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清(1829—1898),字澄齋,號菊圃,山西平定州樂平鄉(xiāng)(今昔陽縣)杜莊村人,晚清名臣,因清廉儉樸、克己奉公,被稱為“天下儉”。李用清天資聰穎,四書五經(jīng)熟讀成誦,了然于胸。對于八股文和律詩,也應對有加。24歲時,與同鄉(xiāng)李希蓮、李鳴鳳游學于太原府晉陽書院。因每月進行的一次考試,三人都為榜首前三而聲名大噪,晉人稱三人為“樂平三李”。咸豐八年(1858年),李用清選為優(yōu)貢第一。當年秋天,參加鄉(xiāng)試,又得中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期滿散館,授翰林院編修。進入翰林院后,以當時的掌院學士倭仁為師,與李鴻藻、翁同龢、閻敬銘等人同為清流派領袖。同治九年(1870年),充國史館協(xié)修、武英殿協(xié)修。同治十年(1871年),補國史館纂修,旋署總纂。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參與撰寫文稿的事宜,于是加侍講銜。同治十二年(1873年)丁父憂,回到山西設教河東書院。光緒三年(1877年),記名御史,擔任山西賑災大臣。光緒五年(1879年)回京,七月間吏部傳補御史。廣西巡撫張樹聲以廣西邊防綦要,奏調(diào)李用清前往廣西任職。不久,張樹聲升任兩廣總督,又奏讓李用清調(diào)到廣東,辦海防厘金事務。光緒八年(1882年),李用清因曾在國史館纂書有功,得到獎勵,以道員即補,后又升任貴州貴西兵備道。光緒九年(1883年),被破例擢為貴州布政使。光緒十年(1884年),署貴州巡撫。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署理陜西布政使。光緒十四年(1888年)九月,因病復歸故里,在晉陽書院擔任主講長達十年,是書院主講時間最長的山長。
光緒三年(1877年),李用清擔任御史,正逢山西遭遇嚴重饑荒,巡撫曾國荃、欽差大臣閻敬銘奏調(diào)李用清襄辦賑務,他騎著一頭驢,僅隨一名仆人,兩年間不畏路途遙遠、嚴寒酷暑,走遍山西各府州縣。每到一地勘查災情,根據(jù)各地實際情況,深入調(diào)查災荒發(fā)生原因和朝廷募集的糧食轉(zhuǎn)運困難等問題,全部詳細登記在冊,寫成《大荒記》。他認為災荒始于山西大量種植罌粟,致使耕地面積銳減,糧食產(chǎn)量不足,糧價漸漲,故引發(fā)饑荒。李用清上書山西巡撫曾國荃,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災荒,必須禁種罌粟,種植糧食。曾國荃擔心山西剛遭遇荒年,禁煙效果緩慢,并且全國都未實行禁煙政策,只有山西禁煙,擔心招來怨言,所以李用清的禁煙主張未能實現(xiàn)。光緒五年(1879年),賑災結束后,曾國荃和閻敬銘向朝廷舉薦李用清,卻被李用清婉拒,說不忍以本省饑荒為升官之階。光緒十年(1884年),李用清任貴州巡撫。貴州當時大量種植罌粟,暢銷湘、鄂、贛、粵等省。罌粟種植收入是貴州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李用清深知罌粟不禁則良田變花田,百姓將無糧可食,良民皆變?yōu)闊熋?。于是,他一上任就提出“分區(qū)限年”的方法,即根據(jù)貴州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分階段、分區(qū)域地限制罌粟種植,以逐步減少鴉片的產(chǎn)量。平時,他親自巡視,鏟除煙苗。此外,他還鼓勵農(nóng)民種植其他經(jīng)濟作物,以替代罌粟種植。李用清的禁煙舉措觸動到了當?shù)睾兰澟c官員的利益,故而遭到排擠,最終被免去巡撫一職,另行任用。
晚清時期,廣西地區(qū)由于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經(jīng)常受到邊境安全威脅和內(nèi)部大量匪患問題的雙重壓力,嚴重影響了當?shù)刂伟埠桶傩盏纳?、財產(chǎn)安全。當時,李用清清廉正直的品行已受到不少朝中大臣的贊譽,廣西巡撫張樹聲對李用清也非常信任和器重,即以廣西邊防綦要、非李用清不能勝任為由,奏調(diào)李用清往襄其事。光緒五年(1879年),李用清被派往廣西。他根據(jù)廣西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土匪活動特點,在剿匪過程中,采取了嚴厲措施來打擊土匪活動,同時提高邊防將士的戰(zhàn)斗力,改善軍隊訓練方法,以此來徹底根除匪患。李用清親自指揮了多次重要的剿匪行動,減少了匪患對當?shù)匕傩盏牟涣加绊?,穩(wěn)定了當?shù)刂伟?。不久,張樹聲升任兩廣總督,又奏調(diào)他到廣東辦理海防厘金事務。李用清所到之處,開誠布公,杜絕貪污,以“內(nèi)修政治、外攘敵國”為根本。他因在廣西政績卓著,多次受到密折保舉。李用清在廣西的剿匪活動不僅展示出他優(yōu)秀的政治、軍事領導才能,也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他的軍事策略,也為后人研究晚清歷史和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案例。
光緒七年(1881年),李用清被任命為惠州知府。惠州社會秩序混亂,賭博、盜竊等案件頻發(fā),命案堆積。李用清上任后,小到百姓家庭糾紛,大到社會民事、刑事案件,無所不管。對于頻發(fā)的賭博、盜竊案件,他機智地采取了“嚴勒誅條,寬予新路,動以性情”的疏導方針,一面發(fā)布禁令,一面親自查訪核實案情,對罪行較輕者進行開導勸解,有悔改之意者釋放。遇到有冤情者,便會想盡辦法為其平反。一次,他遇到一起陳年冤案?!霸摰赜猩夏?、下某兩村。上某村居民獷,多為殺人越貨強盜;下某村則皆為安善良民?!钡慨斏夏炒灏l(fā)生命案時,官府衙役便用下某村村民歸案抵命。長此以往,官府一直按照慣例辦案。歷任地方官并非不知此案屬于冤案,只是他們擔心上某村村民鬧事,危及自身安全,所以不敢多管。李用清上任后,上某村又出一起命案,衙役照例到下某村抓人。李用清審理此案時,看到犯人是一個白面書生,一點沒有行兇作惡之人的模樣,一問即招供,更覺有異。李用清通過各種方法誘導,終于得到實情,并巧設妙計將涉案人員抓捕歸案,與案件無關人員得以釋放。不久后,惠州的盜賊銷聲匿跡,賭風平息,訴訟案件減少,地方趨于安定。此后,李用清得到了當?shù)匕傩盏膼鄞鳌?/p>
光緒九年(1883年),李用清在貴州從布政使到署理巡撫。因旱災多由雨水短缺、五谷不得耕種而造成,李用清根據(jù)以往賑災經(jīng)驗,在所任之處興修水利,修渠鑿井,灌溉農(nóng)田,以減少旱災的發(fā)生,增加糧食產(chǎn)量,并儲備糧食以備荒年。同時,他在財政上開源節(jié)流,禁止浪費庫銀,使得庫銀由年初的6萬兩增加到年底余存16萬兩。在擔任陜西布政使時,李用清拿出自己的俸祿補貼財政,希望以此整頓當?shù)毓賳T貪污腐敗的風氣。當時陜西官場賄賂成風,候補官員想得到實缺,需要用銀兩上下打點。有個候補知縣,已經(jīng)等了好幾年,花錢無數(shù)。李用清詢問他所花銀兩從何而來,他為了得到李用清的憐憫,說向多個親朋好友借貸。李用清知道他背有巨額銀債,一旦任用,肯定會搜刮百姓,所以最終沒有任用他。在任上,李用清嚴格禁止罌粟種植,改種植五谷。重視修建農(nóng)田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涇惠渠、渭惠渠等水利設施的修繕,不下數(shù)十處。他還組織三原縣百姓修龍渠,以增加灌溉面積,使千余畝農(nóng)田得灌溉之便,提高了三原縣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他要求各級官員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任職不到三年,便使陜西庫銀從30萬兩增至60余萬兩。因李用清嚴肅查處貪污案件、禁種罌粟,遭到了朝中權貴的彈劾。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月,朝廷調(diào)李用清回京,另有任用。
李用清雖身居高位,卻只穿舊布衣,不飲酒食肉。家中一切雜事,均為家人親自料理。家中耕地都是祖業(yè),當官后他沒有再置辦田產(chǎn)。除雇有幾位長工幫助種田外,別無傭人仆役。所住房屋是祖宅,總面積不超過半畝,庭院及臺階沒有砌一塊加工平整的石頭,屋頂不施脊獸。父親病逝,李用清親自扶柩返鄉(xiāng),不雇一車一馬;孝期滿,朝廷召用,他不坐轎、不騎馬,沒有隨從,一人背著一個鋪蓋卷,從老家步行到京城赴任。為官時,他常常出入京師,仍衣著簡樸。因他擔心外人當差作威作福,他的隨從人員大多為自己的侄子。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有一段描寫李用清的“儉”,雖有偏頗之處,卻可以佐證李用清平時清廉節(jié)儉的作風。他在文中寫道:“李用清,山西平定州昔陽縣人,乙丑翰林,文字拙陋,一無才能,惟耐苦,惡衣食,捷足善走,蓋生長僻縣,世為農(nóng)氓,本不知有人世甘美享受也?!笨梢姡钣们逶谏钪惺謨€樸,甚至到了不被當時部分朝中大臣理解的程度。后來,李用清被世人冠以“天下第一儉”的美譽。他的一生是對“清廉”二字的最好詮釋。
光緒十五年(1889年),李用清致仕回到太原,在晉陽書院這所當時山西最高學府擔任主講,從此開始了長達10年的講學生涯。他每天雞鳴起床,端端正正地坐到講席上,約凌晨4點就把學生召集到一起開始授課,十年間寒暑無缺。他的講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修身、讀書、為政等。李用清認為,身心修養(yǎng)是進德修業(yè)的基礎,明倫最要,反身求心;提倡為師之道,教人之方,注重教學方法和師生關系;主張為學要領,止學為己,強調(diào)修身立本,忠信博約;倡導存養(yǎng)省察,戒懼自警,書我合一,痛癢相關,并提出了具體的讀書之法;提出為政要領,治人頭緒,做官二要,教養(yǎng)以治,求才于德;強調(diào)身體力行,切己反求。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是強調(diào)道德教育和實用主義相結合,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章句之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與社會責任感。他經(jīng)常向?qū)W生講述自己的從政經(jīng)歷和見聞,引導學生關注民生疾苦,關注社會現(xiàn)實。他獎勤懲惰,嚴格要求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學生,趙戴文、張籟、狄樓海、賈莘田、徐一清、馮濟川、秦龍光、張杜蘭、胡瀛、李貴德、李建德等人,皆出自其門下。他的講學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轉(zhuǎn)變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并對當?shù)匚幕逃陌l(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他的治學格言、批語被弟子們整理《課士語錄》一書。這些語錄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學術思想,也成為后世學者研究的重要資料。
晚清時期,政治腐敗,綱紀廢弛,官場腐敗之風盛行。李用清卻在近30年的為官生涯中,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實可稱為一代廉吏?!肚迨犯濉吩u價李用清:“嚴于自治,勇于奉公?!痹谏轿髻c災時,他用自己的俸銀購買糧食分發(fā)給災民;在故鄉(xiāng)遭遇洪災時,他慷慨捐銀2萬兩,拯救災民于苦難之中;任貴州巡撫,他用自己的薪俸購買糧食6千石充實糧倉;擔任陜西布政使時,他用自己的俸祿充實糧倉,防備荒歉。
李用清在任時,廉潔奉公,捐己利民,整肅吏治,充實府庫。這樣的清官廉吏因不與權貴同流合污而兩次被貶,后只得稱病辭官,返鄉(xiāng)教書育人。李用清一生堅持自己的為官準則,為蒼生請命,為百姓謀福,真正做到了“以天下為己任”,因此被后人所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