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觀浪涌冬觀冰,正月十六放河燈。黃河鯉魚跳卡口,艾山腳下鎖蛟龍。當大美母親河行至東阿境內(nèi)時,也就進入了黃河下游最窄處——艾山卡口的所在地。一直以來,艾山卡口因其黃河下游最窄處的地理位置而成為黃河的一張獨特名片。如何讓這一黃河文化符號“活”起來,成為東阿黃河河務局一直思索的問題。
2021年,東阿黃河河務局在“河潤山東”文化品牌的統(tǒng)領下,立足東阿黃河實際,提出建立以打造“一場一園三線”(東阿黃河法治文化廣場,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遺產(chǎn)保護線、文化傳承線、文明建設線)為總目標的東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并制訂文化建設方案,明確思路,科學系統(tǒng)規(guī)劃文化建設。
文化為基,組織為力。東阿黃河河務局努力推動文化建設走深走實,廣聚英才而用之,挑選出一大批熱愛治黃事業(yè)、熱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業(yè)務骨干,組成東阿黃河文化建設小組,積極參與到東阿黃河文化建設中。
政策實不實,關鍵在落實。東阿黃河河務局將打造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新亮點作為重點任務,多措并舉、有條不紊實施。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東阿黃河河務局積極與兄弟單位、地方文化部門溝通交流,多次前往檔案室、文化館,翻閱大量地方志書,深挖地域文化資源,舉辦文化比賽活動,廣泛收集線索,整理出井圈險工、艾山文化、大禹治水、油用牡丹、黃河鯉魚、治河傳說等文化資料。
在文化方案設計過程中,聊城黃河河務局高度重視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建設,多次到艾山卡口實地開展調(diào)研,并為其建設明確了思路。東阿黃河河務局整合多方意見,經(jīng)過30多次修改,最終敲定設計方案。
“打造文化地標,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具有地標性的建筑元素,輔之以其他文化元素,眾星捧月般點綴在文化園里,讓地標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筆者作為文化小組成員,在文化建設小組會議中建議。
2021年7月,一座高5.464米的石碑聳立在廣場正中央,上書“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這座象征母親河全長5464千米的石碑成為艾山卡口的地標性建筑,也是東阿黃河人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的生日禮物。
艾山卡口以上河段河道一般寬5~10千米,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大肚子”。艾山卡口以下的河段則變成“窄腸子”,河道寬僅1.5千米左右,而艾山卡口就是“小蠻腰”。東阿黃河河務局職工運用近似對稱、抽象等手法,將艾山卡口的“艾”字與艾山附近河道、鯉魚跳卡口、禹王鎖蛟等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東阿黃河特色的文化子品牌。
文化是印記,更是精髓和靈魂。在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兩側,“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和“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的文化造型,交相呼應間砥礪東阿黃河人治黃初心和使命;黨建文化區(qū)域內(nèi),將文化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結合,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開展治黃事業(yè)的前后對比,更加深刻體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yōu)勢;跳出黃河看黃河,詳細介紹大河之水潤聊城的輝煌成就;防汛知識長廊以平陰黃河大橋為造型,涵蓋河道變遷圖、“懸河”圖、卡口設防標準、防洪工程及搶險知識科普等內(nèi)容。
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展示著東阿黃河的歷史和風貌,凝聚著東阿黃河人的品格和精神。當浩蕩的黃河水從上游流到艾山河段時,便被擠壓在狹窄的河床內(nèi),翻騰、奔涌、怒吼,反復不停地沖刷著河床,這股勁頭就像東阿黃河人骨子里百折不撓的品質,而留下的泥沙就像是東阿黃河的文化積淀。
建成后的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眾多游客的“打卡地”。東阿黃河河務局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加強運行管理,制定管理辦法,明確管理責任人;與地方政府共同設置環(huán)保公益崗維護園區(qū)環(huán)境;制作工程VR實景;培養(yǎng)講解員隊伍;組織多家單位和高校到艾山卡口開展研學活動,將黃河文化工程打造成集大河風光體驗、治黃水利研學和民眾休閑于一體的示范點。
聯(lián)學聯(lián)動、以文化人。對內(nèi),東阿黃河河務局機關一支部與大橋管理段黨支部在此結對共建,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對外,聊城市委市直機關工委“新黨員入黨第一課”在此舉辦,讓黨員一覽黃河之壯觀……
此外,東阿黃河河務局還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與學校培育“四個自信”的時代新人思政教育結合起來,指導幫助多所中學將黃河文化寫進校本課程,共同開展研學交流活動,培育“黃河小衛(wèi)士”,讓黃河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
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先后被納入山東省“黃河安瀾文化”、聊城市“兩河之約·聊城故事”“愜意自駕·暢游水城”、東阿縣“阿膠養(yǎng)生·黃河怡情”主題旅游線路,并入選2022年山東省優(yōu)質旅游產(chǎn)品名單,獲評山東省檔案服務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示范案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建成以來,累計開展調(diào)研活動200余次、研學活動20余次,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通過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的示范窗口作用,東阿黃河對外交流合作力度不斷加大,社會認知度不斷提高,“黃河朋友圈”也越來越大。
萬里黃河萬古流,氣勢磅礴寫春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任務,東阿黃河河務局將繼續(xù)厚植黃河文化底蘊、深挖黃河文化價值、完善黃河文化體系、豐富文化品牌內(nèi)涵,著力做好遺產(chǎn)保護、文化傳承、宣傳交流、文旅融合的文章,發(fā)揮好艾山卡口地理標志文化園示范點的窗口和示范作用,讓黃河文化煥發(fā)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