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總叫我心里激蕩”
大約十幾年前吧,杭州詩人胡澄到蘭州,會同幾位蘭州作家,一起去了青海湖。沿途風光,讓她一路驚嘆。那是生活在江南的她第一次到西北,也是我第一次到青海湖。
遠遠看,湖仿佛高出地面,大得望不到邊。在干涸的西北,在青藏高原上,盛著這樣一湖翡翠色的大水,像是神跡。
傍晚,在緊鄰湖水的一家藏人帳篷里,圍著火爐,喝青稞酒。起風了,風鼓蕩著帳篷,帳篷外是一湖近了又遠了的風聲。酒熱了肺腑,在海拔三千一百多米的湖邊,我們奔跑,涌動的湖水,發(fā)出海浪般的喧囂;我們喊叫,想讓鑲滿蒼穹的星星聽見。
在青海、河西走廊、新疆,胸臆間蟄伏著的某種東西,總像小獸般蠢蠢欲動。大自然的、歷史的、故土的、性情的反復糅合。有一根粗大的神經(jīng),敏銳感應著西部。
在新疆阿克蘇,我對胡澄說:“西部總叫我心里激蕩?!?/p>
我去過三次新疆,其間兩次先到烏魯木齊,而后,一次到北疆的布爾津,另一次到比布爾津再北些的哈巴河縣,最近的一次直抵南疆阿克蘇。我已無法清晰回憶起很多年前的第一次新疆之行,在通向布爾津之前我們還去了哪里,但我一再感受到,穿過狹長的河西走廊,大地倏然間遼闊得讓人不知所措。每抵達一個地方,幾乎要花多半日行程。如同長途馬夫,當?shù)弥紶柦蛞咽窍虮钡慕K點時,我們卸下包袱,在布爾津人流熙攘的夜市,悠閑地吃著烤魚,喝著啤酒,我尚記得友人臉上籠罩著的柔和的橘色燈光。
我還和胡澄聊起很多年前我和她在杭州小聚的情形。我們坐著小船,小船悠閑地飄蕩在西湖上。為什么我對湖中竹竿上黑色魚鷹的印象那么深?(難道它拉出了一條伸向西北山崖上布列著的鷹隼的一條暗線?)后一日,她帶我到西湖邊的曲院風荷。碧葉連天,荷香四溢,我們喝著龍井茶。江南的荷花和軟風讓我醺醉,忽然發(fā)現(xiàn),幾乎忘了趕去往下個地方的火車。
都是湖,西湖的旖旎讓人繾綣。但面對青海湖,我心有塊壘。在西部,常常有這樣的時刻,熱誠一再涌現(xiàn),而人,啞口失言。
在阿克蘇,何嘗不是這樣?
胡澄對我說:“每一次西行,我滿心感激?!?/p>
和胡澄在阿克蘇同居一室,清晨,我在熟睡中醒來,總見她端坐床頭,她說:“我似乎想好了很多詩,但詞語遲遲不來。”
“你看天山,一直神一樣冷靜地打量著我們”
在車上,胡澄對我說:“你看天山,一直神一樣冷靜地打量著我們?!?/p>
胡澄的普通話夾雜著她家鄉(xiāng)浙江臨海的口音,柔聲細語,為了讓我聽明白,一字一頓。她柔和的性格里,藏著一種持久的耐心。快二十年了,我看出這柔韌的耐心,幾乎凝結(jié)成了她性格中旁人難以察覺的倔強。她這句話,藏著一種力量,像她的詩歌。
真像在河西走廊,走啊走,祁連雪山永遠立在一旁。真正靠近它,會是什么感受?第一次到祁連山腳時,正是隆冬,寒風刺骨,一張巨大的雪幔拉在卯來泉堡和祁連雪峰之間。仰望茫茫無際被億萬條山峰皴染的雪山,立刻被一種奇妙的神性籠罩。
橫亙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將阿克蘇安放于山南。天山磅礴逶迤,在我心里阿克蘇似乎也大到無涯。在來阿克蘇的飛機上,乘務員說請打開遮光板的那一剎那,近切的天山,崚嶒嵯峨,雪白的山峰令人震撼。這是真正意義上奇特的鳥瞰,我問身旁一位新疆乘客,他說,這應該是天山的博格達峰。“博格達峰”,熟悉的四個字,那一刻,讓人心生敬意。
和胡澄的江南相比,在西部,大自然更多地保持著它主宰世界的神性。
巨大的天山,在西域,制造著無盡的意義?!鞍⒖颂K”,維吾爾語意為“清澈奔騰之水”,這水,發(fā)育自天山。
阿克蘇仿佛身處巨大的矛盾,往北,它歆享著天山雪水的滋養(yǎng),向南,塔克拉瑪干沙漠對它虎視眈眈。強大的地理性反差,若同甘肅中部廣大的干涸地區(qū),也許會造就出人的異常堅忍的脾性。在阿克蘇溫宿縣的柯柯牙,這一想法,得到了印證??驴卵廊?,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打響了“不給沙漠讓半步”的全民植樹造林之戰(zhàn),四十載已過,柯柯牙曾經(jīng)無垠的荒漠變成了今日近一百萬畝郁郁蔥蔥的林果地。篳路藍縷、堅韌不拔的柯柯牙人,讓柯柯牙的土地向人們奉獻了瓜、棗、核桃等豐美甘甜的果實。那天,天氣晴朗,當?shù)嘏笥演d我們穿過柯柯牙遼闊的林果地,到了山的近處,山上流淌著清澈冰涼的河水。他指著面前的小山說,它們是天山的小腳趾,順著腳趾間的縫隙前行,有綠色的地方就能看到天山。
我知道,天山的白和天山腳下的綠,它們是親親的親戚。
克孜爾石窟讓我馬上聯(lián)想到敦煌莫高窟。幾乎一樣的地理選址,克孜爾石窟背倚明屋塔格山,南臨渭干河。但它早于莫高窟近三百年。我心里暗自猜度,當年的樂僔和尚或許先朝拜過了克孜爾石窟,過天山,東行到敦煌三危山下。某一日,夕陽映照,在佛光的昭示下,他開啟了之后延續(xù)近一千年的莫高窟的開鑿工程。我想,佛窟漸東,或許也需要藍本,西域的克孜爾石窟抑或就是。站在克孜爾石窟高處,我看到西域的紅柳分外艷紅,想起當年我一樣站在莫高窟的高處,看到黨河邊的蘆葦莽莽蒼蒼。因著絲綢之路,在這里,時空在我的腦海中似乎線路清晰又似乎回環(huán)往復。就像在庫車的蘇巴什佛寺輝煌的遺址旁,我仿佛看到時空和歷史渾然為這樣一個圖景:在天山南北,鳩摩羅什東度、玄奘西來,他們在不同的時空中相向而行。
傍晚,和胡澄回到住處,我們總要聊幾句出行的感受。那天,胡澄說:“你今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說,我對龜茲博物館里的蘇幕遮印象很深。我想象,如果從大唐長安出發(fā),穿過河西走廊,在馳名東西的交通要隘和商品交易中心的敦煌,定能感受到美輪美奐的歌舞盛景。再出玉門關(guān),到龜茲,方知龜茲才是西域音樂歌舞最叫人嘆為觀止的淵源地。原來作為詞牌的“蘇幕遮”,是龜茲的樂舞,頭戴面具、樂器琳瑯、服飾華麗、舞蹈奇美。這些,在敦煌壁畫和克孜爾壁畫都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之外,那個產(chǎn)于唐代的高達一百三十五厘米、腰圍四百二十厘米的大陶缸,也惹人遐想,這是我在南南北北的博物館見到的中國古代最大的陶缸。它的大,放在大唐十分合宜。它出土在西域的阿克蘇,叫人深味。
另有一天,胡澄問了我近似的問題:“這幾天,印象深的還有什么?”
我說石窟穹頂菱格畫里的長胡子的男性飛天,還有衣袂飄飛快要被吹走的風婆婆。
“我最喜歡的邊塞詩原來大都伸向西域”
在新疆,和詩人胡澄自然聊到了邊塞詩。
我對邊塞詩有著偏愛,就說唐詩中的邊塞詩吧,我的定然不夠準確的理解是,唐朝邊塞詩出產(chǎn)最多時應始于唐朝西域都護府的設(shè)置。
人的視野局限著對文學的理解。之前,因為常常游走于河西走廊,我胸臆中的邊塞詩似乎大都在寫河西走廊,寫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嘉峪關(guān)、玉門關(guān)。阿克蘇之行,打通了我的心理視閾。出了玉門關(guān)就是西域,我對胡澄說:“原來我喜歡的很多邊塞詩都伸向西域?!?/p>
早先,我寫過,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自是他所言的“詩即是畫”的最好例證,但總覺得帶著他靜涼的禪意,少了西域狂風吹過鐵筆橫掃的硬朗。
在唐代描景寫物的邊塞詩中,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給我印象尤深。
被人們贊譽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種奇崛冷冽的嫵媚,在很多人眼里,這兩句跳脫出了全詩,人們已不在意與這兩句相顧盼的前后左右。我喜歡這首詩的每一句,尤喜歡被每一句鋪陳出的特別醒目的后幾句:“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奇寒和蒼茫中出現(xiàn)了人,有了人,便有了異樣的深情和悵惘。
岑參兩次出使西域。從這首詩句中可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于與庫車相鄰的輪臺。
邊塞詩以其特有的邊塞特質(zhì),佇立為詩歌中一個獨立的門派。它的沉郁慷慨源于邊塞以及與邊塞相關(guān)的歷史,文學與獨特的地理、獨特的歷史相映照,成就了邊塞詩迷人的質(zhì)地。
胡澄讓我簡單描繪一下以新疆為基點西北各地大致的方位,我給她描畫了甘肅、青海、寧夏,還有西藏的位置。
在我的閱讀范圍內(nèi),能涵蓋最廣袤西部的形貌短小的邊塞古詩,大約非王昌齡的《從軍行》莫屬。這組詩的第四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短短一首絕句,二十八個字,從青海甘肅的祁連山,飛馳到河西走廊盡頭的玉門關(guān),再向西,駐足于樓蘭古國。巨大的時空轉(zhuǎn)換,帶給詩歌無盡的曠遠,而唯一與地理無關(guān)的一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秤砣一般,把全詩壓得鐵骨錚錚。
在我來阿克蘇之前,我對邊塞詩地理范圍的理解被玉門關(guān)關(guān)著,阿克蘇之行,對我而言,正像李白的邊塞詩《關(guān)山月》中的詩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而且,我暗想,如果把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放置到阿克蘇的克孜爾尕哈烽燧,那情、那景,多么神似。
“每次從西北回到杭州,我就成了一個反芻動物”
回到杭州的胡澄,發(fā)微信說:“每次從西北回到杭州,我就成了一個反芻動物?!?/p>
可以想象相距幾千里的新疆給予這個江南女人的沖擊。
我們各自回到來處,回到日常。生活看上去似乎回歸了原狀,但一定有某種新鮮的東西與我們一同歸來。
我們各自帶著眾人所見所聞的歷史、城市、古跡、風貌,在自我的角落,安靜反芻,將其劃歸為我們個人的所見所聞。我們所帶回的新鮮草料,經(jīng)我們一再的審視和回望,已然是我們成長了的精神中的一部分。
卡爾維諾在他《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寫道:
“無論我怎么描述采拉這個有許多巍峨碉堡的城,都是徒勞無功的。我可以告訴你,像樓梯一樣升高的街道有多少級,拱廊的彎度有多大,屋頂上鋪著怎樣的鋅片;可是我已經(jīng)知道,那等于什么都沒告訴你。組成這城市的并不是這些東西,而是它的空間面積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p>
世間有無數(shù)個叫“采拉”的地方,它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同,阿克蘇也不例外,但是“組成這城市的并不是這些東西,而是它的空間面積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
美妙的無花果,
在口中咀嚼,
金盤里堆著冰涼的西瓜,
大得沒法兒抱,
鮮嫩的桃子帶著絨絨的細毛。
沒有籽的——
那是透明的葡萄……
這一切,
你可曾想到?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魔市》(摘自《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書)
這樣夢幻富麗的描述,不是魔境,在阿克蘇,我已親見。
在阿克蘇的好幾個博物館,我凝視反復出現(xiàn)的一張題為《張騫出使西域辭別漢武帝圖》的壁畫。張騫跪地拜別,漢武帝親自相送,通向天邊的漫漫荒漠飛沙彌漫。這一年是公元前138年,史家稱這一年是中國人睜開眼睛眺望世界的一年。
我對胡澄說:“你看,我的反芻終又回到了起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