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當導致的心理疾病如今被人們普遍重視。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見的慢性病如頭暈、胸痛、胃痛、失眠、便秘等都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guān),這些疾病在擁擠嘈雜、工作壓力大的城市里更容易出現(xiàn)。長時間的緊張狀態(tài)給人們帶來煩惱、壓抑和不安,最終心理不堪重負,導致出現(xiàn)身體或心理疾病。如果探究胃痛的形成原因,不少人是受到生氣、憂愁、恐懼等情緒刺激,影響胃腸的正常運轉(zhuǎn),從而導致胃潰瘍的發(fā)作。健康的定義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為了恢復或者保證健康,情緒調(diào)節(jié)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情緒制造身心問題,治療仍從情緒人手,即我們常說的“心病還需心藥醫(yī)”。例如過度思慮導致的失眠、厭食,治療時就應考慮造成思慮的原因,這才是疾病的“病根”。除了使用安眠、促進食欲的藥物外,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情緒疏導和中醫(yī)學的七情療法,能使身心同步治療,達到“雙管齊下”的治療效果。
西方心理學的構(gòu)成是知、情、意的綜合。中醫(yī)對心理活動的分類最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并且認為心理是繼承了父母給予的“精、神”,隨后伴隨胎兒各器官的成熟,產(chǎn)生了五藏主五神,即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腎主志;再由五藏的氣血變化,結(jié)合外界刺激,產(chǎn)生進一步的思維、智慮等變化。這與現(xiàn)代心理學的認知相符并更加細致,因為神志與臟腑相連,所以中醫(yī)理論認為七情既可致病,同樣也可治病。歷史上有名的神醫(yī)華佗最早使用此法。當時某郡守重病日久,延請華佗醫(yī)治,華佗診治后認為湯藥針灸力所不及,唯有使其大怒才有痊愈之機;但又不能明白地告訴他治療方案,于是華佗故意多收診金并拖延治療時間??な匾姏]有治療效果,就命華佗離開,沒想到華佗走時留下書信嘲諷謾罵??な毓簧袭敶笈?,要派人追殺華佗。還沒來得及吩咐就吐黑血數(shù)升,重病由此而愈,這才恍然大悟。
金代名醫(yī)張從正更是善用七情治病,他在《儒門侍親》一書中寫道:悲可治怒,以悲痛凄楚的話感染患者;喜可治悲,以玩笑娛樂的話令患者開心;恐可治喜,以迫近死亡的話讓患者害怕;怒可治思,以誣蔑激怒的話讓患者生氣;思可治恐,以憂慮思考的話讓患者從恐懼中逃離。此治療方法是根據(jù)五行生克規(guī)律創(chuàng)制,臨床如使用得法,效果勝過藥物、針灸。
喜勝怒 項關(guān)令的夫人得了一種怪病,腹中饑餓卻不思飲食,終日喊叫怒罵無常,吃過許多藥都無濟于事,求醫(yī)于張從正。張從正找來兩名婦女裝扮成丑角,故意在她面前做出許多滑稽動作,患者看后捧腹大笑;隨后張從正又請來兩位食欲旺盛的婦女,在患者面前狼吞虎咽地吃東西?;颊呖粗渤粤似饋怼_@樣通過以喜治悲的思路改善患者情緒,不藥而愈。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流行的美食視頻,也是用的此法,受到很多工作緊張的年輕人喜歡。
喜勝悲 息城司侯在聽聞父親慘死的噩耗后,大悲痛哭而患心痛病,逐日加重漸成痞塊,痛楚不止,藥石罔效。有醫(yī)生建議用針灸治療,患者又不能配合,故求診于張從正。恰好當時患者也請巫師作法,張從正不顧名醫(yī)身份,學起巫師胡言亂語,患者見狀笑不可抑,休息幾天后心下結(jié)塊就消失了。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笑代表心氣旺盛,能夠抑制悲傷,以喜悅之情戰(zhàn)勝悲傷之情,故正氣來復,病情好轉(zhuǎn)。
怒勝思 一名富商求助于張從正,訴其夫人因思慮過度患失眠兩年多,無藥可療。張從正診脈后察覺其脈俱緩,考慮為憂愁思慮所致。因患者性格如此,建議其夫想辦法去激怒她。于是富商帶走很多錢財,一連多日飲酒不歸,婦人大怒汗出,夜困而眠,八九日間睡眠飲食都恢復正常。憤怒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情緒狀態(tài),“怒發(fā)沖冠”常伴有血壓的波動。恰當使用憤怒,可以治療憂思過度所致的失眠、厭食等疾病。
思勝驚恐 衛(wèi)德新的妻子在旅途中遭遇樓下強盜殺人放火,受驚后倒地不起。以后每聽到異響就發(fā)作性驚倒。為了保護她,全家人都躡足而行,生怕造成噪聲。這種癥狀多年不愈,很多醫(yī)生都以心臟病治療,給她服用人參、珍珠及安神定志丸,但都沒有效果。張從正判斷是驚恐致病,驚從外得,恐從內(nèi)生,而思慮可制約驚恐發(fā)作。故命侍女拉住婦人,按在高椅上。婦人不明所以,正在害怕時,張從正用木頭擊打桌幾,聲音從小到大,讓婦人慢慢熟悉這種噪聲;后又擊打門窗,讓婦人逐步認識各種噪聲的產(chǎn)生源頭。她由驚懼的狀態(tài)慢慢平靜下來,最后竟然笑起來。晚上張從正又派人擊打門窗至天明,婦人不再對噪聲反應過度。這種做法類似現(xiàn)代心理學的脫敏療法?!秲?nèi)經(jīng)》有云“驚者平之”“思則氣結(jié)”,故驚平病愈。
移情勝病 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還記載了一則其他醫(yī)生的病例。山東有位楊醫(yī)生,他治療慢性腹瀉的患者,在服藥不見效時就問患者有什么愛好。遇到喜歡下棋的患者就讓他下棋,遇到喜歡音樂的患者就讓他吹笛子,堅持一段時間后病情就逐漸好轉(zhuǎn)了。久病患者常將注意力集中于病情,心情不佳;不良情緒還會加重病情,降低藥物療效。若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平素愛好上,以喜悅勝憂恐,達到身心平衡。好棋者下棋,好樂者奏樂,此法也貼合五音治病的理論,同時要持之以恒才能見效。
喜勝憂 清代《醫(yī)部全錄》曾記載一則故事,一位名叫譚植的人官居韶州佐,平素謹言慎行。某天參加宴席,席間蘿卜比日常所見較大,眾人稱羨時,他說還有和人一樣大的蘿卜。眾人哄堂大笑,都說世上沒有那么大的蘿卜,取笑譚植是嘩眾取寵。他又羞又悔,憂憤成疾,一連許多天吃不下飯。其子譚煌孝順明理,知道平素不亂發(fā)表看法的父親遇到這種事情是心病成疾。于是費盡心機找到大如人形的蘿卜,重開宴席,扶出虛弱的父親。眾人見到蘿卜果如譚植所言,又驚又訝,而譚植大為高興,第二天就痊愈了。憂憤不能及時排解導致食飲不下,這是心病導致身病的典型案例,譚煌雖然不是醫(yī)生,卻巧妙使用“喜勝憂”的方法解開其父的心結(jié),達到不藥而愈的治療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