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的第一課《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因其高度的理論性和抽象性,確實給教學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學生普遍因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缺乏深刻理解,而在把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聯系時感到困惑。同時,課文中的復雜概念和深奧理論也增加了學生理解文本觀點、解析論證邏輯的難度。
面對這篇公認的“難文”,我們需采取“巧教”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讀懂。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言,閱讀教學就是把“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1]所謂“巧教”,其關鍵在于構建有效的閱讀和學習支架,以助力學生跨越理解障礙。
讀懂文本“寫了什么”是“巧教”的基石。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學習提示”和頁尾的注釋(以下簡稱“課下注釋”)等教材助讀系統(tǒng)剖析文本,明確文章的核心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在學生讀懂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接下來再轉向鑒賞教學,即關注文本“怎么寫的”,分析文本的論證邏輯,進而透視作者的構思意圖,力圖達成“使學生喜歡”的教學高度。
從文本體式來看,《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作為恩格斯對德國青年學生博爾吉烏斯的復信,其內容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引導學生大致了解博爾吉烏斯的來信背景,推測來信內容,為理解恩格斯的回信觀點奠定基石。緊接著,教師應充分利用課下注釋這一寶貴資源,指導學生探究注釋與文本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為課下注釋往往是解鎖文本深層含義的關鍵。
在此基礎上,教學應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解析文本的論證邏輯,細致推敲恩格斯的說理意圖,從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為此,本課的教學實施路徑可精煉為以下三個層面:一是梳理學習提示,揣測來信內容;二是借助課下注釋,深入理解文本;三是解析論證邏輯,透視作者意圖。
一、梳理學習提示,揣測來信內容
“學習提示”是統(tǒng)編教材的新內容,雖與人教版教材的“研討與練習”有相似之處,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皩W習提示”和“研討與練習”分別屬于教材中的不同系統(tǒng),“研討與練習”屬于教材中的“作業(yè)系統(tǒng)”,而“學習提示”屬于教材中的“助讀系統(tǒng)”,二者在功能上有很大不同?!把杏懪c練習”側重于知識學習或檢測;“學習提示”從內容上來看,其作用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導學和助讀,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鍛煉能力。[2]由此可知,在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體例下,重視和充分梳理課文后面的“學習提示”是我們走進文本的第一步。
《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文本理解存在難度,這是一封復信,復信是有著鮮明的寫作背景和針對性的寫作意圖的。不了解這些背景和意圖就很難讀懂課文。文后的“學習提示”分為三個自然段,梳理后發(fā)現,第一段主要是歷史背景的介紹,此歷史背景從表面看是博爾吉烏斯寫信的背景,從深層看也是恩格斯復信的大背景,具體表述如下:
上層建筑由什么力量決定?歷史的發(fā)展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約?對此,馬克思曾指出,經濟基礎是決定性因素。但是,馬克思逝世后,一些資產階級理論家歪曲了馬克思的觀點,篡改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把馬克思關于經濟因素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歪曲為“經濟決定一切”、經濟是制約歷史發(fā)展的唯一因素,造成當時德國青年極大的思想混亂。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寫信給恩格斯請教,大學生瓦爾特·博爾吉烏斯就是其中一位。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的資產階級理論家對馬克思的思想存在歪曲理解,這種歪曲理解給當時的大學生們帶來了思想上的混亂,正是基于這種狀況,博爾吉烏斯才給恩格斯寫信請教。由此,我們不難推測出博爾吉烏斯的來信內容。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寫了什么”,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這么寫的理由”,學生只有理解了“文本這么寫的理由”才能更充分地理解“文本寫了什么”。對于這篇課文來說,其寫作背景正是“文本這么寫的理由”。因此,在教學伊始,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梳理教材中的學習提示,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通過梳理本文的學習提示,學生們推測出博爾吉烏斯的來信內容大體有以下方面:
1.經濟關系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怎樣的?可否理解為單向性的關系,即經濟關系決定上層建筑?
2.經濟是制約歷史發(fā)展的唯一因素嗎?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推斷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推斷性問題再次閱讀文本,來驗證推斷的準確度并對推斷進行進一步完善和修正。閱讀文本后再結合“學習提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學生對博爾吉烏斯的來信內容的推斷做了增加性完善和修正:
1.可否把經濟關系簡單地理解為經濟財富,即生產性財富和消費性財富?
2.經濟關系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怎樣的?可否理解為單向性的關系,即經濟關系決定上層建筑?
3.經濟是制約歷史發(fā)展的唯一因素嗎?還有沒有其他因素?比如科學狀況和偉大人物。
如此,通過引導學生梳理“學習提示”的方式,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交流場景,知曉了文本內容的基本觀點和理解重點,為后面深入理解恩格斯的回信打下基礎。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培養(yǎng)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文本時能夠更有條理地進行分析和理解。
二、借助課下注釋,深入理解文本
課下注釋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輔助工具。在這篇課文中,課下注釋包含對文中出現的一些歷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的解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課下注釋,讓學生思考這些注釋與文本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比如,對于文中提到的一些歷史事件,注釋會說明其發(fā)生的背景和意義,學生可以探究這些事件如何作為論據支撐恩格斯關于社會歷史決定性基礎的論述。通過深入挖掘課下注釋與文本的關聯,學生能夠逐漸明晰課文中較為抽象和晦澀的觀點,進而準確把握文本內涵。以“1648—1830年德國經濟的可憐狀況”注釋為例。此注釋詳細地為讀者解釋了德國經濟可憐現狀的根源是1618—1648年間在歐洲發(fā)生的“三十年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以德意志為主要戰(zhàn)場”,它使德國在隨后的42年里經濟社會長期處于落后狀態(tài)。此注釋很清晰地向讀者(包括博爾吉烏斯)展示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即上層建筑深刻影響著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后對“革命戰(zhàn)爭和拿破侖戰(zhàn)爭”的注釋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觀點,即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這也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解答了博爾吉烏斯的困惑,也有力回擊了“經濟決定一切”的歪曲理解。
再如,文中對重要人物的解釋也比較詳盡,從人物的生活時代到人生經歷都有詳細的說明,學生可以比較分析這些人物論證了恩格斯的什么觀點。比如,從“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的三處注釋可以看出,這三個人物和拿破侖一樣是生活在不同時代的戰(zhàn)爭英雄,他們都用武力改變了歷史的格局,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然而,恩格斯卻說,這些偉大人物的出現都是歷史的“偶然現象”,他們歸根到底都是受“經濟的必然性”制約的。也就是說,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情況下,這類人物的出現是必然的,如果沒有拿破侖,“他的角色就會有另一個人來扮演”,這個人可以是凱撒,也可以是奧古斯都,還可以是克倫威爾。總之,不管是誰來承擔這一角色,他的偶然出現都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后面對“梯葉里、米涅、基佐、摩爾根”的注釋也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恩格斯的意思是說,馬克思的出現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偶然現象。例如,“唯物史觀”出現的時機(經濟條件)已經成熟,如果沒有馬克思來發(fā)現也會有其他人(比如摩爾根等人)來發(fā)現??傊缍鞲袼顾f,歷史上所有的偶然現象和表面的偶然現象都是如此——歷史發(fā)展受經濟發(fā)展的必然性制約。
通過閱讀全文的注釋可以發(fā)現,恩格斯在論證社會歷史發(fā)展和經濟基礎的關系時,編者所加的注釋最多。這說明,此部分內容是整篇文本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引領學生讀懂了這部分內容也就克服了文本理解的主要障礙?;仡^聯系“學習提示”來看,資產階級理論家對馬克思理論最大的歪曲也在這里,即“經濟決定一切”的論斷。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我們澄清了他們對馬克思理論的誤解,懂得了“經濟基礎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也懂得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可以反過來影響經濟的發(fā)展”,進而懂得了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辯證歷史觀。
要之,借助課下注釋,學生們基本掌握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知曉了經濟基礎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克服了理解的主要障礙,深化了對文本要點的理解。
三、解析論證邏輯,透視作者意圖
在學生對文本要點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論證邏輯做進一步分析,從“文本是怎么寫的”角度透視作者的構思意圖。恩格斯在回信中采用了多種論證邏輯來答復博爾吉烏斯的疑惑,闡述了經濟關系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
首先,恩格斯運用了定義法來闡述經濟關系的概念。他明確指出:“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蓖ㄟ^這個定義,恩格斯便將經濟關系的內涵與外延講明白了,經濟關系不僅指經濟財富還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以及地理基礎等等。定義明晰后,恩格斯馬上運用例證法論證了技術對科學的推進作用,明確了“科學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由于技術屬于經濟關系,因此間接推出經濟關系推進科學的發(fā)展,繼而促進社會歷史的發(fā)展。
再有,對上層建筑進行闡釋時,恩格斯運用了分類法,他將上層建筑分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tài)。通過這種分類,恩格斯更加清晰、深入地分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邏輯關系,尤其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向促進作用。正是這種辯證思維方式的有效運用,強調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駁斥了簡單地將經濟因素視為唯一決定因素的“歪理邪說”。這有力地回擊了“經濟決定一切”的歪曲理解,捍衛(wèi)了“經濟關系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的辯證唯物史觀。
此外,恩格斯還運用了舉例法論證了資產階級理論家歪曲馬克思觀點的原因。恩格斯以德國經濟學家老古·馮·居利希的著作無人問津為例指出了“在德國,達到正確理解(指理解馬克思觀點)的最大障礙是著作界(資產階級理論家)對經濟史的不負責任的忽視”。繼而,恩格斯為博爾吉烏斯,也為一切曲解馬克思觀點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即重視經濟史的閱讀和研究。
由此,通過對論證邏輯的具體分析,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恩格斯的論證意圖。他不僅是在回應博爾吉烏斯的問題,更是要闡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正確觀點,糾正資產階級理論家的錯誤認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同時也為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理論指明了方向。
另外,恩格斯的回信還體現了他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對真理的堅定捍衛(wèi)。他以清晰的條理和有力的論證,讓讀者能夠信服地接受他的觀點,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入思考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啟示。
要之,對文本論證邏輯的分析,深化了學生邏輯思維的認知,強化了語文課的學科屬性,使語文課葆有語文味,讓學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漫游和品味,這樣的語文課才能贏得學生的喜歡。
參考文獻:
[1]毛惠康,吳偉昌.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須多維聚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34):26-27.
[2]左高超.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學習提示”的實施策略——以《沁園春·長沙》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2(16):49-51.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