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鋼弦絲韻”的可能性探索
古琴鋼弦由于其張力較大、弦體彈性小、傳聲速度快、聲衰減性和蠶絲弦截然相反,必然會導致其發(fā)生泛音列的能量分散,這樣的分散,既是鋼弦音量大的源泉,也是鋼弦音色單一的根源。這是鋼弦在其被創(chuàng)造出來匹配于古琴這一老物件時,必然會出現的事物發(fā)展初級階段極為正常的現象。
在相同定弦音高情況下,張力相對于絲弦偏大30%~40%左右的鋼弦,由于其振動特性導致的“韻味缺乏”,并非是說鋼弦的延音能力之“韻”的不足(相反,余韻過長而成分不夠純凈),而是弦琴共鳴體在應對“低頻泛音列能量延續(xù)不絕”的審美需求下之“韻”的不足,是一種對于較低沉、純凈音色的喜好,所謂“客心洗流水”。畢竟“鳴金戛玉”普遍出現在散音、泛音上會有美好的體驗,而普遍出現在按音尤其構成琴樂不可或缺的上準按音時,即等同于“聲短韻焦”了。
從心理聲學的原理上說,人耳對聲音響度的感知是隨頻率和聲強不同而變化的。即人耳對于偏低頻的聲音需要更強的聲音強度才能得到“洗心”般的滿足(類似味覺對甜味的感知閾值),而對于偏高頻的聲音卻極其難以接受,稍有存在即覺惱人、煩心(圖7)。這是一種潛藏在人身體中的普遍生理反應現象,古琴相對其他樂器,在演奏時難以準確聽出音高,專業(yè)訓練時要通過視唱練耳克服人的先天不足即是來源于此。與之相對,“舜制五弦以歌南風”,也正是利用古琴獨有的音色特征來獲得其他藝術形式難以實現的社會性功能。
單芯鋼絲琴弦彈性偏小、低頻聲衰減性強而高頻聲衰減性弱,強調“聲”,容易產生更大的音量,這對于舞臺演奏和特定曲目是有自身優(yōu)勢的。然而,琴人的演奏方式(彈弦位置、彈弦角度、發(fā)力方式等),琴弦定弦音高(偏低定弦有助于將過分的高頻響應往中低頻泛音列遷移)和琴體共鳴的匹配性,是在研發(fā)改良,更好使用琴弦時需要認知的。
技術研究往往不是一個單純的工作,專業(yè)領域也并不應該是固化的,例如,心理聲學(psycho acoustics)是研究聲音和它引起的聽覺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人耳對于頻率、聲強、音色和滿足度的底層科學問題,目前其機理還很難從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釋清楚,但是我們已經發(fā)現了一些基本規(guī)律。對于絲弦的過分青眼,很難說不來自于缺乏長期絲弦使用經歷的一種文學性美化,更有著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向往和寄托。畢竟在鋼弦普及的時代,大多數琴人都沒有頻繁經歷過上弦、換弦、配弦,這一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琴人是很不一樣的,這樣的心理偏好,是完全可以解釋的。
具有多年絲弦使用經歷的傳統(tǒng)演奏家,對待鋼絲之爭,卻往往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的通過鋼弦可以達到其審美追求,適配其技法需要,大可不必天天“伺候”絲弦,并為“斷弦”不時擔憂;有的則因為通過“單芯鋼弦”完全無法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審美目標而不得不回歸絲弦,并接受絲弦由于制作工藝不良帶來的缺陷。正如一些絲弦演奏者認為的那樣,光滑的“單芯鋼弦”雖然免除了劣質絲弦的磨手之弊,但是“缺點最重要的是內涵明顯單薄了,是屬于藝術性的”。不可否認,這樣的所謂的藝術性判據,其相對于科學性、物理性,往往是主觀的,因為其審美標準原本就不是容易得到廣泛而具體的認同的。
對他們的看法的深入剖析,無疑非常有助于我們現代制弦者調劑剛柔,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借助矛盾論的認識,事物的優(yōu)點,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后,往往會變成缺點,比如絲弦較短的延音和表面的粗糙感;而這原本是鋼弦長處——音量大、余韻足、光滑易彈,反而被人們冠以“煩人”和“單調”。
當環(huán)境發(fā)生人未能預料的變化時,人對于審美預期的渴望,往往還會催生一種“探奇”樂趣,例如對于絲弦的摩擦聲和易斷,原本是缺點,卻會反過來變成“豢養(yǎng)寵物”才能獲得的心靈慰藉:是通過精心呵護,才能換來的短暫美好。在這樣的心理下,原本具有“捕鼠”能力的家貓,其明顯的功能性優(yōu)勢反而被人所忽視,甚至無視了。單芯鋼弦的美學遭遇,大抵如此。細細思來,多么普遍,又多么強烈!
區(qū)分是絲弦的固有問題還是制作工藝的問題,在絲弦制作恢復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注并不夠充分,琴人也往往將這一表里不同的問題混淆起來。所謂的“絲弦聲音好”,大多數人認為人們對于一種相對純凈音色(無論是透潤還是清圓的取向)的追求,在聲學分析上是完全可以找到量化證據的。
人的手和耳,本質就是一對支撐琴器演奏、琴樂欣賞行為的底層傳感器,其對于不同頻率的聲音的好惡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可復現、可分類。但是不得不說,由于古琴制作的進步,配裝鋼弦的新制古琴能達到的音色境界,也絕非一味追求“沾絲則算”的所謂“絲弦古琴”能夢見的。
理解科學原理的核心,是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事物在其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必然要經歷各種困難,也會面臨各種限制,還會遭遇“絕長續(xù)短”“買櫝還珠”的困頓與焦灼。事物本身的發(fā)展,原本就具備“從量變到質變”的可能,不斷地揚長避短、錦上添花,才可能讓現代技術為傳統(tǒng)審美服務,勾連二者之間的潛在可能,這即是時代的期許,更是理性的回歸。即如古琴家謝俊仁先生所說:“只要能符合古琴的藝術要求,我們實在不必拘泥于某種規(guī)格。琴弦的選擇應是同一道理,鋼弦或絲弦不應互相排斥,不同的琴弦可適合不同的樂曲和琴器”。
三、“鋼質絲弦”的創(chuàng)新之路
鑒于上述深植于“絲韻之美”的傳統(tǒng)制弦理念,“戴弦”傳承著由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工廠所創(chuàng)制的“鋼弦絲韻”技藝,以民樂改革的創(chuàng)新理念首創(chuàng)了產學研合作模式,近年來聯(lián)合上海交通大學構建了國內首個“弦琴一體實驗室”,基于系統(tǒng)工程的產品研發(fā)理念,以人機工效/工程心理學為指導,提出“人、曲、弦、琴一體化”設計架構,從頂層融合材料學、振動學、音響學、樂器制作學、演奏學等跨專業(yè)領域,深耕琴弦音色分析技術,建立了面向樂器音質評估的系統(tǒng)性方法和智能化實驗平臺(圖8)。
“戴弦”目前已創(chuàng)新突破了“單芯”和“絲合”的琴弦研制并行路徑,獲得了多項國家相關技術發(fā)明專利、軟件著作授權,產出了一系列跨學科成果,相關技術已用于指導樂器改良、琴弦制造的實際生產,持續(xù)推進現代絲弦制作技藝的理論研究和技術進步,部分新產品已投入市場。“絲合鋼弦·逸”的產生,即是作為上音樂器廠后人的戴弦人悉心審視民樂改革60年成果,努力繼承民樂“絲韻之美”,傳續(xù)創(chuàng)始人戴闖先生創(chuàng)造于20世紀60年代的“鋼質絲弦”初衷的心血之作。正如著名斫琴家、古琴家王鵬先生指出的:“‘逸’的誕生,是一種傳統(tǒng)絲韻跨越時空、歷經一個甲子的正向回歸和正向發(fā)展”。
甫“逸”初問世于2020年10月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的相關理念和產品即被“上觀新聞”以《一根琴弦的故事》為題進行報道,并得到了多家媒體的轉載。自2020年以來,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以《云賞戴弦》為題,征集琴人“弦琴一體”的實踐案例分享四十余期,目前已經獲得了超過兩萬閱讀量,持續(xù)推進著中國民族樂器“絲韻之美”的社會化普及。
創(chuàng)新步伐永不止步,戴弦人深入整理傳統(tǒng)琴樂、琴器審美范本并進行數據化,不懈挖掘傳世琴弦制造工藝的技術細節(jié),不斷試驗復現,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又收獲了多少次驚喜,數易其稿、反復推敲,持續(xù)突破著琴器、琴弦張力與振幅均衡性、韻長與音質系統(tǒng)性提升的關鍵難題(圖9、10、11)。
(紅色線:絲合鋼弦“逸·精制”,綠色線:某新制絲弦。弦絲合鋼弦能獲得比新制絲弦更好的中、低頻泛音能量集中特征)
在“絲合鋼弦·逸”的專利基礎上,戴弦人深入挖掘古傳絲弦制作技藝在選材繅絲、纏弦精度、弦膠炮制上的歷代技術成果,取長補短、依貌體神,發(fā)揮現代制造技術的優(yōu)勢,努力平衡傳統(tǒng)琴樂音色追求與現代琴弦制造要求,最終于2023年在“逸·精制”上實現了“鋼質絲弦”的全新呈現,并促進了升級型號“絲合鋼弦·逸+”的持續(xù)技術革新與品質提升,為“絲合鋼弦”系列拓展多元審美的產品化之路奠定了更為牢固的基礎(圖12、13)。
結語
“絲合鋼弦/逸·精制”見證著新一代民樂人的初心不忘、砥礪奮發(fā)。在過去的五年里,廣大琴人對“逸”的接受與意見,鼓勵著戴弦人精益求精、踔厲前行;制琴者對“逸”的認可,預示著為實現“弦琴一體”的至高審美有著越來越多的同行者。
原始創(chuàng)新,是歷史血脈的延續(xù),更是時代責任的期許?!敖z合鋼弦/逸·精制”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問世既飽含了戴弦人對于“鋼弦絲韻”的深切體會,更記錄著戴弦人在追尋“藝工結合”路上的逐級登攀,是新時代民樂人向老一代樂改人交上的一份歷史性答卷。是為記。
注釋:
〔日〕田邊尚雄著:《音樂音響學》,[M].東京:音樂之友社,1951年,第33頁。
黃樹志:《從琴弦探討古琴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fā)展路向》,[J].七弦琴音樂藝術,第6輯,1999年,第24頁。
江南:《一根琴弦的故事》,上觀新聞(解放日報新聞閱讀客戶端),[URL].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04883amp;v=1.4amp;sid=67,2020年10月28日。
使用的分析軟件為“戴弦·音色顯微鏡”手機APP,此軟件由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與上海交通大學聯(lián)合研發(fā)。
作者簡介:盧藝,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導、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y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技術總監(jiān)。
戴衛(wèi),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總經理,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戴闖,原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工廠廠長、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