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努利原理是流體力學的一條基本原理,用來描述理想流體的運動。大家對這個原理的推論是比較熟知的:流速越大,壓強越小。比如,往兩個懸吊的氣球之間吹氣,兩個氣球會靠近;用豎直向上的吸管吹乒乓球時,乒乓球不會掉落。
往塑料套里吹氣,吹幾次才能把氣吹滿?一口氣就夠了。雙手把塑料套口撐開,距離人嘴10厘米左右。對著套口猛吹一口氣,套口的空氣會向套內(nèi)流動,導致套口的大氣壓減小,周圍空氣的氣壓較大,就會往套內(nèi)擠壓,塑料套會在瞬間鼓起來(圖1)。所以,把塑料套撐起來的其實主要不是你吹出的氣,而是周圍的空氣。
在塑料套里裝滿水,然后滴幾滴牛奶,將袋口扎緊后橫放在桌面上。找一個強光手電筒,觀察一下燈光的顏色,往往是白色(注意:不能讓光正對著眼睛照射,以免造成傷害)。關掉房間里的燈,拉上窗簾,讓手電筒的白色光從塑料套的一端往水里照射,你會發(fā)現(xiàn)靠近手電筒的那一端,水體呈現(xiàn)出藍色(圖2)。
手電筒的白光與太陽光類似,也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色光復合而成的。水中的微粒會將光散射,藍色光的波長較短,尤其容易被散射,靠近手電筒的這端就看到藍色光了。其實,我們看到天空呈藍色也是這個原因,太陽光中的藍色光遇到空氣中的微粒發(fā)生了散射(圖3)。而紅色光的波長較長,不容易散射,因而傳播距離較遠,我們看到晚霞呈現(xiàn)紅色就是這個原因(圖4)。
我們都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如果光由其他透明物質(zhì)(比如玻璃或水)斜射入空氣中,會有兩個去向:一部分反射回玻璃或水中,一部分改變傳播方向進入空氣中(即發(fā)生了折射)。如圖5,O為入射點,AO為入射光線,OB為反射光線,OC為折射光線,MN為法線;∠α為入射角,∠β為反射角,∠γ為折射角。其中,∠β=∠α(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γ﹥∠α(光由其他透明物質(zhì)斜射入空氣中,折射光線遠離法線)。當入射角∠α增大時,折射角∠γ隨之增大;顯然,是∠γ先增加到90°。當∠α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看不到折射光線了,而反射光線變得更亮——這就是全反射現(xiàn)象。
光纖通信的基本原理就是光的全反射,光在光纖內(nèi)多次反射,將信號傳向終端。這種通信方式的容量非常大,一對頭發(fā)絲那樣的光纖就可以同時傳送上百萬路信號而不相互干擾。同時,光纖不導電,不會受外界電磁場干擾。而且,光纖耐潮、耐腐蝕、能量損耗低,所以通信質(zhì)量比傳統(tǒng)的電纜高得多。
在塑料套里裝滿水,用激光從任意方向向內(nèi)照射,可以看到光在水里散射,也可以看到沿直線傳播的路徑。將激光筆垂直于套壁向內(nèi)照射,對面的套壁上可以看到亮點。用錐子把亮點所在位置扎通,水就會流出來,這時看到的水流就變成了光線流(圖6)。這是因為光線在彎曲的水流中發(fā)生了全反射,與在光纖中的傳播類似。
在塑料套里裝上水,然后拎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塑料套下端比上端粗。這是因為在同種液體內(nèi)部,深度越深,壓強越大。人在潛水時,潛得越深,就會感覺胸口越悶,也是這個原因。人體的抗壓能力是有限的,普通人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潛水,深度通常不超過15米,目前人類無裝備潛水的最深記錄是139米。
如果把塑料套套扎破,水就會從孔里噴出來。你會發(fā)現(xiàn),孔的位置越靠下,水流噴得越急,也就是噴出的速度越大(圖7)。注意:不是噴得遠。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有遇熱收縮的特性。在塑料套里裝入適量的水,抓緊套口。把竹簽(或削尖的鉛筆等)迅速地刺進塑料套,或者刺穿兩面,套里的水不會流出來(圖8)。這是因為竹簽刺入時與塑料發(fā)生了摩擦,摩擦產(chǎn)生的熱量會讓塑料袋發(fā)生熱收縮,從而與竹簽之間密合。
如果用鋼尺把塑料袋緊壓在玻璃板上,然后用美工刀迅速將塑料袋劃成兩段,你會發(fā)現(xiàn)切口處居然會密封起來,這是因為擠壓和克服摩擦做功,導致塑料袋切口處內(nèi)能增加,溫度升高,塑料先發(fā)生熔化繼而凝固的緣故。
(責任編輯: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