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動作片作為中國電影的嶄新類型,打從《戰(zhàn)狼》系列問世后就蜚聲世界影壇。春節(jié)檔上映的《蛟龍行動》更有新的突破,以新的題材、新的風格和新的美學呈現(xiàn)中國軍人的英雄范兒和愛國主義情操,堪稱中國軍事動作片的飛躍,也給世界電影畫上濃墨重彩一筆!
《蛟》的題材新在描寫了一場核潛艇大戰(zhàn),故事發(fā)生在深海:某日,中國海軍截獲情報——一艘超級潛艇正密謀一項針對我國東南沿海城市的絕密軍事“恒星”計劃。我方派出最新型潛艇“龍鯨號”,與特種部隊蛟龍小隊協(xié)同作戰(zhàn)。海底戰(zhàn)場險象環(huán)生,火山口遍布,潛艇遭遇重重陷阱,與敵多番周旋,一場驚心動魄的深海決戰(zhàn)拉開帷幕……
成功的軍事片既要寫事也要寫人。蛟龍小隊由新老隊員組成,四棲作戰(zhàn),岸上海下有近身搏擊、持槍對決、遠程炮轟,個個身手不凡。16名一流演員聯(lián)袂詮釋,分工明確,個性鮮明:黃軒飾隊長兼突擊手,杜江飾副隊長兼爆破手,于適和韓東君飾突擊手,王彥霖飾狙擊手,王俊凱飾聲吶兵等。張涵予則飾艇長,他有句臺詞:“為了逆轉這場危及人類的毀滅性災難,我們向死而生,與敵人展開一場深海決戰(zhàn)!”體現(xiàn)出中國軍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決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
片中的動作戲接近實戰(zhàn)的真實風格,導演要求“絕對不花哨”,為此請了體重200多斤、身高1米9以上的外國演員來演蛟龍小隊的對手。在排練和拍攝搏斗戲時都不用替身,真打實打,好多次都推翻重來。而最后打贏敵人,靠的是頑強意志力。
1300人的攝制組在置景前請了潛艇專家指導,定制了許多設備,真實還原了潛艇的內(nèi)部結構。
《蛟》雖然用了道具潛艇,但4艘都是1比1還原原物,花了17000小時建造,其中有1艘長120米。加上潛艇基地設施、鉆井平臺等50多個場景,不僅規(guī)模宏大,還是“科研式拍攝”——1300人的攝制組在置景前請了潛艇專家指導,定制了許多設備,真實還原了潛艇的內(nèi)部結構,有9個艙室和眾多過道,甚至每一個儀表盤每一根電線和每一顆螺絲釘都精心打造。而且連操作流程和作戰(zhàn)系統(tǒng)都復制得毫無差別,只有在拍到關鍵部位時嚴格掌握分寸,防止泄密。
《蛟》如此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只為了“拍攝出面向國際、屬于中國電影的潛艇大片”,既展示了中國海軍的強大實力和“國之重器”的無比威力,也顯示了中國電影工業(yè)一一特別是重工業(yè)的一流水準。
片中還有不少爆炸戲,如隊員背著受傷隊長奔跑,身邊50個炸點接連發(fā)生爆炸,一片火海,熱浪滾滾,那種緊迫感和危機感讓觀眾覺得就像在真實的戰(zhàn)場上,緊張得透不過氣來。這種沉浸式體驗,正是把觀眾拉回到影院的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