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大豆玉米的生育特性,闡述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要領,包括田間配置、品種選擇、播種管理、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收獲等方面,為當地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提高產量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在全球人口持續(xù)增長與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雙重挑戰(zhàn)下,農業(yè)生產的效率與可持續(xù)性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復合種植模式,尤其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農業(yè)實踐,其背景與意義顯得尤為突出。本文詳細介紹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通過采用高位主體、高低協同的田間配置原理,選用優(yōu)質高產的大豆和玉米品種,實施精準播種和科學管理,有效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該技術還注重機械化操作和病蟲害綠色防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農藥殘留,符合現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將為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一、大豆玉米生育期特點
在當前全球人口持續(xù)增長、耕地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效率成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通過科學規(guī)劃作物布局,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該模式相比傳統(tǒng)單作模式,能夠顯著提升作物產量,平均增產幅度可達10%-20%。此外,該模式還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價值。作物間作互補原理的應用,促進了土壤養(yǎng)分的循環(huán)利用,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農業(yè)面源污染的風險。據估算,采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農田,化肥施用量可減少約15%,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得到明顯改善。這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大豆玉米生育期的影響因素
生育期,作為大豆與玉米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具體涵蓋了從種子出苗至作物完全成熟的全部時間跨度,此階段的持續(xù)時間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①作物的品種特性,不同品種間往往展現出顯著的生育期差異。②播種時期的選擇對生育期長短具有決定性作用,適宜的播種時間有助于作物在最佳環(huán)境條件下完成其生命周期。③氣候條件作為外部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生育期的調控同樣不可忽視。它不僅涵蓋了季節(jié)性的變化,還涉及更為具體的環(huán)境因素,如光照和溫度。具體而言,光照條件是影響光合作用效率及植物生物鐘的關鍵因素。當日照時間較短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積累的能量減少,導致生長發(fā)育速度放緩,進而延長了整個生育期。相反,充足的光照則能促進光合作用的高效進行,加速作物生長,縮短生育期。
2、大豆玉米的生育時期
大豆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可細分為五個關鍵階段:種子萌發(fā)出苗期、幼苗期、分枝期、開花結莢期及鼓粒成熟期。在適宜的水分、溫度和氧氣條件下,具有活力的大豆種子會吸收水分而膨脹,隨后細胞分裂并伸長,胚根與胚軸逐漸顯現,并攜帶子葉破土而出。這一過程標志著出苗期的開始,當田間大豆出苗率達到50%時,即視為出苗期。一旦幼苗出土接受光照,其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便即刻用于支持幼苗的初步生長。緊接著是幼苗期,該階段始于出苗,有分枝的出現。在幼苗期的15~20d期間,根瘤菌開始參與土壤中的氮素固定過程,盡管初期固氮量相對較低,且此時根瘤菌與大豆處于寄生關系。然而,隨著大豆進入開花期,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顯著增強,直至大豆籽粒初步形成時達到固氮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氧氣充裕的土壤環(huán)境中表現出更強的固氮效能。因此,過量施用氮肥可能會抑制根瘤的形成,而適度增加磷、鉀肥的施用則能有效促進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分枝期則是大豆從首個分枝形成至第一朵花綻放的過渡階段。當田間半數以上的植株開始開花時,標志著大豆進入了開花期。隨后,隨著豆莢生長至約2cm長,大豆進入結莢期,此階段以超過半數植株結莢為標志。玉米的生長發(fā)育周期同樣包含多個重要階段,依次為出苗、拔節(jié)、抽雄、吐絲以及成熟期,這些階段共同構成了玉米從播種到收獲的完整生命周期。
二、播前準備
1、深耕整地
在農業(yè)實踐中,精細化的土壤整理工作對于提升作物生長環(huán)境至關重要。具體而言,通過實施恰當的深耕與松土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土壤結構的疏松化,不僅增強了土壤的保水能力,還顯著降低了作物遭受病蟲害及雜草侵擾的風險。這一系列的土壤管理策略,旨在為大豆與玉米等作物構建出理想的耕作層,從而奠定苗全、苗齊、苗壯的堅實基礎。當耕作深度達到20~25cm時,能夠顯著穿透并打破土壤中的堅硬犁底層,這一變化極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學環(huán)境。隨之而來的,是大豆與玉米根系發(fā)育的顯著增強,以及根瘤菌在土壤中更為廣泛的分布與活動,這些均對作物的健康生長與高產穩(wěn)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低洼、潮濕且積水嚴重的地塊上,土壤的耕作性能往往較差,這無疑增加了深耕作業(yè)的難度。更為關鍵的是,深耕后土壤蓄水量顯著增加,若無法及時有效的進行排水處理,極易引發(fā)澇災。此類澇害不僅會導致土壤環(huán)境惡化,還可能直接造成作物苗黃甚至死苗的嚴重后果,對農業(yè)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2、施足底肥
在確保大豆與玉米生長發(fā)育期間養(yǎng)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前提下,肥料的施用策略遵循著明確的優(yōu)先級原則:即以底肥為核心,輔以種肥,并結合作物生長狀況靈活調整施肥方案,即所謂的“看苗施肥”。這一策略旨在優(yōu)化資源分配,促進作物健康生長。底肥的施用量在整個施肥周期中占據主導地位,其比例通常應達到作物總施肥量的70%左右。在底肥的選擇上,農家肥其豐富的有機質及多種微量元素,被視為優(yōu)選。農家肥的施用量并非固定不變,而是依賴于先進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該技術通過精確分析土壤肥力狀況,科學確定所需施肥量,以實現土壤養(yǎng)分的平衡供給與作物需求的精準匹配。
3、品種選擇
在成功實施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實踐中,選擇恰當的大豆與玉米品種構成了至關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這一過程需緊密結合當地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包括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狀況及地形地勢等,遴選出生育期相宜的作物品種。理想的選擇應確保作物既能完美匹配當地的生長季節(jié),又能在常規(guī)年份中達成充分的成熟,從而優(yōu)化產量與品質。實際生產操作中還需深入考量大豆與玉米之間的共生兼容性、耐密植與耐陰能力、抗倒伏特性、理想株型、病蟲害抵抗力以及潛在的產量優(yōu)勢等多維度因素。通過精心挑選適宜品種,不僅能夠為大豆與玉米的生長營造優(yōu)越的通風與光照條件,促進雙方的健康生長,而且玉米的生長過程還能自然地為大豆供給必要的養(yǎng)分支持,形成互利共生的良好生態(tài)系統(tǒng)。各地在品種搭配的選擇上應充分依據自身的生態(tài)條件、生產實際情況及市場需求進行靈活調整。以本研究區(qū)域為例,推薦采用的玉米品種包括遼單1205、遼單678、遼單43號、遼單565等,這些品種均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與生產潛力。同時,對于大豆品種的選擇,遼豆34、丹豆23、蒙豆1137、鐵豆67、鐵豆49、鐵豐31、鐵豆37、開育12和農職豆2號等亦被視作優(yōu)選,它們在共生環(huán)境下能夠保持穩(wěn)定的生長與高產表現。
4、種子處理
在探討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體系的優(yōu)化策略時,深入分析玉米品種的適應性構成了保障高產栽培技術有效實施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作為農業(yè)生產中的關鍵糧食作物,玉米品種的適應性特征對于維系該復合種植系統(tǒng)的整體穩(wěn)定性及提升產量潛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了在該體系中實現理想的種植效果,所選用的玉米品種需展現出一系列優(yōu)越的適應性特質。①耐密植能力是其重要標志之一,能夠確保在較高的種植密度下依然保持穩(wěn)健的生長態(tài)勢,從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②抗倒伏特性同樣至關重要,它能有效抵御風雨等自然因素的侵擾,減少因倒伏導致的產量損失。③玉米品種還需具備強大的抗病蟲害能力,以減輕化學農藥的使用,促進生態(tài)平衡,并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④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使玉米能在多樣化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生長,進一步拓寬了其種植范圍和應用潛力。
三、播期管理
1、播種方式
合理的種植策略作為實現大豆與玉米復合種植體系高產潛力的基石,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這一領域內,多種種植模式已被廣泛采用并證明其有效性,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帶狀復合種植法與寬窄行種植模式。帶狀復合種植法通過精細規(guī)劃土地利用,將農田劃分為一系列平行的種植帶。在每個種植帶內部,大豆與玉米被安排種植,形成了一種空間上的互補共生關系。這種種植方式的關鍵在于合理設定帶間距,該間距的確定需充分考量所選大豆與玉米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如植株高度、根系分布及光照需求等,以確保作物間既能有效利用資源,又能減少相互間的競爭壓力。
2、播種期
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為確保作物高效生長與優(yōu)質產出,適期早播與保墑保苗措施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精準把握當地氣候特征,據此選定最為適宜的播種時段。此舉旨在最大化利用地域特有的光照、溫度、水分及空氣等自然資源優(yōu)勢,進而促進大豆與玉米等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適期早播能夠確保作物在生長周期內有效利用較長時段的光照資源,促進光合作用的充分進行,為高產奠定基礎。早期播種還有助于作物根系深扎,提高土壤水肥利用效率,增強抗旱能力,即所謂“保墑”效應。此外,通過精細化管理保障幼苗健康成長,即“保苗”,對于減少因缺苗斷壟導致的減產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3、播種量
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為確保大豆與玉米作物達到更高的產量與更優(yōu)的品質,精準控制其播種量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過程需嚴格遵循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原則,以構建適宜的作物群體結構。這些原則包括:①在土壤肥沃的地塊上,應采取較為稀疏的播種方式,以充分利用土壤養(yǎng)分并避免過度競爭;相反,在土壤貧瘠的地塊,則應增加播種密度,通過增加植株數量來彌補土壤條件的不足。②作物的成熟期和播種時間也是決定播種密度的重要因素。對于晚熟品種,因其生長期較長,對空間與資源的需求相對較大,故應適當降低播種密度;而早熟品種則因其生長周期較短,對空間的利用效率較高,可適當增加播種密度。③播種時間也需考慮在內,早播的作物因生長季節(jié)較長,其生長發(fā)育過程更為從容,可適當降低播種密度;而晚播作物則需通過增加密度來彌補生長時間上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播種密度的調整還需綜合考慮地塊的肥力狀況、水分條件以及當地的氣候特點。例如,在干旱或灌溉條件有限的地塊,合理的種植密度應能確保作物在生長關鍵期獲得足夠的水分;而在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qū),則需通過優(yōu)化種植密度來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從而提高整體產量與品質。
4、技術模式
在優(yōu)化作物布局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產量的背景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策略被廣泛應用,其核心在于通過縮小株距、維持合理種植密度,并最大化利用邊行優(yōu)勢。這一策略通常采用“3+2”或“4+2”的種植模式,即分別對應籽粒玉米或鮮食玉米與大豆的間作配置。“3+2”模式構建了一個高效的生產單元,其中包含3行大豆與2行玉米的交替種植。在此模式下,玉米的行距被設定為42cm,以確保玉米植株間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而大豆的行距則設定為33cm,旨在優(yōu)化大豆的光合作用與養(yǎng)分吸收。大豆與玉米之間的間距保持在50cm,以減少種間競爭并促進兩種作物的協調發(fā)展。此外,整個生產單元按照一定的寬度進行合理布局,以便于管理與收獲。在株距方面,玉米的株距設置為20cm,大豆則為8cm,這樣的設置旨在提高單位面積內的植株數量,從而增加產量。另一方面,“4+2”模式則是在“3+2”模式的基礎上,將大豆行數增加至4行,而玉米行數保持不變,仍為2行。此模式下,玉米與大豆的行株距設置與“3+2”模式相同,同樣旨在實現作物生長的最優(yōu)化與產量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兩種標準模式外,農業(yè)生產實踐中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探索其他配置方式,如2~4行玉米與2~6行大豆的組合模式。這種靈活性的探索不僅有助于穩(wěn)定玉米產量,還能顯著提升大豆的經濟效益,為農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種植選擇與收益途徑。
四、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作為大豆與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中實現高產目標的關鍵策略之一,其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關聯到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及作物生長養(yǎng)分的適時供給。為實現這一目標,需依據土壤的具體肥力狀況及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養(yǎng)分需求,實施精準化、系統(tǒng)化的田間管理措施。在整地階段,基肥的施用至關重要。應優(yōu)先考慮有機肥作為主要基肥來源,因其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時提供豐富的有機質及微量元素。在此基礎上,根據土壤養(yǎng)分測試結果,適當補充氮、磷、鉀等化學肥料,以平衡土壤養(yǎng)分,為作物生長奠定堅實基礎。隨著大豆與玉米的生長發(fā)育,其養(yǎng)分需求亦隨之變化。因此,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需根據葉片顏色、生長速度等直觀指標,以及土壤和植株的營養(yǎng)診斷結果,靈活調整追肥策略。適時追施適量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銨等,以滿足作物對特定養(yǎng)分的迫切需求。此外,葉面肥的噴施也是一種有效的養(yǎng)分補充方式,能快速被葉片吸收利用,促進作物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和品質。灌溉管理同樣不容忽視。水分是作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過量或不足均會對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根據氣候條件、土壤水分狀況及作物生長需水規(guī)律,制定科學合理的灌溉計劃。確保作物生長過程中水分供應充足且不過量,以維持根系正常生理功能,促進地上部生長,實現高產目標。
綜上所述,通過深入探索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的關鍵要素與操作規(guī)范,本研究不僅揭示了其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作物間優(yōu)勢互補方面的潛力,還進一步闡明了其對于優(yōu)化農業(yè)結構、增強農業(yè)生產能力的積極作用。因此,本研究的成果不僅為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也為實現農業(yè)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的路徑。
(作者單位:122500遼寧省凌源市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