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女孩子們,我們永遠不應該因為任何“主義”,輕易放棄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女性主義召喚的是流動和自由,而不是封閉和窄化。如果只是從女性身份出發(fā)“反老登”而不能給出合理有力的論據(jù),這無疑是滑向了與老登相同的那一面,而恰恰并未與老登對立:真正有“登味”的創(chuàng)作難道不是“登”就“登”在,只是從一種性別出發(fā),而忽視、壓抑了屬于另一種性別的世界嗎?
不要讓女性主義庇護我們。女性主義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的理論工具,是我們的實踐指導,但它不是一個我們處在其下就可以拒絕理解、拒絕溝通、拒絕反思的庇護所,這會讓我們變懶、變小。
@樂喲
在現(xiàn)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幾乎所有議題,若想被廣泛傳播,就避免不了將議題“情緒化”為口號。這之后雖然更易傳播,但是議題的進步性、包容性、思辨性都會隨著議題的異化而逐漸被掩蓋和破壞,隨后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方法被留下,只剩下罵戰(zhàn)、爭論的一地雞毛,然后人們又奔赴下一場異化。過很久后再提起某個議題,也只剩下那個面目猙獰的口號了。
@TTTTTT
文學中只有老登在喋喋不休令人厭煩,只有女性在戚戚怨怨也看得心憂。文學從來都是向著復雜、向著豐富、向著不確定、向著多元的,批評不是終點,而是開啟新視角的可能。為什么我們又要在批評之后人為再窄化藝術的范疇?
近年來,越來越多曾用來激勵一代人的概念和意義被審視和消解。當“卷王”取代“先進”,“牛馬”又取代“卷王”,當對“系統(tǒng)”的反思取代對“規(guī)則”的絕對維護,當“發(fā)瘋”取代自己不是必須去理解的那些道理,當初盛行于青春時代的許多價值和情緒,都悄然黯淡了。這種平淡和失語,會反促人們分出更多心思給生活本身。正如今天的李誕會告誡年輕人:不要享受憂傷,憂傷本身沒有任何價值。
因此,“文青”退潮未必意味著對意義的解嘲和消解,但至少代表著某種對宏大意義抱持警惕和審視態(tài)度的青年文化。這份審視布滿疲憊和惶恐的血絲,它讓我們心力交瘁,但也讓我們心疼和心軟。
@之檸
中年大冰可能最接近“老文青”,樸實有溫度。
在外面吃飯直播視頻的末尾,大冰往盤子里倒了水,涮了涮喝了,看到彈幕說:“怎么混成這個樣子。”他笑了笑說:“隨你怎么想吧。”真的太酷了!
@趙懿行
李誕直播有賣貨,大冰不賣貨,純聊天。我更喜歡大冰一些。
@哆啦咪孫
不要理想化,要與這庸俗的世界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