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貞觀政要》是記述唐太宗君臣探尋致治之道言論的經(jīng)典著作。學術(shù)界對《貞觀政要》的研究,可概括為文獻考辨、政治解讀和思想闡釋三種視角。有關(guān)成書時間、史料來源、體例特色、版本流傳等文獻考辨,是《貞觀政要》研究的基礎(chǔ)。政治解讀視角下,學者關(guān)注《貞觀政要》文本與現(xiàn)實政治之間的復雜關(guān)聯(lián)。思想闡釋的視角,注重對《貞觀政要》所蘊含的仁政、君德、法治等思想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礎(chǔ)上,學術(shù)界應(yīng)轉(zhuǎn)向“文本學”的理論思考,走向“外史”的研究路徑,并注重比較分析的視野,以此深化對《貞觀政要》及相關(guān)問題的理解。
[關(guān)鍵詞]《貞觀政要》;文獻考辨;政治解讀;思想闡釋
[中圖分類號]K 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25)01-0126-11
[DOI]10.16783/j.cnki.nwnus.2025.01.014
《貞觀政要》是唐代吳兢編纂記錄唐太宗君臣探尋致治之道言論的史著,是研究儒家仁政思想與治國理念的經(jīng)典文獻。學術(shù)界對《貞觀政要》的研究已取得豐碩的成果。本文從文獻考辨、政治解讀和思想闡釋三個視角入手,對《貞觀政要》的既有研究成果予以梳理,以期在此基礎(chǔ)上尋求新的研究方向。
一、文獻考辨
文獻考辨是《貞觀政要》研究的基礎(chǔ)?!敦懹^政要》什么時間成書?《貞觀政要》史料源自何處?該書的體例有何特色?有哪些版本?其民族語言譯本的情況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是文獻考辨視角下研究《貞觀政要》的主要內(nèi)容。
從文獻考辨入手的研究,首推謝保成《貞觀政要集?!罚@是《貞觀政要》文獻整理的集大成之作。《貞觀政要集?!芬悦骱槲涓缜谟刑每緸榈妆?,以日本現(xiàn)存鈔本建治本、海內(nèi)外通行戈直集論本明成化刊本為主進行??薄?sup>①謝保成對比了《貞觀政要》不同版本文字之間的差異,并對其結(jié)構(gòu)內(nèi)容、進奏時間、版本流傳等進行論述。②作者還整理了宋元明清時期對《貞觀政要》的著錄及題跋,并梳理日本現(xiàn)存鈔本著錄的情況。③學者的白話文譯注,如裴汝誠《貞觀政要譯注》④、駢宇騫譯注《貞觀政要》⑤、王娟《貞觀政要譯注》⑥、韓昇與王艷《貞觀政要新繹》⑦等,同樣建立在細致的文獻考辨基礎(chǔ)之上。
對《貞觀政要》成書時間的研究起步早,分歧較大?!敦懹^政要》未記載明確的成書和進奏時間,引發(fā)了古今學者的爭論。南宋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質(zhì)疑“《館閣書目》云‘神龍中所進,當考’”,對神龍年間(705-707)進呈《貞觀政要》的說法持懷疑態(tài)度。⑧王應(yīng)麟《玉?!芬罁?jù)《貞觀政要》序文中安陽公源乾曜、河東公張嘉貞的封爵時間,推斷該書“上于開元八年、九年”⑨。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蓋出其(吳兢)耄年之筆”,推斷其成書于開元、天寶之際。{10}
當代學者主要圍繞“兩次進書說”和“開元之際成書、進書說”展開討論。
先看“兩次進書說”的討論。20世紀50-70年代,日本學者原田種成系統(tǒng)梳理日本現(xiàn)存《貞觀政要》諸種版本,提出“兩次進書說”的觀點。他認為吳兢首次進奏《貞觀政要》的時間在景龍三年(709),但未引起中宗的重視,直至開元十七年(729)再次向玄宗進呈。{11}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中稱,《貞觀政要》有景龍三年正月上書、開元年間重修序文進上兩次進呈。{12}牛致功、雷紹鋒的研究也贊成“兩次進書說”的觀點。{13}
再看有關(guān)“開元之際成書、進書說”的討論。吳楓繼承王應(yīng)麟《玉?!分械挠^點,通過對吳兢個人履歷分析,推斷《貞觀政要》為神龍元年至開元九年(705-721)作者在史館任職時所撰。{14}瞿林東分析吳兢《上貞觀政要表》時的政治背景,認為《貞觀政要》成書時間在開元十七年(729),定稿和進呈時間在開元、天寶之際。{15}謝保成《再論〈貞觀政要〉的成書問題——日本學者原田種成的“兩次進書說”難以成立》等研究,考證《貞觀政要》基本成書時間在開元十三年(725)。他根據(jù)吳兢《上貞觀政要表》署“詣明福門(位于洛陽)奉表以聞”與《貞觀政要序》中“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陽公”等記載,確定吳兢進奏該書的時間在開元十七年(726)七、八月間或稍后。{16}李萬生先后發(fā)表多篇論文討論《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其中《論〈貞觀政要〉的進奏時間》根據(jù)吳兢所題“衛(wèi)尉少卿兼修國史”職名的時段,并結(jié)合唐玄宗與吳兢同在東都明福門的時間,推論該書進奏時間在開元十年(722)十月之前。{17}可以看到,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問題,雖經(jīng)幾代學人往復辨駁,仍未有一致的結(jié)論,相關(guān)原始史料記載的闕失,是重要原因所在。
《貞觀政要》的史料來源是學者關(guān)注的重要議題。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稱,“斯太宗實錄之分類節(jié)要本,即吳兢貞觀政要一書所以成為古今之要籍也”{18},認為《貞觀政要》是從唐代《太宗實錄》節(jié)選而來。李萬生通過對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中《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材料的對照分析,認為《貞觀政要》直接改編自李延壽《太宗政典》,《太宗實錄》是吳兢在編纂中的參考資料。{19}在討論史料來源的同時,學者還對吳兢職名、《貞觀政要》史事編年等訛誤予以辨析訂正。{20}
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體例特色,學者有不同的解讀。瞿林東、莊昭認為《貞觀政要》是一部按專題論述的關(guān)于唐太宗君臣討論治國施政的政治史。{21}黃永年、何忠禮將《貞觀政要》歸為雜史類的史書。{22}吳楓、許強認為《貞觀政要》開創(chuàng)了按專題編纂文獻的新體例,是理解貞觀時期政治文化的政論性歷史文獻。{23}還有學者將《貞觀政要》籠統(tǒng)稱為政治教科書。{24}有關(guān)《貞觀政要》體例對后世史書編纂的影響,王德毅、鄧小南、他維宏認為,宋代編纂《寶訓》《圣政》受到《貞觀政要》體例的影響,延續(xù)了吳兢借明君良臣的“祖宗故事”樹立典范以供后世君臣取法的思想。{25}牛潤珍等《〈貞觀政要〉的特色與影響》認為,唐宋時期的史著如《開元政要》《乾興真宗政要》《君臣政要》等,借鑒了《貞觀政要》的體例。{26}王盼盼《論〈貞觀政要〉的傳播和對史書編纂的影響》,認為唐至清代《寶訓》《圣政》《圣訓》《圣典》類史書有對《貞觀政要》體例的效仿。{27}
《貞觀政要》的版本是研究者關(guān)注的重要問題。彭忠德《〈貞觀政要〉的版本和佚文》
從“中、日、韓所傳各種版本”“今傳通行本之外的佚文”兩個方面,討論《貞觀政要》的中外版本情況,指出
各版本間存在分類與條目順序、條目下文字不同的差異。{28}對《貞觀政要》國內(nèi)版本研究有較多的成果。羅偉國、胡平編《古籍版本題記索引》梳理了《貞觀政要》在國內(nèi)流傳的16種版本,包含宋刊本、元刊本、明刊本、明成化刊本等。{29}謝保成認為,《貞觀政要》國內(nèi)版本有三個流傳系統(tǒng):一是晚唐至宋元時期的各類“舊本”,二是元人戈直“會萃眾本,參與考訂”的集論本,三為明代洪武年間宋濂增加《上貞觀政要表》并為之作序的版本。{30}謝保成的研究稱,《貞觀政要》最具代表性的元明刻本為日藏元刻本、宋濂作序本和戈直集論本,其中日藏元刻本與戈直集論本的特點體現(xiàn)在篇章內(nèi)容上各有增刪,宋濂作序本以文中保存有《上貞觀政要表》為顯著特征。{31}謝保成還認為,《貞觀政要》眾多版本中,并不存在所謂“真本”“定本”問題。{32}蘇曉君、石光明通過雕版特征、卷首鈐印與書后題記等,認為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汲古閣原藏《貞觀政要》為元刻本。{33}崔曉莉稱,明代內(nèi)府曾兩次刊刻《貞觀政要》,一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的庚戌王氏勤有堂刊本,另一為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刊印本。{34}學者對《貞觀政要》歷代重要版本的細致抉發(fā),使該書國內(nèi)版本流傳情況漸趨清晰。
《貞觀政要》域外版本的傳布情況,引起學者的重視。原田種成是日本學界研究《貞觀政要》的代表人物。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先后發(fā)表《貞觀政要傳承年表》《貞觀政要の研究》《舊抄本貞觀政要考》等,對《貞觀政要》流傳到日本的歷史、版本異同等進行深入探討。{35}在其代表作《貞觀政要定本》中,原田種成
參考《貞觀政要》的版本有35種,他以日藏建治本為底本,參考南家本、菅家本、江家本、寫字臺本等鈔本進行??保@是研究日藏本《貞觀政要》最為重要的成果。{36}池田溫《〈貞觀政要〉之日本流傳與其影響》分析了《貞觀政要》古寫本代表即建治本各卷的傳抄脈絡(luò),并梳理了自德川家康開版至《貞觀政要定本》出版300年間日藏《貞觀政要》刊本的流傳情況。{37}
國內(nèi)學者也關(guān)注到《貞觀政要》域外版本的傳布情況。謝保成認為,日藏《貞觀政要》有三大鈔本系統(tǒng):一為南家本系統(tǒng),即建治元年(1275)留存至今的最古寫本,二為菅家本系統(tǒng),即文德天皇(827-858)時期傳入的版本,三為異本系統(tǒng),包含寫字臺本、藤波家藏本等。作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版本系統(tǒng)下鈔本眾多,且存在篇章分合、排序不同等差異。{38}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雜史類”中,將日藏《貞觀政要》的7個善本進行著錄。{39}袁昆侖《〈貞觀政要〉在高麗和朝鮮王朝的政治影響》指出,在高麗睿宗、朝鮮世宗等時期先后注解《貞觀政要》,其中朝鮮世祖時參考戈直本注解的“乙亥字”本具有代表性。{40}上述研究將《貞觀政要》域外版本的傳播脈絡(luò)逐漸予以廓清。
隨著新出土文獻的發(fā)掘,學者對《貞觀政要》的西夏文等版本做了細致的考證。
關(guān)于俄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的研究,集中在對《貞觀政要》譯名、版本的考證方面。上世紀30年代,俄國學者
聶歷山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西夏文專號上刊登
《蘇俄研究院亞洲博物館藏西夏文書籍目錄》
首次提及俄藏西夏文《貞觀政要》,惜未展開深入討論。{41}60年代,戈爾芭切娃與克恰諾夫依據(jù)西夏文《貞觀政要》留存殘葉的中縫書名簡稱,將該書定名為《貞觀要文》。{42}史金波根據(jù)殘葉卷首尾西夏文題字,指出西夏文《貞觀政要》的書名應(yīng)譯為《德事要文》。{43}聶鴻音結(jié)合西夏譯者的翻譯慣例和《契丹國志》的記載,認為西夏文《貞觀政要》應(yīng)譯作《貞觀事要》。{44}克恰諾夫?qū)μ乒盘刈g本《貞觀政要》留存的5頁殘稿進行考證,判斷其是《貞觀政要》卷4與卷5的殘卷。{45}
關(guān)于英藏西夏文《貞觀政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譯文殘片整理和與漢文差異對照分析兩方面。王榮飛對英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殘葉進行考釋,指出與漢文相比西夏文譯本在內(nèi)容上有刪減,在翻譯上呈現(xiàn)出通俗化的特征。{46}王榮飛圍繞俄、英兩國所藏西夏文《貞觀政要》內(nèi)容、版本形制對比,認為二者屬同一版本。他還分析了英藏本與漢文《貞觀政要》在內(nèi)容敘述、篇章次序等方面的異同。{47}閻成紅譯注了西夏文《貞觀政要》的殘卷內(nèi)容,總結(jié)其省略性、解釋性、雜糅簡化的翻譯特點,認為西夏譯者采取了與傳統(tǒng)逐字對譯方法不同的意譯方法。{48}梁麗莎通過與漢文《貞觀政要》內(nèi)容對照,判定英藏西夏文Or.12380-542號殘片出自《貞觀政要·政體第二》。{49}
總體看來,學者從文獻考辨視角對《貞觀政要》的討論,大致厘清其成書情況、史料來源、體例特色、版本流傳等。這些成果奠定了《貞觀政要》深入研究的基礎(chǔ)。
二、 政治解讀
在《貞觀政要》的研究中,需要將此文獻與王朝政治施為聯(lián)動起來進行觀察?!敦懹^政要》的編纂初衷是什么?《貞觀政要》對后世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何種影響?歷代君臣怎樣利用《貞觀政要》解決王朝治理中的具體問題?學者圍繞《貞觀政要》與現(xiàn)實政治的互動關(guān)系,較多關(guān)注該書對王朝政治產(chǎn)生的影響,我們將此稱為政治解讀的視角。
吳兢編撰《貞觀政要》與王朝政治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許道勛、白壽彝和瞿林東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唐玄宗時期“德消政易”的社會風氣,是吳兢編纂《貞觀政要》以規(guī)勸統(tǒng)治者的現(xiàn)實因素。{50}韓昇、王艷在《貞觀政要新繹》中稱,吳兢認識到現(xiàn)實統(tǒng)治中潛藏的社會矛盾,通過利用唐太宗“祖訓”,以“貞觀之治”為標尺來編纂《貞觀政要》,期望引導唐玄宗糾正政治偏差。{51}桂羅敏指出,唐玄宗不滿吳兢借太宗君臣事跡貶低當朝政治的做法,導致《貞觀政要》問世后在一段時期內(nèi)遭受冷遇的境地。{52}對吳兢編纂《貞觀政要》初衷等的分析,從側(cè)面反映出玄宗朝的政治隱境。
學者圍繞《貞觀政要》的內(nèi)容與篇章布局,深入討論吳兢的政治思想與理念。倉修良、滕建明、吳宗國等研究指出,吳兢編撰《貞觀政要》時以《君道》開始,以《慎終》終篇,體現(xiàn)出作者以獨到的篇章布局闡發(fā)其政治思想的用意。{53}施丁稱,吳兢《貞觀政要》各篇章的名稱,突出強調(diào)對統(tǒng)治者戒驕戒奢、任賢納諫、恭儉愛民、慎終為始、以史為鑒的政治要求,這是促成盛世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54}梁紅仙認為《貞觀政要》在謀篇布局上以君道、政體為開端,依次為任賢、擇官、忠義、儉約、務(wù)農(nóng)、刑法、征伐,最后歸于慎終,這一獨具匠心的結(jié)構(gòu)體系,隱含著遵循貞觀之政的政治策略可致太平的內(nèi)在邏輯。{55}上述研究對《貞觀政要》作出了富有新意的解讀。
《貞觀政要》對唐之后王朝的政治施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貞觀政要》,就是要從中汲取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以服務(wù)于王朝的統(tǒng)治。牛潤珍等認為,歷代統(tǒng)治者主動學習仿效唐太宗勵精圖治的精神,并從《貞觀政要》中獲得有益的政治經(jīng)驗。{56}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指出,對“貞觀之治”的追懷,促使宋朝統(tǒng)治者吸取《貞觀政要》中唐太宗君臣施政的經(jīng)驗。{57}周峰《〈貞觀政要〉在遼、西夏、金、元四朝》稱,《貞觀政要》被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主動翻譯成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和八思巴蒙古文等,以便少數(shù)民族王朝學習和借鑒唐朝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58}瞿林東認為,晚唐、遼、金、元時期統(tǒng)治者對“貞觀之治”的向往,促使他們從《貞觀政要》中挖掘貞觀盛世形成的政治因素,這是該書為歷代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的根本原因。{59}吳鳳霞的研究指出,歷代君臣對《貞觀政要》的研讀與傳揚,影響到時人的政治觀念和施政實踐,具體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將其中的治國經(jīng)驗吸收并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政策,進而助推政治秩序的完善。{60}通過分析唐之后諸王朝對《貞觀政要》借鑒和利用的情況,反映出這一經(jīng)典著作在實際政治運行中的作用。
《貞觀政要》對東亞諸國的政治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池田溫《〈貞觀政要〉之日本流傳與其影響》指出,《貞觀政要》在天皇、貴族等執(zhí)政者間廣受尊崇,日本第五十六代清和天皇甚至將國號改為“貞觀”,這體現(xiàn)出有意模仿唐朝“貞觀之治”之用意。{37}雷紹鋒認為,《貞觀政要》為日本和韓國不同時代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可資參照的經(jīng)驗。{61}這些研究反映出東亞諸政權(quán)對《貞觀政要》政治理念的借鑒和吸收。
帝王經(jīng)筵中的《貞觀政要》是政治解讀視角下學者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端膸烊珪偰刻嵋穼Α敦懹^政要》評價道:“太宗為一代令辟,其良法善政,嘉言微行,臚具是編,洵足以資法鑒。前代經(jīng)筵進講,每多及之”{62},揭明在歷代經(jīng)筵中頻繁宣講《貞觀政要》“以資法鑒”的意義。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范的論辯》認為,唐宋時期“貞觀之治”所代表的內(nèi)涵從李唐政權(quán)的祖宗典故轉(zhuǎn)化為超越堯舜之政的治國典范,故自唐末五代起,統(tǒng)治者基于對唐太宗君臣的師法與效仿,《貞觀政要》開始在公開場合宣講。{63}張帆、朱瑞熙、鄒賀的研究表明,《貞觀政要》在宋朝經(jīng)筵中的影響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該書是經(jīng)筵講史的重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以本朝祖宗政事典故為內(nèi)容的經(jīng)筵教材如《寶訓》《圣政》《帝學》等參照了《貞觀政要》的編修體例。{64}鄒賀、陳峰《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制度沿革考論》稱,遼朝雖沒有制度性的經(jīng)筵講習,但遼圣宗對唐太宗貞觀盛世心向往之,因此《貞觀政要》成為其御前學習的必備教材。{65}王耘《金代經(jīng)筵述略》認為,《貞觀政要》自金熙宗始就是帝王經(jīng)筵講讀的重要書籍,以滿足金朝統(tǒng)治者了解中原儒家文化的需求。{66}王風雷、張帆的研究指出,元仁宗時《貞觀政要》是經(jīng)筵講讀的固定教材,展現(xiàn)出元朝君臣主動學習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情景。{67}楊業(yè)進、張英聘、崔曉莉等學者的研究稱,《貞觀政要》在明代皇室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從中汲取治國安民的政治經(jīng)驗。{68}朱鴻林《高拱與明穆宗的經(jīng)筵講讀初探》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拱反思前代經(jīng)筵主講四書五經(jīng)缺乏實用性之弊,于明穆宗即位初期選進《貞觀政要》作為重要的經(jīng)筵教材,以使統(tǒng)治者從中得到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啟迪。{69}包詩卿、朱鴻林注意到明神宗時有罷講《貞觀政要》的現(xiàn)象,惜未深究其緣由。{70}解揚《訴諸祖制的時代共識:〈貞觀政要〉與明代經(jīng)筵》,通過梳理明神宗經(jīng)筵中《貞觀政要》的進講、罷講及大臣的因應(yīng)之策,認為《貞觀政要》是明代士人規(guī)勸君主和解決朝政問題的政治“工具”。{71}顏丙震認為,清朝皇帝仰慕唐太宗“貞觀之治”的盛世場景,《貞觀政要》由此成為宮廷經(jīng)筵日講的重要書籍。{72}通過以上梳理,展現(xiàn)出唐宋遼金元至明清時期《貞觀政要》在經(jīng)筵中的講讀情形及政治意義。
《貞觀政要》也進入東亞王朝帝王的經(jīng)筵之中。池田溫稱,日本一條天皇時期已形成皇室侍讀向天皇進講《貞觀政要》的傳統(tǒng),《菅儒侍讀年譜》就記載了一條天皇之后歷代天皇講讀《貞觀政要》的具體情形。{37}袁昆侖《〈貞觀政要〉在高麗和朝鮮王朝的政治影響》的研究表明,《貞觀政要》在高麗王朝帝王經(jīng)筵中的作用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朝鮮英祖和正祖時期經(jīng)筵進講的重要史籍,君主將《貞觀政要》中習得的“聽言”“納諫”等觀念付諸實踐,二是經(jīng)筵官在講解過程借助《貞觀政要》中臣僚直言等事跡,直面評析現(xiàn)實政治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影響到朝政的運行。{40}
學者對《貞觀政要》蘊含的政治智慧的解讀,對當下社會治理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雷家驥《中國夢的古代范例:〈貞觀政要〉》《〈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指出,《貞觀政要》是中國傳統(tǒng)論政的經(jīng)典著作,唐太宗君臣圍繞求諫納諫、制度建立、戰(zhàn)爭國防等治國理論的探討,是當下國家治理可資借鑒的范例。{73}還有學者認為,《貞觀政要》中禮法并用的政治思想、四夷一家的民族政策、任賢使能的人才戰(zhàn)略等,對當下國家治理仍具借鑒意義;在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shè)方面,可借鑒《貞觀政要》中“擇官”“任賢”中的內(nèi)容;治國強國戰(zhàn)略中回看《貞觀政要》“君道篇”“安邊篇”等,可以獲得正確處理國家與人民、國家與人才關(guān)系等啟示。{74}我們看到,《貞觀政要》從帝王經(jīng)筵走進當下政府治理、企業(yè)管理之中,其與現(xiàn)實政治的復雜關(guān)聯(lián)得到充分地展現(xiàn)。
要之,政治解讀視角下,學者聚焦《貞觀政要》成書與現(xiàn)實政治間的關(guān)系,分析該書對后世政權(quán)的影響,以及探討其對當下社會治理的借鑒意義等,極大地擴寬了我們的觀察視野。
三、 思想闡釋
學術(shù)界也將《貞觀政要》視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對象。那么,《貞觀政要》蘊含著哪些思想文化內(nèi)涵?《貞觀政要》中的諸種思想如何通過具體實踐得以體現(xiàn)?作為政治治理的經(jīng)典文本,揭示和闡釋其中包含的思想,成為《貞觀政要》研究的重要視角。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貞觀政要》中的儒家“仁政”思想,受到學者的關(guān)注。所謂“仁政”,是指儒家以“仁”為核心內(nèi)容,以“民”為實踐主體的思想。莊昭《吳兢的史學著述與思想初探》指出,《貞觀政要》中唐太宗君臣的嘉謀善行,凸顯出以“仁政”為中心的施政特色。{75}圍繞唐太宗君臣的“仁政”思想,楊蔭樓、李燕捷、段塔麗、丁柏傳、劉歆立、牛潤珍等學者的研究表明,《貞觀政要》中唐太宗君臣無處不在的“民足君足”、“民水君舟”等儒家仁政理論,貫穿了“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國以民為本”的重要思想。{76}孟憲實《〈貞觀政要〉的人本思想》指出,《貞觀政要》中“以人為本”的仁政思想,滲透在政策、制度、法律制定等層面,是唐太宗君臣治國的主導理念。{77}陳叢蘭《人性、人格和人文:〈貞觀政要〉官德生成的三重倫理向度》認為,《貞觀政要》中直諫、廉潔等官德內(nèi)容,包含人性、人格和人文三重倫理向度,展現(xiàn)了儒學以“仁”為核心的政治思想。{78}蔡阿聰總結(jié)《貞觀政要》蘊含的“君民一體”“君臣一體”等思想,認為這是唐太宗遵行儒家“仁政禮治”施政理念的體現(xiàn)。{79}劉志強《唐代文明發(fā)生論——以〈貞觀政要〉為中心》指出,《貞觀政要》中“恭寬信敏惠”的治國理念,顯示出唐太宗君臣“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80}魏明孔從賑災(zāi)決策入手的討論認為,唐太宗君臣救災(zāi)、防災(zāi)策略中的民本思想,在《貞觀政要》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81}學者對《貞觀政要》以民本為核心的“仁政”思想的闡釋,抓住了這一經(jīng)典著作中唐太宗君臣政治思想的精髓。
第二, 《貞觀政要》中蘊含的君德思想是學者討論的重要話題?!熬隆奔淳鞯牡赖滦摒B(yǎng),包括君主道德品質(zhì)、行為規(guī)范等內(nèi)容。肖群忠《中西君德思想之差異——〈貞觀政要〉與〈君王論〉的比較研究》將《貞觀政要》同意大利的《君王論》對比,認為《貞觀政要》不同于《君王論》重君術(shù)的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為重君德的理想主義。{82}王記錄、劉饒《內(nèi)圣外王的期盼:中國古代君德論及其特征》認為,《貞觀政要》中的議政內(nèi)容,如君道政體、君臣作風、君民關(guān)系等,處處體現(xiàn)出唐太宗的君德修養(yǎng)。{83}張國剛指出,吳兢《貞觀政要》中以“克己”為重心,闡述唐太宗自我約束、善賢納諫君德之道。{84}謝保成認為《貞觀政要》中先存百姓、進用賢能等思想,是唐太宗君德思想的首要內(nèi)容。{85}唐太宗的君德思想還體現(xiàn)在其對臣下的納諫之中。彭忠德稱《貞觀政要》全書中貫穿“諫能安國”的理念,是唐太宗君德思想的重要內(nèi)涵。{86}蔡茂、周曉莉認為,《貞觀政要》中包含了唐太宗鼓勵臣下直諫的德治思想,這是促成貞觀盛世的重要原因。{87}《貞觀政要》中唐太宗君德思想的當代價值,也引發(fā)了學者的討論。日本學者山本七平、增島俊之認為,《貞觀政要》中蘊含的兼聽、自制、仁孝等君德理念,對當代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88}
第三, 《貞觀政要》中唐太宗君臣的法治思想,也為學者所關(guān)注。王立民《〈貞觀政要〉的法律思想》稱,《貞觀政要》包含唐初統(tǒng)治集團的法律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禮法并用、慎刑、少敕等方面。{89}王立民《唐律與〈貞觀政要〉的吏治——一個以吏治為結(jié)合點的視角》認為,唐律規(guī)定與《貞觀政要》的內(nèi)容具有互補性,具體表現(xiàn)為《貞觀政要》中的吏治思想與唐律的吏治內(nèi)容互為支撐。{90}崔永東《〈貞觀政要〉中的司法思想》指出,《貞觀政要》中的司法思想,包括對官員“公平正直”的要求、“寬平恤刑”的慎重態(tài)度與“治安刑措”的價值追求等,呈現(xiàn)了唐太宗君臣以“仁義”為核心的法治精神。{91}景風華《“賢人政治”下的法律之治——以〈貞觀政要〉中的國家治理觀為中心》認為,“賢人政治”是《貞觀政要》法治思想的邏輯起點,要求君主心存百姓、揀擇賢臣、去除苛法,以此達成禮與刑、人與法的平衡關(guān)系。{92}如上研究,多維揭示了《貞觀政要》中法治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
第四, 《貞觀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思想也是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林志華《淺評〈貞觀政要〉中的“居安思?!彼枷搿分赋觯熬影菜嘉!笔秦灤敦懹^政要》的指導思想,吳兢期望通過唐太宗君臣事跡,喚起玄宗居安思危的執(zhí)政心態(tài)。{93}李萬生、蔡阿聰、符懋濂、羅永生的研究表明,貞觀時期的治國理念如君民一體說、刑罰寬簡論、以柔撫邊策等,都隱含著唐太宗君臣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識。{94}王治平《〈貞觀政要〉史學思想研究——以“三鏡說”為中心之探討》指出,代表自我反思意志的“銅鏡”、以古喻今啟示思想的“古鏡”、以古諷今批判價值觀的“人鏡”,共同形成《貞觀政要》“以史為鑒”“居安思?!钡挠^念,這是吳兢編撰《貞觀政要》的核心思想。{95}張文珍《〈貞觀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意識》認為,《貞觀政要》最后一章為“慎終”,即是提醒統(tǒng)治者為政要居安思危、慎始慎終。{96}聚焦于“居安思?!边@一中心,深化了我們對《貞觀政要》思想內(nèi)涵的闡釋。
第五, 在思想闡釋視角下,學者將《貞觀政要》的觀察擴展到太宗君臣的民族思想、軍事思想、音樂思想、變革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葉自成認為,《貞觀政要》中《議征伐》《議安邊》等內(nèi)容,反映出唐太宗以平等之心對待周邊民族政權(quán)的思想。{97}黃中福認為,《貞觀政要》展現(xiàn)出唐太宗時期重視選兵、提高待遇、做好保障、苦練本領(lǐng)的治軍之策。{98}陳四海稱,《貞觀政要·論禮樂》體現(xiàn)出唐太宗“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的音樂思想,反映出貞觀君臣反對沉溺聲樂而荒廢朝政的政治態(tài)度。{99}牛致功指出,《貞觀政要》中唐太宗的變革思想,體現(xiàn)為緩和并調(diào)整君民、君臣和民族等關(guān)系方面,促使從政局混亂的局面轉(zhuǎn)變?yōu)樘绞⑹馈100}謝貴安、牛潤珍等認為,《貞觀政要》將太宗的德政和君德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規(guī)范人主、人臣、皇室子弟行為的準則,隱含著“懲惡勸善”的教育思想。{101}以上研究體現(xiàn)出學者對《貞觀政要》思想的新解讀。
如上所述,學者圍繞《貞觀政要》中的仁政、君德、法治、居安思危等思想展開深入的討論,并將之擴展到對其中蘊含的民族、軍事、音樂、變革以及教育思想的探討之中,對《貞觀政要》思想內(nèi)涵的挖掘日漸深入細致。
四、反思與展望
通過以上梳理可見,學術(shù)界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文獻考辨、政治解讀和思想闡釋等,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文獻考辨的視角下,學者重點關(guān)注《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史料來源、體例特色、版本流傳等情況,其研究方法主要以史料整理與考證為主。政治解讀的視角下,側(cè)重揭示《貞觀政要》與王朝現(xiàn)實政治施為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思想闡釋的視角下,注重對《貞觀政要》中蘊含的仁政、君德、法治等思想進行分析。隨著觀察視角的多元化,學術(shù)界對《貞觀政要》的認識逐漸走向深入。反思既有的研究,《貞觀政要》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新的拓展空間。
一是轉(zhuǎn)向“文本學”的理論思考。文本學是一種對經(jīng)典文獻解讀的新方法。與傳統(tǒng)的文獻學和考據(jù)學不同之處在于,這一方法強調(diào)在閱讀文本時,把文本帶入特定的歷史時空語境之中,關(guān)注其生產(chǎn)、流傳與改編等過程。受此方法的啟發(fā),我們在研究中就要將《貞觀政要》視為承載唐太宗君臣思想的特殊“文本”,分析其生成、傳播、接受的演變過程,進而說明這一文本經(jīng)典化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
將《貞觀政要》置放在一個更為復雜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中來考察,我們的問題是:《貞觀政要》產(chǎn)生的特殊政治場景是什么?歷朝君臣如何接受和宣揚《貞觀政要》中蘊含的思想?后世統(tǒng)治者如何站在鑒古知今的立場來提煉和總結(jié)《貞觀政要》的意義?《貞觀政要》從漢文轉(zhuǎn)譯為契丹文、西夏文等,對周邊民族政權(quán)產(chǎn)生哪些影響?《貞觀政要》從中國向東亞世界的“文本旅行”中,在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gòu)建中扮演何種角色?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誠然離不開傳統(tǒng)文獻考辨的基礎(chǔ),但思考和提問方式的不同,自然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認識。這樣,我們對《貞觀政要》的觀察就不再是單一的維度,一方面要清楚辨析《貞觀政要》的“作者”“讀者”“宣講者”“接受者”等不同主體層面的差異,另一方面要洞悉隱藏在這一文本背后的“想法”、公開的“說法”和實踐中的“做法”等不同階段的細微區(qū)別。文本學理論的啟發(fā)下,《貞觀政要》的生成、傳播、接受和經(jīng)典化過程,牽引著我們對唐宋以來更深層次的政治文化變遷的觀察。這是今后研究中需要著力的地方。
二是走向“外史”的研究路徑?!敦懹^政要》作為記錄唐太宗君臣探求致治之道的經(jīng)典史著,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就史學而論史學的“內(nèi)史”路徑,而對溝通史學與政治、思想與政治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外史”研究并不深入。這就要求我們整合史學史、思想史、政治史等領(lǐng)域,突破單一的史學史研究方法,實現(xiàn)史學史和政治史、思想史與政治史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皟?nèi)史”研究的路徑下,我們較多關(guān)注《貞觀政要》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體例特色、版本刊刻等,屬于“靜態(tài)式”的復原和敘述。關(guān)于《貞觀政要》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互動關(guān)聯(lián),則關(guān)乎《貞觀政要》作為載體所映射出的思想與社會諸層面的問題,這是“外史”研究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呈現(xiàn)出的是“動態(tài)式”的解說和層累構(gòu)建。學術(shù)界雖然已有一些研究,但依然不夠深入和全面。
在“外史”研究路徑下,就不再單純地就文獻解讀文獻,而是將其放置在更加廣闊的社會和政治實踐中,從文獻與社會的互動、文獻與思想的互動、文獻與政治的互動中,理解《貞觀政要》的真實含義與實踐價值。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觀察“《貞觀政要》中的政治”和“《貞觀政要》中的歷史”,還要更深入一層展現(xiàn)出“政治中的《貞觀政要》”和“歷史中的《貞觀政要》”的整體面貌。走向“外史”研究的路徑,必然要求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諸如“管理學視角下的《貞觀政要》”“政治學視角下的《貞觀政要》”等新議題就會自然生發(fā)出來。
三是注重比較分析的視野。對于《貞觀政要》的研究,要從“縱向”與“橫向”兩方面展開比較分析。所謂“縱向”比較,即貫通時間界限的古今比較,一方面要考察自唐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貞觀政要》傳播中主題發(fā)生“變化”的軌跡,另一方面要揭示貫穿期間有關(guān)治國理政之道“不變”的因素與內(nèi)涵。若拉長縱向比較的時段,我們看到《貞觀政要》在自唐至今漫長的時空演變中,對不同政治體的治理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其間的政治智慧和經(jīng)驗遺產(chǎn)值得我們認真挖掘。
所謂“橫向”比較,是與《貞觀政要》同類性質(zhì)文本間的比較。前文提到的肖群忠《中西君德思想之差異——〈貞觀政要〉與〈君王論〉的比較研究》,作者將《貞觀政要》與意大利政治家和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討論君術(shù)君德的《君王論》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中國的君德思想具有價值圖標的導向性,西方的君德思想則更具現(xiàn)實實踐的操作性。{82}比較分析之效,可謂大矣!比利時漢學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比較《貞觀政要》和唐太宗《帝范》,探討兩書作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價值取向的異同;利用Ctext、Markus等數(shù)字人文工具,揭示《貞觀政要》與《孟子》《左傳》寫作上的異同。在此基礎(chǔ)上,魏希德主張要對《貞觀政要》進行全球史的比較觀察。其《〈貞觀政要〉與歐亞帝王學》就考察《貞觀政要》所代表的中國帝王學著作與歐亞帝王學關(guān)注內(nèi)容之異同。她提醒研究者可以從功能、主題、文體等方面,把東亞、西亞、歐洲等地的帝王學著作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102}要之,在長時段和全球史等開闊的視野下,《貞觀政要》研究的學術(shù)前景值得期待。
[注 釋]
①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凡例》,中華書局,2021年,第77-80頁。
② 《貞觀政要集?!洝?,第5-68頁。
③ 《貞觀政要集?!じ戒洝?,第649-709頁。
④ (唐)吳兢撰,裴汝誠等譯注:《貞觀政要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⑤ 駢宇騫譯注:《貞觀政要》,中華書局,2011年。
⑥ 王娟譯注:《貞觀政要譯注》,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年。
⑦ 韓昇、王艷:《貞觀政要新繹》,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22年。
⑧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等點校:《直齋書錄解題》卷五《典故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頁。
⑨ (宋)王應(yīng)麟纂:《玉?!肪硭木拧端囄摹ふ獙氂枴罚K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第926頁。
{10}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一《史部七·雜史類》,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10頁。
{11} 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2}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31頁。
{13} 牛致功:《試論〈貞觀政要〉的中心思想》,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雷紹鋒:《〈貞觀政要〉的編纂及進獻時間考》,周國林、劉韶軍主編,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學論集》,崇文書局,2003年。
{14} 吳楓:《評〈貞觀政要〉》,《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
{15} 瞿林東:《〈貞觀政要〉成書的年代》,《史學史資料》1980年第3期。
{16} 謝保成:《試解〈貞觀政要〉成書之“謎”》,《史學月刊》1993年第2期;《再論〈貞觀政要〉的成書問題——日本學者原田種成的“兩次進書說”難以成立》,《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4期;《關(guān)于認定〈貞觀政要〉進奏年代的一條重要史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隋唐遼宋金元史研究室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貞觀政要集?!洝?,第1-48頁。
{17} 李萬生:《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問題——與瞿林東先生商榷》,《貴州文史叢刊》1992年第4期;《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問題》,《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三論〈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與吳楓先生商榷》,《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四論〈貞觀政要〉之成書時間——與謝保成先生商榷》,《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2期;《論〈貞觀政要〉的進奏時間》,《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18} 陳寅?。骸对自姽{證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136頁。
{19} 李萬生:《關(guān)于〈貞觀政要〉材料來源的商討》,《人文雜志》1999年第2期。
{20} 許道勛、趙克堯:《〈貞觀政要〉史料考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6期;崔立凱:《〈貞觀政要〉時間訛誤考訂十題》,《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李萬生:《說〈貞觀政要〉所題之吳兢職名》,《人文雜志》2008年第1期。
{21} 瞿林東:《吳兢與〈貞觀政要〉——紀念吳兢逝世一千二百三十周年》,《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6期;瞿林東:《史學家和政治——關(guān)于唐代史學與政治關(guān)系的考察》,《史學史研究》1991年第4期;莊昭:《吳兢的史學著述與思想初探》,《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2}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第131頁;何忠禮:《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9頁。
{23} 吳楓:《評〈貞觀政要〉》,《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許強:《談吳兢〈貞觀政要〉的編纂特色》,《圖書館學刊》2006年第3期。
{24} 牛致功:《試論〈貞觀政要〉的中心思想》,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許凌云:《評吳兢的〈貞觀政要〉》,許凌云:《儒家倫理與中國史學》,齊魯書社,2004年。
{25} 王德毅:《宋代的圣政和寶訓之研究》,《書目季刊》1986年第3期;鄧小南:《“祖宗故事”與宋代的〈寶訓〉〈圣政〉——從〈貞觀政要〉談起》,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他維宏:《法祖宗、裨治體:宋代圣政編纂與經(jīng)筵講讀》,《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6期。
{26} 牛潤珍、吳海蘭、何曉濤:《中國史學思想通史·隋唐卷》第3章第3節(jié)《〈貞觀政要〉的特色與影響》,黃山書社,2004年,第210-221頁。
{27} 王盼盼:《論〈貞觀政要〉的傳播和對史書編纂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28} 彭忠德:《〈貞觀政要〉的版本和佚文》,《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
{29} 羅偉國、胡平編:《古籍版本題記索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8頁。
{30} 《貞觀政要集?!洝罚?0頁。
{31} 謝保成:《〈貞觀政要〉元、明刻本比較》,《文獻》2018年第5期。
{32} 謝保成:《吳兢〈貞觀政要〉“定本”問題》,王彥武主編:《中原文化與現(xiàn)代化》,大象出版社,2002年。
{33} 蘇曉君、石光明:《汲古閣原藏〈貞觀政要〉版本初考》,《文獻》2013年第5期。
{34} 崔曉莉:《〈貞觀政要〉在明代的地位及影響》,《蘭臺世界》2012年第9期。
{35} [日]原田種成:《貞觀政要傳承年表》,《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志》第3號,1960年;《貞觀政要の研究》,吉川弘文館,1965年;《舊抄本貞觀政要考》,《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志》第19號,1980年。詳見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第1189頁。
{36} (唐)吳兢撰,[日]原田種成校:《貞觀政要定本》,東洋文化研究會,1962年,第8-11頁。
據(jù)彭忠德《〈貞觀政要〉的版本和佚文》考證,原田種成《貞觀政要定本》參考的35種版本,分別為日本27種,中國7種,韓國1種。彭忠德:《〈貞觀政要〉的版本和佚文》,《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
{37} [日]池田溫:《〈貞觀政要〉之日本流傳與其影響》,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8} 《貞觀政要集?!洝?,第55-64頁。
{39} 嚴紹璗編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中華書局,2007年,第467-473頁。
{40} 袁昆侖:《〈貞觀政要〉在高麗和朝鮮王朝的政治影響》,《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41} [俄]聶歷山:《蘇俄研究院亞洲博物館藏西夏文書籍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號,1932年。
{42} [俄]3.И.戈爾芭切娃、E.И.克恰諾夫著,白濱譯:《西夏文寫本和刊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譯:《民族史譯文集》第3集,1978年,第23頁。
{43} 史金波:《西夏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9頁。
{44} 聶鴻音:《西夏本〈貞觀政要〉譯證》,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文津?qū)W志》編輯部:《文津?qū)W志》第1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45} [俄]E.И.克恰諾夫著,彭向前譯:《唐古特譯本〈貞觀政要〉殘卷考》,杜建錄主編:《西夏學》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6} 王榮飛:《英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初探》,《西夏研究》2012年第3期;《英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研究》,北方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47} 王榮飛、景永時:《俄、英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的版本關(guān)系》,《寧夏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王榮飛、戴羽:《英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的整理與研究》,杜建錄主編:《西夏學》第1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48} 閻成紅:《西夏文〈貞觀政要〉研究》,寧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
{49} 梁麗莎:《英藏西夏文〈貞觀政要〉〈新集文詞九經(jīng)抄〉殘片考釋》,《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9期。
有關(guān)俄、英藏西夏文《貞觀政要》的收藏地、編號和相關(guān)研究成果,詳見惠宏、段玉泉:《西夏文獻解題目錄》,銀川:陽光出版社,2015年,第24頁。
{50} 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4頁;閆質(zhì)杰:《吳兢與〈貞觀政要〉》,《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98-1609頁;瞿林東:《歷史認識與治國論的豐富》,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2頁。
{51} 韓昇、王艷:《貞觀政要新繹·序論》,第2頁。
{52} 桂羅敏:《〈貞觀政要〉問世冷遇考》,《學術(shù)月刊》1997年第6期。
{53} 倉修良、魏得良:《唐太宗治國施政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評〈貞觀政要〉》,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2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滕建明:《〈貞觀政要〉》,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1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吳宗國:《〈貞觀政要〉與貞觀君臣論治》,吳宗國:《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
{54} 施?。骸墩搮蔷ぷ簇懹^政要〉》,《貴州文史叢刊》1996年第1期。
{55} 梁紅仙:《思想與政治之間: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研究》第4章第1節(jié)《吳兢〈貞觀政要〉政治思想的實質(zh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56} 牛潤珍、吳海蘭、何曉濤:《中國史學思想通史·隋唐卷》第3章第3節(jié)《〈貞觀政要〉的特色與影響》,第220頁。
{57}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35頁。
{58} 周峰:《〈貞觀政要〉在遼、西夏、金、元四朝》,《北方文物》2009年第1期。
{59} 瞿林東:《再讀〈貞觀政要〉》,瞿林東:《瞿林東文集》第7卷《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60} 吳鳳霞:《從〈貞觀政要〉的廣泛流傳看史學批評的社會意義》,《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61} 雷紹鋒、邱躍康:《濟世經(jīng)邦的寶典——〈貞觀政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3-256頁。
{6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一《史部七·雜史類》,第1410頁。
{63}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范的論辯》,《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
{64} 張帆:《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初探》,《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3期;朱瑞熙:《宋朝經(jīng)筵制度》,朱瑞熙:《疁城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鄒賀:《君德成就:宋代經(jīng)筵制度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0頁。
{65} 鄒賀、陳峰:《中國古代經(jīng)筵制度沿革考論》,《求索》2009年第9期。
{66} 王耘:《金代經(jīng)筵述略》,《滿語研究》2008年第1期。
{67} 王風雷:《元代的經(jīng)筵》,《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張帆:《元代經(jīng)筵述論》,蔡美彪主編,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68} 楊業(yè)進:《明代經(jīng)筵制度與內(nèi)閣》,《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張英聘:《試論明代的經(jīng)筵制度》,王毓銓主編:《明史研究》第5輯,黃山書社,1997年;崔曉莉:《〈貞觀政要〉在明代的地位及影響》,《蘭臺世界》2012年第9期;趙毓媛:《〈貞觀政要〉在明代經(jīng)筵教育中的興廢及原因初探》,《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69} 朱鴻林:《高拱與明穆宗的經(jīng)筵講讀初探》,《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
{70} 包詩卿:《明代經(jīng)筵制度新探》,《史學集刊》2017年第2期;朱鴻林:《明神宗經(jīng)筵進講書考》,朱鴻林:《明太祖與經(jīng)筵》,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年。
{71} 解揚:《話語與制度:祖制與晚明政治思想》第5章《訴諸祖制的時代共識:〈貞觀政要〉與明代經(jīng)筵》,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年,第232頁。
{72} 顏丙震、崔曉莉:《〈貞觀政要〉在清代的地位及影響》,《安順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73} 雷家驥:《中國夢的古代范例:〈貞觀政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第23頁;《〈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九州出版社,2018年,第7頁。
{74} 相關(guān)研究如安立志:《〈貞觀政要〉與領(lǐng)導藝術(sh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史世鵬:《國家能力建設(shè):強國圓夢的歷史選擇——重讀〈貞觀政要〉》,《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年第4期;許曉鴻:《〈貞觀政要〉對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shè)的借鑒意義》,《探索》2006年第2期;唐少蓮:《唐太宗的治道與實踐——以〈貞觀政要〉為中心》,《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1期;呂錫琛、葉丹:《〈貞觀政要〉的德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南通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劉沛恩:《〈貞觀政要〉的三大戰(zhàn)略關(guān)系》,《學習時報》2019年5月17日。
{75} 莊昭:《吳兢的史學著述與思想初探》,《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2期。
{76} 相關(guān)研究如楊蔭樓:《唐太宗的崇儒及其儒家政治觀》,《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李燕捷:《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歷史教學》1995年第1期;段塔麗:《試論唐太宗的民本思想與“貞觀之治”》,《人文雜志》1996年第3期;呂鵬:《唐太宗的德治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孔子研究》2011年第6期;王凡:《唐代貞觀朝君臣治國思想略論》,《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2期;丁柏傳:《〈貞觀政要〉中的君臣治國思想》,《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年第3期;劉歆立:《唐太宗治國理政思想剖析》,《長白學刊》2017年第4期;牛潤珍、吳海蘭、何曉濤:《中國史學思想會通·隋唐史學思想卷》第3章第1節(jié)《“貞觀之治”:民本思想的凸顯》,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4-146頁。
{77} 孟憲實:《〈貞觀政要〉的人本思想》,《人民日報》2019年1月23日。
{78} 陳叢蘭:《人性、人格和人文:〈貞觀政要〉官德生成的三重倫理向度》,《齊魯學刊》2012年第3期。
{79} 蔡阿聰:《大唐盛世的理論建構(gòu):〈貞觀政要〉思想原論》,黃山書社,2019年。
{80} 劉志強:《唐代文明發(fā)生論——以〈貞觀政要〉為中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16期,2020年。
{81} 魏明孔:《唐初對自然災(zāi)害的認識及政府賑災(zāi)決策述論——讀〈貞觀政要〉札記》,《學習與實踐》2007年第2期。
{82} 肖群忠:《中西君德思想之差異——〈貞觀政要〉與〈君王論〉的比較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83} 王記錄、劉饒:《內(nèi)圣外王的期盼:中國古代君德論及其特征》,《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期。
{84} 張國剛:《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光明日報》2007年2月26日。
{85} 謝保成:《講為君之道的“帝王學”——吳兢與〈貞觀政要〉》,卜憲群主編:《史學名著導讀》,學習出版社,2012年。
{86} 彭忠德:《有國有家者之座右銘——〈貞觀政要〉》,《光明日報》2001年7月10日。
{87} 蔡茂、周曉莉:《從〈貞觀政要〉看下屬諫言時機的把握》,《領(lǐng)導科學》2019年第1期。
{88} [日]山本七平著,周君銓譯:《〈貞觀政要〉的領(lǐng)導藝術(sh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年;[日]增島俊之著,熊達云等譯:《日本行政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89} 王立民:《法律思想與法律制度》第1章《〈貞觀政要〉的法律思想》,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90} 王立民:《唐律與〈貞觀政要〉的吏治——一個以吏治為結(jié)合點的視角》,《政法論壇》2011年第5期。
{91} 崔永東:《〈貞觀政要〉中的司法思想》,《檢察日報》2011年8月18日;《唐朝前期統(tǒng)治集團的司法思想——以〈貞觀政要〉與〈唐律疏議〉為依據(jù)》,《政法論叢》2012年第4期。
{92} 景風華:《“賢人政治”下的法律之治——以〈貞觀政要〉中的國家治理觀為中心》,《法律史評論》2021年第2卷。
{93} 林志華:《淺評〈貞觀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94} 李萬生:《吳兢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與〈貞觀政要〉》,《貴州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蔡阿聰:《論〈貞觀政要〉的憂患意識》,《福建論壇》2007年第10期;符懋濂:《唐代明道文學觀與正統(tǒng)歷史觀的比較研究》第6章第2節(jié)《吳兢〈貞觀政要〉與正統(tǒng)歷史觀》,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19頁; 王記錄:《〈貞觀政要〉的編纂與吳兢的史學思想》,谷建全總主編:《河南史學史》,大象出版社,2021年;
羅永生:《細談〈貞觀政要〉中“以隋為鑒”的思想內(nèi)容》,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吳宗國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
{95} 王治平:《〈貞觀政要〉史學思想研究——以“三鏡說”為中心之探討》,《中正歷史學刊》第6期,2003年。
{96} 張文珍:《〈貞觀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意識》,《學習時報》2022年2月21日。
{97}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第3章《〈貞觀政要〉與唐太宗時期的地緣政治》,北京出版社,1998年。
{98} 黃中福:《從〈貞觀政要〉管窺精兵之策》,《國防》2019年第8期。
{99} 陳四海:《唐太宗論樂中的音樂思想——兼論他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文化政策》,《中國音樂學》2006年第4期。
{100} 牛致功:《試論〈貞觀政要〉的中心思想》,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01} 謝貴安、謝盛:《明代宮廷教育史》第13章《經(jīng)史講章:明代宮廷教育的內(nèi)容與教科書》,故宮出版社,2015年;牛潤珍、吳海蘭、何曉濤:《中國史學思想會通·隋唐史學思想卷》第3章《〈貞觀政要〉的當朝史總結(jié)與歷史教育思想》,第129-167頁。
{102} [比利時]魏希德:《〈貞觀政要〉與歐亞帝王學》,北京大學邀訪學者論壇,2017年6月20日。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learning/index.aspx?nodeid=123amp;page=contentpageamp;contentid=1060;《帶著距離感和好奇感閱讀中國歷史》,澎拜新聞專訪,2021年11月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285301742716046amp;wfr=spideramp;for=pc。
Literature Examination·Political Interpretation·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Zhen Guan Zheng Yao
HE Yu-hong,GUO-xu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Abstract]Zhen Guan Zheng Yao is a classic text that describes the remarks of emperor Tang Taizong"" and his ministers in their search for a way of governance.Research on Zhen Guan Zheng Yao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erspectives--literature examination,political interpretation,and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The study of the Zhen Guan Zheng Yao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examination of the time of writing,historical sources,styl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irculation of editions.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xt of Zhen Guan Zheng Yao and real politics.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ocuses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deas of benevolence,virtue,and the rule of law contained in the Zhen Guan Zheng Yao.On this basis,academics should turn to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textual science”,to the research path of“external history”,and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Zhen Guan Zheng Yao and the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Zhen Guan Zheng Yao;literature examination;political interpretation;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責任編輯 曾慶輝/校對 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