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叫三遍的時候,湖南省邵東市的張飛華翻身起床,快步走出了家門。
天剛蒙蒙亮,路邊小草上的露水打濕了他的布鞋,他匆匆走進大棚,看了看掛在棚里的溫度計和濕度計,掏出本子一一記下來,然后蹲下身子,觀察苗床上的嫩苗。嫩苗有的已經(jīng)長出一段小小的藤蔓兒了,張飛華自言自語地嘀咕道:“想不到這甜瓜苗兒也有性急的。”
他拿出手機,對著幾株定點觀測的苗兒,從不同角度拍了照片。再過幾天,這些嫩苗就能移植到大田了,到時候還要跟蹤觀察、記錄。
張飛華曾是個工人,下崗后開過糧油店,釀過高粱酒,還種過五彩米,自稱“作田佬”。他在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進修時,在試驗田里看到一種新培育出來的甜瓜,糖分高,營養(yǎng)豐富,易于種植,市場前景廣。他如獲至寶,纏著研究甜瓜的王教授仔細詢問種植技術(shù),心里想著一定要引進這種甜瓜,讓更多的農(nóng)民種植,讓這甜蜜的事業(yè)帶領(lǐng)大家走上致富大道。王教授被張飛華的誠心感動,兩人一起到全國文明村——邵東市仙槎橋鎮(zhèn)青山村調(diào)查墑情、化驗土壤、檢測水質(zhì)。一番忙碌下來,王教授笑了:一切條件都符合甜瓜的種植。就這樣,張飛華開始了甜瓜大田試驗種植。
經(jīng)過兩年的摸索、實踐,張飛華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甜瓜的種植技術(shù),甜瓜基地也從當初的五十畝擴大到了三百畝,分布在好幾個鄉(xiāng)鎮(zhèn),近百名農(nóng)民參與了種植,每年種植三茬甜瓜,仍然供不應(yīng)求。
走出大棚,太陽已升上了東邊的山頭,小鳥在樹枝上飛來飛去。張飛華覺得格外親切。兩年下來,這些樹啊鳥啊的,都跟周圍那些村民一樣,成了他的親人。
當“作田佬”的這些年,張飛華接觸最多的就是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的農(nóng)民。他說:“我早些年開糧油店,是想從下崗的陰影中走出來,后來種五彩米,是為了讓那些留守老人多一份收入?,F(xiàn)在,我?guī)ьI(lǐng)村民種甜瓜,是為了帶動更多的人共同致富。我覺得人活著總得有個目標,沒有目標,就會失去動力。”
張飛華又來到另一處大棚,里面生機盎然,藤蔓兒爬滿了支架,上面掛了很多半個拳頭大的甜瓜,這是今年的第一茬甜瓜。通過摸索,張飛華實現(xiàn)了一年三茬,確保每年能有六個月出產(chǎn)甜瓜。他還成功地摸索出了打頂、間果、套袋等新技術(shù)。譬如套袋的運用,不僅杜絕了病蟲對瓜皮的損害,提升了品相,而且避免了瓜果常見的陰陽面,提高了品質(zhì)和產(chǎn)量,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上午九點多,張飛華三下五除二吃完一包方便面,轉(zhuǎn)身又出了門。今天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一邊走一邊盤算著:一組的那幾戶人家的排水溝沒挖好,這幾戶都是老人,自己得出錢安排人去幫忙;三組有戶人家,男人打工時受了傷,生活不能自理,女人照料男人之余打點零工,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兩口子也尋思著種甜瓜,張飛華知道他們家缺勞力、缺資金,早就安排人幫助他們家整地,還送了生態(tài)肥,不知道這幾天怎么樣了,等會還得去看看,不然不放心。
這時,電話響起,是另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村民打來的,請張飛華過去指導整地、施肥,張飛華二話沒說答應(yīng)了。年初的時候,好幾個鄉(xiāng)鎮(zhèn)與張飛華聯(lián)系,說有村民想種植甜瓜。張飛華都應(yīng)承了下來,答應(yīng)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shù)。
掛了電話,張飛華風風火火地往前沖,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共同富裕,他的心里甜著呢。
張亦斌: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在《湖南文學》《延河》《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fā)表,參與編寫系列叢書30多本,《枕上讀史》獲邵陽市精神文明建設(shè)“五個一工程”獎。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