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糤,也稱為米花,是玉林人過年必備的年貨。小時候,每到過年前,奶奶都會買糯米,做白糤。那一次,奶奶又買了很多糯米?!巴?!奶奶,您是要做白糤嗎?”我問,“可以多做點嗎?”一想到美味的白糤,我不禁口水直流?!爱斎豢梢岳??!蹦棠棠笾业谋亲有χf,“不過,你得幫忙做喲。”
奶奶把糯米倒進一個裝滿清水的盆里浸泡了一夜,第二天把糯米鋪開晾干,再倒進木桶里,上灶臺蒸。我在灶臺前被煙嗆得直咳嗽,一邊手忙腳亂地往灶臺里添柴,一邊問奶奶:“為什么不用煤氣來蒸糯米呢?用煤氣不僅省時省力,還不會有那么大的煙。”奶奶說:“用柴火蒸的糯米才好吃,有獨特的香味。”大約兩個小時后,糯米蒸好了。爺爺把一桶糯米搬到院子中央的桌子上,準備和奶奶一起壓模。奶奶負責將糯米攤進模具里壓,爺爺負責脫模。只見爺爺拿著模具快速往竹寮上敲,然后慢慢地一邊拉一邊脫模,直至糯米完全脫落,這樣壓模才算完成。我看了老半天,央求爺爺奶奶給我一個壓模的機會,但嘗試做了幾次,都失敗了,只好重新回到打下手的崗位。
接下來要把白糤徹底晾干,才可以油炸。每天太陽出來后,我都會第一時間把白糤拿出去曬,到了日落時分又趕緊把白糤搬回屋里。好不容易白糤曬得硬邦邦的了,奶奶卻說還要用糖水浸泡白糤,再重新曬干,才能油炸。泡過糖水的白糤散發(fā)出濃濃的姜糖味,引來許多蜜蜂,我每次收曬白糤都得格外小心,以免被蜇。
終于可以油炸白糤了。我和小伙伴圍坐在灶臺邊上,看奶奶把白糤放進沸騰的油鍋里,不停地翻來翻去。白糤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漲得巨大,變得雪白。在油炸過程中,要是有碎裂的小塊白糤,奶奶就會拿出來分給我們吃。我們迫不及待地把白糤塞進嘴里,急得奶奶不停地叮囑:“小心燙嘴!等涼了再吃?!?/p>
現(xiàn)在,我已隨父母搬回城里住五年了,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很多年都不做白糤了。又快過年了,最近我常常想起和爺爺奶奶一起做白糤的日子。今年,我和父母商量后決定,一起回老家過年,做白糤!
(指導老師 黎紫藤)
【點評】蘇心怡同學描寫了童年時與爺爺奶奶一起制作白 的溫馨回憶,文中對制作白 的過程描述得非常詳細,全文結構清晰,層層遞進,是一篇充滿溫情的文章。文中運用視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描寫,如“白 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漲得巨大,變得雪白”“散發(fā)出濃濃的姜糖味”等,把做白 的過程寫得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