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成分,很多人都比較喜歡。從經濟層面來說種植馬鈴薯也可以帶來一定經濟收益,因此,應重視對馬鈴薯的種植管理,并且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這樣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種植的整體效益。具體可以從合理選種、澆水以及施肥等方面展開管理,應確保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符合規(guī)范要求,在病蟲害防治時應加強研究,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方式。
為了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產量,應注重對馬鈴薯種植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同時也應注重對這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的控制,確保整個種植過程符合馬鈴薯的生長特點。同時也應加強病蟲害防治,很多病蟲害不但會侵害馬鈴薯植株,同時也會造成馬鈴薯減產,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植株死亡。在具體病蟲害防治時可以結合植株的患病情況展開,這樣可以使病蟲害防治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植株的良好生長。
一、馬鈴薯種植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要點
1、種植技術有待優(yōu)化
在當前的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技術不夠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如果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理念,那么種植人員很難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馬鈴薯的種植生產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但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種植人員首先需要提升技術意識,并不斷進行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才能讓馬鈴薯的種植效果和質量大幅度提升。因此在種植過程中,從業(yè)人員需要探索更為積極有效的種植模式,讓馬鈴薯種植應用過程中的技術得到更全面的完善。
2、化肥選擇不夠科學
有些農戶在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會使用化肥來為馬鈴薯提供養(yǎng)分。但如果化肥使用不科學,那么就很容易使得一些化肥殘留在馬鈴薯表面,這會直接影響到馬鈴薯的種植品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更科學合理的方式施肥。但有部分種植人員缺乏對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土壤肥力情況的了解,對馬鈴薯不同生長階段在肥料需求方面的差異也不甚了解,因此其所選擇的化肥與馬鈴薯當前的生長需求并不一定吻合,這很容易使得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受到阻礙。還有一些種植人員雖然選擇了適宜的化肥種類,但未能對化肥配比方面的工作引起重視,這也很容易使得馬鈴薯種植工作出現問題?;谝陨蠁栴},需要加強對種植人員的培訓,促使其充分了解肥料的使用,以便合理施肥,保證馬鈴薯不同生長階段能夠有充足的養(yǎng)分供給。
3、種性退化問題嚴重
在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種性退化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馬鈴薯在種植生長階段,并不一定能遺傳繼承優(yōu)良的種性。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馬鈴薯的種植工作,不難發(fā)現大部分馬鈴薯在經過了多代的種植后,都會出現種性退化現象。在這一問題完全顯現出來后,馬鈴薯的高度會逐步變矮,顏色也會加深,有些植株的死亡率甚至會大幅度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馬鈴薯的生產質量很容易受到影響,其本身的產量也會降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定期進行種薯更新,使用優(yōu)良的原種塊莖或組織培養(yǎng)種薯,及時淘汰退化的品種,還要積極推廣組織培養(yǎng)快繁技術,利用無菌條件快速擴繁優(yōu)良品種,提高種薯質量。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馬鈴薯種性退化,保證種薯質量,提高產量和抗性,實現馬鈴薯種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馬鈴薯種植管理要點
1、完善土壤條件
如何選擇種植區(qū)域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最應當考慮的問題。相比較其他農作物來說,馬鈴薯最適宜在輕質土壤中種植生長,這是由于輕質土壤的結構較大,因此其水肥性能會更加優(yōu)異一些。在所有種類的輕質土壤中,沙性土壤與馬鈴薯種植最為匹配,將馬鈴薯種植在沙性土壤中,能夠讓馬鈴薯的根系得到完整的發(fā)育。此外,適宜的土壤pH值范圍也是馬鈴薯生長的重要條件。通常情況下,最佳pH值應控制在5.0~5.5之間。如果pH值高于7.0,馬鈴薯產量會顯著下降,如果低于4.8,馬鈴薯生長受阻,葉片含水量難以維持,最終影響產量。因此,在種植前應對土壤進行測定,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調節(jié)措施,為馬鈴薯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
2、科學選種
科學選種是馬鈴薯種植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最終的產量和品質。選種時,需要全面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情況,并結合品種的抗旱性、抗病蟲害能力等特點進行綜合評估。要優(yōu)先選擇經國家或地方審定的、具有較強抗逆性和抗病性的優(yōu)良品種,其可有效減少氣候和病蟲害帶來的風險。同時,還應注重品種的高產潛力和耐密性。高產性可確保單位面積產量充足,耐密性則有利于提高種植密度,實現面積產量的最大化。此外,部分地區(qū)還需要選擇早熟或晚熟品種,與當地生長期相匹配。
3、進行催芽
在完成選種工作之后,技術人員需要對馬鈴薯進行催芽,只有經過了催芽處理的馬鈴薯才能獲得更高的產量,與此同時也會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經過催芽工序的馬鈴薯成熟時間會更早一些,在種植過程中的生長發(fā)育情況也會更為優(yōu)良。在催芽階段,技術人員需要對馬鈴薯進行散射光照處理,確保馬鈴薯有更長的光照時間,這樣種子的催發(fā)才會變得更加迅速。在催芽時,種植人員要先鋪上一層細沙,再放上種薯,鋪設層數不得超過4層,還要將溫度控制在20℃左右。讓種薯的濕潤度達到理想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種薯歷經10天就會成功發(fā)芽。如果想要縮短種薯發(fā)芽的周期,還可使用赤霉素或高錳酸鉀等藥物浸泡種薯。
4、控制好密度
控制適當的種植密度是馬鈴薯種植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合理的種植密度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還可以為馬鈴薯單株營養(yǎng)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一般來說,馬鈴薯的理想種植密度會因品種、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密度過大會導致營養(yǎng)競爭加劇,影響單株產量;密度過小又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因此,種植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種植密度,既要避免過密或過疏,又要綜合考慮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氣候等因素。
5、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產量和品質。馬鈴薯對肥料需求較高,尤其在分蘗期、營養(yǎng)生長期和塊莖膨大期,對氮、磷、鉀等養(yǎng)分的需求更為旺盛。因此,應根據馬鈴薯生育周期和長勢情況,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一般來說,可在種植前施入適量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基肥,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待苗期后,再配以速效無機肥作為追肥,補充營養(yǎng)。在關鍵生育期如分蘗期、塊莖膨大期等,要重點增施氮肥,促進分蘗和塊莖發(fā)育。同時,還需注意觀察馬鈴薯長勢,如發(fā)現營養(yǎng)不良、缺素癥狀,應及時采取葉面噴施等措施,快速補充缺失元素。施肥時,要注意平衡養(yǎng)分比例,避免單一元素過量或缺乏,影響馬鈴薯生長。
6、合理灌溉
在種植馬鈴薯之前,技術人員需要噴灑和施用硫酸鉀,并通過在土壤中噴灑尿素的方式,保證土壤的含水量可控制在5%左右。與此同時,馬鈴薯灌溉澆水的過程中,為了降低其出現腐爛現象的概率,栽培澆水階段,種植人員要合理控制肥料的使用量,并使用噴灌、噴霧、噴淋等方法完成澆灌任務。馬鈴薯在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存在差異,合理的灌溉管理對實現高產至關重要。在育苗和幼苗期,馬鈴薯對水分需求較小,應適當控制灌水量,避免造成田間過濕。待到分蘗期和營養(yǎng)生長期,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逐漸增加,需要根據土壤濕度情況適時補充水分,保證植株正常生長。進入塊莖膨大和成熟期后,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達到高峰,這一時期,應加大灌溉強度和頻次,確保塊莖充分膨大,但也要注意避免過度灌溉導致塊莖發(fā)生生理性病害。
7、除草與殺青
雜草的存在容易影響馬鈴薯植株的生長,因此要清除種植區(qū)內的雜草。從以往經驗來看,當初苗長到23天左右的時候就需要給田地除草,在除草時應確保不傷害到馬鈴薯的幼苗。在果實成熟半個月左右時需要對馬鈴薯進行殺青處理,以確保馬鈴薯更好地成熟與發(fā)育,同時也可以降低腐爛率。殺青方式有有機殺青和化學殺青,具體選擇哪一種可以結合具體情況來定,具體操作時應確保溫度符合要求,否則不利于實現殺青效果。
8、進行科學儲藏
在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生長到9月份之后就會進入到成熟期,種植人員需要在這一階段,以更科學合理的方式貯藏馬鈴薯。傳統(tǒng)的貯藏模式很容易使馬鈴薯發(fā)生損壞,最終影響到馬鈴薯的經濟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種植人員需要探索更科學合理的貯存方式,為馬鈴薯構建更完善的外部貯存環(huán)境。就目前而言,馬鈴薯貯存過程中較為常見的方式有冷藏、堆藏、藥物儲藏以及溝藏。如果選擇使用堆藏方式,那么種植人員就需要確保堆藏場所的通風條件達到既定要求,種植人員需要盡可能選擇干燥的倉庫,完成堆藏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在對倉庫進行必要的消毒后,需要在倉庫內放置排氣筒,并將馬鈴薯堆積在排氣筒周邊,借此來提升倉庫內的空氣流通率。如果種植人員選擇使用冷藏方式來進行馬鈴薯的貯存,就需要將馬鈴薯冷藏在0~5℃左右的溫度區(qū)間內,并將濕度控制在90%左右,只有如此才能夠降低溫度和濕度對馬鈴薯生長發(fā)育質量的影響。如果技術人員想使用溝藏方式來貯存馬鈴薯,那么就需要在每年10月份左右,將馬鈴薯貯存在深度為1m,寬度為1.2m的溝渠內,通過蓋土封溝的方式,為馬鈴薯的貯藏提供更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當然,藥物貯存方式也十分常見。在大部分情況下,種植人員都會選擇新鮮素來與土壤進行科學配比混合,并潑灑在馬鈴薯上,通過設置2層紙板的方式,為馬鈴薯提供更優(yōu)良的藥物貯存環(huán)境。
三、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
1、早疫病防治
早疫病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病害之一,早疫病會影響到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的莖葉。馬鈴薯一旦染病,種植人員可通過觀察馬鈴薯的莖葉,了解馬鈴薯莖葉的斑塊情況。通常來說,早疫病的發(fā)病過程是較為隱蔽的,種植人員很難在馬鈴薯發(fā)病初期發(fā)現其生長是否出現了異常情況。如果種植人員在馬鈴薯發(fā)病后,未能對病株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馬鈴薯的病情就會急劇惡化,最終影響到后續(xù)的生長發(fā)育。倘若病情太過嚴重,馬鈴薯植株還很容易死亡,這會極大影響到馬鈴薯的產量。實際上馬鈴薯之所以會患得早疫病,與種植人員使用的灌溉方式不夠科學合理有密切的關聯(lián)。如果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土壤濕度不夠科學,那么馬鈴薯患得早疫病的概率就會大幅度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種植人員需要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對灌溉水分進行合理的控制,并及時調配馬鈴薯的生長溫度,一旦確定馬鈴薯出現了早疫病情,需要及時對病情進行管控,以免其變得更加嚴重。
2、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主要發(fā)生在濕度和溫度都比較高的情況下,應對這種病的具體措施是提高選種精度,如果是大量流行的話,可以在成熟前半個月割秧,盡量不要讓薯塊和病株有接觸的機會。對于患病的植株要及時清除,并展開合理的藥物治理。一般可以選擇增威贏綠這種藥劑,一般情況下15-20mL/667m2左右就可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還有一些其他藥劑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3、環(huán)腐病的防治
環(huán)腐病具有很大的傳播性,很容易導致馬鈴薯產量降低,并且患上這種病后也不利于馬鈴薯的存貯,很容易出現腐爛的情況。一般患這種病的原因都是種薯攜帶病菌,因此為了避免馬鈴薯傳染這種疾病,應注意淘汰攜帶病菌的塊莖。在切塊時應加強對刀具的消毒,一旦感染這種病菌可以使用鏈霉素這一藥劑進行防治。
4、黑脛病的防治
患病馬鈴薯植株與正常植株相比較而言,個頭會更矮一些,且葉子顏色會發(fā)黃,還有一些患病植株葉子顏色會發(fā)黑,并呈現出枯萎的癥狀,種植人員還會聞到一些難聞的氣味。大部分黑脛病的傳染速度都很快,在極短時間內便會蔓延到整個植株群體。因此在防治過程中,需要及時完成育種方面的工作,只有盡可能挑選優(yōu)質的馬鈴薯品種,并及時將種子浸泡在藥液中,提升種子的抗病害能力,才能讓馬鈴薯種子遠離該類疾病,降低其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病菌感染現象的概率。在馬鈴薯種植期間,如果種植人員發(fā)現某一植株已經出現黑脛病,那么就需要及時清理患病植株,種植人員可通過連根拔除的方式來防止病菌的擴散,只有這樣才能夠降低二次感染現象的出現。在這一階段,種植人員需要及時檢查患病植株附近的馬鈴薯苗,一旦發(fā)現附近馬鈴薯苗也感染了病菌,要及時銷毀。由于該類疾病的傳播速度比較快,因此在種植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對馬鈴薯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盡可能降低該類疾病傳播的影響。
5、病毒病防治
在蚜蟲傳播過程中容易使馬鈴薯患病毒病,因此可以加大對蚜蟲的防治,這樣就可以減少患病率。防治蚜蟲的藥劑可以選擇抗蚜威可濕性粉劑,也可以選擇滅掃利乳劑。如果感染了病毒并處于發(fā)生的初期階段,可以選擇鹽酸馬林胍可濕性粉劑這一藥劑,需接連噴灑3次,一般來說都會起到比較好的防治效果。
6、瓢蟲防治
馬鈴薯瓢蟲作為一種常見的害蟲,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會給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帶來嚴重損失。因此,瓢蟲防治工作應當抓住關鍵時期,從幼蟲孵化階段就開始重視和部署。在化學防治方面,奧氰菊酯和瓢甲敵都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奧氰菊酯屬于烷基脲類殺蟲劑,具有殺蟲譜廣、持效期長、對環(huán)境影響小等優(yōu)點,可以有效防治多種鱗翅目和同翅目害蟲。而瓢甲敵則是一種新型生物農藥,來源于一種桿狀真菌,對瓢蟲幼蟲有很強的殺傷作用,且對人畜基本無毒。不過,單純依賴化學防治手段并不可取,應當與農業(yè)防治相結合。例如,可以在田間種植誘捕作物,利用瓢蟲對特定植物的趨性將其吸引集中,或者人工捕殺成蟲和卵塊等。同時,還要注意及時清除田間殘體和雜草,減少瓢蟲的滋生場所。
總言之,隨著人們對馬鈴薯需求量的增加,馬鈴薯的種植得到了人們更多關注。當前如何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種植產量是種植戶需要思考的問題,馬鈴薯的種植涉及多個要點,因此應注重對要點的掌握,針對種植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應加以重視,并采取合理措施解決。病蟲害防治是馬鈴薯種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產量,因此在進行管理時也要注重對病蟲害的防治。
(作者單位:068350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