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我要去阿克蘇,同事幾番叮囑:“小白杏啊,一定要帶點回來,千萬別忘了!”她說的小白杏,是指庫車小白杏的杏干,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月,鮮杏是沒有了,杏干卻是新鮮上市。小白杏是公認最好吃的杏子,我鑒定小白杏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聞味道,獨特的清香只此一家。它的杏干也是最好吃的杏干,顏色淡黃近于白,個頭小肉厚,甜里微有點酸。
僅僅一個小時多一點點,飛機就已經(jīng)從克拉瑪依飛到阿克蘇,要下飛機的時候,我在心里抱怨自己,也沒多遠啊,怎么這么長時間都沒有來過。飛臨阿克蘇的時候,我一直盯著窗外看,用手機拍窗外的云。遠遠近近一座座云山一朵朵棉花糖之下,成群的雪山重重疊疊涌成浪濤,蒼茫大地上蜿蜒的河流水域像是毛刷一筆筆刷出來,遼闊又生動。
出了紅旗坡機場,接機的老師很抱歉地說:“天氣熱,還要稍等下另外兩位老師?!蔽液蛷V志師兄在停車場跟前一棵小樹下乘涼等待,廣志說:“和克拉瑪依比,這哪叫熱?”躲在驕陽之下可憐的樹蔭里,但很能適應這個所謂的高溫,于是附和,“對!”克拉瑪依這個時候稍稍降了點溫,也還有三十八九度,相比于阿克蘇的三十三四度,可不得算是涼快?
到阿克蘇市以后,白天參加西部文學獎的頒獎典禮、《西部》雜志社和當?shù)亟M織的采風活動,抽空找了個晚上,在賓館附近轉(zhuǎn)了轉(zhuǎn),找小白杏??死斠朗袌隼锔晒赇佇“仔右渤R?,但總是覺得地產(chǎn)的更好,更何況,我不是還帶著任務(wù)嘛。
阿克蘇出乎意料,不是我以為的遙遠老舊小城,四周高樓林立,儼然一副大城市光景。用手機在網(wǎng)上查了下,大吃一驚,阿克蘇下屬九個縣市,地區(qū)人口超過三百萬,攤分到各縣市人也不算少,僅阿克蘇市就有七十萬了,這數(shù)量,吊打除了烏魯木齊以外的北疆各城市。阿克蘇地區(qū)下屬縣市里,庫車是古代龜茲所在地,加上庫車小白杏的加持,從小到大就饞這一口的,不能不知道。烏恰縣因為有一些特別植物讓我牽掛,比如烏恰貝母、烏恰翠雀,多年來想實地觀賞而不得。著名的溫宿大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吃過,那時候就聽說需要縣委書記簽字才能買上。一提溫宿忽然又想起,從昭蘇的夏特古道往里進、翻越木扎爾特冰川穿過去,不就是溫宿嗎?這樣算下來,其實阿克蘇也不能算太遠。溫宿縣沒去過,但它相鄰的昭蘇我可是去了幾次,而且每次都是去夏特古道,望著蓮花一般盛開的雪山興嘆,這是一條以險峻著稱的徒步線路,據(jù)說玄奘就是經(jīng)此而抵達龜茲!長久以來,一直以為阿克蘇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原來,阿克蘇就在天山的另一面!直線距離并不遠,就是過古道太艱難了點兒,我這輩子估計也沒那個本事穿過去。然而也有地方,像新和縣、柯坪縣我竟然都沒有聽說過。一山之隔,我一個北疆人,對南疆對阿克蘇是多么不了解啊。三百多萬人,僅僅從人數(shù)上看,也足以說明這里其實是宜居之地,能滋養(yǎng)留住這么多人。
從賓館一眼望出去,周邊一座座高樓,已是傍晚,街道上車水馬龍。賓館后面就是寬闊的多浪河,靠近河岸邊的睡蓮葉子密密匝匝擠在一起。河的兩岸修得整整齊,標準城市中河景的樣子。岸邊垂柳枝條安靜地垂著,里面種了很多果樹。核桃、桃樹、蘋果樹上都掛著青果子,個頭看著不小,熟了的肯定都好吃。一起散步的朋友們忙著撿果子、摘果子嘗。廣志師兄跟我說:“原來著名的多浪河是這個樣子,還是喜歡它原始的模樣,這被改造以后沒那個味了。我要請個假,去看阿克蘇河、神木園,向往多年了?!睂Π⒖颂K僅僅知道個名字和小白杏的我,趕緊在手機上查了下,發(fā)現(xiàn)盡管阿克蘇環(huán)抱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降水有限,但境內(nèi)河流眾多,三大水系上百條河流,簡直讓人嫉妒!多浪河正好穿過阿克蘇市,是條穿城河。
賓館門前街面上,縱橫都有不少店鋪,晚上十一點多,天色已經(jīng)暗淡,服裝店、手機店、水果店、超市都還開著,烤肉的味道在空氣中繚繞,走一家店換一首流行樂聽,熱熱鬧鬧的樣子。就是還沒見到干果,估計是干果店已經(jīng)關(guān)門。在水果攤上買了點水果回去。八月中旬,蘋果、梨子、西梅、晚熟李都還不到成熟季,葡萄、桃子、甜瓜、西瓜之類本地市場很多,就不稀罕了。但是,作為一個北疆饕餮客,我確實太向往南疆的水果了,雖然多半在克拉瑪依市場也能買上,但是地產(chǎn),懂嗎,地產(chǎn)的才最好吃嘛!于是,西梅、蜂糖李、恐龍蛋、黃金李各買了一點,裝在塑料袋里拎回賓館。洗出來一嘗,黃金梅、蜂糖李都不錯,尤其黃金梅以前沒吃過,汁多味美,半透明的金黃色,顏值非常之高,簡直意外之喜。倒是期待的恐龍蛋味道平平,也就是不酸而已,既不香也不甜,顯然沒到時間,據(jù)以往經(jīng)驗要到九月底十月了才好吃。藍蜜西梅漂亮是真漂亮,深深的藍紫色均勻地敷著一層白霜,酸也是真的酸,吃得齜牙咧嘴,估計還得一兩個月以后才會好吃。最好吃的法蘭西西梅還沒見到,可能也是要過段時間。
第二天聽同車的朋友們說,賓館附近就有一家干果店,不出二十米。晚上回賓館吃完飯出來,沿街往左手邊店鋪一找,果然。是一家漢族人開的干果店,有兩種小的杏干,一種是白色的小白杏,另一種顏色要深,個頭和小白杏差不多,問老板,說都是小白杏,是曬干的方法不同,一種是晾干的,一種是烘干的。我全然鬧不清楚,就干脆各來了兩公斤。另外買了兩包吊干杏,加了老板微信,留下地址電話,讓老板一塊兒打包寄回家,同事交代任務(wù)、家里禮物任務(wù)一塊兒完成!這幾年吊干杏很奇怪,都是抽真空包裝的,粘連在一起,其實沒有以前散賣的好吃,果肉的細膩柔韌里帶著酥脆的口感被抽真空密封以后黏糊得模糊了,再吃不出那個味兒。
杏子產(chǎn)量多說明本地氣候適宜,而且沒什么大風。而克拉瑪依,夏季高溫到四十多度,冬季低溫零下三十多度,還喜歡刮大風,春季大風尤其多,一刮就是八九十級,六級在我們眼里都算微風。我在城郊買的院子,村民們自家院子種的杏樹就沒聽說誰結(jié)得好的,年年在小區(qū)微信群里聽村民們抱怨,風把杏花吹沒了,風把杏子吹掉啦——杏花杏果都不經(jīng)大風。明明春天開一樹的花,一場大風就刮掉一大半,連續(xù)再來一兩場,杏花就吹得差不多了。結(jié)杏子時再刮一兩場,杏子就沒剩幾個了。我家種的一種不知品種的大杏子,幾乎要有我拳頭那么大,懷疑是南疆傳統(tǒng)的一種叫芒果杏的,但不敢確認。今年結(jié)得算是多的,到最后也只有三十來個的樣子,我還專門種在比較背風的地方。氣候不好,結(jié)不了杏子。而阿克蘇說是杏鄉(xiāng)毫不為過,杏是傳統(tǒng)林果,我很小時候就聽說庫車小白杏、阿克蘇大紅杏,反倒現(xiàn)在盡人皆知的是冰糖心蘋果,引自日本紅富士。這么一比較起來,發(fā)現(xiàn)阿克蘇真的是宜居之地,水資源豐沛,冬暖夏涼,風也不大,是重要的糧食生產(chǎn)基地和農(nóng)產(chǎn)品基地。
其實我是前些年才突然意識到,杏是新疆的,杏花也是新疆的,并非小時候以為的江南專屬。我生長于北疆的克拉瑪依,后山加依爾山是植被稀少的巖石山,南面對著浩瀚的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戈壁灘上只有紅柳和梭梭,我小時候看到的花只有紅柳花,覺得桃花就是紅柳花的樣子。紅柳花極小,倒是很練眼睛。在上高中以前,我沒有見過杏花桃花蘋果花。那時候讀書看文章,把“杏花煙雨江南”當作江南獨特意象和韻味,把杏當作江南標志性植物。后來才發(fā)現(xiàn),杏樹強健、耐貧瘠嚴寒,抗性強,其實不很適應南方,它不耐水濕,更喜歡北方,尤其是新疆這樣較為干旱酷烈的環(huán)境。反倒是以凌霜傲雪、堅貞不屈著稱的梅花,很難在新疆生存,尤其是冬季低溫到零下三四十度,杏樹可以無壓力過冬,梅花就難以想象。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里專門寫道,隋唐溫暖,長安有梅,宋代物候變冷,長安無梅。長安都不能保證種梅,新疆就別提了。不過南疆氣候相對溫暖,也可能是可以的。和梅比,杏才是堅貞頑強耐熱抗凍的那一個。我曾在從托里縣鐵廠溝到和豐縣的路段上,看過路邊廢棄多年的團場、莊園,里面的杏樹,盡管多年無人澆灌打理,依然結(jié)著很多甜美的果子。同行人說婆婆生病,正需要很多杏仁,把傘倒過來接著,使勁搖晃樹枝,就收了很多杏子帶回家。
杏樹是新疆人的最愛,各地都種了很多杏樹。要看杏花的話,三月中旬到下旬的吐魯番、托克遜,四月初的伊犁、哈密,我們克拉瑪依看天氣,基本上在四月中下旬,塔城地區(qū)就更晚一點。南疆比北疆氣候更溫暖,杏花開得更早。記得前幾年在南疆參加“訪惠聚”的同事,剛過完春節(jié)沒幾天,二月多點兒,就在微信里給我發(fā)相片,他們的杏樹開花了??偠灾?,如果只想看杏花的話,從南疆到北疆踏點追蹤,可以看兩個多月的花。而且,因為杏樹種得多,不用必須跑到杏園或風景區(qū),路邊、庭院、門前,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杏花。記得幾年前趁清明節(jié)放假,兄妹三家約好駕車去伊犁吐爾根鄉(xiāng)看杏花,翻過果子溝大橋,隨處三三兩兩的杏花看了一路。只是風景區(qū)杏花更多、更集中罷了。
不論是帕米爾高原的高冷與貧瘠,還是吐魯番的火熱和低海拔,杏樹都能茁壯生長。不管杏花還是鮮杏子和杏干,其實都是新疆最具特色的韻致和味道。近些年來,帕米爾高原的杏花人家、伊犁河谷的天然杏花林、吐魯番的杏花園,都成為著名的風景,火得很。帕米爾的環(huán)境最為惡劣,杏樹反而比別地更為高大,可惜呀,我只是在雜志和網(wǎng)上看到,還沒實地觀賞。新源縣吐爾根鄉(xiāng)的野杏花隨著淺草綠色的山谷起伏,看盡別處的梅花、櫻花、桃花,如霞如云卻總覺得不如。我后來總結(jié)了很多不如的地方,比如:內(nèi)地林花沒有新疆這樣高低起伏、線條柔美的山勢,沒有隨著山勢鋪陳、無比均勻的那一層碧綠的矮草,沒有其他雜樹的干擾。以前我以為吐魯番的杏花沒看頭,也因為屢次聽朋友們抱怨到吐魯番看杏花一場風花沒了,白白跑了幾百公里,覺得不太理解,什么地方不能看杏花呀,非得到吐魯番去?可當我自己實地看了后,才領(lǐng)略到吐魯番杏花的另一種美。杏園的腳下一律是白色的沙地,除了杏樹連根草都沒有,杏花滿枝以湛藍的天空為底,散發(fā)著淡淡杏花香,堪稱絕美,是凡·高難得有東方味道的畫作《杏花》的實景。這幅畫是凡·高得知弟弟提奧剛生了小兒子,并且取了和他一樣的名字——文森特,欣喜之下,畫了送給小侄子的。深藍的背景,老枝杏花,飽滿而充沛的生命力呈現(xiàn)于這深藍的寧靜之中。恰如每一個春天夜晚將至時,我抬頭看著自己院子里那棵杏花,因為杏果大,花也較一般杏花大很多,深藍天空,粉白的花朵花蕾枝枝繁華。而開在交河故城邊的,粉白的杏花映襯著黃土筑成的古城墻,別有一番味道。
很多人都看過春天野杏林的杏花,我還吃過八月的野杏。那是有一年八月去霍城的大西溝,溝內(nèi)野生水果眾多,野杏野酸梅野蘋果我吃了一肚子,酸梅、蘋果都酸,就杏子酸甜軟糯最為可口。杏子是自然饋贈予人的寶物,真正的物華天寶,大概是唯一野生完全不需要培育馴化就又大又好吃的水果吧。那天在大西溝,樹上的杏子幾乎沒有了,都掉落在地上,我就從地上眾多杏子里挑出完整好看的,用礦泉水瓶子里的水沖沖就塞嘴里,吃到撐。不知道阿克蘇還有沒有野生杏樹,好像沒聽說過。地理物候都不差,理論上,應該是有的,不然哪來這么多傳統(tǒng)的杏子品種呢?
拋開觀景,杏是完美植物,花美,鮮果好吃,吃不完的鮮果曬干也很好吃。無論小白杏、金黃杏、大紅杏、樹上干小紅杏,新疆的杏子品類眾多。新疆人從傳統(tǒng)上喜歡吃鮮杏、杏干,更甚于現(xiàn)在人們知道的紅棗核桃,紅棗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引進的,核桃引進很早,但選育為現(xiàn)在的品種,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論正宗傳統(tǒng),就是杏。我甚至認為,吃杏才是南疆維吾爾族老人長壽的秘密。新疆人不僅愛吃鮮杏,歷史悠久,有很多古老品種,能從六月底吃到八月份,最后的吊干杏,一種小紅杏,齁人的甜,甜傻了的感覺,就是沒什么香氣。新疆人還喜歡做杏醬,到人家院子里做客,杏醬是桌子上不可或缺的調(diào)味品,一如酸酪。新疆大多數(shù)杏都是甜杏仁,拿杏干、杏仁當零食、做點心做面包、打進馕里,都是常見的吃法。抓飯里放杏干也不錯,比之于葡萄干更有一股迷人的香氣。用杏干泡杏子水也是一絕,夏天到伊犁,就見攤上堆得高高的杏干,冰水一遍遍從上往下澆,來一碗清涼美味無比。杏子冰水和酸奶刨冰,我每次到伊犁必吃。
我喜歡把杏仁加到豆?jié){里,打豆?jié){、打五谷漿,各種漿都放一小把,一是有特別的杏仁香,再一個杏仁有潤肺止咳、美白養(yǎng)膚功效,具有豐富的維生素B族,傳說有抗癌消腫瘤的作用。我也經(jīng)常勸朋友們,沒事每天抓一小把杏仁吃。做飲料也棒,和核桃花生合到一起,加牛奶,打成核桃杏仁花生奶,孩子們?nèi)巳藧?。杏仁加燕麥仁、少許牛奶,打成很濃稠的杏仁酪,那才叫美味。廣州人甚至用杏仁來燉湯,有一回聽一位中醫(yī)網(wǎng)友介紹入秋燉豬肺湯,加南北杏仁。這一招沒學會,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豬肺。杏子還有種吃法,吃青杏子。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初,街上維吾爾族老漢或小伙賣水果的平板推車上,成堆的青杏子,青得不能再青。要知道,就算是上市最早的小白杏,也要到六月底才上市。我問一個哈薩克族老同事,賣青杏子是拿來干什么用的。同事一臉奇怪地看著我,當然是吃了,酸酸的,酸過后有甜味,流好多口水,越吃越好吃。我想想就牙酸腮幫子酸。但我很快找到一種吃青杏子的辦法,買上一公斤青杏子,把它們洗凈擦干,泡到酒里,加上冰糖,冬天時喝別是一種風味,隱約的杏子香,顏色和青梅酒差不多。朋友們都贊好喝。我懷疑全天下只有我泡了青杏酒。不過后來,我又聽說了一個青杏子的吃法,做湯飯,取其酸味。這難道不是黑暗料理?我沒敢試過。不過,仔細想想,大概也和古人用青梅作酸味調(diào)料一個性質(zhì)。
杏在中國傳統(tǒng)上有著特別的意義,絕非其他林花可以比擬。
兩千多年前,孔子在自家大院壘土筑臺,臺前種了四棵杏樹,在這里公開講學,謂之杏壇,杏壇講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
無巧不成書,杏林也是中醫(yī)的別稱和象征。相傳三國時名醫(yī)董奉,給人治病時不計報酬,但有一個要求,被他治好的病人,要在他房前屋后種一棵杏樹,求醫(yī)的人多,經(jīng)年以后杏樹成林,甚至曾有老虎前來求醫(yī),醫(yī)好后自覺臥林值守。所以,杏林虎臥成為中醫(yī)的經(jīng)典故事,杏林妙手更是中醫(yī)的美譽。
當我在采風活動中看到克孜爾千佛洞和面積巨大的蘇巴什佛寺遺址時,往四周觀望,荒漠戈壁,植被稀少,天地茫茫。我在想,是什么吸引著僧人們在此日復一日雕刻繪畫,是什么吸引著鳩摩羅什、玄奘在這里留駐、翻譯、講經(jīng)呢?這么遠的地方,沒有車,很多路段,比如夏特古道,連馬都不能過,他們是怎樣跋山涉水、沐風櫛雪,懷著怎樣的意志和理想,找到這里,欣然停留在這里的呢?高興老師和汪劍釗老師對著克孜爾千佛洞前的黑色鳩摩羅什雕像合掌禮拜,我很能理解。鳩摩羅什的經(jīng)文翻譯青史留名,但凡搞翻譯搞文字的人,沒有不拜服的。因為這里水土能夠滋養(yǎng)眾生,因為這里人氣旺盛,因為這里杏樹成林最符合講經(jīng)傳道的傳統(tǒng),杏花用美撫慰眼睛,杏子用甜美慰藉心靈。因為這里山高水長,地廣天闊,遠有圣潔的雪山,近有寬闊奔流的河水,腳下的泥土和附近的小山都呈現(xiàn)出濃烈的赭紅色,對面天然的紅石峰林也許正是傳說中的三千須彌山。
這里是一個天意地利人心都選中的地方!
一棵刺山柑生長在一個相對高的高地上,枝向下伸展,如同匍匐。它枝葉深碧,花開如玉。
如是,寫出一篇《龜茲四章》來:
云上
機身在氣流中顫抖 而云
一朵一朵 大概有十萬朵
在奔涌 在漫步
而雪山 河流 匍匐在大地
映照自己的樣子
涂抹自己的顏色
克孜爾千佛洞
路過鳩摩羅什雕像
路過一片盛開的紅柳
路過一棵伏地的天門冬
克孜爾千佛洞的臺階
次第向上
哈薩克族女講解員說
佛像背后那些空洞 都是插木棒的地方
代表須彌山
木頭早已腐朽
其實 對岸紅色的卻勒塔格山
一層疊一層的峰林 俱是須彌
蘇巴什佛寺
戰(zhàn)火 洪水 風蝕
荒涼留下更多的空白
更長的嘆息
一進入夏季 野草就不聽話了
各自亂長
每一棵刺山柑都占據(jù)一座土堆
匍匐而下
一千年以前 和此時
沒什么不同
比寂靜更無聲的,是我的沉默
龜茲歌
留下吧 留下
如同回旋舞 一遍一遍
一行又一行 一圈重一圈的腳印
這萬千仞紅色山峰刺天 俱是須彌
造物主:
我曾用心勾畫這處風景
制作一千峰雪山
挖掘一百條河流
勾勒每一道溝壑
揮手一萬朵云霞
吹開每一朵杏花
捏出一個個小人兒
黃沙似金黃的綢緞
慢慢地沉下來
與大地貼合在一起
如果我忘了你 那是不經(jīng)意的遺忘
如果我記得你 風作刀劍切開浮塵
不再糾結(jié)某一個經(jīng)典要義
在云朵間凝望
大千世界 杏華春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