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課上,我問同學們在寫作方面有什么困難,有多名同學提出選材難——“不知道寫什么”。
我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然大部分中學生每天由家到學校,生活日程單一,缺乏素材,但不能就此止步,而要思索,要尋找,要挖掘,讓自己那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深入到生活中去。因為素材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生活無非就是衣、食、住、行,俗一點兒有吃有喝,高雅一點兒有琴、棋、書、畫。范圍上從家、校、社會選擇,寫人終究離不開生、老、病、死,躲不過人情、世事。
俗語道:人靠衣裳馬靠鞍。衣著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個性、身份,甚至品質。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就是一篇寫“衣”的文章,寫了皇帝愛新裝、騙子做新裝、大臣看新裝、皇帝穿新裝、小孩揭新裝。雖然這件神奇華麗的新裝看不見摸不著,卻極好地揭露了皇帝不理朝政、昏庸無能,以及大小官吏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褒揚了無私無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爛漫的童心。再如孔乙己那“脫不下”的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就是一個窮酸秀才放不下架子又死要面子的形象代表。另外,《背影》中朱自清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以及作者自己的“皮大衣”“紫毛大衣”,都是寫“衣”的,且文中還提到祖母的離世和父親“惟膀子疼痛厲害”,這是寫人的“死”與“病”。還有《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長媽媽回家探親后“穿著新的藍布衫”也是寫“衣”的典型代表。同學們可以仿寫借鑒,從“衣”上選材,但要注意寫“衣”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側面凸顯其性格特征。
民以食為天。人吃五谷雜糧,每天也大多為“食”而輾轉奔波。俗話說:“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可見“吃”是相當重要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就是一篇寫端午節(jié)吃食的文章,“十二紅”之一的“高郵鴨蛋”,“一要挑淡青殼的……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逼真地寫出了鴨蛋的樣子;“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寫出了吃鴨蛋的興致。汪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昆明的雨》則由一幅“畫”開篇,寫了“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的“牛肝菌”、“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及“中看不中吃的雞油菌”。再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中寫:“魯迅先生很喜歡北方飯。還喜歡吃油炸的東西,喜歡吃硬的東西……”文中詳寫了一次“包餃子”時海嬰公子拿面餅捏“小船”“小雞”,略寫“做過韭菜合子,又做過荷葉餅”,后面還寫了吃魚丸的事,都與“食”有關。朱德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提到母親能把“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做得有滋有味。以上文章,作者都是從日常生活飲食入手,把文章寫得富有生活氣息。
記得有一篇習作,寫一位與媽媽吵架賭氣離家的孩子流浪街頭又冷又餓,面館老板的一碗面讓他感激涕零,他悔悟后急忙回家和媽媽認錯。另有朱徐萱同學寫的《早食》,把自己的早餐——一碗餛飩、幾個小籠包、一個茶葉蛋、一小杯甜豆?jié){寫入作文,文中活潑的語言、細致的描寫,讓讀者垂涎三尺,同時還宣傳了當?shù)氐拿?。這都是以“食”為內容、富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同學們,你們吃過什么樣的美食,或者滋味雖不美卻難忘的飯菜?是誰做的?怎么做的?……要注意寫清前因后果,注意細節(jié)刻畫。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房子是人生的大事,有人說“生活是以家為圓心的一場旅行”。且不說杜甫的“茅屋”、劉禹錫的“陋室”,只說一說李森祥的小說《臺階》。文中父親為造新屋砌新臺階,先寫“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后寫備料,蓋屋,再重點寫造臺階,父親為此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再如云南哀牢山梨花叢中的“小茅屋”,作者圍繞“茅屋的主人是誰”這一線索設置懸念,寫了打獵的瑤族老人和一群活潑可愛的哈尼族小姑娘。李樂薇寫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也是一篇典型的寫“住”的文章。這篇文章以小屋為中心,通過輻射式的筆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盡情地描繪著自己心愛的小屋及其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同學們,你們住在哪里?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住在這里?有什么故事?再想想,以后可能會住哪里?打開思想的閘門,從時間、空間上拓展出去,你就會有所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到“行”,我們首先會想到各種交通工具?!渡⒉健穼懸患宜目诘匠醮旱奶镆袄锷⒉降墓适?,用的是步行。先寫邀請母親一起散步,這是一個波折;再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以及小家伙的發(fā)現(xiàn),這是一處亮點;然后寫發(fā)生了分歧,這部分“我”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細節(jié);最后寫母親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表現(xiàn)了母慈子孝、尊老愛幼的主題?!独贤酢芬晃睦?,主人公老王腳蹬一輛破三輪車,作者一家不嫌破舊,經(jīng)常照顧老王的生意,多次坐他的“三輪車”,老王還送給作者寶貴的“吃”的東西——香油和雞蛋?!侗秤啊分懈赣H送“我”到車站,關于“行”寫的是“坐火車”,并且還重點寫了父親翻過鐵道給“我”買難忘的“橘子”,這又是上面談到的“食”的部分。可見,“衣、食、住、行”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交融,不可割裂。再如老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主人公祥子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然后拉車謀生。其實祥子的“行”靠的是健壯的腿腳,車是供客人坐的。我校夏云華、胡美康老師都寫過《車輪滾滾》,他們都是從“行”的角度寫了由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轎車的變化,表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和自己幸福的生活。同學們可以寫自己的出行,是騎自行車,還是坐汽車……你們選擇這種交通方式去干什么?
同學們,“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不用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可選擇一個重點,以此為線,由此及彼,拓展開去;以事為主,從一而多,串聯(lián)起來。大家在確定好寫作方向后,在某一主題思想的統(tǒng)率下,再點綴些花、草、樹、木,融入點兒風、花、雪、月,引用些詩詞名言,作文一定會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