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椭鞑唤灰谎?。
——(《世說新語·任誕》)
桓伊,字子野,參與淝水之戰(zhàn),后任江州刺史。他為人清簡高雅,不僅在軍事方面極有建樹,而且還是位流行音樂家,尤善吹笛。著名古曲《梅花引》即《梅花三弄》,相傳就是桓伊創(chuàng)作的?;敢潦切郧橹腥?,《世說新語》中有這樣記載:“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這就是成語“一往情深”的由來。
王徽之和桓伊相遇于青溪岸邊,當(dāng)時是淝水之戰(zhàn)結(jié)束后不久,江州刺史桓沖死,朝廷以桓伊代之,其時王徽之為桓沖的騎兵參軍,沖死后,徽之轉(zhuǎn)赴建康任黃門侍郎,而桓伊則起程赴江州上任。此時,桓伊因淝水之戰(zhàn)功名及身,已經(jīng)封侯了。王徽之不管那一套。他素聞其名,于是跟朋友說:“你給我?guī)€話過去,說王徽之請桓子野吹笛一曲。”
朋友感到為難:“這樣不太好吧。您自是高門大族,但桓伊也不是一般人啊。他功名赫赫,怎會停下車來給您吹笛子玩兒?況且您跟他并不認(rèn)識,更談不上交情。”王徽之笑道:“君自可前去傳話,其他就不用管了。”
朋友硬著頭皮上岸攔住車隊,把意思跟桓伊說了?;敢羻枺骸按鲜悄奈??”朋友道:“王徽之?!被敢谅牶?,側(cè)目向船,直視良久。此時,王徽之已登船頭,那位朋友還在惶惑間,岸上已有悠揚(yáng)的笛聲傳來。王徽之臨風(fēng)而立,閉目欣賞,一曲《梅花引》一如青溪水,流淌在人心間。吹完,桓伊上車而去,王徽之亦不表示感謝,客主沒說一句話。
一個提出無理要求,一個從容應(yīng)允,棄約定俗成之禮,只由心中性情。你想聽,我來奏。曲終了,擦肩過,何必交一言?說一句話,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