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野生語言大師”對待蔬菜和水果,有自己的一套起名法則,仿佛他們使用的是另一套語言體系。那些詞典里的詞語,被重新編排,賦予了新的詩意。
那些劍走偏鋒的名字通常出現(xiàn)在瓦楞紙、泡沫板、塑料板等材料上,書寫工具大多是黑色記號筆。在一筆一畫的勾勒下,這些名字往往呈現(xiàn)出一股拙感。
當有的人笑老板書讀得不多寫了錯別字時,老板反倒嘿嘿一樂,根本不在乎。以正統(tǒng)的學術(shù)眼光看待,它們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在那些詞被造出來的場景里,它們卻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反向營銷的效果總是出人意料,因為人的注意力更容易檢索到錯誤的信息,不止一個老板反饋寫錯別字反倒讓生意更好了。
產(chǎn)自攀枝花的凱特杧果,在“野生創(chuàng)作者”的筆下,變成了“攀枝花凱特忙狗”。在沒有走近看之前,還以為水果店在賣什么新的犬種。
中國地大物博,有的水果遍布多個省份,古話里講“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生長在不同地方,決定了它們擁有不同的名字。
比如說長相獨特的紅果參,在有些地方被叫作輪鐘草,在四川和湖北等地被叫作算盤子、算盤果,因為長得像算盤。而有些地方的人則認為它長得像蜘蛛,把它叫作蜘蛛果。
事實上,在當今的電商平臺上,也能見到這套“野生起名方法論”的身影。
東北集市上常見的圓棗子,在有些地方被叫作狗棗子、軟棗子,在直播間它換了個名字,叫奇異莓。好奇的網(wǎng)友會被這些有著多種稱呼的小眾水果吸引,把它們加進購物車,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有的商家甚至還會加個前綴——“不長毛的奇異莓”。別小看這些前綴和包裝,根據(jù)《2024豐收節(jié)抖音電商助農(nóng)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文字上的修飾讓奇異莓的銷量同比增長了490%。
各地方言和“諧音?!本褪亲甜B(yǎng)這些起名創(chuàng)意的絕佳土壤,人們?nèi)绶ㄅ谥?,往里面揉進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
“陽光沒貴”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陽光玫瑰”本來的名字,它直截了當?shù)馗嬖V每一個路人:“沒貴,你買得起?!睆V告學的精髓算是被他們掌握了。
它們是實體的脫口秀擺件,僅僅是立在蔬菜水果堆里,便有了引人發(fā)笑的力量,一切都是那么樸實無華。
越貼近一個地方的口音,你就離這片土地越近。起名的藝術(shù)就是要從群眾中來,又回到群眾中去。只有這樣,你才能理解為什么四川人習慣把櫻桃稱為“enter”。
當小南瓜盆栽被插上了“上班搭子”“萬事不南”的標簽,原本平平無奇的桌面盆栽直接被賦予了陪伴屬性或“神龕”屬性,銷量同比增長534%。
拒絕焦慮的年輕人真的會購買一把綠色香蕉擺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年輕人的興趣和玄學,把“拒絕蕉綠”的銷量提升了506%。
這些數(shù)據(jù)對商家來說十分具有借鑒意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是“我需要什么就去購買什么”,而是“我看到什么好玩就去買什么”。
等人們買過“鄉(xiāng)下的腳”“迷糊的桃”“打雷的雞”“忙碌的狗”,又在“不老的泥”里收獲“死機的豆”,此時商家與顧客心有靈犀,已然共同編寫了一部消費巨著。
(竹嘰摘自微信公眾號“不相及研究所”,本刊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