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中科院”研制的“慧龍”號無人潛艇最近動作不斷。臺灣媒體稱,該潛艇屬于極為機密的項目,今年8月才首度曝光,但此后就頻頻亮相。臺灣《自由時報》11月2日透露,它已經在最近的海試中完成了重型魚雷的發(fā)射試驗以及配套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tǒng)測試,將為臺軍打造的未來水下艦隊奠定重要基礎。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介紹,該潛艇實際排水量超過200噸。這種無人潛艇的優(yōu)點包括使用電力驅動,非常安靜,且體積小,不易被發(fā)現,艇體前部有兩部魚雷發(fā)射管,可以發(fā)射533毫米重型魚雷,“慧龍”號無人潛艇已進行了多項海試課目,包括以“慧龍”號無人潛艇發(fā)射德制SUT重型魚雷,驗證“中科院”自制魚雷發(fā)射管的性能已達標。
美國“動力”網站也注意到臺灣頻繁展示“慧龍”號無人潛艇的舉動,但對于該潛艇的實際效果并不看好。考慮到解放軍海軍擁有至少60艘各型潛艇,并在快速推進新型潛艇的研發(fā)和建造工作,臺灣方面的雄心壯志似乎就不那么現實了。同時報道還提到,解放軍海軍也在不斷探索無人潛艇和無人水面艦艇的作戰(zhàn),“在潛在的沖突中,無人潛艇和載人潛艇都將成為解放軍海軍的主要目標,解放軍日益增強的反潛戰(zhàn)能力將優(yōu)先針對這些目標。”
中國專家表示,無人潛艇的最大技術難點是如何實現無人化作戰(zhàn)才是關鍵。即便是相對簡單的自殺式無人潛艇,臺灣“中科院”也遭遇一系列技術困難。例如“中科院”研制的無人攻擊潛艇僅艇體單價就超過2.5億元新臺幣,相當于烏克蘭同類設備的8倍。更重要的是,“遙控自殺式無人潛艇除了要具備跳頻式抗干擾系統(tǒng)與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之外,本身也要配備通過傳感器實現自主避障的航行系統(tǒng),還要具備鎖定目標后的終端導引并自動化執(zhí)行精確攻擊目標的能力,其復雜程度不小?!?/p>
專家表示,由于無線電波在海水中傳播時會急劇衰減,而無人潛艇受噸位限制,所能搭載的接收設備和傳感器較為簡陋,因此水下通信和遠程遙控指揮問題更為突出,這就要求它必須具備更高的智能化能力。美國海軍在無人艦艇領域發(fā)展多年卻遲遲未能投入實戰(zhàn),就是遭遇到這個問題。由于臺軍在相關領域的技術積累明顯薄弱,因此“慧龍”號無人潛艇還缺乏最核心的智能化作戰(zhàn)能力。
(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