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喜歡《世說新語》里“雪夜訪戴”的故事。居住在山陰的王子猷,在一個大雪的夜里醒來,開窗飲酒,四望皎然。吟誦著左思的《招飲》,忽然想念遠在剡縣的戴安道,且這種思念一發(fā)不可收,于是連夜乘一葉扁舟,冒滿天風雪而往。天亮才到達戴安道的門前,卻沒敲門,而是原路返回。別人問起,他卻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古人之風令人心折,魏晉風度更是不拘形跡。王徽之對故友的思念都是那么豁達,如雪落留痕卻又潔白如斯。而戴逵若是知道,在風雪之夜,曾有故友行舟百余里,至其門而不入,想來他也不會有遺憾。這樣的不見,比見到更美好,雖一宵風雪,卻山高水長。后世之人,可能再也做不到近在咫尺卻不見,做不到那種興盡而返。雖為你而來,卻不一定非要見你,為的只是那份思念,為的是一路向你的槳聲雪影與心情。
大約公元757年,45歲的杜甫在兗州與56歲的李白把酒話別,從此,二人再沒有相逢過。此后,杜甫對李白的思念隨日月而漫長,他把那份思念寫進詩里,至今留存下來的有十多首。字里行間,平平仄仄,無不深蘊情懷?!懊艚菰娗?,飄零酒一杯”,遙思謫仙之風,雖漂泊無定卻悠然若鴻;“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雖相差十一歲,卻親若弟兄,攜手同游的那段時光,使杜甫一生難忘;“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每天都在想念,都在擔憂,他深知李白在看似飄逸的背后,有著深深的疲憊與失望,所以他才會說“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多想“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卻再也沒有那樣的時候了,想見也不得見,分別五年之后,李白就去世了。任思念成山成海,卻永遠不能見了。這種不見,是濃得一生都化不開的蒼涼。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山濤是非常好的朋友,只是山濤后來出仕,做官后的他就想著拉好朋友也出來當官,可這讓一向無意仕途的嵇康非常失望生氣,憤怒之下寫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宣告終止這段友情。但是,友情只是在一紙書信中終止著,而在彼此的心里,相知的情誼是斬不斷的河。嵇康雖然不再和山濤相見,可他對山濤的思念與擔憂卻無時不在。后來,嵇康又給另一個人寫了封絕交書,這個故事不具體去說了,但就是這一封絕交信卻要了嵇康的命。本來,嵇康就和司馬家族不睦,有了那封絕交信,又有鐘會等人在一旁煽風點火,于是對嵇康懷恨的司馬炎就舉起了屠刀。
臨刑前,嵇康把子女托付給了已聲明絕交的山濤。為什么他不托付給自己的哥哥,不托付給好友阮籍,那就是因為一種情感與信任。而山濤也沒有辜負嵇康臨終托孤的信任,把孩子培養(yǎng)成材。我不知道在刑場上,他們是否見了最后一面,不過見與不見都沒什么,那份情誼依然流淌成后人心中的向往。林下之風,俯仰千古。
日日思君不見君,卻共一江之水,共千里明月、萬里清風,而且兩心如一,有著相同的思念,有著相同的志趣,那么,就相當于見到了。
(編輯""""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