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頭、“中華水塔”。這是中國唯一一個用湖泊命名的省份。青海湖究竟有多少過人之處,讓這同時擁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水系的大省以它為名?
青海湖最醒目的,就在于它的大。它是目前中國所有湖泊中最大的一個,且它的大,已無須附加任何定語:驅車繞湖一周要花5~6個小時;湖水面積相當于3個太湖、18個洱海。不僅湖面大,它那近3萬平方千米的流域總面積,接近青海省的“鄰居”——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面積的一半。無怪乎藏語稱它“措溫布”,蒙古語稱它“庫庫諾爾”,都是同一個意思——青藍色的大海。
除了看得見的大,青海湖還有看不見的大——容量大:743億立方米的湖水,比中國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撫仙湖的湖水多出不止3倍。今天的青海湖正是這樣一個“巨無霸”咸水湖,但曾經的它,竟是一個更大的淡水湖。
古生代時期,它與南部的共和盆地曾合為一個菱形斷陷沉積盆地。后來,盆地被從中隆起的青海南山一分為二,成為山南的共和盆地和山北的青海湖盆地。隨著青藏高原不斷抬升,海走山出,40多條河流注入青海湖盆地,積水成湖,溢出的湖水則從湖東南的缺口瀉入80千米外的古黃河。
沒錯,在成湖初期,青海湖曾是黃河流域的外流淡水湖。這個淡水湖有多大雖無定論,卻可從今天青海湖盆地7 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積中推測和想象。彼時,環(huán)湖氣候溫潤,水草豐美,是黃河流域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區(qū)域之一。那么,青海湖為何會成為現在的咸水湖?
佇立在平均海拔3 200米的金銀灘草原上,遠眺平均4 000米高的日月山,并不會覺得它高大雄偉。但正是這祁連山脈中極小的一個分支,徹底改寫了青海湖的命運:距今13萬年前,新構造運動將青海湖周圍的山體紛紛拔高。其中,湖東部日月山的強烈隆起,阻斷了青海湖的出口,原向東流出的河流被迫改道,西流回湖。自此,缺少外泄途徑的青海湖,在高原的干燥氣候和強紫外線照射蒸發(fā)下,不斷積累鹽分,變身為封閉的咸水湖。這一改變,也奠定了它延續(xù)至今的生態(tài)面貌。
每年3月,印度洋暖流沿印度次大陸北涌,候鳥隨之北遷。當南來的溫暖抵達青藏高原,冰封玉砌的青海湖如銀瓶乍破,碧波重現。未幾,候鳥也紛紛飛落,它們生兒育女的忙碌身影,和青海湖的“開湖”一起,喚醒了高原的早春。5月,另一個故事在湖面之下上演。青海湖裸鯉原本是一種黃河鯉魚,上萬年的演化褪去了它們的鱗片,體內的鹽和堿能夠不受阻擋地排出體外。雖生活于咸水之中,它們仍存有淡水魚的習性——游回上游的出生地,到青海湖最大的河流布哈河產卵,年復一年,循環(huán)著“鯉魚躍龍門”的歡騰。
如此盛況讓人很難想象,就在不遠的過去,圍湖造田、超載放牧、過度捕撈等也曾使青海湖珠玉蒙塵,青海湖裸鯉于2003年一度登上《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榜單;到2004年,青海湖的最大水深幾乎在短短100年間少了1/3,照此速度,不到200年,青海湖將徹底干涸。
在中國第一大湖面臨存亡挑戰(zhàn)之際,2003年,《青海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經過20多年的保護,如今青海湖的水質優(yōu)良率達100%,濕地保護率達69%;青海湖裸鯉已恢復至11.41 萬噸,是保護初期的44倍;60多萬只水鳥、千余種野生動植物……“草—河—湖—魚—鳥—獸”的共生生態(tài)鏈,正蔚然如海。
青海湖的大,更在于它的責任之大。作為青藏高原的物種基因庫,它哺育著雪域草場、祥鳥瑞獸;作為中國地勢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分界處的超大型水體,它屏阻著荒漠的東進,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和水汽循環(huán)通道——雖納百川而不瀉,以湖之身,以海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