,大眾不滿與憤怒情緒加深。與此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布許多進步言論,適應性帶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多重因素影響下,報人群體中選擇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人數(shù)倍增。
十字路口的報人群體在國家危亡之際改變政治傾向,表明他們最初抱有純粹理想的辦報理念染上了政治氣息,開始建構更貼合民族發(fā)展的新聞理論。
二、理論上:主動構建適應新聞界發(fā)展的理論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陷入內(nèi)憂外患。國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嚴密管制抗日輿論,引發(fā)報人群體的反感,他們意圖尋找一片不被政治控制的中立安全區(qū),但史量才②遇害一事使他們對國民黨完全失望,噴濺的鮮血擊破了報人與民眾的幻想。
(一)注重實踐的集納主義
20年代末,袁殊來到上海,看到不敢發(fā)聲的新聞界,十分痛恨壟斷勢力,決定打造適應中國本土化的新聞理論。
在讀過任白濤的《應用新聞學》后,袁殊受任白濤啟發(fā),決定改造新聞界,此時的任白濤也鼓勵他“新聞界非搞個創(chuàng)造不可,一定要改造一番!”[6]而后袁殊開始提倡將“社會科學”應用到新聞實踐中去。
1931年,袁殊在《文藝新聞》中宣揚“集納主義”③思想,指出批判性思維很重要,不僅有助于新聞從理論的高塔走入社會實踐,更有助于民眾發(fā)揮其主體性作用。
不論是作為《文藝新聞》的創(chuàng)刊者,還是最先發(fā)聲的新聞人之一,袁殊都對這一時期的新聞界有重要影響,這些不同身份殊途同歸,同為一個目標——救亡圖存。
(二)基于社會的大眾立場
面對日軍侵華步伐的加快,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國家聽取大眾訴求,新聞業(yè)的大眾化已成為適應全民族抗戰(zhàn)語境的必然趨勢。
基于社會事實,以大眾生活為報道中心。袁殊很早就在“集納主義”中提出“新型階級”理念,他否認少數(shù)人掌握新聞大權的資本主義模式,在創(chuàng)辦《文藝新聞》之際,袁殊就有了“社會主義新聞學”的追求[7]?!白舐?lián)五烈士”一事發(fā)生后,袁殊將此事以讀者來信、記者答復的方式靈活刊登在《文藝新聞》上,并陸續(xù)刊登作家遇害的照片。
基于群眾本身,注重報刊與大眾聯(lián)結。《文藝新聞》影響力提高后,袁殊很是注重讀者與作者的交流。報刊專門設置“作者·讀者”板塊作為大眾發(fā)表言論的平臺,吸取讀者建議,推動報刊真正走入群眾,與大眾進行交流[8]。
(三)自我建設的新聞記者
除專業(yè)能力外,這一時期的報人群體還存在明顯的作風問題。由于大多數(shù)新聞記者的工資甚至不夠溫飽,他們只能靠報道達官顯貴私生活等謀發(fā)財之路。除此之外,當時中國報紙刊登黃色新聞泛濫成災。1935年《新女性》電影描述了一件“記者因謀利而胡亂報道,導致某女性含恨離世”的事件,引發(fā)記者群體軒然大波,他們要求電影刪掉侮辱記者的片段[9]。與上海記者公會不同,以袁殊為首的記者座談會成員卻指出記者并不是完全的受害者,報人需切實剖析自身,明白自身建設的確存在問題,隨之掀起一場自我建設的風潮。
伴隨30年代民族危亡的加深,史量才被殺一案使得本身處于中立立場的報人們不再對國民黨政權寄以幻想,政治危機也反向推動了他們政治上的左傾傾向。
三、組織上:主動構建四大新聞團體的網(wǎng)絡性
理論宣揚需要以期刊為依托,而期刊發(fā)展也與組織并行。從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到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的發(fā)展映射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投身于救亡圖存的民族事業(yè)中。
(一)四大新聞團體的構建
在提出“集納主義”后,為給思想的傳播提供講臺,袁殊、任白濤等人期望共同創(chuàng)立一個組織作為平臺進行宣傳[10]。1931年10月,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在上海成立,成立之初就在《文藝新聞》上刊發(fā)了《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宣言》,理論上對上海報業(yè)的營利性、報業(yè)教育等進行了批判,提倡報人群體要認清資本主義是我們的敵人,號召為大眾爭取言論自由,進行學校教育[11]。
隨著局勢發(fā)展,組織和期刊的政治傾向愈發(fā)明顯。1932年4月新研會解散后,左翼記者中“接受共產(chǎn)黨領導、為黨發(fā)聲”的群體組成了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lián)盟(以下簡稱左翼記聯(lián))。名稱上看,《文藝新聞》到左翼記聯(lián)的變化清晰印證出報人群體政治化軌跡。左翼記聯(lián)作為相對規(guī)范的組織,其報道內(nèi)容以抗日為主。除此之外,它還組織記者團揭露國民黨政府監(jiān)獄虐待革命者的黑暗境況,隨著國民黨當局被激怒,左翼記聯(lián)選擇潛入地下繼續(xù)發(fā)展。伴隨后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左翼記聯(lián)于1936年順勢解散。
與左翼記聯(lián)不同,同年建立的記者座談更自由隨意些。《文藝新聞》???,左翼記者中“沒有組織章程、暢談時事”的群體組成了記者座談。二者的創(chuàng)立時間大致相同,但組織運行自由度差別較大。記者座談會常聚在一起討論學術提升、國家局勢等問題,這種自由的形式不僅使國民黨查封無處下手,還團結了許多政治傾向不同的優(yōu)秀報人。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同年,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成立。周恩來在上海會見夏衍,提出要以公開合法的方式開展工作。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為抗日宣傳服務的組織。除依托《新聞記者》進行抗日宣傳外,袁殊還創(chuàng)辦《新中國報》和《雜志》,兩份報刊雖然表面是漢奸性質(zhì),但實際上一直在宣傳抗日,袁殊以“公開投敵”的姿態(tài)曲筆宣傳了許多我黨抗日的主張。
至此,從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的成立向前望,可以清楚看到30年代報人群體從純粹職業(yè)化理想到政治底色愈發(fā)鮮明的全過程。
(二)破與立中不斷加深的革命信仰
從人員構成來看,袁殊作為中國新聞學研究會的發(fā)起者,不僅是《文藝新聞》的創(chuàng)辦人,也為左翼記聯(lián)的成立奠定了人員基礎。比如,瞿秋白等一眾中國新聞學研究會成員在組織解散后,其實投入了對左翼記聯(lián)的籌備中,后來也參與到記者座談中。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這些組織雖然相繼解散,但成員們?nèi)岳^續(xù)投身于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中來實現(xiàn)救亡圖存的民族信仰。因此四大新聞組織并非互相獨立存在,報人們前赴后繼投身于新聞事業(yè)中來,跟隨組織沖破迷霧,在民族抗戰(zhàn)中的身影越來越清晰。
在時代洪流面前,主動打破局限,選擇投身救亡圖存的左翼報人群體是這一時代新聞人的縮影,正是在破與立中,報人群體的革命信仰不斷加強。
四、結束語
20世紀30年代,面對波譎云詭的報界,以袁殊為代表的報人群體掀起改造的狂潮,本無政治傾向的報人們在發(fā)展中逐漸認清國民黨政府的面目,同時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大眾理念與其相符合,于是他們政治立場逐漸清晰。對這一時期左翼報人的研究很有必要,正是因為他們的貢獻,新聞業(yè)的政治旗幟才能立好。
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個著力”中指出要“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鮮明的政治旗幟在宣傳工作中是最根本的要求。歷史的聲音回蕩至今是最好的教科書,即使是成為記憶的過去也能為當下提供經(jīng)驗與智慧[12]。因而對20世紀30年代左翼報人的研究能讓我們警醒自身,時刻牢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注釋:
①袁殊:(1911—1987),學名袁學易,曾用名曾達齋,出生于湖北黃岡,被譽為“東方佐爾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于上海文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統(tǒng)、軍統(tǒng)、日偽、青紅幫五重身份;特工身份活動期間,曾提供德、蘇開戰(zhàn)部署及日軍二戰(zhàn)期間的準確戰(zhàn)略情報;1945年10月秘密轉移到蘇北解放區(qū);1949年,被李克農(nóng)調(diào)到中央情報部門,負責日美動向的調(diào)研工作;1955年,因“潘漢年案”牽連,判刑12年,1967年期滿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又再度被押8年;1975年5月,出獄后又被送農(nóng)場進行勞動改造;1982年平反,1987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
②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字量才,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人,杰出的商人、報人、教育家和報業(yè)巨子,近代中國出色的報業(yè)經(jīng)營者。1912年任《申報》總經(jīng)理。1934年11月13日,死于國民黨特務的暗殺,終年54歲。
③“集納主義”:“集納”是袁殊對英文“Journalism”一詞的翻譯,為“集中采納”之意,集納在本質(zhì)上與同題組合、專欄組合一樣,是利用稿件之間的某種共同特征做集中處理,形成稿群,以突出某一主題思想。因此,編輯在運用集納時也是利用稿件之間的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共同性來操作的。
參考文獻:
[1]高鳳妮.“七個著力”指明文化發(fā)展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01-05(1).
[2]丁淦林.丁淦林文集:復旦學人文庫[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8.
[3]王毅.1920至1930年代中國新聞界危機與左翼記者的形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12):103-120,128.
[4]蔣含平,梁駿.轉身之間:職業(yè)期許與救亡圖存——1930年代的左翼記者群體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8-87.
[5]李華,羊倩.論袁殊的新聞倫理思想[J].新聞論壇,2022(6):77-81.
[6]韋魏.袁殊的新聞活動:新聞理念、報刊實踐、新聞團體建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
[7]徐基中.集納運動:理論自覺與未完成的新聞學革新[J].新聞春秋,2015(3):25-30.
[8]付紅安,齊輝.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新聞學期刊經(jīng)營困境及解決之道[J].編輯之友,2020(12):91-96.
[9]唐卓.從推動職業(yè)進步到新聞抗戰(zhàn):1931-1936的左翼記者群體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20.
[10]李秀云.論袁殊對新聞學術研究的貢獻[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3):12-17.
[11]李秀云,吳云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左翼報人的新聞理論:從《文藝新聞》到《新聞記者》[J].學術交流,2016(12):202-208.
[12]陳國忠.困境與破局:論國民黨文化“圍剿”與中共左翼文化運動的交鋒[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53-61.
作者簡介:馬曉晨(1998—),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單位為北京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化與新聞理論。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