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起飛的那刻,我明白,孩子希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成果。
2024年8月,北京舉辦了“抖音水火箭科學日”活動。這一盛會不僅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科技愛好者,還吸引超過200萬網友在線觀看。在眾多參與者中,11歲的嚴弘森引人注目。自4歲起,他就與火箭結下不解之緣,夢想親手制作一枚火箭。經過7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年僅11歲的他,目前不僅能夠獨立制作火箭,而且還能成功發(fā)射。
嚴弘森的制作火箭之路離不開父親的陪伴與支持。雖然嚴爸爸不懂制作火箭的相關技術,但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幫助兒子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不懂火箭,但能全力支持
嚴弘森的名聲早在幾年前就已傳開。8歲時,他在拉薩的“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發(fā)現(xiàn)火箭演示視頻的科普知識有誤,隨即指出了錯誤。官方確認并感謝了他的指正,表示會及時糾正。他因此上了新聞,被稱為“火箭男孩”。這不僅展示了他在火箭領域豐富的知識儲備,也體現(xiàn)出他對火箭的熱愛。
嚴弘森的火箭夢源于一次偶然的旅行。嚴爸爸是個旅游愛好者,嚴弘森4歲那年,他們去西北大環(huán)線自駕游。在甘肅酒泉,嚴爸爸聽說有火箭發(fā)射,便帶著兒子一同前往觀看。嚴弘森親眼見證了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壯闊升空,震撼的場面點燃了他對火箭的熱愛。從那之后,他出行的目標非常明確:都要與航空航天有關。
嚴爸爸對兒子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感到無比欣慰。他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他能做的是小心呵護孩子對火箭的熱愛。只要嚴弘森說想去哪里,嚴爸爸立刻規(guī)劃行程,陪同前往。同時,嚴爸爸還為他購買了許多航天類書籍。
一年級時,嚴弘森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他決定動手實現(xiàn)自己的造火箭計劃。他用收集來的硬紙板、塑料等回收材料,精心拼接出火箭的初步形狀。但由于材料原因,火箭做得比較粗糙。他說:“爸爸,我想把這個火箭造得更好一些?!眹腊职忠郧皩W過影視后期,會3D建模,便提議:“要不你學一學建模,在電腦上畫出火箭的模型,用3D打印機把它變成現(xiàn)實。”于是,嚴爸爸購置了一臺3D打印機,開始教他如何使用建模軟件。在嚴爸爸的悉心指導下,嚴弘森迅速掌握了軟件的基本操作。但不久后,嚴爸爸發(fā)現(xiàn)他在使用一款更專業(yè)的工業(yè)級建模軟件。原來,普通建模軟件已無法滿足火箭內部結構的需求,因此嚴弘森自學了新的軟件知識。
看到兒子對制作火箭十分癡迷,嚴爸爸決定進一步支持兒子的火箭夢。他不僅為兒子報名了網絡編程課程,甚至不惜拆除家里的裝修,將客廳改造成了火箭實驗室。
火箭模型制作完畢,嚴弘森開始自己設計電路板、編寫程序。從繪制電路圖、設計電路到挑選零件,他都能獨立完成。嚴爸爸說:“每次他都是自己挑好零件,放入購物車,我來結賬?!焙⒆拥倪M步速度讓嚴爸爸感到驚訝。有時在與兒子交流火箭的相關知識時,嚴爸爸因為了解的都是皮毛,甚至被兒子“嫌棄”。
盡管如此,嚴爸爸依然樂此不疲。他將兒子制作火箭的過程拍攝成視頻,發(fā)布到網絡上,與網友一起討論,時不時還能收到一些專業(yè)人士的指導,讓嚴弘森制作火箭之路越走越寬廣。
以學生身份,一起成長
2023年暑假,經過10個月的不懈努力,嚴弘森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枚用化學燃料驅動的低空飛行火箭。它的飛行高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既滿足了嚴弘森對火箭的熱愛,也嚴格遵守了安全規(guī)定。嚴爸爸十分驕傲,他在社交平臺上記錄了火箭起飛的過程?!盎鸺痫w的那刻,我明白,孩子希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成果?!?/p>
盡管火箭起飛了,但效果并不理想。火箭飛行120米左右就開始下墜,也沒能及時打開降落傘。他細致地分析了飛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最終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火箭的外殼材質和運行程序有問題。于是,他吸取教訓,著手設計第二枚火箭。
火箭內部運行程序的調整和優(yōu)化是巨大的挑戰(zhàn)。之前,嚴爸爸就在網絡上遭到不少網友的質疑,其中有一個人自稱是軟件工程師,他認為,一個10歲的小朋友根本不可能獨自編寫一套火箭自動控制系統(tǒng),就算是他自己,也需要花費數(shù)月時間。
正如這位網友所說,改進控制系統(tǒng)非常困難。嚴弘森陷入困境。有一天,嚴爸爸注意到,兒子突然不再擺弄他的火箭,顯得無精打采。嚴爸爸便關切地詢問他是否遇到了難題。起初,嚴弘森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埋頭苦讀和觀看相關視頻,但明顯可以看出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在嚴爸爸的持續(xù)追問下,他說出了自己的困擾:“爸爸,這套系統(tǒng)太難了,我做不出來。”原來,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了。
明白了原因之后,嚴爸爸決心幫助兒子重新找回自信。他坐在兒子旁邊,溫和地說:“兒子,你來教我。等我學會了,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問題。”他希望兒子能通過這個方法,跳出眼前的自我懷疑和迷茫失落,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在教別人學習的過程中,兒子不僅能鞏固自己的知識,或許還能找到靈感去解決問題。
父子倆約定后,嚴弘森擔起了“小老師”的角色。他全心投入教學中,不僅認真地向父親傳授火箭的相關知識,還定期對父親進行考試,以檢驗學習成果。沉浸在對父親的“教學”中,他心里那份自我懷疑逐漸消除,開始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新的思路。然而,火箭的專業(yè)知識深奧難懂,讓嚴爸爸力不從心。但為了幫助兒子恢復自信,嚴爸爸堅持了下來。
半個月后,嚴爸爸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兒子,爸爸每天都在努力學習你教的東西。老實說,我并沒有完全掌握。這并不是你教得不好,而是火箭的知識實在是太難了。連爸爸這樣的成年人都覺得吃力,你能走到現(xiàn)在這一步,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爸爸真心為你感到驕傲。”在嚴爸爸的鼓勵下,嚴弘森重新找回自信和動力,再次全身心地投入火箭的研究中。而嚴爸爸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變成了兒子的得力助手。一些像燃料配比等有危險的工作,開始由嚴爸爸接手。
盡管嚴弘森的心情變美麗了,但是難關依然存在,程序改進進度緩慢,嚴爸爸決定“搖人”。他詳細記錄下兒子目前遇到的問題,并在社交平臺上向航天領域的專業(yè)人士求助。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一位參與中國長征火箭設計的工程師。在專家的幫助下,經過半個多月的調整,難關終于被攻克。
火箭騰空而起,嚴爸爸望著兒子滿臉的笑容,心中很是欣慰。這個成果不僅是兒子長期以來的努力,也是父子倆共同成長的見證。
現(xiàn)在,嚴弘森正在研制他的第三枚火箭:一枚可回收的固體燃料火箭。而嚴爸爸依舊在記錄著兒子制作火箭的日常,陪他一起學習。他認為,支持孩子的興趣和夢想,并不意味著家長必須在該領域具備很多專業(yè)知識。家長可以成為孩子的學生,與孩子一起探索未知,共同成長。這種沉浸式的陪伴和參與,對孩子而言是最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