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華,原名張毓藩、張水華,1916 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30 年初中畢業(yè)后,水華和同學一起組織成立了“胎兒藝社”。為發(fā)表作品之便利,他取筆名“水華”。
1936 年,懷著更深入探索戲劇藝術的夢想,水華赴日本研究戲劇,加入了“中華戲劇協會東京分會”“中國留日劇人協會”。1937 年4 月,他回到上海?!捌咂呤伦儭焙?,為了喚醒民眾共同抗日,他先后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四隊、二隊。這期間,水華在戲劇方面的才華得到充分展示,演出了《三江好》《最后一計》等劇目。
1940 年春,水華和當時無數熱血青年一樣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魯藝戲劇系任教員并兼任魯藝實驗劇團導演。他在延安排演的第一部戲是反映“皖南事變”的《白占元》。1942年5 月,水華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同年,水華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導演過蘇聯話劇《神手》,編導了《趙富貴自新》《夫妻逃難》《張丕謨鋤奸》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
1943 年,水華參加了魯藝工作團。他和王大化等一起編導了大型秧歌劇《周子山》,獲陜甘寧邊區(qū)文化獎一等獎。1944 年,水華參加了導演團,排演了話劇《糧食》,并參加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在陜甘寧邊區(qū)的群英大會上,他榮獲甲等模范文教工作者獎勵。
水華于1946年到東北參與籌建東北魯藝。1947 年5月,合江魯藝文工團(亦稱東北魯藝文工二團)成立,水華任團長,并再次導演了新歌劇《白毛女》《血淚仇》及話劇《王家大院》等。
水華與夏衍合編的《革命家庭》,在1962 年榮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水華執(zhí)導的《烈火中永生》更是成了時代的經典,《林家鋪子》同樣是水華執(zhí)導的佳作。
1981 年,為紀念魯迅誕辰100 周年,水華導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傷逝》。
1981 年9 月8 日,《新華日報》第4 版《彩色故事片(傷逝)攝制完成》一文中提到,“影片導演水華是一位藝術實踐經驗豐富的著名電影藝術家。他和攝制組同志在拍攝過程中,力求忠實于魯迅原著,努力使影片既能很好地體現原著的思想內容,又能保持原著的藝術風格?!?/p>
1993 年,在中宣部等單位聯合公布的配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100 部優(yōu)秀影視片中,水華導演的《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入選。1995 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 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 周年“中國電影世紀獎”評獎中,水華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令人遺憾的是,就在評獎前12 天,即1995 年12 月16 日,水華因病去世。
(摘自《江南時報》鄧雯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