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廟游熱潮中,古老的廟宇和蔥蘢的深山,成為旅人心田深處的一片凈土。不同于那匆匆一瞥、香火繚繞中的“過客之虔”,有那么一群行者,他們選擇了一條更為幽深而寧靜的道路——一場別有韻味的旅居修行,讓心靈在古木參天、道韻悠長中緩緩棲息。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間,我已步入“奔四”的門檻,心中那份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與好奇,驅(qū)使我踏上了一段沒有歸期的“流浪”之旅??吹骄W(wǎng)絡(luò)平臺的推薦,我來到了位于大理蒼山的寂照庵,并在庵下的民宿短住了一周。其實,這座隱匿于山水間的秘境,并非遙不可及,在這里短住亦不算孤影自憐。只要走出庵門,順著小路緩緩下山,便是塵世喧囂,炊煙裊裊;而一旦踏入這方凈土,則恍若步入另一個世界,綠意盎然,香霧繚繞,仿佛世外桃源,遺世獨立。
剛到寂照庵,剛剛踏入庵門,我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禪意世界。庵內(nèi)場地雖然不算大,卻有別樣的雅致,里面的庭院顯然被精心打理過,每一株植物都透露著生命的活力和寧靜的力量。青石板鋪就的小徑,蜿蜒曲折,引導著腳步深入這片幽靜之地。庭院中央,一池碧水映照著天空,水面上漂浮著幾片蓮葉,偶爾有魚兒躍出水面,打破寧靜,又迅速歸于平靜。四周的墻壁上,爬滿了青藤,它們在歲月的沉淀中,靜靜地訴說著時間的故事。庵內(nèi)的大殿,古樸而莊嚴,在香火繚繞中顯得格外神圣。陽光透過窗欞,形成斑駁的光影,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在這里,時間仿佛靜止,只有鐘聲和誦經(jīng)聲在空氣中回蕩,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
庵內(nèi)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禪意。無論是墻角的一株小花,還是檐下的一只小鳥,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和諧與寧靜。石階斑駁,青苔點點,每一步都踏著歲月的痕跡,引領(lǐng)著旅人深入這綠意深處。簾幕輕啟,草木之色便如畫卷般緩緩展開,映入眼簾,清新脫俗,不染塵埃。庵內(nèi)房檐錯落,隱于花木扶疏之間,晨鐘暮鼓,悠揚回蕩,與山間的風、林間的鳥鳴交織成一首寧靜的樂章。
在這里的人們:師父、居士、義工、游客,皆是過客,卻又因緣際會,于不經(jīng)意間結(jié)下相識或擦肩之緣。他們各自安守天命,隨緣而行,在這方凈土上尋找心靈的歸宿。
遠望庵外,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林海,層林疊翠,枝葉繁茂。隱隱可以看到溪流鑲嵌其間,溪水清澈,宛如一面晶瑩剔透的鏡子,映照著流云彩日的追逐。水鴨、水雞漂浮于水面,激起一圈圈漣漪;林間鳥兒奮力一躍而出,展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與自由。此情此景,恰似那句“青山似弓月半落,碧波塘底含香來”。
在午后的時光里,知了的鳴叫聲悠揚地回蕩著。然而,當我站在這片綠意盎然的庵野之中,我卻體驗到了一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陽光穿透云層,灑在林間,形成斑駁的光影,為這寧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生動與活力。
在人潮退卻之后的寂照庵,更似一朵晨露微沾的幽蘭,靜謐得仿佛時光也在此刻凝固,來時的路,隱入了無邊的寧靜之中。從洱海方向吹來的風,偶爾駐足于窗欞間,與月光共舞,于枝頭葉間低語,留下細碎而清脆的聲響,那是夜的低吟淺唱。
白日里,眾生熙熙攘攘,如同世間萬千塵埃,于此刻,皆歸于一處幽深的繭,尋得了片刻的安寧與解脫。而我,獨坐此間,花影婆娑,樹蔭如蓋,山寺之夜,猶如涅槃之境,萬籟俱寂,唯余心靈之海,波瀾不驚。
夜晚,星辰點點,透過稀疏的枝丫,如同遙遠天際的燈火,灼然于這幽野之上。月光如洗,溫柔地鋪灑在屋瓦之上,又輕輕灑在我的臉龐,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場夢幻的洗禮之中,忘卻了天地,忘卻了自我,沉浸在那份近乎虛幻卻又無比真實的寧靜里。
眼前,湖水如鏡,靜靜地映照著周遭的一切,也映照著我內(nèi)心的澄明。我如同被遺忘的角落之花,靜靜地綻放,又似他人記憶中的一抹淡影,飄渺而深遠。在這份寧靜之中,我仿佛與世隔絕,成為了自己故事里的旁觀者,靜觀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生命的起伏。
當山寺的晚鐘悠悠響起,回蕩在山谷之間,被月光輕撫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葉子、每一縷風,都似乎被賦予了靈性,開始低語,講述著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曮x鳴如沸,它們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共同的秘密,皆源自那朵最初的花蕊之中,帶著生命的奇跡與宇宙的奧秘,來到了這個世界。
寂照庵之美,難以言表,它宛如一幅精致細膩的畫卷,唯有親臨其境,方能領(lǐng)略其獨特魅力與無盡風情。在這里,人們可以放下心中的雜念與束縛,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與凈化。
我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大多只是短暫停留,便匆匆離去,但留下的溫暖記憶,如同細微的歡喜,悄悄融入我的心田。每天一起共進午餐的老阿姨,講述著她65歲獨游西南的故事;義工們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之余的歡聲笑語;陌生人的溫柔問候。這一切,都讓我更加珍惜這份難得的寧靜與自在。
庵門口,常有一只悠然自得的花貓徘徊。它或許是這方小天地的精靈,時而繞膝嬉戲,追逐蝶影;時而靜坐觀前,不驚不擾。在這份寧靜中,它似乎已悟得世間萬般道理,轉(zhuǎn)而偏愛那份寧靜致遠。它或慵懶地沐浴陽光,或凝視遠方,眼神中透露出超然物外的淡然,與佛祖座下的靈虎遙相呼應(yīng),共同守護這片清凈之地。
拾級而上,沿途是不知名的小野花,它們?nèi)绶毙屈c點,鋪就一條通往仙女湖的天梯。立于觀景臺,極目遠眺,山下風光盡收眼底,一片祥和寧靜。此刻,世間萬物似乎都靜止了,唯有心靈與天地對話,感受著那份超脫與自由。
而寂照庵之所以揚名,不僅僅因為它的清幽雅致,更因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素齋。小巧的寺院里,滿院的多肉植物與古樸的殿宇相映成趣,仿佛拉近了佛境與紅塵之間的距離。大理的當?shù)厝?,對寂照庵的熟知,更多源于那一碗碗清心寡欲的齋食。它們簡單、純粹,卻蘊含著生活的真諦。
同桌的阿姨們告訴我,初時,這素齋是免費的,然而,隨著信眾與游客的日益增多,寺院不得不做出調(diào)整,改為每逢初一、十五及周末免費供應(yīng)。現(xiàn)在,庵里的素齋,20元一餐,在我看來,卻勝卻人間無數(shù)珍饈。寂照庵對食材的苛求與對烹飪的虔誠,依舊未曾改變。
每一粒米、每一片菜葉,大多都是自家種植,皆承載著對生命的尊重與自然的敬畏,經(jīng)過義工們的精心挑選與烹飪,化作了舌尖上的禪意,讓人在品嘗之間,忘卻塵囂,回歸本真。因此,庵堂戒律“浪費一粒米,罰跪一炷香”,此言非恐嚇,而是警醒世人,珍惜每一份食物,便是珍惜自然賦予的每一份恩賜。故而,即便是在飯點時分,排隊等候的人群往往蜿蜒至山寺之外,卻無一人抱怨,皆因心中存有敬畏,對這份簡單卻深刻的修行之道,充滿了向往與尊重。
餐后,庵中亦有茶室,茶水自助,隨喜而取,亦可隨喜功德,燒水烹茶,體驗一番“禪茶一味”的意境。規(guī)矩很簡單,飲畢,輕輕將茶具洗凈歸位即可。我與阿姨靜坐于此,聽她講這些年在西南的游歷,任由時光緩緩流淌,不覺間,山中日月已悄然更迭,只覺心境愈發(fā)寧靜致遠。
坐于窗邊,清風拂面,多肉蔥蘢,細品這齋食之間,仿佛能咀嚼出自然的味道,清淡中透著一股子生活的甜。夏日蟬鳴、整點鐘聲、裊裊誦經(jīng)聲交織成一首悠揚的旋律,偶爾有雨滴落入這樂章之中,更添幾分清新與雅致。時光與光影在這和諧的旋律中穿梭流轉(zhuǎn),讓人忘卻塵囂,心生松弛。
在這里,我找到了內(nèi)心的平靜,仿佛所有的煩惱都隨風而去,留下的只有對美的感悟和對生活的熱愛。寂照庵,一個讓人心靈得到安寧的地方,心中那份純真的期待就像初升的太陽,溫柔地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在這里認識的人們遇見便相視而笑,無需多言,便能理解彼此的心意,大家結(jié)束短暫的探訪或旅居,便踏上未知的旅程,只愿在這一刻,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安寧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