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古代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橫跨亞歐大陸,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對各國的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孕育出當代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精神氣質。從當代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的趨勢來看,以“絲路文化”為背景的創(chuàng)作不僅為當代中國民族器樂開辟了重要的發(fā)展方向,這條曾經貫穿中西歷史文脈的古道,照亮了當代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的道路。本文旨在通過對當代中國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趨勢的分析,探討“絲路文化”元素在民族器樂作品中的體現,包括其音樂風格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特點。通過闡釋“絲路文化”在新時代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表現,期望為民族器樂的創(chuàng)作、傳承與創(chuàng)新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 “絲路文化” 文化特質
一、以史為鑒的追溯
一直以來,“絲路文化”對中國民族器樂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脊叛芯孔C實,被譽為“中國第一鼓”的鼉鼓,作為一種重要的禮樂器,出土于龍山文化時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自1978年該遺址被發(fā)掘以來,至今已發(fā)現八件鼉鼓遺存。這些鼉鼓的鼓腔采用整段原木挖制,其鼓面則選用鼉皮制作,這一獨特的選擇可能歸因于鱷魚皮所具備的獨特密度與張力特性,使得鼉鼓能夠產生深沉、響亮且富有共鳴的鼓聲。相較于其他材質,鱷魚皮為鼉鼓提供了更為理想的聲音品質[1]。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獨特的制作手法在新疆地區(qū)以及中原地區(qū)的鼓類樂器后裔中得到了保留與傳承。
具體而言,新疆地區(qū)的納格拉鼓,被譽為鐵鼓,其整體制作工藝與華夏鼉鼓有著顯著的印記相似性,結構上也基本一致。然而,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納格拉鼓的材質逐漸演變?yōu)殍F質。與此同時,與納格拉鼓同屬一類的還有藏族的達瑪鼓、傣族及德昂族的抬鼓等,這些鼓類樂器同樣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本土化,樂器名稱也有所差異,但樂器的形制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特點。
進一步而言,納格拉鼓與古代西域的羯鼓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淵源關系,這一發(fā)現不僅凸顯了華夏禮制文明與“絲路文化”在跨越時空維度上的遙相呼應,更體現了文化交流對樂器形制的深刻影響。在長期的交流過程中,不同地區(qū)的音樂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促成了新的樂器特色的形成。
正如民族音樂學家薩克斯所言:“樂器是迄今歷史上唯一可以把握的東西,在這點上它對音樂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盵2]納格拉鼓、達瑪鼓等鼓類樂器的傳播與演變,正是“絲路文化”影響下樂器交流與本土化的生動例證。因此,對于這些鼓類樂器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絲路文化”對中國民族器樂的影響,更能夠為我們探索這段悠久的音樂歷史提供寶貴的史實和史料。
二、古今聯覺的文化衍行
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逐步興盛,東西方音樂的交流日益頻繁。琵琶、豎箜篌、胡笳等樂器被引入中原地區(qū),同時,于闐樂、龜茲樂、印度和西域的佛教音樂也加入了西樂東漸的行列。[3]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進一步發(fā)展,胡樂大規(guī)模且集體性地流入中原。在這一過程中,胡樂與華夏正聲相互交融,鮮卑人的草原游牧文化與華夏文明及西域文明匯聚,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北魏音樂文化。這一時期的音樂交流與融合,隋唐時期標志著“絲綢之路”音樂交流的鼎盛階段。唐代開放、自信和包容的對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和藝術的繁榮。
以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為例,該劇生動地展現了對絲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民族器樂劇不同于其他戲劇體裁,它以器樂為載體進行敘事,選用具有標識性的樂器和器樂語言來演繹故事,突顯器樂藝術的表現力和戲劇性。在樂器使用方面,除了漢族傳統(tǒng)樂器外,還包括大量少數民族樂器、敦煌壁畫中復原的樂器以及來自印度等國的共計73件民族樂器,真正實現了通過音樂和戲劇的力量讓觀眾領略到“一帶一路”沿線各民族國家的風土人情與音樂文化風貌。在表演形式上,演奏家與角色高度融合,通過器樂演奏與吟誦、臺詞對白、形體動作的有機結合,講述了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突破了觀眾對民樂的傳統(tǒng)認知。在音色音響方面,表現方式獨特且豐富,或以外化樂器特色表達,或以合奏樂器的層次化內涵顯現,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些現代民族器樂作品不僅傳承了絲路文化的多樣性,還通過創(chuàng)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為絲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音樂風格方面,該劇分為十六個曲目章節(jié),每個器樂作品象征一個場景,將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整合在一起。每個曲目章節(jié)都體現出不同地域或民族的音樂風格。[4]例如,主題“佛門”表現中國傳統(tǒng)文人音樂風格,“一念”帶有西域胡人音樂特質,“問路”中表現魏晉風骨的阮獨奏,“遇險”中代表維吾爾族音樂的薩塔爾獨奏與十二木卡姆演唱等。《玄奘西行》將絲綢之路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特色的音樂風格進行了有機融合和充分展示,體現了多民族音樂風格的融合。
三、當代創(chuàng)作的層疊轉化
在“絲路文化”的背景下,其無形的外延導致了“絲路元素”作品創(chuàng)作范圍的廣泛化,以及情感表達的豐富性。從題材方式上,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
首先,有些作品取材于民族民間音樂,例如交響樂《絲路風情》中的“望雪”,靈感來源于唐代祖詠的詩篇《終南望余雪》的意境,并結合西北“哭音”音階,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符號的音調,從而構成了“絲路”古韻的民族民間音樂表達。其次,有些作品則從歷史遺存的古樂記載中選取素材,例如一些作品以具體的“絲路”物象為描摹體裁,使用青海地域的音樂素材展現“云”或靜謐或飄動時的樂象。再者而言,有些作品從文化意象中的蘊含來選取素材,例如“絲路長歌”將西北音調進行了整體性音響構造的現代表達,通過聲部的疊加或減少,凸顯并展現出“長歌”抒懷的蒼茫、悠遠意象。此外,在傳統(tǒng)民族樂器作品中,也有不少“絲路元素”的經典之作。例如琵琶曲《昭君出塞》通過音樂塑造了一個凄美的形象,表達了王昭君遠離鄉(xiāng)關的思念與悲苦,同時也反映了絲路文化中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命運。又如琵琶曲《涼州詞(其一)》彰顯了盛唐意氣,傳達出戰(zhàn)士們的無畏,體現了絲路文化中的豪邁。在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旋律激昂緊張,節(jié)奏明快有力,充分展現了戰(zhàn)爭的激烈場面,表現出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氣勢。
新時代下,隨著音樂創(chuàng)作的現代化手段,“絲路元素”作品的創(chuàng)作在題材和體裁上更加多元化、時代化和世界化。除了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形式外,大型民族交響樂體裁為“絲路元素”作品的詮釋與表達找到了更多的方式。例如琵琶與管弦樂隊《樓蘭》,以唐代最為標識性的琵琶的彈、挑、吟、揉等演奏手段,來表現西北旋律,音色及其所表達的旋律較為明確,樂隊營造的音響空間為其做了音色的衍展、烘托和轉折。另一首作品《浮動》中,以梵音繚繞的打擊樂渲染了佛教文化的意境,不斷變化的色彩展現了“絲路”佛樂傳播的真理追求之路,運用了琵琶音色為主導,但采用了非傳統(tǒng)手法上的單純音色,而是以樂隊混色展現浮起與下沉的多種音響狀態(tài),給人以音響漸變、對比的整體性印象。古箏與管弦樂隊《望雪》則以古箏更為寬度的吟揉產生的音色為載體,表達了古雅樂音階,使人們仿佛進入了長安鼓樂坐樂的音響空間。
四、絲路器樂作品的文化釋義
民族器樂中的絲路元素蘊含著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諸如箜篌、琵琶等樂器,它們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qū),不僅見證了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輝煌歷程,更成為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物質載體。[5]這些樂器不僅是音樂的傳遞者,更是歷史的忠實記錄者,它們承載著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藝術風格及審美觀念,構成了絲路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民族器樂中,絲路元素所展現出的民族精神,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性、勇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例如,哈密艾捷克作為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既彰顯了中原文化對其的深遠影響,又保留了西域文化的獨特韻味。民族器樂在歷經歲月洗禮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與傳承力,這無疑是堅韌不拔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民族器樂通過其獨特的音樂語言,搭建起不同民族文化間相互理解的橋梁。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指出,民族樂器及其藝術表現形式,可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當前,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正步入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而這些蘊含絲路元素的民族器樂作品,在文化共享與國際交流的背景下,將擁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與機遇。
民族器樂中的絲路元素還能夠有效增強人們對絲路文化的認同感。以“歡樂春節(jié)”云端大展——《絲路弦音》民族樂器與文明互鑒展為例,該展覽通過線上方式將視覺與聽覺完美融合,展現了弓弦、撥弦、吹管及打擊等絲路樂器的獨特魅力與絲路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圖景。此類展覽不僅讓人們深刻感受到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增強了人們對絲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民族器樂作品中的絲路元素,還能夠激發(fā)人們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與熱愛,進而促進絲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絲路文化作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瑰寶,它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共同性。而民族器樂中的絲路元素,則以音樂的形式生動展現了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使人們對絲路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與認識,從而增強了對絲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6]。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古代絲綢之路時期樂器的交流與傳承,到當代民族器樂作品對絲路元素的廣泛運用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無不彰顯了文化交融的廣泛性與深遠性。從文化價值、創(chuàng)新表達的層面來看,這些元素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胸襟、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勇氣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特質。這些作品不僅生動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區(qū)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與獨特魅力,更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審美體驗,為民族器樂藝術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進一步而言,民族器樂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與載體,其發(fā)展歷程深刻反映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與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詹伊寧.逢逢鼉鼓:先秦禮器遺音[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7):107-111.
[2]董維松、沈恰編.民族音樂學譯文集[C].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56-57。
[3]唐承文.從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看中國器樂演繹的創(chuàng)新與回歸[J].人文天下,2023,(10):64-67
[4]閆錚.“絲綢之路”音樂文化交流[J].黃河之聲,2019,(10):16-17.
[5]喻嬌.“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的文化敘事與藝術特征[J].戲劇文學,2022,(03):118-123.
[6]顏晨.以絲路文化遺產譜寫文明互鑒新樂章[J].文化產業(yè),2024,(2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