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日語中的習語與漢語成語翻譯大有差別,這就需要翻譯者積累豐富詞匯和經(jīng)驗。文章從學習視角出發(fā),主要探討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在跨文化翻譯中的對比,重點關(guān)注詞匯選擇的準確性與創(chuàng)造性、語境依存度的處理與適配,以及直譯與意譯的策略選擇等。通過分析具體翻譯實例,揭示翻譯過程中的橋梁與障礙,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來突破這些障礙,以促進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和交流。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日語;習語;漢語成語;翻譯對比
一、引言
跨文化交流一直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文化交融的重要驅(qū)動力,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如今,在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的翻譯對比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獨特聯(lián)系與差異,其中涉及語言轉(zhuǎn)換,更關(guān)乎如何準確而創(chuàng)造性地傳達不同文化的精髓。
因此,下文旨在通過對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翻譯實踐的對比分析,探索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與障礙,并提出有效策略以促進更廣泛的文化理解與溝通。
二、現(xiàn)代日語中的習語
與漢語成語的翻譯特點
在探討現(xiàn)代日語中的習語與漢語成語翻譯特點時,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fā),即日語習語的翻譯特點和漢語成語在日語中的翻譯特點。
(一)現(xiàn)代日語習語的翻譯特點
現(xiàn)代日語中的習語是日本文化和語言特性的獨特體現(xiàn),其翻譯需要不僅僅是傳達字面意義,更要傳遞習語背后的文化和情感色彩。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文化的轉(zhuǎn)換和適應是一個重要的特點。由于日本文化與其他文化在許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直接翻譯習語可能會讓非日語母語者感到困惑和無法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翻譯時通常采用意譯而非直譯的方法,以使目標語言的讀者能夠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理解習語的意義。這意味著譯者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語言知識,還需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和歷史背景。
此外,日語習語的翻譯還特別注重語境。這些習語往往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使用與特定的語境緊密相關(guān)。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深入了解習語出現(xiàn)的原始語境,并根據(jù)目標語言的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選擇最恰當?shù)谋磉_方式。這種對語境的敏感性要求譯者具備深入的文化理解能力。
他們需要了解日本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習語的含義和用法。同時,他們還需要考慮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以確保翻譯后的習語能夠被讀者理解和接受?,F(xiàn)代日語習語的翻譯不僅需要關(guān)注字面意義的傳遞,更要注重文化和情感色彩的傳遞。
通過采用意譯而非直譯的方法,并注重語境的敏感性,翻譯者可以更好地傳達習語的意義,使目標語言的讀者能夠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理解和欣賞日語習語的獨特之處。這要求翻譯者具備豐富的語言知識,深入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對語境的敏感性。
(二)現(xiàn)代日語中漢語成語的翻譯特點
漢語和日語在文字系統(tǒng)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為兩種語言之間的成語交流提供了便利。許多漢語成語可以通過直接借用漢字的方式在日語中表達,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成語的原始韻味和文化內(nèi)涵。
然而,這種直接借用并非總是適用,特別是對于含有特定文化或歷史背景的成語而言,單純直接翻譯可能無法完全傳達其深層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漢語成語在日語中的翻譯需要考慮到語言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
對于文化背景高度特定的成語,翻譯時往往采取增加解釋或使用腳注的方式,以幫助日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成語的深層含義。這種做法有助于彌補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領會成語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翻譯時還需考慮日語表達習慣。
在某些情況下,譯者可能會選擇與原成語意思相近但更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的詞匯或句式。這樣做既能保留原文文化內(nèi)涵,又能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還需要具備高度的語言轉(zhuǎn)換能力,有深刻的跨文化理解和適應能力。這不僅包括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熟練掌握,還包括對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習俗的深入了解。只有這樣,譯者才能在翻譯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將原文的意境和韻味完美地呈現(xiàn)給目標語言的讀者。
無論是日語習語的翻譯還是漢語成語在日語中的翻譯,都不能簡單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轉(zhuǎn)化,而要注重文化之間的互譯和適應。這要求譯者具備高度的語言轉(zhuǎn)換能力,有深刻的跨文化理解和適應能力,以便在翻譯過程中充分傳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能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三、現(xiàn)代日語中的習語
與漢語成語的翻譯對比分析
(一)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與適應性轉(zhuǎn)化
翻譯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轉(zhuǎn)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溝通。對于日語習語的翻譯,譯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霓D(zhuǎn)化,以便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言文化。這是因為習語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信息,如果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翻譯上,往往會失去原有的韻味和文化內(nèi)涵。
在現(xiàn)代日語中,有大量的漢語成語被廣泛使用。這些成語背后往往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因此,對這些成語的翻譯,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轉(zhuǎn)換上,更需要對背后的文化和歷史進行深入解釋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翻譯過程中保持其原有的文化色彩和深度。日語習語的翻譯需要譯者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敏銳的文化洞察力,以便在翻譯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傳遞和溝通。
日語習語翻譯中,譯者要深入理解習語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如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特定地區(qū)的言語特色等,并考慮如何將這些文化元素適當?shù)厝谌肽繕苏Z言的文化語境中,以確保習語在新語言環(huán)境下能保持其原有風味和情感色彩,此種文化適應性的轉(zhuǎn)化要求譯者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語言轉(zhuǎn)換能力,以便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梁。
同時,漢語成語在翻譯成日語過程中,也面臨著類似挑戰(zhàn)。由于漢語成語往往包含豐富的歷史典故和文化哲思,這些成語的翻譯不僅需要準確傳達其字面意義,更重要的是要傳遞其深層的文化含義和哲理。這種傳遞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巧妙地將漢語成語中的文化精髓和哲學思想與日語讀者的文化預期相匹配,以促進文化的交流和理解[1]。在這一過程中,翻譯策略的選擇變得至關(guān)重要,譯者往往需要在直譯和意譯之間做出權(quán)衡,以確保既不失去原文的韻味,也能讓目標語言的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因此,無論是日語習語還是漢語成語的翻譯,都體現(xiàn)了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藝術(shù),其中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與適應性轉(zhuǎn)化是確保翻譯質(zhì)量和效果的關(guān)鍵所在,這就要求譯者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理解能力,還要能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技巧,以實現(xiàn)文化意義的準確傳遞和文化差異的有效橋接目標。
(二)語境依存度的處理和適配
日語習語翻譯重視習語出現(xiàn)的具體語境,力求在翻譯中準確復現(xiàn)這一語境或以適當方式改編?,F(xiàn)代日語中的漢語成語翻譯考慮成語在原漢語中的使用語境和在日語中的適宜性,進行恰當?shù)恼{(diào)整或解釋。
在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的翻譯過程中,處理和適配語境依存度至關(guān)重要。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對原文內(nèi)容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對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有深刻的洞察。
例如,“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在翻譯成日語時,需要解釋成語背后的故事,使其能夠在缺乏這一文化背景的日語環(huán)境中被理解。因此,可能會加入額外的注釋或者用相似的日語表達來替代,以傳達過度敏感或多疑的意思。
而日本習語“石橋を叩いて渡る”(Ishi bashi wo tataite wataru),這個習語在漢語中可能沒有直接對應的成語,但其含義為過分謹慎或小心翼翼,翻譯時需找到漢語中傳達相似謹慎意味的成語或表達,如“小心駛得萬年船”,同時解釋原習語背后的日本文化含義,確保語境的正確適配。
而“背水一戰(zhàn)”(Bèi shuǐ yī zhàn),直接翻譯這一成語到日語“背水の陣”(Haisui no jin)能夠保持其原有的意思不變。由于這一成語在中日文化中都有相似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語境依存度的處理相對簡單,無需過多適配?!捌哕灓影似黏保∟anakorobi yaoki)在漢語中,這一習語的直譯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傳達其鼓勵人們面對失敗不斷嘗試和奮斗的意思。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語境依存度較低,不需要特別的適配措施。掩耳盜鈴(Yǎn ěr dào líng)這一成語在日語“耳を塞いで鐘を盜む”(Mimi wo fusagite kane wo nusumu)中,可以直譯并且保持原意。但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日語語境,可能需要額外解釋成語的故事來確保日語讀者能夠完全理解其寓意,即自欺欺人的愚行。
可以看出在處理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的翻譯時,考慮語境依存度至關(guān)重要,翻譯者需要根據(jù)目標語言讀者的文化知識和語言習慣恰當?shù)剡x擇語境依存度和翻譯技巧。
(三)直譯與意譯的策略選擇
日語習語翻譯傾向于采取意譯策略,著重于習語背后情感和文化含義的傳達?,F(xiàn)代日語中的漢語成語翻譯注重平衡直譯與意譯,直譯用于保留成語的原始韻味,意譯用于適應日語表達習慣和文化理解[2]。
日語習語翻譯傾向于采取意譯策略,著重于習語背后情感和文化含義的傳達現(xiàn)代日語中的漢語成語翻譯注重平衡直譯與意譯,直譯用于保留成語的原始韻味,意譯用于適應日語表達習慣和文化理解。在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翻譯中,可基于直譯與意譯反映對語言精確性與文化深度的不同考量。
例如“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意譯更能傳達原成語中試圖歪曲事實或欺騙他人的含義。直譯可能無法讓不熟悉這個故事的讀者理解成語的真正含義。
“貓に小判”(Neko ni koban)意譯更能向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讀者傳達將珍貴的東西給予不懂其價值的人是徒勞的。直譯可能不會傳達出這層意思。
以“對牛彈琴”(Duì niú tán qín)意譯,通過一個更廣為接受的比喻,有效傳達了原成語描述的場景——向不理解或不感興趣的聽眾表達觀點的徒勞。直譯可能無法充分傳達這一點。
“蛇足”(Hebiashi)意譯更直觀地傳達了原日語表達意圖:某事物是多余的或不必要的。雖然直譯能準確反映文字,但可能不足以讓讀者理解其比喻意義。
飲鴆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意譯準確地傳達了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的含義。直譯雖準確,但缺乏直觀的比喻力量,可能不易被非母語者理解。
通過以上對比發(fā)現(xiàn),可見在翻譯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時,譯者往往根據(jù)目標語言讀者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原語言表達的深層含義,選擇更為合適的翻譯策略。
直譯雖能保持原文的字面意義,但在跨文化交流中,意譯往往更能有效地傳達原表達的深層含義和文化色彩,使目標語言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此種策略的選擇不僅可體現(xiàn)語言的轉(zhuǎn)換技巧,也可反映譯者對兩種文化之間差異的深刻理解。
(四)詞匯選擇的準確性與創(chuàng)造性
日語習語翻譯在確保準確性時,不惜創(chuàng)造新詞或借用其他文化的詞匯來傳達習語的精確意義。同時,現(xiàn)代日語中的漢語成語翻譯精心選擇詞匯以保持成語的原汁原味,并確保這些詞匯在日語中的自然性和流暢性。
在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的翻譯中,詞匯選擇的準確性與創(chuàng)造性非常關(guān)鍵,直接影響翻譯質(zhì)量和讀者的理解效果。詞匯準確性與原意是否可忠實傳達直接相關(guān),而創(chuàng)造性使用詞匯則能增加翻譯生動性和文化適應性,使得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形式,更是文化的交流表現(xiàn)[3]。
例如,漢語成語“畫蛇添足”在日語中可以直譯為“蛇に足を加える”(Hebi ni ashi o kuwaeru),此種直譯雖保留原成語字面意思,但對于不熟悉該成語背景的日語讀者來講,其寓意并不直觀。此時,翻譯者可選擇更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則可能使用與日語文化中有相似寓意的表達,如“余計な一筆を加える”(Yokei na hitofude o kuwaeru),意為“多余的一筆”,此種翻譯既保留原意,又更容易被日語讀者理解。
如日語習語“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直譯為漢語是“即便是猿猴也會從樹上掉下來”,意在表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漢語中,為了保持詞匯的準確性與原習語的寓意,可以直譯為“猿也會從樹上落下”。然而,還可選擇更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如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表示不僅傳達了相同的意思,而且更加貼近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
可見,無論是在翻譯現(xiàn)代日語習語到漢語,還是將漢語成語翻譯成日語時,詞匯選擇的準確性與創(chuàng)造性都是確保翻譯成功的關(guān)鍵。準確性可真正傳達原意,而創(chuàng)造性詞匯則能增強翻譯吸引力,使其更加生動和容易被目標語言的讀者接受。
因此,翻譯者不僅需要深入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和詞匯,還需要對兩種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敏感性,才能在保持原意時,做出既準確又創(chuàng)造性的詞匯選擇行為。
(五)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與障礙
日語習語翻譯作為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在保持原文魅力時,致力于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漢語成語翻譯既展現(xiàn)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復雜性,也體現(xiàn)了在處理兩種語言文化差異時面臨的挑戰(zhàn)。在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的翻譯過程中,突破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與障礙是一個復雜而精細的任務[4]。
麗日,漢語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保⊿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經(jīng)常用來表達看似不幸的事件可能轉(zhuǎn)變?yōu)楹眠\的哲學思想。在日語中,雖無直接對應的表達,但可以通過解釋和重新構(gòu)造來傳達同樣的意義,例如“不幸中の幸い”(Fukōchūno sachi),直譯為“不幸之中的幸運”,此種翻譯不僅保持了原意,也使其容易被日語讀者理解和接受,有效地突破了文化障礙。
同樣,日語習語“猿も木から落ちる”(Saru mo ki kara ochiru),字面意思是“猿也會從樹上掉下來”,用以表達即便是專家也會犯錯的意思。漢語中可以翻譯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雖然不是直譯卻能精準地傳達原句含義,并且為漢語讀者所熟知。
通過此種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可促進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和交流。為突破跨文化交流的障礙,翻譯者需要采用多種策略。首先,深入理解習語或成語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至關(guān)重要,有助于翻譯者捕捉到原文的精髓,確保翻譯既準確又能夠傳達深層文化意義。
此外,采用意譯而非直譯的策略,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奈幕m配,這要求翻譯者不僅具備語言能力,還需要有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zhàn),找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共鳴點。
最后,翻譯時考慮到目標語言讀者的預期和理解能力,通過添加注釋、腳注或前言等方式提供額外的解釋,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深層含義[5]。
四、結(jié)束語
通過對現(xiàn)代日語習語與漢語成語的翻譯對比的深入分析,即可見證多種語言的魅力,深刻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翻譯不僅是簡單的文字轉(zhuǎn)換過程,更是一種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傳遞方式。在這一過程中,翻譯者必須克服語言障礙,突破文化差異,準確與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詞,并且選擇恰當?shù)恼Z境以及靈活的翻譯策略,構(gòu)建起文化之間的橋梁,努力促進全球文化交流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鄧超群,顏忻怡.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日語第一人稱代詞使用對比——以《論語》及其現(xiàn)代日語譯本為例[J].外語教育研究,2024,12(01):25-32.
[2]趙宏,常舒婷.多維視域下現(xiàn)代漢日同形副詞實證對比研析——以漢語“全然”與日語「全然」為例[J].高等日語教育,2022(02):147-161+174-175.
[3]王港.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日語所在句構(gòu)式意義及其漢語對照的考察[D].武漢: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22.
[4]杜彬.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下的漢語習語英譯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5]李銀玲.日語教學中的中日同形詞對比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05):157-159.
作者簡介:
安浩愷(1998.10-),男,漢族,河北唐山人,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日漢筆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