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藜麥是唯一一種單一植物即可滿足人體所有營養(yǎng)需求的作物,大多適宜在冷涼少雨氣候下生長。為了將藜麥引種到雨熱同季的山東,豐富山東省農(nóng)業(yè)種植業(yè)結構,2022-2024年在煙臺、東營、濟南、泰安4個地市6個試驗點開展了126份資源的試種,對其相關農(nóng)藝性狀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適宜山東藜麥籽粒生產(chǎn)的播種時間為3月5日前和8月下旬,適宜藜麥品種的生育期應盡量小于100d,適宜收獲時間為6月15日前和12月15日前,最高產(chǎn)量可達265.0kg/667m2;藜麥引種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為籽粒成熟月份降雨量、年平均高溫日數(shù)、苗期土壤含水量及生育期。以上研究結果可為山東省藜麥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藜麥;山東;引種;播期;生育期
Preliminary Study on Planting Experiment of Quinoa in
Four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GONG Yongchao1,WEI Yuming2,XIE Kun1,YANG Yongyi1,CONG Yunzhe1,
XIN Fugang1,LI Nana1,PU Yanyan1,TIAN Rumei1
(1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nan 250100;2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mp;
Pasture and Green Agriculture,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anzhou 730070)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也稱昆諾阿藜、南美藜、印第安麥、奎藜、奎奴亞藜,是莧科藜亞科藜屬一年生草本作物,距今已有7000年的種植歷史。藜麥的特點是籽粒富含蛋白質,含有較高的賴氨酸、精氨酸,而大多數(shù)谷物缺乏這2種氨基酸,所以藜麥的氨基酸比例更符合人體需求[1],營養(yǎng)更全面。藜麥富含皂苷、黃酮、多酚等活性物質,有抑菌、調節(jié)糖脂代謝、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2]。當前我國成年居民的超重比例為34.8%,超重引發(fā)的疾病越來越嚴重,糖尿病人、老年人的保健需求也逐年增加。開展藜麥籽粒的生產(chǎn),能夠滿足各類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時對豐富山東省農(nóng)業(yè)種植業(yè)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藜麥原產(chǎn)于南美安第斯山脈,主產(chǎn)國為秘魯、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3],大部分生長在海拔1000m以上,夏季溫度一般不超過35℃的地區(qū),所以藜麥資源大多耐低溫、不耐高溫。我國內蒙古、河北北部、甘肅、青海、山西等地不少農(nóng)田海拔高于1500m,且具有適宜藜麥生長的氣候條件,可進行藜麥種植。藜麥生育期在100~200d之間[4],差異較大。在西北冷涼地區(qū),藜麥品種適宜播期為4-6月。2011年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nóng)業(yè)研究所從國內外引進了33個藜麥品種,分別在甘肅省寧縣等縣市進行試種,發(fā)現(xiàn)藜麥在各縣均可以正常成熟;早熟品種生育期為105d,晚熟品種生育期為145d;生產(chǎn)性能最好的品種平均產(chǎn)量為305.3kg/667m2,最高產(chǎn)量可達368.0kg/667m2[5]。周海濤等[6]在河北張家口張北縣引種4份藜麥資源,生育期為103~118d,適宜播期在5月下旬,最高產(chǎn)量為240.0kg/667m2。
山東省絕大部分農(nóng)田海拔低于800m,年降雨量700mm左右,比西北內陸高1倍,35℃以上高溫天數(shù)年均10d左右,不利于藜麥苗期生長、授粉、籽粒成熟。但是,鑒于其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將藜麥引種至山東省內。張平等[7]在齊河縣引種藜麥,發(fā)現(xiàn)適宜播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每667m2最高產(chǎn)量可達300.0kg;師長海等[8]在青島膠州市引種藜麥,3月上旬播種,100d左右可收獲,最高產(chǎn)量可達205.0kg;梁曉艷等[9]在煙臺海陽市試種7個藜麥品種,3月11日播種,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可以收獲,生育期為86~136d,最高產(chǎn)量可達292.0kg。
以上試驗的播種時期集中在3月初,適應此種植模式的最佳收獲時間、最適品種與高產(chǎn)栽培技術并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收集了126份藜麥資源,設計了6個不同播期在6個試驗點種植,對藜麥的生長情況和結實情況進行調查,以期篩選出適宜在山東省種植的藜麥資源,探索藜麥種植的最佳播期和栽培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的126份藜麥資源分別來自于山西稼祺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山西華青藜麥產(chǎn)品開發(fā)有限公司、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等單位,具體信息見表1。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點1為煙臺市招遠市張星鎮(zhèn)槐樹莊。煙臺市地處中緯度,海拔60m,位于山東半島,瀕臨黃海與渤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1.6~12.9℃,年均高溫日少于4.0d[10];年平均降水量為627.6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在398.8~1173.7mm之間;無霜期165~250d。
試驗點2和試驗點4均位于濟南市。試驗點2為歷城區(qū)全福街道小辛社區(qū)飲馬泉基地,海拔60m,試驗點4為萊蕪大王莊鎮(zhèn)王石門村,海拔611m。濟南市地處內陸,年均氣溫14.7℃,年均高溫日為7.1d[11];年平均降水量為671.1mm,7月份降水天數(shù)平均在15d左右,日降水量≥50mm的暴雨日集中在7、8月;無霜期約235d。
試驗點3位于東營市山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試驗田,海拔10m左右,屬于輕度鹽堿地。東營地處渤海灣,年均氣溫12.8℃,年均高溫日為7.8d[12];年平均降水量555.9mm,無霜期約206d。
試驗點5和試驗點6位于泰安市。試驗點5為泰安徂徠山,海拔870m,試驗點6為岱岳區(qū)下港鎮(zhèn)木營村蒿灘市,海拔545m。泰安屬于魯中山區(qū),年均氣溫13.0℃,年均高溫日在10.0d以上[10];年平均降水量為688.3mm,無霜期約207d。
1.3 試驗方法 于2022-2024年在6個試驗點共播種126個藜麥材料,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材料為1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5m2。藜麥生長期間對其生育期進行記載,成熟期在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5株藜麥單株測量株高和有效分枝數(shù),收單株籽粒后晾干稱取單株籽粒產(chǎn)量,并計算折合每667m2產(chǎn)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籽粒收獲情況 本試驗在試驗點1、試驗點2、試驗點3都收獲了籽粒,播種時間在3月5日前和8月底。2023年3月3日在試驗點1播種105個材料,7月收獲正常籽粒。2023年8月27日在試驗點1播種44個材料,各材料正常生長,于12月收獲籽粒。2024年3月3日在試驗點2和試驗點3分別播種35個、126個材料,6月收獲季降雨較少,對籽粒成熟和晾曬非常有利,于6-7月收獲籽粒。2024年8月30日在試驗點2播種44個材料,各材料正 常生長,可于12月收獲籽粒。
本試驗有4個試驗點在其相應播期內未收獲有效籽粒,大部分為籽粒已成熟,但由于降雨導致穗發(fā)芽。2022年3月初在試驗點1播種,6月26-30日出現(xiàn)連續(xù)強降雨,導致藜麥穗發(fā)芽,48個材料均未收獲有效籽粒。2023年8月9日在試驗點1播種44個材料,出苗正常,但幼苗在1周內萎蔫死亡,剩余植株株高很矮,可能是由于高溫脅迫疊加澇害脅迫導致。2024年4月28日在試驗點6播種7個材料,完熟期在8月初,降雨量大,導致藜麥穗發(fā)芽,未收獲有效籽粒。2024年5月10日在試驗點4和試驗點5分別播種8個、10個材料,完熟期在8月,降雨量大,藜麥出現(xiàn)穗發(fā)芽,未收獲有效籽粒。由此可見,在山東省種植時要特別注意藜麥收獲期內高溫和降雨量的問題。
2.2 生育期 由表2可知,試驗點1的播期在3月3日時,2023年參試藜麥材料的出苗期為3月11-14日,初花期為5月11-22日,完熟期為7月7-21日,生育期為126~139d。大部分材料的生育期在130d左右,生育期最短的是23003,最長的是23145;有45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30d以下,有24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35d以上,生育期較長。按照前后茬作物的生育期要求,在試驗點1不建議與玉米進行前后茬輪作,可以選擇生育期較短的綠豆和小豆。
試驗點1的播期在8月27日時,參試藜麥材料的出苗期為9月1-4日,初花期為10月7-11日,完熟期為12月5-30日,生育期為100~125d。大部分材料的生育期在115d左右,生育期最短的是GP001,最長的是23145;有7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10d以下,有12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大于120d。若與冬播豌豆進行前后茬輪作,則7個材料的生育期較適宜,為2312001、2312002、GP001、GP002、GP003、GP004、GP005。
試驗點2的播期在3月3日時,參試藜麥材料的出苗期為3月10-13日,初花期為5月4-14日,完熟期為6月10日至7月15日,生育期為99~134d。大部分材料的生育期在120d左右,生育期最短的為TZ大白粒,最長的為LQ09;有6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10d以下,有8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25d以上,生育期較長。若與玉米進行前后茬輪作,則6個材料的生育期較適宜,分別為TZ大白粒、SD235、SD0073、JQ2831、JQ744、華青2號。
試驗點2的播期在8月30日時,參試藜麥材料的出苗期為9月2-5日,初花期為10月8-12日,完熟期在12月。
試驗點3的播期在3月3日時,參試藜麥材料的出苗期為3月10-13日,初花期為5月4-14日,完熟期為6月10日至7月15日,生育期為99~134d。大部分材料的生育期在115d左右,生育期最短的為TZ大白粒,最長的為LQ09;有11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10d以下,有8個藜麥材料生育期在125d以上,生育期較長。若與玉米進行前后茬輪作,則11個材料的生育期較適宜,分別為23005、23047、23048、23053、23065、23121、23124、GP002、GP010、GP011、GP014。
2.3 農(nóng)藝性狀 由表3可知,試驗點1在3月3日播種時,藜麥的株高為62~190cm,株高最低的為23050,最高的為23145;有效分枝數(shù)為1~5個;單株籽粒產(chǎn)量為22.0~120.0g,折合每667m2產(chǎn)量為77.0~360.0kg,23072最高,23050最低;千粒重為1.45~3.30g,千粒重大于3.00g的大粒資源有3份,分別為23001、23057、23090。試驗點1在8月27日播種時,株高為34~75cm;有效分枝數(shù)為1~3個;單株籽粒產(chǎn)量為2.1~9.4g,折合每667m2產(chǎn)量為14.7~65.8kg。
試驗點2在3月3日播種時,藜麥的株高為101~230cm,株高最低的為JQ744,最高的為LQ09;有效分枝數(shù)為1~5個;單株籽粒產(chǎn)量為10.0~29.0g,折合每667m2產(chǎn)量為88.8~257.5kg,SD235最低,SD0073最高。試驗點2在8月30日播種時,株高為52~118cm,稼祺778最高,23003最低;有效分枝數(shù)為1~3個。
試驗點3在3月3日播種時,藜麥的株高為100~224cm,23047最矮,LQ09最高;有效分枝數(shù)為1~5個;單株籽粒產(chǎn)量為19.0~60.0g,折合每667m2產(chǎn)量在200kg以上的有11個材料,分別為23005、23047、23048、23053、23065、23121、23124、GP002、GP010、GP011、GP014,其中23048最高,達265.0kg。
2.4 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藜麥是一年生雙子葉植物,目前暫無耐除草劑資源,也沒有報道過安全的除草劑,所以除草是藜麥生產(chǎn)中的難題。針對灰菜、萹蓄、堿蓬、刺兒菜、苣荬菜等雜草類型,可以用黑色地膜或者防草布來抑制雜草(表4)。對于藜麥苗后禾本科雜草可以用精喹禾靈、烯草酮等除草劑處理[13-14]。
山東3-6月的蟲害較7-8月少,春藜麥4-5月會被蚜蟲、潛葉蠅、小菜蛾等為害。秋藜麥在9-10月會被飛虱和小菜蛾等為害。蚜蟲可用吡蟲啉防治,潛葉蠅可用滅蠅胺防治,飛虱可以用呋蟲胺、烯啶蟲胺、吡蚜酮、噻蟲啉、噻蟲嗪等防治,小菜蛾可以用氯氰菊酯乳油、蟲螨腈等防治。
3-6月和8月下旬至12月上旬的高溫階段,藜麥會被根腐病、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侵染,可以用多菌靈、百菌清、異菌脲等開展防治。
2.5 優(yōu)異藜麥材料 本試驗共篩選出適宜山東省各地區(qū)種植的早熟高產(chǎn)藜麥材料11個,適宜種植地點為黃河三角洲與濟南周邊(表5)。
3 討論與結論
藜麥生產(chǎn)可為山東省帶來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和農(nóng)業(yè)價值。藜麥每667m2籽粒產(chǎn)量可超過200.0kg,按照籽粒10元/kg,單季產(chǎn)值可達2000元,經(jīng)濟效益超過旱地小麥。與玉米配合實行周年生產(chǎn),產(chǎn)值可達3500元/667m2。按照山東全省年推廣3333hm2,種植環(huán)節(jié)可以新增產(chǎn)值1億元,加工環(huán)節(jié)可新增產(chǎn)值0.2億元,銷售環(huán)節(jié)可新增產(chǎn)值0.4億元,合計1.6億元,產(chǎn)值較高。另外,春藜麥生產(chǎn)適應了山東春季十年九旱的氣候特點,節(jié)約農(nóng)業(yè)用水70%,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秋藜麥生產(chǎn)則可以作為一種倒茬作物的新選擇。藜麥生產(chǎn)蟲害少,可以減少農(nóng)藥投入,同時因具有耐鹽堿、耐旱、耐瘠薄的特點[15],也可以用于鹽堿地和瘠薄地開發(fā)。因此,在山東省進行藜麥引種開發(fā)意義重大。
藜麥籽粒的收獲與成熟期降雨量密切相關。山東省全年降雨量約700mm,全年70%的降雨集中在6-9月,合計約480mm,其中6月平均降雨80mm,7月平均降雨190mm,8月平均降雨150mm,9月平均降雨60mm。藜麥籽粒灌漿成熟期遇大雨會穗發(fā)芽,嚴重時可導致絕產(chǎn)[16]。多數(shù)年份6月降雨量遠遠少于7月,更適合作為籽粒成熟期,與山東冬小麥收獲時間接近。在3月初播種,則生育期小于100d的品種風險較小。收獲時間最好早于6月15日,可以減少降雨導致穗發(fā)芽帶來的損失。
藜麥的正常發(fā)育與高溫日的年均天數(shù)密切相關,高溫會導致花粉敗育、籽粒灌漿受阻[17-18]。山東7-8月份高溫日數(shù)(日最高溫度gt;35℃)較多,平均10d左右。如果4-6月播種,藜麥的成熟期或者花期就處于高溫月份,籽粒灌漿、形成就容易不正常,導致減產(chǎn)。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會下降0.6℃。山東海拔800m處有農(nóng)田,氣溫比平原低4.8℃以上。試驗表明,5月在海拔800m處播種,生育期短的品種成熟期在雨季,不利于收獲。
藜麥苗期能否存活,與土壤含水量密切相關。山東7-8月降雨積累,土壤經(jīng)常處于飽和狀態(tài)。處暑前露天播種或者加蓋遮陽網(wǎng),出苗后遭受澇害超過2d,加上高溫脅迫,藜麥幼苗會死亡。處暑后,待土壤含水量降到70%左右,夜間溫度降到25℃以下時播種,則大雪節(jié)氣收獲,若生育期在100d左右可以收獲一定的產(chǎn)量。此段時間與秋馬鈴薯接近,應選擇不積水的地塊。
本研究對126份藜麥資源開展了初步篩選鑒定,篩選出生育期在100~108d之間的資源9份,小于100d的資源2份。明確了適宜山東省播種藜麥的時間為3月5日前和8月底,適宜收獲的時間為6月15日前和12月15日前。藜麥每667m2籽粒產(chǎn)量可超過200.0kg,種植經(jīng)濟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朱劍宏.南美藜的化學組成和營養(yǎng)價值.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2):24-28
[2] 閆蒼,孫雅男,李書國.藜麥中酚類物質的種類、生物活性及其加工利用.糧食加工,2022,47(2):30-36
[3] Bhargava A,Srivastava S,著.任貴興,葉全寶,譯.Quinoa:Botany,production and uses.藜麥生產(chǎn)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 Murphy K,Matanguihan J,著.任貴興,趙鋼,譯.Quinoa:Improvemengt
and sustanable production.藜麥研究進展和可持續(xù)生產(chǎn).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5] 魏玉明,黃杰,顧嫻,金茜,劉文瑜,楊發(fā)榮.甘肅省藜麥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及發(fā)展思路.作物雜志,2016(1):12-15
[6] 周海濤,劉浩,么楊,楊修仕,高文杰,楊才,任貴興.藜麥在張家口地區(qū)試種的表現(xiàn)與評價.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1):222-227
[7] 張平,呂富華,鄭元剛,丁麗梅.魯西北藜麥生產(chǎn)技術.青海農(nóng)林科技,2019(4):86-87
[8] 師長海,劉家斌,張洪生,林琪.膠東地區(qū)藜麥輕簡化栽培技術.耕作與栽培,2020,40(1):48-50
[9] 梁曉艷,衣葵花,李萌,張海洋,李俊林,馬蘭,李茹霞,王向譽,李佳佳,付嬈.膠東半島地區(qū)不同藜麥品種產(chǎn)量及適應性評價.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22,54(8):62-66
[10] 周淑玲,吳志彥,李靜.山東夏季高溫天氣特征分析.山東氣象,2014,34(4):18-23
[11] 黎明.濟南市高溫的主要特征.農(nóng)技服務,2010,27(8):1060-1061
[12] 孫榮,萬文龍,杜肖肖.東營市1984-2015年氣溫與高低溫日數(shù)變化特征分析//中國氣象學會.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會議.陜西西安:中國會議,2016:9
[13] 時丕彪,顧閩峰,蔣潤枝,王軍,費月躍.江蘇沿海地區(qū)藜麥一年兩季高效栽培技術.中國種業(yè).2021(12):136-137
[14] 黎偉裕,周定邦,周定安.藜麥田防除禾本科雜草藥劑篩選試驗初探.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23(4):153-154
[15] 任永峰,梅麗,楊亞東,王志敏,趙沛義,高宇.播期對藜麥農(nóng)藝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8,26(5):643-656
[16] 石振興,楊修仕,么楊,任貴興.60份國內外藜麥材料子粒的品質性狀分析.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7,18(1):88-93
[17] 林春,劉正杰,董玉梅,Michel V,毛自朝.藜麥的馴化栽培與遺傳育種.遺傳,2019,41(11):1009-1022
[18] 高睿,李志堅,秦培友,周幫偉.藜麥的發(fā)展與應用潛力分析.飼料研究,2019,42(12):77-80
(收稿日期:2024-10-23)
基金項目:山東省農(nóng)業(yè)良種工程項目(2021LZGC006-01);山東省重點研發(fā)計劃(2021LZGC025);甘肅省東西協(xié)作專項(魯甘科技協(xié)作)(24CXNA034)
通信作者:蒲艷艷,田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