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雞馬立克氏?。∕D)是由皰疹病毒屬的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雞淋巴組織增生性疫病。馬立克氏病通常影響2月齡以上的雞群,該疾病以高傳染性、廣泛流行性以及獨特的單核細胞浸潤各類器官與組織著稱,嚴重威脅家禽健康。因此,對其準確診斷、有效預防與精確控制顯得極其關鍵且必要,尤其是在提升生產(chǎn)效率與減小經(jīng)濟損失方面,其作用至關重要。本文全面闡述了雞馬立克病的發(fā)病狀況、臨床表現(xiàn)、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診斷方法,并著重提出了將加強預防策略與實施疫苗接種作為防治馬立克病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馬立克氏??;病原;流行病學;診斷;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1-0044-04
馬立克氏病,俗稱“劈叉病”“白眼病”[1],是目前流行較廣泛的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屬于危害養(yǎng)雞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馬立克病、雞新城疫及雞傳染性法氏囊?。┲?,可引起雞群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2]。此病癥臨床表現(xiàn)多樣,有神經(jīng)型、內(nèi)臟型、眼型以及皮膚型,每一種類型都在不同部位引發(fā)特定的癥狀。病情嚴重時,可能出現(xiàn)混合感染,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任何品種、年齡的雞群均有可能感染,且該病的發(fā)生不遵循季節(jié)性規(guī)律。進行免疫接種是對該病的最佳預防措施,診斷方法要結合實驗室診斷、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來進行確診。
1" 病原
雞馬立克氏病由馬立克氏病毒引起,該病毒是一種細胞結合性病毒,可分為1型致瘤MDV、2型不致瘤MDV和3型HVT[3]。馬立克氏病毒有3種血清型,血清1型(雞致病性分離株)、血清2型(非致病性分離株)、血清3型(火雞皰疹病毒),其中血清3型具備顯著的擴散能力及高度傳染性。雞體內(nèi)存在兩種馬立克病毒形態(tài):一種病毒駐扎在腫瘤病變之中,因此病毒顆粒的結構特點是沒有外包膜,也被稱為裸病毒,與細胞的結合能力很強,當細胞受損、死亡或與細胞分離時,致病性會顯著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另一種是羽毛囊上皮細胞中的病毒,病毒顆粒直徑較大,有一層厚厚的包膜包裹于顆粒外面,被稱為完全病毒,病毒存活力較強,并且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異常強大,與細胞分離后依舊能存活,對于疾病的傳播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流行病學
雞是最易受雞馬立克氏病毒感染的群體,感染雞與病雞是其主要的傳染源,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病雞能夠長期攜帶有活性的病毒,尤其能在羽毛上皮細胞內(nèi)完整存留,隨著羽毛自然脫落后污染周邊環(huán)境。雞馬立克氏病易于在雞群間快速擴散,展現(xiàn)出極高的傳染性,大量健康的雞只可能攜帶該病毒并持續(xù)排毒;無垂直傳播現(xiàn)象,因而從母雞通過種蛋直接傳染給后代的風險相對較低。該病可感染任何品種的雞,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因個體耐藥性有很大差異。此外,雞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會根據(jù)其年齡有所不同,早期感染往往伴有較高的致死率和罹患率。此外,某些引起應激反應的環(huán)境因素對疾病的發(fā)生也有很大影響。
3"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根據(jù)侵害病變部位和臨床表現(xiàn),雞馬立克氏病可分為4種類型,神經(jīng)型(古典型)、急性型(內(nèi)臟型)、眼型和皮膚型,也有出現(xiàn)混合癥狀的情況[4]。
3.1" 神經(jīng)型
神經(jīng)型也被稱為雞麻痹癥。在該類型馬立克氏病中,淋巴樣細胞增生,侵入并損害坐骨神經(jīng)、翼狀神經(jīng)、頸迷走神經(jīng)及視神經(jīng)等周邊神經(jīng),造成相關器官與組織功能喪失。雞患坐骨神經(jīng)麻痹時可能表現(xiàn)為一腿前伸、另一腿后伸,臨床癥狀因雞只體質(zhì)不同而有所不同。一開始大多數(shù)雞精神不振,腿部、翅膀、頸部與眼等部位功能障礙,同時伴隨著脫水、消瘦和昏迷等癥狀;經(jīng)過數(shù)日的病情發(fā)展,部分病雞展現(xiàn)共濟失調(diào),甚至可能出現(xiàn)肢體麻痹。雞如果神經(jīng)受損,癥狀為橫條紋(多見于腰骶神經(jīng)和坐骨神經(jīng))消失,或增厚腫脹,變黃或變灰,比正常大2~3倍或更大,常影響一側神經(jīng),有時影響兩側神經(jīng)。腫瘤病變是馬立克氏病的另一特點。部分雞只在無明顯前兆的情況下直接死亡。
3.2" 急性型(內(nèi)臟型)
急性型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主要影響50~70日齡的雛雞,死亡率約為2%。病雞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散;雞冠褶皺顏色變白,部分雞冠呈黃白、黃綠或黑紫;四肢沒有完全癱瘓,搖晃或無法行走,有些腿向兩側伸展,翅膀下垂、扭曲;兼有呼吸道、腹瀉等病癥。內(nèi)臟型主要表現(xiàn)是各種內(nèi)臟有腫瘤,這些腫瘤數(shù)量不定,大小不一,多呈圓形或近乎圓形的結節(jié)狀,通常腫瘤輕微凸出于器官表面,呈灰白色,部分腫瘤還具有油脂質(zhì)地。
3.3" 眼型
眼型又稱灰眼病。這種類型很少見。如果病雞群出現(xiàn)這種類型,則主要表現(xiàn)為瞳孔變小,病情嚴重時小到針尖大小,不規(guī)則的虹膜邊緣具有環(huán)形或斑點形狀,顏色從橙紅色逐漸變?yōu)轭愃启~眼的灰色。病情較輕的雞群對光線反應遲鈍;雞群病情加重,完全喪失調(diào)節(jié)光線的能力,最終可能導致失明。
3.4" 皮膚型
皮膚型常無明顯臨床癥狀,患病雞群病情發(fā)展緩慢,會逐漸消瘦至死。腫瘤形狀結節(jié)一般在屠宰加工脫毛后被發(fā)現(xiàn),分布在皮膚、頸部、背部、大腿等,皮膚結節(jié)或毛囊腫脹為其主要表現(xiàn)。
4" 診斷
4.1" 臨床診斷
內(nèi)臟腫瘤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正常表現(xiàn)可作為關鍵的診斷線索,通過失明、皮膚生長異常及神經(jīng)功能障礙等典型癥狀進行綜合評估。
4.2"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借助病毒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方法。馬立克氏病皰疹病毒血清1型(MDV-1)的分離培養(yǎng)適合選用雞腎細胞(CKC)和鴨胚成纖維細胞(DEF),馬立克氏病皰疹病毒血清2型(MDV-2)和馬立克氏病皰疹病毒血清3型(MDV-3)的分離培養(yǎng)適合選用雞胚成纖維細胞(CEF)[5]。培養(yǎng)細胞接種病毒后5~14 d,細胞表面發(fā)生典型變化,出現(xiàn)斑塊。不同血清型的馬立克氏病皰疹病毒引起的細胞斑塊形態(tài)不同,可以此鑒別病毒血清類型。為了保證精確度,可選用特異性免疫熒光(IF)染色的血清。
病毒抗原血清學檢驗適用于評估病變部位(如雞的羽毛尖端和毛囊上皮、感染淋巴組織)的細胞溶解狀態(tài)以及病毒感染培養(yǎng)細胞的情況。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能夠區(qū)分野生毒株、減弱毒株以及腫瘤內(nèi)的病毒DNA,可以鑒定導致雞不同腫瘤的馬立克氏病原體。能借助DNA探針技術,從雞毛尖提取物中精準識別病毒DNA,這一技術基于DNA點雜交原理。該方法以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度,成為檢測病毒的有效工具。盡管病毒分離與血清學測試能夠確認禽類是否受到病毒感染,卻無法直接揭示腫瘤的存在與否。對外觀上沒有明顯異常的病雞,通過細致的病理組織學觀察,尤其關注腫瘤細胞獨有的組織學表現(xiàn),例如細胞大小的不一致性、染色的非均勻性、多級核分裂現(xiàn)象以及特定形態(tài)的淋巴細胞在組織中的獨特分布,以此作為診斷病毒感染的關鍵依據(jù)。另一種常用的方法是瓊擴法,將馬立克高兔血清置于瓊脂中央孔內(nèi),將病雞腋毛尖端剪下置于周邊小孔內(nèi),常溫保存,若在中央孔與毛尖孔之間形成沉淀線,可做出準確判斷。
5" 防控措施
當前對馬立克氏病尚無特效藥物可供使用。因此,重點應放在強化免疫和預防措施上,尤其是強調(diào)早期免疫接種的重要性。除免疫接種外,良好的環(huán)境管理和飼養(yǎng)實踐同樣不可或缺,并要及早對病雞進行隔離飼養(yǎng),預防重點是控制雛雞在早期階段的感染[6]。
首先,對雞舍內(nèi)外進行全面消毒,應重點對孵化室和孵化設備、育雛舍消毒,以減少雛雞感染風險。若不做好消毒預防,即使雛雞出殼后立即進行免疫,也可能感染病毒并發(fā)病。種蛋的消毒也非常重要,嚴格篩選的種蛋,可采用0.1%高錳酸鉀溶液、福爾馬林或是0.1%的新潔爾滅對蛋殼進行清洗與消毒。
其次,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喂養(yǎng)質(zhì)量、增強雞的免疫力和改善生活環(huán)境等綜合措施對預防該病具有重要意義。雞場實行全進全出制,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嚴格加強雞舍及全場消毒制度,嚴控人員進出,確需進場的人員、物品需按流程嚴格消毒才能進入規(guī)定區(qū)域。定期給雞免疫接種,并減少不必要的應激反應。對病死雞、糞便等進行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雞舍及用具可采用噴灑、灼燒、浸泡消毒。為了增強雞群免疫力和減少雞群繼發(fā)感染的風險,可在飼料中增加維生素含量和0.03%的強力霉素粉。雛雞要盡早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是一個有效策略。注意的是,疫苗的免疫效果會因雞的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選用抗病力強、生產(chǎn)性能優(yōu)越的品系雞種,也是生產(chǎn)中防控馬立克氏病工作中的關鍵一環(huán)。
6" 小結
雞馬立克氏病是一種嚴重的惡性腫瘤疾病,對雞群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一旦感染,養(yǎng)雞戶將面臨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防治雞馬立克氏病是一個長期過程,養(yǎng)殖階段需切實執(zhí)行防疫標準,確保疫苗接種與全面防控措施結合,科學繁殖、科學飼養(yǎng)、科學防病。盡管對雞馬立克氏病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相關診斷、疫病防控、疫苗研發(fā)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在家禽腫瘤學這一領域,仍然存在許多未知和挑戰(zhàn),至今并未發(fā)現(xiàn)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仍需深入研究,這對進一步控制疫情、減少家禽養(yǎng)殖業(yè)的損失具有深遠的意義。此外,過度依賴疫苗也存在毒株變異的風險,只有通過深入研究和科學防控,才能保障家禽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潤兵,王慶光.雞馬立克氏病預防和控制[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16(3):77-78.
[2]毛雪燕.雞馬立克病的控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11):117.
[3]方博,付新亮,張桂紅.雞馬立克氏病及其防控[J].廣東飼料,2016,25(4):49-50.
[4]張春梅.雞馬立克氏病的分析、診斷和防控[J].現(xiàn)代畜牧科技,2020(4):75+91.
[5]郭云鵬.雞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與防控措施[J].現(xiàn)代畜牧科技,2019(1):" 88-89.
[6]" "岳愛霞,黃獻麗,姜洪濤. 一例商品雞群感染禽白血病的診療措施分析 [J]. 家禽科學, 2022(1): 34-35.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Marek's disease in chickens
SONG Ying
(Harbin Pharmaceutical Group Biological Co.Ltd, Harbin" 150069,China)
Abstract: Mark's disease (MD) is a highly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herpes virus. Marek's disease usually affects chickens more than 2 months of age. The disease is known for its high infectivity, widespread prevalence, and unique mononuclear cell infiltration of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health of poultry. Therefore, its accurate diagnosis,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accurate control are extremely critical and necessary,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economic losses, its rol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laboratory diagnostic methods of the disease, and emphasize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revention strategy and vaccination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Keywords:" "Marek's disease; Pathogen; Epidemiology;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收稿日期:2024-08-07
通信作者:宋瑩(1989— ),女,獸醫(yī)師,從事畜牧獸醫(yī)工作,E-mail:5199687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