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莊子《德充符》中“形”與“德”之關聯(lián)

    2024-12-31 00:00:00趙小雙
    雨露風 2024年10期
    關鍵詞:仲尼莊子儒家

    在莊子內七篇之一——《德充符》中,刻畫了王駘、申徒嘉、哀駘它等一系列身體殘疾的“畸人”形象。通過對這類人的人物形象和言行舉止的描述,莊子論述了“德”這一概念的精神內涵,意在用形體的殘缺反襯出“德”的重要性,其中形與德的關系較為復雜,值得闡述。本文大致分為三個層面進行思考,首先是在儒家思想中,形與德的淺層關聯(lián);其次是在莊子語境中,形與德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德對形的超越;最后是形與德在更高層次上的齊一境界以及莊子思想對現(xiàn)代的啟示。

    一、“形”與“德”之溯源

    (一)“形”與“德”之概念闡釋

    在闡述形與德兩者關系之前,我們需要先界定形與德的概念含義。形與德的含義廣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流派中有不同的解釋。從原始社會的圖騰觀念到人的精神品質,再到自然事物的屬性,“德”這一概念經(jīng)歷了深刻的轉變,而“形”字在語義學角度通常指物之象、人之表也。不少學者對此作出了大量的解釋和研究,對于德的論述,李振剛在其著作《大生命視域下〈莊子〉哲學》中認為,德指的是人內在精神境界的重要性,是一種超越世俗境界的忘形之美;楊國榮在《莊子的思想世界》中認為德是由道而得的具體規(guī)定,可以泛指事物的不同屬性;陳鼓應在《莊子今注今譯》中則認為能體現(xiàn)宇宙人生的根源性和整體性的謂之德。關于形,王傳林在《莊子語境中的德形之辯》中認為,形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形上性,但更多的是形而下性與外在性。

    綜上,結合各位學者的總結和對《德充符》的具體理解,可以認為,莊子《德充符》中的 “德”一方面繼承了老子思想中“德”作為宇宙萬物自然狀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的觀念,另一方面則延伸出 “德”作為人精神世界的充實和諧以及外在表現(xiàn)的隨緣安適的特質,就像莊子借仲尼之口說的“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1]95“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1]109;“形”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它是指人形體上所能看出來的殘缺丑陋,比如兀者王駘、申徒嘉等人,這里的“兀者”正是指受了刖刑,被砍去了腳的人;另一方面也指無形但存在的社會名利制度的束縛,比如子產(chǎn),他自視甚高,因此輕視申徒嘉。

    (二)儒家中的“形”與“德”

    在《德充符》中不僅有莊子之德,還有作為莊子思想反襯的儒家之德,這里可先概述儒德與形體的關聯(lián)。在申徒嘉一章中,其德行多為后代儒者所稱贊的子產(chǎn)面對申徒嘉的同行說道:“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1]99 他認為身為“兀者”的申徒嘉與曾經(jīng)“執(zhí)政”的自己相比有所不及,認為兩人在社會地位和外貌上存在差距。子產(chǎn)錯誤地將形與德聯(lián)系起來,認為只有身體健全且高居相位之人才算有德,而殘缺之人則不配為伍,也難以擁有德行,這體現(xiàn)了子產(chǎn)帶著世俗中難以抹去的偏見。

    叔山無趾與仲尼相見之后,仲尼也告誡弟子:“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1]102被譽為圣賢的孔子也未擺脫重形輕德的世俗觀點,認為受過刑罰的叔山無趾已經(jīng)不能算作“全德之人”了。而在仲尼與常季的對話中,孔子又顯示出一種與莊子相似的豁達之度,給弟子解惑??鬃釉诖硕幩坪醢缪葜煌巧?,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這兩種角色或許都并非真實的孔子形象,它們只是莊子借孔子之口來傳達自身的觀點。與常季對話的仲尼是莊子的代言人,而與叔山無趾對話的孔子則是莊子的批判對象,借此更好地表達老莊之思想。

    在這些對話背后,是莊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儒家觀點的不贊同。儒家作為積極入世的學派,將德與社會利益緊密相連,這里的德是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關系的道德手段,儒家力求一種平衡社會秩序的人際和諧,個體身上背負著難以擱置的信仰桎梏。儒家的理想是有德之人是入朝為官,建功立業(yè),而儒家要求形德統(tǒng)一,形殘之人在儒家觀念中是被邊緣化、受壓迫的,更別說為臣為君。由此看來,儒家主張的形德關系實際上會導致形與德的分裂,個體的形體并不完全受自我或德行支配,而是受外在關系束縛。與政治活動密切相關的儒士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政治刑罰的殘害,莊子在《人間世》中就借孔子之口勸戒顏回“若殆往而刑耳”[1]65。不僅如此,儒家重“知”,力圖以其思想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其成為“君子”,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磨滅人的個體差異性,“敬鬼神而遠之”的儒家思想更可能會切斷人通往德之和諧圓滿的精神路徑。

    “儒家的道德一定是利他的,即時刻以他人的利益為最高追求,即使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也一定要犧牲自身利益?!盵2]而莊子往往反對這些外在社會要求對人的精神束縛,他要求擺脫世俗之見,當個體與集體形成對立時,莊子所向往的德是一種個體精神境界的和諧圓滿,直至與道齊一。在上述形與德的表層關聯(lián)中,莊子實際上是在進行反面論證,接下來才是他所想表達的真正的形與德的關系。

    二、“形”與“德”之深層關聯(lián)

    (一)“形”與“德”之自然和諧

    在莊子思想中,形與德是可達至一種統(tǒng)一的和諧境界,而并非簡單的相等。申徒嘉在面對子產(chǎn)的指責時說:“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盵1]99從這句話前后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面對當時社會的世事無常,莊子持有一種稍顯無奈的天命觀,申徒嘉面對譏笑也曾“怫然而怒”過,但后來經(jīng)過與夫子的學習,他接納了自己身體的殘缺,從而達到了“游于形骸之內”的精神境界。

    這種形與德的統(tǒng)一也很明顯地表現(xiàn)在仲尼對哀駘它的才全而德不形的評價中,哀駘它作為一個惡人卻能使男人相親、女人相愛、國君相念,仲尼將這種現(xiàn)象歸結于哀駘它本身的才全而德不形,即外界的變化并不會侵擾他的心靈,同時他的觸感和心境又順應四時的萌生,這里以仲尼為口所表達的莊子思想是與古代一貫的天人合一觀念相通的。形體與德要達到一種平衡,德要內化于形,不可使“德為接”,德不能成為一種交往手段,受到社會形態(tài)的束縛,內心的德可對外在世界的種種形態(tài)進行改造和適應,以此達到和諧充盈。

    莊子在《人間世》一再提及“心莫若和”,“和”是老莊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在形與德中也講究和諧,唯有如此,方能達至莊子認為的“才全”。外界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形體是“天命”所及的,這兩者都是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時就要使外在的形與內在的和到達一種平衡和諧狀態(tài),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心力交瘁,達到一種“平者”的“水停”般狀態(tài),即內心充滿蘊含而外表毫無所動的順和心境。

    (二)“德”對“形”之超越

    德對于形的超越在上述形與德的和諧論述中就已體現(xiàn)出來,二者是無法割舍的,這種德對于形的超越也是《德充篇》的主要思想。莊子在跂支離無脤和大癭的故事中說“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1]109,世人慣好“誠忘”,而莊子認為人的內在德行如果完美,其外在形體上的殘缺就會被人所淡忘,這種由內而外所散發(fā)出的精神世界的和諧自由是真正吸引人的所在。因此,人應該追求的境界便是忘形而不忘德,在接下來的論述中,莊子也進一步凸顯了這種思想:“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盵1]109這里的思想與上述的忘形并不沖突。因為“天與之形”,自然賦予了人社會品格,人不必離群索居,而是在人世之中超越世俗情感,也就是惠子所說的“情”。這種情是指人主觀的是非判斷、好惡取舍,莊子要求忘卻外在形態(tài),超越世俗情感,趨向于德的常因自然,安時順應。

    在解答常季關于王駘的疑惑時,莊子借仲尼之口說出:“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1]96,一心求取功名的人尚有端正的膽識品行,更何況像王駘這樣“忘形”之人,所以他必將飛升而引眾人跟隨。莊子進一步引用了堯舜等世俗中人的成功來說明王駘德至圓滿的必然性,他還將人的形體視為精神的載體府衙,重視自然所給予的智慧和精神世界的運行活躍,王駘這樣的“忘情”“忘形”正是莊子所看重的德之超越,在《德充符》中所提及的幾人中,王駘也是莊子評價最高之人。而叔山無趾在指責仲尼時也提到“尊足者”,確切來說,是“尊于足者”,那么什么才是“尊于足者”?自然是德,在叔山無趾(即莊子)的思想中,比雙足更有價值的是德行的體現(xiàn),相比之下,孔子卻缺乏這種精神世界的包容性。

    總之,莊子所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人們所應該追求和所愛的,是使其形者也的東西——即德,而形體則處于從屬地位。不管是申徒嘉、哀殆它還是叔山無趾等人,他們都過著一種“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般的自在生活,“他們生存在滾滾紅塵之中,‘游于形骸之內’,外在丑陋的形態(tài)早已被忘卻,內心的超拔脫俗是精神之源,是熠熠生輝的閃光點”[3],這才是他們能夠引人追隨的原因。

    三、“形”與“德”之齊一解放

    (一)“形”與“德”之齊一渾源

    其實深層追溯而言,在論及形與德的統(tǒng)一或超越時,莊子真正強調的是形與德的齊一,這也是莊子的本體論思想之一?!褒R物或齊一的觀念源于《齊物論》,在本體論意義上,‘齊一’以齊萬物為內涵,旨在消解物與物、生與死之間的差異,齊而一之,在價值論意義上,‘齊一’則指向齊是非,其內在要求在于消解世俗的是非紛爭以及與禮樂文明相關的外在名聲?!?[4]即萬物歸順于道與自然的整體渾圓。

    以常季和仲尼的對話為例,常季向仲尼質疑王駘,仲尼給出了解答“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1]95。在幾位“畸人”中,莊子認為王駘將“擇日而登假”,他將成為圣人游于自然,這是一種最本源的道的境界,世界對他來說喪失了邊界,萬物一齊。因此,“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1]95。不僅是事物的差異,就算是人自身的變化,包括殘疾和健全的區(qū)別以及生死之變,都被忽略。對王駘而言, “無足”就像失去一些土塊般微不足道。這也是在叔山無趾的篇目中,老聃所說的“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1]102。他認為孔子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沒有一種超越生死名望的視域,因而無法解其桎梏,這是上天的刑罰。所以,從側面說明,對莊子而言,齊一便是回歸天性自然,返回道德的自由隨緣,消弭了形的感官束縛,他也感嘆道:“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盵1]109在齊一的自然道德面前,人顯得那么渺小。

    就老莊哲學而言,形的差異僅存于現(xiàn)實世界的視域中,形因其差異而確認了自身的獨特合理性。莊子也并不否認這種個體差異,于主體認知而言,異在主體間是難以避免的,“因而萬物之‘齊’,就不能是單純消除個體差異性將其摒除在人之視域外,而是要以差異化原則作為基礎進行‘求同存異’”[5]。而這種差異相對于生命本質的齊一性來說,是一種有限的差異。齊一是一種無窮的包含一切的精神情態(tài),在這種絕對視域下,一切微妙而不足道的差異在道的運行中融會貫通,共同成為一種逍遙自在的精神世界,莊子豁達的生死觀就貫穿著齊一思想,因為萬物生死本就是道德循環(huán)運行的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形德關系之啟示

    綜上所述,在形與德的關系中,通常更強調德的重要性,形貌的丑陋并不影響內在德行的充實,德行的充實不因為形貌的丑陋就失去其意義。莊子所論述的形德關系是其哲學思想的延伸,雖然并不主觀給人具體方法論的指導,但作為后人的我們依舊能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

    在社會文明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常常重外貌而忽略了內在德行的重要性,對他人的評價流于表面而疏于本質,對于殘疾人士也會有過多不必要的同情憐憫,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他們內心的充盈。后人有時也會有意曲解老莊的思想,做一名遠離鬧市的隱士,忘卻了莊子所說的“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更有甚者,功利性地利用這種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以達到作為終南捷徑的目的,這些行為都背離了莊子所提倡的隨緣與自然。而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發(fā)展與精神發(fā)展似乎處于一種失衡狀態(tài),種種名利成為人難以割舍的追求;而面對自然,人也很難和諧地對待,自然更像是被外化的技術操控對象。

    面對種種情況,莊子所論述的形與德之關系或許可以給予現(xiàn)代人一些啟示。德行或許并不意味一種人情的束縛,名與利像誘餌般驅人前進,可人除了種種社會屬性加持之外,個體也是自然的人,空無一物的生與死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的宿命,人生的時間往往是短暫的,倘若不能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和諧與自由,那么,回顧這一生時,將會有遺憾留存。遵循社會的法度,卻不必被那些潛規(guī)則的暗示所束縛,學會調節(jié)內心的失衡,以“無為”的心態(tài)面對世俗。而與自然相處,更要處于一種“冷漠”的狀態(tài),過度追求真理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一度破壞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若妄想掌控自然,那么自然最終會給予報復,和諧有度才是人與自然正確的相處之道。

    作者簡介:趙小雙(2000—),女,河南濮陽人,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202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

    注釋:

    〔1〕莊子.莊子[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袁云霄.《莊子》畸人之“德”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5.

    〔3〕周亞婧.莊子“德”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4〕楊國榮.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莊子·德充符》解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1,58(1):56-65,162.

    〔5〕余敏. 莊子徳形關系辨析:以《內篇》為中心[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猜你喜歡
    仲尼莊子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仲尼”還是“仲泥”?
    讀書(2022年8期)2022-05-30 20:38:20
    詠杏
    不知道有多少水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河曲县| 牟定县| 察哈| 房产| 新巴尔虎右旗| 田阳县| 岐山县| 吴忠市| 江华| 家居| 太仆寺旗| 南安市| 清水河县| 永泰县| 云梦县| 洱源县| 康定县| 博白县| 且末县| 石屏县| 监利县| 个旧市| 河池市| 湛江市| 济宁市| 玛曲县| 镇远县| 神农架林区| 甘德县| 五华县| 罗江县| 洮南市| 靖远县| 天门市| 广州市| 高安市| 军事| 海伦市| 班戈县| 抚顺市| 饶平县|