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蒂耶·德布隆德在過去二十年間,遍訪全球,拍攝了300多位在當代藝術史中舉足輕重的藝術家的工作室。這一百科全書式的攝影集堪稱前所未有的史詩之作。從他的照片中,我們得以窺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領略藝術家的性情與工作方式,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家的工作室看到一部簡略的藝術史:從洞穴的墻壁、教堂的天花板,到露天的場景、位于蒙馬特的閣樓,再到紐約的工業(yè)空間以及世界各地類似的工作室。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白色的墻壁、裸露的地板、高高的天花板和簡潔的裝飾,仿佛一座與世隔絕的理性空間,這里甚至還有一種獨特的音效—大而空曠的房間中被拉長的回聲,以及化學品、膠水、溶劑、亞麻籽油的醉人氣味。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評論家、藝術家布萊恩·奧多爾蒂(Brian O’Doherty)在一系列精彩的文章中命名并分析了這一效果,題為《白色立方體內(nèi)部》(Inside the White Cube)。他寫到,這種房間“剔除了所有可能干擾藝術品本身的‘藝術’屬性的提示。藝術品被隔離開來,不受任何會削弱其自身評估的因素影響……教堂的神圣感、法庭的莊嚴感、實驗室的神秘感與時尚設計結(jié)合,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美學空間”。這種歐幾里得式的環(huán)境像是一個完美的理性空間,與外界隔絕。
然而,正是在這些理性的空間中,孕育了非理性和無序的藝術品。這里猶如煉金術的場所,充滿了各種物件:書籍和雜志、唱片和溢出的煙灰缸、玩具、拼圖、油畫管、圖片、貼在墻上的指示和神秘標志……在不讀下方標注的情況下,你常常難以辨認照片展示的是哪個藝術家的工作室。許多照片中甚至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作品,盡管在這些照片中能看到里希特或凱利等令人賞心悅目的畫作,但同樣有趣的是看到馬修·巴尼的工作室,它看起來像一個廢棄的床墊工廠。
這些照片中很少能找到指向性的表達,德布隆德并沒有專注于拍攝藝術作品,甚至連藝術家本人也未入鏡。德布隆德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真實的藝術世界,在藝術家的工作室里,這里有大量的勞動,也有一定的游戲成分。藝術的美、意義、風格、個性是從這種勞動中產(chǎn)生的,他的照片色調(diào)低調(diào),細節(jié)耐人尋味,溫柔且略顯沉思。
—節(jié)選自Boxcars(作者杰姆·劉易斯Jem Lewis)和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戈蒂耶·德布隆德(Gautier Deblonde)成長于法國,1991年前往倫敦從事攝影師工作。他的攝影作品曾在泰特英國美術館和倫敦國家肖像館等重要博物館展出。他拍攝的羅恩·穆克雕塑《男孩》(Boy)的創(chuàng)作和安裝過程的照片曾獲2001年世界新聞攝影獎(WPP),代表作品有關于斯瓦爾巴群島的系列作品《真實的北極》(True North,2009),以及由卡地亞基金會委托制作的紀錄片《靜物:工作中的羅恩·穆克》(Still Life: Ron Mueck at Work, 20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