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大的玻璃隔擋前,我目光深沉——這里距喧囂的都市地表有2米的距離,也就是說,我在地下2米深的地方,與1700多年前的城墻遺址對視。
距離有點遠,我努力凝聚目光:燈光下的夯土墻體殘跡呈現(xiàn)土壤所特有的深黃色,那是讓人感覺溫暖的色調(diào)。墻基外側(cè)包磚墻的磚體雖然也是殘破的,但依然棱線清晰,看得出當年的巨大穩(wěn)重。
這里是六朝博物館負一樓“回望六朝”的核心位置,這一段25米寬的六朝夯土墻遺址,是整個六朝博物館的根基。2007年,考古工作者對博物館所在地塊進行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了這處夯土墻,經(jīng)考證為六朝建康宮城的建筑遺址。
六朝啊,那是1000多年前、存續(xù)了300多年的一段短暫混亂的時代,卻創(chuàng)造了文化的繁榮蓬勃。從詩詞歌賦到書法繪畫,從城市建筑到衣食住行,無不達到了一個較為輝煌的端點。不信,你在博物館里隨便走走,隨處都可以從那些靜默的展品上得到印證。
六朝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是中國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遺址博物館,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統(tǒng)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之子貝建中先生領(lǐng)銜的貝氏資深設(shè)計團隊擔綱設(shè)計,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方寸之地,可覽千年。這所別致的博物館所容納的那些凝固了時光的亮片,閃耀著這座“六朝古都”曾經(jīng)的輝煌氣象。
在博物館負一樓,還有一座類似磚房的建筑,它兩側(cè)殘留的大磚墻體有2米之高,內(nèi)部寬度可容一輛小汽車自由穿行,地下有寬寬厚厚的木板形成的臺階,臺階后排布著三個殘斷的木樁。你能想象到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城市地下排水設(shè)施嗎?人們常說,排水設(shè)施是衡量一座城市建設(shè)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這一超規(guī)格的下水道直觀展示了六朝時期,人們在城市建設(shè)方面的智慧和努力,以及建造技術(shù)的先進,更體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其中的這座城的珍重。斗轉(zhuǎn)星移千年,都城可以湮滅,城池可以傾覆,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是永恒傳續(xù)的。
遙想千年之前古人的生活場景。在護衛(wèi)、仆從的簇擁下,一頭健牛拉著一輛大車,寬大車廂里憑幾空置,也許在等待一個寬袍大袖的名士……這是出自南京象山七號王氏家族墓的陶牛車俑群,生動地再現(xiàn)了六朝貴族乘坐牛車出行的場景。據(jù)說六朝時已經(jīng)有了諸如馬車、鹿車甚至羊車等諸多交通工具,但最為顯貴的是牛車,因為當時人們崇尚老莊的無為,崇尚舒緩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傳說當年老子倒騎青牛要出函谷關(guān),被精通天文、擅長望氣的尹喜所留,寫下了5千余字的《道德經(jīng)》,成為后世道家學派的經(jīng)典之作。六朝的那些才子名士,必是出于這樣一種心理向往而選擇平穩(wěn)緩慢的牛車?;秀敝校矍斑@一列車隊緩緩移動起來,在六朝的建康城里緩行;遍布深深淺淺轍印的道路蔓延出長街短巷,鋪陳出秦淮河兩岸的燈紅酒綠,又穿過厚重的城墻,延伸進煙霧迷蒙的歷史深處。
這些年游走天南海北,到過許多古城,踏上過很多的城墻。無論是土筑還是磚砌,哪怕只剩下一個小小的土包,或者像今天這館里殘存的淺淡墻基,都會讓我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情緒。
城是什么?是家園,是護衛(wèi),是亙古以來,人類為自己設(shè)置的一份安心。
《說文解字》中說,城,以盛民也。城的本義指城墻,是古代為防御或劃分區(qū)域而筑的高墻。萬里長城、城下之盟中的城,都是指這種高墻。城分內(nèi)外,內(nèi)城為城,外城為郭。李白有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當一道高墻沿民眾聚居地的四周而建,就意味著保護,因為這道城也具備防御守備的功能。突然想起幾個詞匯:美食城,裝飾城,商城……歲月流轉(zhuǎn)千年后的現(xiàn)代,人們這樣稱呼這些為生活提供保障的大型專業(yè)市場,這是“城”的含義的擴展,但是否也是對“城”的贊譽和依賴?
登樓至高處,透過闊大的落地窗向西望去:初冬的陽光越過天際線,穿過薄薄霧靄中高高低低的樹梢以及掩映其中的黛瓦白墻,以及參差錯落的飛檐,灑落在這座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蓖虑?,六朝的繁華已被歷史的車輪碾碎,在古驛道的另一端幻化成如今的萬家燈火。
鏈接:
“六朝古都”南京,磚瓦上刻著歷史,街巷里流淌著時光。2024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在聽取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宋燕代表講述六朝博物館的建設(shè)故事后,親切地說,“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
一場“意外”的發(fā)現(xiàn)
時光回溯到2007年,南京原漢府街車站地塊開發(fā)之前,南京市博物館考古工作隊進駐勘探。在工地上,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眾多重要遺跡和遺物,特別是一處六朝時期的夯土墻遺址。該遺址墻基寬約25米,夯土外側(cè)包磚。這段夯土墻經(jīng)考證,就是六朝臺城的城墻。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最終經(jīng)多次論證,決定調(diào)整原地塊用途,并進行原址保護,而六朝博物館也由此開始籌建。2014年8月,六朝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一扇“最美”的落地窗
2023年秋天,六朝博物館三樓的一面落地窗,登上了熱搜。網(wǎng)友驚嘆,“一扇窗戶裝滿了整個秋天”。只因在社交平臺上,對這扇“最美”落地窗的“驚鴻一瞥”,很多人不遠千里奔赴而來。站在這扇“最美”落地窗前抬眼望去,近看南京“總統(tǒng)府”黛瓦白墻枝影橫斜,宛如一幅水墨畫;遠眺從新街口綿延至鼓樓一線,滿目風光、氣象萬千,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古典和繁華,盡收于窗前。這扇落地窗,成了觀賞城市美景、感受歷史文化的窗口。
一朵朵“盛開”的小青蓮
從2020年起,六朝博物館啟動了“小青蓮”志愿服務項目,邀請10至17歲青少年擔任文物講解員和守護者。每逢周末,小小解說員們就會領(lǐng)著游客穿梭在博物館各個角落,講述六朝往事,傳承家鄉(xiāng)的千年文脈。因為六朝人崇尚青色,所以六朝博物館志愿者的名字叫作“六朝青”,青少年志愿者則被稱為“小青蓮”。孩子們通過志愿服務參與守護國寶文物、宣傳文化故事,也在心中埋下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種子,成為未來文化保護傳承的堅實力量。
題圖繪畫:江蘇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學六(2)班"接天齊
配圖攝影:陳家財
(鏈接來源:求是網(wǎng)。作者:周昭成。原文題目《“很有看頭”的六朝博物館》,文章有刪節(jié))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