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水閘,你最先會想到什么?你是否知道黃河上的水閘有多少種類型,其主要功能又有何不同?當記者得知東平湖管理局管轄范圍內竟然有24座水閘時,內心不僅震撼且好奇,隨即用2天時間對這24座水閘進行了實地探秘,從分洪閘、防沙閘到引黃閘、排灌閘,從防洪、排澇到節(jié)制、灌溉、供水,從49孔平板門到2孔鋼制門,從大型卷揚式啟閉機到小型螺桿式啟閉機,大大小小新老不一的水閘呈現(xiàn)在眼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東平湖水閘的故事……
東平湖,古稱梁山泊、安山湖等,是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清朝咸豐年間,湖泊被正式定名為東平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這里,景色優(yōu)美,素有“小洞庭”之稱;這里,是黃河下游重要的蓄滯洪區(qū),對黃河洪水的滯蓄和調節(jié)起著關鍵作用;這里,亦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京杭運河復航的重要樞紐,對水資源調度和航運具有重要影響,而在保障黃河、東平湖及周邊地區(qū)水安全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是——東平湖管理局及其管轄內的24座水閘。
要說水閘,不得不先說說東平
湖蓄滯洪區(qū)
“巨澤渺無際,齋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不知蓮芰里,白晝苦蚊虻。”東平湖便是宋人韓琦《過梁山泊》詩中的“巨澤”——梁山泊的遺存水域。《水滸傳》里寫道:“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xiāng),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余里?!?/p>
梁山泊古名大野澤,亦稱巨野澤。唐代李吉甫編著的《六和郡縣志》記載:“大野澤在巨野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余里?!苯袢盏牧荷?、東平、嘉祥、汶上、鄆城、巨野、濟寧一帶都是大野澤的波及之地。
西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于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據(jù)《史記·河渠書》記載:“河決于瓠子,東南注巨野,通于淮、泗?!痹谖宕院蟮臎Q溢中,于滑、澶、濮、魏等州河段南決,一般都沿濟水、濮水故道流入巨野澤,溢于淮泗或由大清河(古濟水)入海。這一時期,黃河決溢給大野澤帶來大量的水,同時,黃河決溢又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使大野澤不斷向北推移。五代后期,形成以梁山泊為主要標志的積水湖泊。
梁山泊形成后,仍不斷受到黃河的浸淤。至金,黃河改道南行,以致濟水湮沒,梁山泊漸涸為平地,安置屯田。元末時,一度又為黃河決入,成為大泊,不久又干涸。明代,梁山泊完全失去黃河水補給,大面積涸退,其余流被分離成南北兩個湖泊——安山湖和南旺湖。明清時期,由于水源補給不足,又加上黃河多年淤積,僅在安山一帶洼地蓄水成湖。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北徙,奪大清河入海,從而抬高了原匯入安山一帶洼地河流的尾閭水位,使安山湖向北大為擴展,并與黃河連通,黃河漲水時便自然流入湖泊以及洼地。由于淹沒地區(qū)都屬東平縣,民國年間始有“東平湖”之稱。
1938年花園口決口,黃河改道入淮,東平湖水源隨之中斷,湖底干涸成田。1947年,花園口決口堵復,黃河歸故道入海,東平湖重又蓄水。滄海桑田,八百余里梁山泊大都已被堙泯于地下,唯東平湖這片僅存的水域,尚依稀映出它昔日的容顏。
人民治黃初期,東平湖通過清河門和十里堡以下山口與黃河連通,灘地和山口間有群眾自發(fā)修筑的低矮民埝,湖區(qū)內老運河兩岸修有堤防。黃河水大,倒灌入湖,由東平湖自然滯蓄,減輕了黃河洪水對下游堤防的威脅。1950年7月,黃河防總確定東平湖為黃河滯洪區(qū),修復了舊臨黃堤、運河堤和金線嶺堤,提高了滯蓄能力,縮小了湖區(qū)淹沒范圍。
如今位于黃河下游右岸山東省境內,跨泰安、濟寧兩市的東平、梁山和汶上3縣的東平湖蓄滯洪區(qū),主要承擔分滯黃河洪水和大汶河洪水的雙重任務,當黃河發(fā)生大洪水時,經(jīng)東平湖分洪,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過10000立方米每秒,確保防洪安全。
東平湖蓄滯洪區(qū)是黃河“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山東黃河防洪安全的“王牌”工程??偯娣e626平方千米,其中老湖區(qū)208平方千米,蓄滯洪能力12.28億立方米;新湖區(qū)418平方千米,蓄滯洪能力23.67億立方米。防洪工程包括圍壩、二級湖堤和分泄洪閘等,其中圍壩100.5千米(含河湖兩用堤13.98千米),二級湖堤長26.73千米,分洪閘3 座(石洼閘、林辛閘、十里堡閘),泄水閘4 座(陳山口閘、清河門閘、司垓閘、八里灣閘)。
依托東平湖老湖和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稱的古代水利工程戴村壩而建的東平湖水利風景區(qū),198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2010年10月成功創(chuàng)建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被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qū)”稱號。2013年5月,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調東線八里灣泵站,又為東平湖增添一項重要的調蓄水資源功能。
如今,東平湖蓄滯洪區(qū)不僅具有防御黃河、大汶河洪水的主體功能,而且兼具生態(tài)、供水、航運、旅游等綜合功能,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每座水閘都是一份堅守
石洼分洪閘
被譽為“山東黃河第一閘”的石洼分洪閘,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鎮(zhèn)石洼村,地處臨黃堤右岸。這座大閘建于1967年,經(jīng)過多次加固升級改造,全閘共49孔,設計分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是黃河向東平湖新湖區(qū)分洪的唯一進湖閘,擔負著分滯黃河洪水,保衛(wèi)著濟南、京滬鐵路、勝利油田和黃河兩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重任,在整個黃河下游防洪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
閘旁的景觀花園,花草生機盎然,亭宇造型別致,大禹石像聳立在黃河岸邊。走進閘室,49孔大閘一字排開,粗大纜繩纏繞在巨大滾輪上,在滔滔水流中時刻守護著黃河。石洼分洪閘已成為融防洪、生態(tài)景觀、黃河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水工建筑物。
十里堡分洪閘
十里堡分洪閘,位于東平縣戴廟鎮(zhèn)十里堡村附近,1960年建成,主要功能是由黃河向東平湖老湖區(qū)分洪。全閘共10孔,設計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隨著河床逐年淤高,洪水位相應抬高,分洪閘原設計滿足不了安全運用要求,于1978 年年底開始了歷時3年的改建。之后在2017年又開展了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對機架橋、機房、啟閉機等拆除重建。改建后的十里堡分洪閘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在黃河岸邊,不僅繼續(xù)發(fā)揮著分洪功能,也承載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功能。
林辛分洪閘
林辛分洪閘,位于東平縣戴廟鎮(zhèn)林辛村附近,是黃河向東平湖老湖區(qū)分洪的進湖閘之一。由于石洼閘閘軸線至十里堡閘閘軸線間距約為2200米,十里堡以下黃河灘面較大,進水困難,分洪條件較差,因此進老湖閘的閘址必須選定在十里堡閘與石洼閘之間,結合地質條件及出水條件,最終選定了林辛莊以南的軸線。1967年,原水電部決定新增東平湖進湖閘兩處(另一處為石洼分洪閘);1968年,建成林辛分洪閘,分洪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全閘共15孔,后經(jīng)多次改建加固。如今,改建加固后的林辛分洪閘繼續(xù)發(fā)揮著分洪的重要作用,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
清河門出湖閘
清河門出湖閘,位于東平湖北端原大清河河道堵復處,東臨陳山口出湖閘,兩閘共用一個出湖河道泄洪。1968年修建,設計泄洪流量1300立方米每秒,全閘15孔。清河門出湖閘自建成后,有效配合陳山口出湖閘,在汛期東平湖水位持續(xù)上漲,防汛壓力增大時,根據(jù)指令開啟閘門向黃河泄洪,將東平湖湖水北排入黃,確保東平湖防汛安全。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清河門出湖閘再次進行除險加固工程施工,拆除出湖閘備用電源遮雨房,新建機房、橋頭堡,新增機架橋及啟閉機大梁,新增卷揚式啟閉機,更換現(xiàn)有配電設施及變壓器,更換平板定輪鋼閘門及止水等。如今,該閘內外面貌煥然一新,抗洪強度得到進一步加大。
陳山口出湖閘
陳山口出湖閘,位于東平縣舊縣鄉(xiāng)境內,東平湖北面兩閘隔堤與陳山口山體之間,距離黃河5.4千米,是東平湖蓄滯洪運用后向黃河泄洪的控制建筑物。當東平湖超警戒水位時,它與清河門閘、龐口閘共同承擔著繁重的泄洪任務,以減少東平湖水庫的防洪壓力,保障沿黃數(shù)以萬計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是東平湖自然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山口出湖閘,始建于1959 年,結構形式為開敞式水閘,原閘規(guī)劃正常泄洪流量620立方米每秒,最大泄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由于黃河水頂托及下游引河淤積的影響,又加運用條件的變化,經(jīng)1968年重新驗算確定泄洪流量為1200立方米每秒。全閘共7孔。
司垓退水閘
司垓退水閘,位于東平湖水庫南部梁山縣司垓村圍壩上,是連通東平湖與京杭運河的退水閘,1987年10月開工建設,全閘共9孔,被當?shù)厝罕姺Q為“守護東平湖蓄滯洪區(qū)安全的南大門”。該閘是黃河下游為防御特大洪水、蓄滯洪區(qū)超標準運用并為滯洪區(qū)蓄洪期間緊急泄水和后期排水騰庫的大型退水閘,當東平湖蓄滯洪運用后出現(xiàn)防守危險的緊急情況時,該閘擔負著經(jīng)京杭運河向南四湖泄水的重任,尾水通過梁濟運河退入南四湖。
八里灣泄洪閘
八里灣泄洪閘,位于東平縣東平湖二級湖堤八里灣村北約1千米處,是在不破除二級湖堤的情況下,由老湖區(qū)向新湖區(qū)分泄洪水最大的泄洪閘,兼具農(nóng)業(yè)灌溉的作用。
1965年,山東省交通廳運河航運局在二級湖堤修建了八里灣閘,為運河航運補水兼排灌。2002年12月,黃委決定拆除并重建八里灣閘,消除防洪險點。新八里灣泄洪閘設計為7孔閘門,泄洪流量450立方米每秒、灌溉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排澇流量18.82立方米每秒。八里灣泄洪閘建成后,消除了東平湖老湖區(qū)和二級湖堤的防洪險點,增強了泄洪排水能力,也保證了新湖區(qū)的農(nóng)田灌溉、漁業(yè)養(yǎng)殖和生態(tài)保護用水,同時還成為具有黃河文化內涵的水工建筑物和水利風景點。
龐口防倒灌閘
龐口防倒灌閘,位于東平湖陳山口出湖閘、清河門出湖閘以北5.4 千米,退水入黃河道末端與黃河河道交叉處。龐口防倒灌閘分東、西兩閘,西閘始建于2003年,東閘始建于2013年。東、西兩閘均采用開敞式結構,每閘9 孔,設計流量450立方米每秒、泄洪流量900立方米每秒。
龐口防倒灌閘的主要作用是配合東平湖陳山口出湖閘、清河門出湖閘通過出湖河道向黃河泄洪,在黃河高水位時關閉該閘,防止出湖河道被黃河泥沙倒灌淤積,保證東平湖泄洪北排入黃河道暢通。
陳垓引黃閘
陳垓引黃閘,位于黃河右岸大堤、梁山縣黑虎廟鎮(zhèn)陳垓村,始建于1959年10月,曾于1977年、1986年、2014年進行了3次改建和除險加固。該閘設計灌溉面積為281.4平方千米,有效灌溉面積281.4平方千米,灌區(qū)人口約52萬,主要用途是向梁山縣陳垓灌區(qū)供水,另外擔負著向南四湖生態(tài)補水等任務。
陳垓引黃閘控制灌溉面積占梁山縣耕地面積的60.83%,支撐著梁山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半壁江山”,為了保質保量按期竣工引水,為引黃灌區(qū)333.33平方千米土地提供豐產(chǎn)豐收的保障,涵閘除險加固工程的意義非同尋常。工程參建隊伍,無論是工地負責人、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后勤人員還是施工人員,都經(jīng)過嚴格篩選,擇優(yōu)上崗,并且從進入工地第一天起,便立下了“搶抓進度、確保質量”“強化現(xiàn)場管理,爭創(chuàng)優(yōu)質工程”的要求。
國那里引黃閘
國那里引黃閘,位于東平湖水庫圍壩臨黃壩段,建于1966年,1975年進行加固改建。該閘原規(guī)劃為石洼分洪閘的一部分,兼顧灌溉功能,并先行施工以作石洼閘施工前的實驗項目。后改為以灌溉為主,取消了分洪任務,主要用途是引黃濟湖及解決國那里灌區(qū)206.67平方千米農(nóng)田灌溉用水。自建成后辟建湖內灌區(qū)常年引水,引水量一般在10立方米每秒左右,1973年最大引水量為19.6立方米每秒,1985年曾向濟寧放水補給南四湖水量1億余立方米。近年來,河床主槽沖刷下切,引水條件發(fā)生較大變化,該閘引水能力難以達到設計引水標準。經(jīng)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批準立項,2022年10月,國那里引黃閘改建項目開工建設。
除此之外,還有流長河泄水閘、碼頭泄水閘、馬山頭排水涵洞、宋金河排灌閘、劉口排灌站、轆轤吊排水閘、馬口排水閘、臥牛排水涵洞、堂子排灌涵洞、王臺排水閘、王臺排澇站、南城子引清閘、路口排灌站等共計24座水閘。東平湖水庫工程自1963年改建成為黃河防洪專用水庫后,由于運用機遇相對減少,庫內生產(chǎn)迅速恢復發(fā)展,沿湖各堤線上相繼修建了大量排灌建筑物,為湖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
再講3個小故事
“82·8”分洪運用
1982年,東平湖水庫改建后第一次正式分洪運用。其中,十里堡分洪閘與林辛分洪閘起到重要分洪作用。
1982年7月8日起,黃河花園口水文站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持續(xù)52個小時;8月2日,黃河花園口水文站出現(xiàn)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是1958年以來的最大洪水。8 月3 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在北京召集時任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和河南、山東兩省省長共同研究黃河汛情,確定利用東平湖老湖分洪,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過8000立方米每秒,以確保濟南市、京滬鐵路、勝利油田和沿黃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8月6日22時,孫口水文站洪峰流量達8440立方米每秒,即時開啟林辛分洪閘分洪,隨著上游流量持續(xù)增大,不斷提高閘門。8月7日,孫口水文站洪峰流量超過10000立方米每秒,11時開啟十里堡分洪閘,以控制分洪后下泄流量不超過8000立方米每秒。8月9日19時,兩閘開始關閘,至23時全部關閉。此次分洪歷時72小時,分洪流量為1500立方米每秒至2000 立方米每秒,最大達到2400立方米每秒,分洪總量為4億立方米,確保了黃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01·8”奮戰(zhàn)八里灣
2001年8月7日15時許,一陣十級狂風突然從東平湖湖面席卷而來,碗口粗的榆樹被連根拔起。東平湖二級湖堤八里灣段,湖水涌浪爬上石護坡,撞擊在八里灣閘啟閉機房墻壁上,濺起5米高的浪花,躍過3米多高的機房,一次次地潑向堤頂,潑落的湖水如陣陣暴雨,背湖堤肩被潑來的湖水沖出水溝浪窩,水溝越?jīng)_越大。八里灣段石護坡坍塌多處,長約30余米,湖堤淘涮1米多深。此時此刻,東平湖二級湖堤外新湖2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情況十分緊急。
“快,快,上堤!”防守的人們頂著大風爬上湖堤。附近沒有石料,黃河職工毫不猶豫地把自己50多米的磚石院墻推倒作搶險用料。搶險難度很大,風吹得搶險隊員直不起身子,濺起的浪花潑得搶險隊員睜不開眼睛,一次次被刮倒,又一次次爬起來。手被劃破了,腳被砸傷了,被潑濕的白襯衣浸出了殷紅的鮮血。人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控制險情、搶護工程。
險情就是命令。梁山、東平縣180多名搶險隊員和群眾火速趕到現(xiàn)場,在黃河技術人員的統(tǒng)一指導下,投入抗洪搶險的殊死搏斗中??h長背起了沙袋,局長搬起了石頭,司機壘起了子埝……沒有人號召,沒有人動員,沿湖群眾自發(fā)地參加搶險戰(zhàn)斗。一條條沙袋在與風浪搏擊中迅速傳遞,子埝在搶險人員的頑強奮斗中快速增高,經(jīng)過3小時的緊張搏斗,排除了險情,戰(zhàn)勝了風浪。
與此同時,在同一地點上演了更加驚險的一幕。正準備調往出湖河道疏浚的兩只吸泥船和一只拖輪在八里灣泄洪閘險段被風浪推上石護坡,遭到重創(chuàng),繼而沉沒湖中。船長張連武帶領大家用被子堵窗口,用臉盆向外潑水,他的胸部被劃出了一道長長的血口子。搶救無望,吸泥船眼看要沉,張連武不顧個人安危,他在保護全體船員安全上岸后才最后一個離開船。
“01·8”抗洪斗爭,在工程設施問題困難重重的條件下,1.87萬解放軍和專群防洪隊伍用血肉之軀和頑強的毅力,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堤,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偉大的“抗洪精神”,實現(xiàn)了“抗洪衛(wèi)民”的諾言。此后多年,山東黃河人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精心管護著防洪工程,時刻準備著迎戰(zhàn)可能出現(xiàn)的險情,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嚴峻的考驗,戰(zhàn)勝了無數(shù)次大洪水,確保東平湖歲歲安瀾!
司垓退水閘建設記
1987年秋天,黃河下游最大的泄水閘——東平湖滯洪區(qū)司垓退水閘開工,“東方紅”鏟運機群吼叫著向沉默了30年的巍巍湖堤掘進。閘基水下土方開挖工作啟動,上萬名民工匯聚司垓工地,一幅動人心魄的勞動圖景展現(xiàn)在眼前。施工處地層土質復雜,除去堅硬的地表土層,向下是黃河淤積層,再向下是一層約2米厚的黑泥層,系當年水泊洼的沉積物,當?shù)胤Q為“宋江土”。這兩層土黏性大,附著力強,施工難度極大。每輛地排車需七八個人拉,民工們弓著身子,在2萬多平方米的場地上,近千輛地排車如蟻群般不停地往外搬運。
混凝土澆筑是涵閘建設的主體工程,在十幾米深,布滿鋼筋,連轉身都困難的澆筑倉里,鋼筑工、水泥工一進去就是幾個小時;混凝土澆筑全靠人工用熟料車把混凝土料從攪拌機推運到數(shù)十米遠的澆筑倉,澆筑一塊底板,每個澆筑工平均要往垂直8米高的排架上連續(xù)推十幾立方米混凝土。盛夏時節(jié),在高達十幾米的排架上,架子工頂著烈日,每班要在空中連續(xù)作業(yè)五六個小時。
黃河水閘施工要求汛前關門擋水,六七月份是施工最緊張的日子。赤日炎炎的正午,司垓閘施工駐地前那片涼爽宜人的槐樹林分外幽靜,可緊靠這濃蔭的工地上,卻是一番熱烈繁忙的景象:拌和機隆隆的轟鳴聲,排架上推熟料車澆筑的來往人流,大吊車伸向空中的長臂……
當?shù)踯嚢炎詈笠粔K閘門安全送進門槽,關門擋水目標實現(xiàn)之際,數(shù)百名黃河職工、參戰(zhàn)臨工歡呼跳躍,沉浸在勝利后的喜悅之中……
(感謝孫婕、劉純青、田玉儉、王新宇對本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