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斑塊,是指頸動脈血管壁內脂肪物質聚集并伴隨鈣類物質沉積的現(xiàn)象。這一過程導致頸動脈局部血管壁增厚、變硬,最終形成外觀呈黃色、內部類似粥樣的斑塊。醫(yī)學上,這種病理變化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它是動脈硬化的一種特定類型,主要特征是血管內膜形成纖維脂肪斑塊。這些斑塊就像排污水管內的油脂和食物殘渣,會逐漸使水管變窄,影響污水流動,嚴重時甚至可能完全堵塞水管。
頸動脈作為大腦供血的主要血管,兩側頸內動脈負責供應大腦約80%至90%的血液流量。一旦頸動脈內形成斑塊,就會對大腦的血液灌注產生不良影響。更為嚴重的是,斑塊及其可能繼發(fā)的血栓在脫落后,有可能堵塞顱內的動脈。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頸動脈斑塊患者在初期可能并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不適癥狀。然而,當腦灌注不足或腦血栓形成時,就可能引發(fā)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和缺血性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研究表明,約25%~3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癥狀可能包括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言語不清、視物模糊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昏迷和死亡。
診斷和評估頸動脈斑塊可采用多種檢查手段,主要包括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MRI)以及腦血管造影(DSA)。其中,頸部血管超聲是最常用的無創(chuàng)篩查方法,能夠初步檢測斑塊的存在;通過注射造影劑進行的CT血管造影,則可以更為清晰地顯示血管內壁結構,發(fā)現(xiàn)斑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同樣能提供血管狀況的詳細信息;腦血管造影(DSA)雖然帶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但其在顯示動脈斑塊及血管狹窄情況方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根據(jù)具體情況和醫(y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篩查方法對于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頸動脈斑塊至關重要。
(1)改善生活方式。關鍵在于調整飲食習慣,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建議每日300~500克蔬菜和200~300克水果),以及富含EPA和DHA的深海魚類(每周2~3次,清蒸為佳)。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體重,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睡眠,保持樂觀心態(tài)。對于已發(fā)現(xiàn)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應積極治療,不可忽視或諱疾忌醫(yī)。
(2)科學治療。根據(jù)頸動脈狹窄程度及伴隨疾病情況,采取個性化治療方案。狹窄超過50%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接受藥物治療;狹窄小于50%且無其他疾病者,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若狹窄未超50%但存在其他危險因素,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者,應及時就醫(yī)并遵醫(yī)囑用藥。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降壓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是治療頸動脈斑塊的三大基石。
(3)定期檢查。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等高危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頸動脈超聲檢查,以無創(chuàng)、直觀地觀察頸動脈內壁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斑塊。頸動脈作為連接心臟與大腦的重要血管,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大腦血液供應和功能。
(4)穴位按摩輔助調理。平時可通過按摩“風池穴”“肩井穴”“大椎穴”等關鍵穴位,緩解頸部斑塊可能引發(fā)的頸部僵硬、肩背疼痛、頭暈目眩等癥狀。按摩時手法應輕柔有力,以局部酸脹但無痛感為宜,每次5~10分鐘,每日1~2次,長期堅持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